我没有海淀的学区房,但是我住在海淀的学区房——
租的。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为啥没有海淀学区房,还能上六小强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
今天我再科普一下,六小强没有学区房它们的学区就是整个海淀——
只要孩子是海淀户口,就有机会。
即使没有海淀户口,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外区的有机会——花生就有好几个同学来自西城、东城、朝阳、顺义……
外地的有机会——我大学舍友的孩子上的人大附中,他们就没有北京户口。
只是,随着这几年跨区升学的收紧,外区和外地上六小强的难度更高了。
那么,是不是没必要买学区房?小学还是有学区房的,只是多校划片了(几所学校对应多个小区),只是教师轮岗了……
所以,不是非得买贵得吓死人的学区房,如果自住自用的话,海淀的非学区房倒也不妨考虑下
我有个嗅觉灵敏的朋友,去年听到政策风声,赶紧买了一套海淀的非重点学区房——其实就是非学区房,今年开年已经涨了大几百万。
我不是在鼓励大家炒房,房住不炒,何况房子已经进入黑铁时代,不是一个好投资品了,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逻辑:
教师轮岗目前也主要在自己区里轮——这个我们必须理解,北京很大,一个区的级别相当于其他地方一个市,也要考虑到教师自己生活居住以及子女照顾等问题。
那么,轮来轮去,整个海淀不都成学区了吗?整个海淀区的房子不都变成学区房了吗?
不买房也没问题,像我和我的一些同学朋友,还能选择租房住。
我住的这个房子,是真学区房,海淀六小强是没学区房,但是中关村一二三小有学区房。
中关村三小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冬奥会开幕式的那个《雪花》环节,穿着白棉服红靴子、手举和平鸽的孩子们,主要就来自于三小。
即使是多校划片也有一个区域,学校和小区距离基本都在5公里内。
海淀有多大?
如果让海淀上地的孩子去海淀玉泉路上学,那么每天路上来回要40公里。
就近入学这个大原则是不会变的不然也太不人道了。
去年多校划片+双减+打击学区房,中关村核心区的学区房价格是降了不少,大概从每平米16万降到13-14万。
只是,去年趁着低价入手的,最近又涨回来一大部分——新生家长又要开始张罗今年孩子入学的问题了。
不管学区房房价如何起起落落,学区房的房租可是岿然不动,绝不拉胯,而且极其抢手。
我租的一套50多方的老破小,房子里什么都没有,冰箱洗衣机都是自己配的,一把椅子都没有,还要1万块一个月。
我租下时的房子,根本不用布景,就能参照那个断舍离日剧,拍个海淀版的《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就这样还要靠抢!
每年的6-8月孩子新学年入学前,也是海淀区租房的旺季。
这套房子,虽说东西少点,但是地段楼层采光环境,算是我看过的很不错的了。所以同时要和两个妈妈PK 。
后来还是房东听说我孩子读高中,另两个是读小学低年级,觉得我们对维护房屋更有利,才把这个宝贵的机会开恩给了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不理解了,自己有房子不住,干嘛去花大价钱租个差房子住?
这就涉及到海淀家长的一个核心理念——
名下有没有学区房没太大关系,上学远不远却很有关系。
省什么,都比不上省时间!
不仅是我这么做,我的大学舍友,6个里倒有3个孩子是人大附中学生。虽说都在海淀,但是家离着都不算特别近,就像商量好一样,孩子读书期间,齐刷刷地在人大附中边上租了房子。
为的就是离学校近,节省孩子上下学时间。就是不为多学习多运动,多睡会儿觉也是好的啊。
(知春路和中关村大街的十字路口,也是海淀黄庄地铁站路口,也被家长称之为人大附中路口,每天上下学都能看到大批穿着红白校服的学生)
在舒适度和时间之间,海淀家长绝对会选择站在时间这一边。
现在不大舒适(其实也就是简朴而已),以后还能舒适;而时间浪费了,以后就补不回来了。
这也是我的价值观:人生的本质就是一段时间。
其他资源的稀缺——比如说金钱,都是暂时的相对的,而时间却是绝对的稀缺只能通过想办法延长寿命(比如运动养生体检等)或者节省浪费(比如节约路上时间)来有限地增加。
我租的房子虽然小设施也简陋一点,但是住着还挺舒服的。除了鸟鸣就没有太多声响,安静适合学习和睡觉。窗外绿树成荫,缺点是蚊子太多。
房租这么贵钱哪里来?出租自己的房子。我和同学也是这么做的,以租养租。
那么,住在海淀重点学区房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双减后,海淀黄庄课外班都熄火了,谷爱凌上的高思去年夏天也关门了。
只是,就像上课外班不代表一定爱学习,不上课外班也不代表就躺平了。
我住在这里的真实感受,就像香奈儿女士的那句名言:时尚易逝,而风格永存。
加加减减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教育的内核,是健康成长是更好进步教育,是长线行为是文化传统;重视教育,更是写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基因。
我身边的海淀家长也都很清醒:减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和不科学的方法,可不是给热爱学习和努力上进做减法。
住在北大清华中科院二代甚至三代的学区房里,虽然不能每家每户敲门去一探究竟,但是我还是每天能感受到:氛围感拉满的积极向上。
寒假每天早上7点半,我头顶上必传来“咚咚咚”的声音——那是二年级的女孩在练跳绳。每天跳绳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我很佩服这个小朋友的自律。
为啥不下楼跳绳呢? 因为冬天早上7点半,北京的气温一般在零下10度左右。
反正我没意见,每天早上的“咚咚咚”,就像催人奋进的鼓点,我想赖床的心思都没有了——人家二年级小朋友都这么努力,我今天怎么也该写个5000字吧?
到了中午11点,我就能听到楼下传来的钢琴声,悠扬,优美,肖邦巴赫莫扎特,一两个礼拜会集中练一首。
虽然花生没学钢琴,但我也知道,要练成这样的水平,不知道要花费家长多少心血。
姑且就拿花生表弟小布丁的乐器群里,琴童家长为二宝做的大提琴笔记来做个例子吧。
下午5点左右,如果我出门买菜,必能看到:
一个妈妈穿着运动服和球鞋,在绕小区跑步,一大一小两个男孩跟着她。一圈下来500米左右,总能跑个三四圈。每次妈妈都跑在前面,那个小的男孩跑不动了,她会回过头等一下,提醒他注意呼吸节奏。
时不时的,我还能看到,爷爷奶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着孩子,做志愿者做垃圾分类、打扫楼道的……
能让我看到的,大多是素质教育。其实,不管学科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如果懒散、懈怠、躺平,那是一样都搞不好的。
教育不是一时风潮,而是细水长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受潮流左右,不随风向摇摆,具备定力并持续精进好的教育,不正是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