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个月考研初试分数的公布,不少考研小伙伴,尤其是那些手握400+高分的,已经进入放飞自我模式。
毕竟,分数尘埃落定,国家线又还没公布,不如趁此空档好好休息玩耍。
不得不说,对于这些已经躺平的学生,我们真的敬你是条汉子。
要知道,不管国家线什么时候公布,还有一个叫做“考研复试”的东西在等你。
复试环节往往伴随着考生大规模GG名场面,哪怕你是400+的高分选手。
就拿去年的数据来说话:
2021年浙江大学复试录取结果中,有4位初试成绩在400以上的学生惨遭落榜。
反倒是,那位初试成绩在所有考生中最低(375)的同学,因为复试的出色表现而被录取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厦门大学。
一些初试成绩优异、甚至排名TOP3的考生,却在复试翻车,未被录取。
为什么,有些低分考生可以在复试中逆袭,而很多高分选手却败下阵来?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考研复试的评判标准。
从官方公布的评分要求表格来看,考察内容是由4大部分构成:
  •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 (5分)
  • 对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考察 (30分)
  • 外语听说能力 (10分)
  •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5分)
其中,从分值上来看,30分的“对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考察”这一项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也就是对学生“专业基础”掌握情况的考察。
而至于考察的方式,国内高校基本会以面试问答的形式展开。
通过询问纯专业问题,去筛选专业知识过硬、理论理解到位的考生
当然,对专业实践的考察也绝不会缺席。
评分占比第二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是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上,只要你有专业相关的比赛获奖、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都会获得极大的加分哦。
而且,这些专业成就,并非展示一下证书奖状就OK的。而是,面试老师根据你的经历,询问非常细节的问题,以确保学生的真实能力。比如:
  • 你主要完成了哪些工作?
  • 你在项目中主要承担了什么角色?
  • 项目中你用到了哪些技术?用了什么算法?
如果,你在这些问题上卡壳、回答得模模糊糊,那你是真的“危”了。因为,老师可能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你自己做的?
而如果你在以上两个考察点中表现优异,完美展现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
那你大概率是稳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小伙伴陷入焦虑:
  • 我还没有参加过专业科研活动怎么办?

  • 我没发表过论文,是不是复试基本凉了?
  • 只有国内论文,缺少国际论文,是不是竞争力就低了?
但其实,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不管是今年准备复试的学生,还是想为明年备战考研添砖加瓦的学生。
都可以在现阶段,参加一些可撰写学术研究报告发表国际论文名校科研项目,增加自己的录取几率。比如~
国内顶尖大学+海外名校

2022线上双教授科研项目
就帮你们安排上了
中西合璧联手教学
提升专业学术水平
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带你研究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
(扫码即可了解详细课程信息)
比如

爱丁堡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和你探讨全球化趋势下的教育政策
(扫码即可了解详细课程信息)
比如
剑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
带你从“盲盒经济”理解行为和劳动经济学
(扫码即可了解详细课程信息)
比如

伦敦大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教授
带你了解航空航天工程和星际探索
(扫码即可了解详细课程信息)
此外,还有更多来自
国内985/211等顶尖学府的教授
美国TOP30+英国G5终身教授
带来几十种专业的科研学术知识
(向下滑动,即可查看课程List)
名校教授线上科研项目
授课导师
科研项目的导师均来自:
  • 国内
    985/211
    等国内各顶尖学府的教授

  • 耶鲁/麻省理工/康奈尔等美国TOP30名校的终身在职教授
  • 英国牛津/剑桥等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的终身在职教授
还有【1V1学术论文辅导】
可个性化定制专业科研学术论文
让名师带你Get高含金量收获吧
面向人群
本次科研项目适合有以下意愿的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
  • 有意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学术能力
  • 有留学意向、参与自主招生选拔、跨专业深造、计划考取名校
  • 通过获得教授私人学术推荐信发表国际论文来提升竞争力
  • 通过获得教授辅导撰写个人科研报告,提升留学申请文书质量及英文论文撰写能力对海外名校课堂感兴趣或已收到海外大学录取信,想提前跨越中外学制鸿沟的准留学生
项目收获
报名入口
识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即可报名or咨询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