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途商业学堂
第42
近几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员工谨慎跳槽,企业屯粮过冬,商业战场上危机并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活着并非第一目的,能否抓住机遇,在安全范围内拓展出新业务,才是后疫情时代的重要目标。
眼下进入了3月,不仅是金三银四的招聘热季,更是大多数企业今年新业务线发展的重要阶段。能否招兵买马找到合适的人才,将直接决定了今年的“收成”

正如阿里前CEO卫哲所说,“即使像这样一个特别注重人力资源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也走过很多弯路”。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走过的弯路就更多了,甚至无时无刻都在吃着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暗亏。
而如今人才市场上,流动最频繁的莫过于95后,这帮被众多老板称为“刺儿头”的群体,却是大多数企业急需的新鲜血液。
|01
人才是企业的最大战斗力
2009年,马云带队去美国一流公司考察。在谷歌时,他们问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谁是谷歌的竞争对手?”结果拉里佩奇说出的不是大家意料中的微软、苹果,而是NASA。为什么呢?
谁跟我们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拉里佩奇如是说。对比微软、苹果,谷歌可以开更高的工资,给更多的期权、股权。但是对于NASA,即便工资只有谷歌的五分之一,谷歌依旧抢不过。

我们企业在分析对手时,往往分析业务对手,真正的对手是把你人才吸走的组织,因为这会让你的公司丧失战斗力
正如马云所说,阿里最大的产品就是能出干部。即便有这么多牛人离开阿里,阿里依然没有受到影响,还发展得更好。但这依然是阿里当年最大的痛——2005、2006年,阿里的工程师和销售月离职率高达10%,年化就是120%,几乎算是一年一换。

这么高的员工流失率,让团队耗费了大量的成本在人员对接上。即便把员工流失率作为各级HR、干部的KPI,依旧无济于事。问题出在哪呢?那就是招聘

反观公司大概在400-500人的阶段,任何人的加入都要马云亲自面试,包括前台、保安在内,其结果就是阿里巴巴诞生了很多励志、传奇的人物
以童文红为例,加入阿里巴巴后从前台接待做起,此后到行政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再到菜鸟物流董事长,今天首席人力资源官(CPO)。如果当初不是马云面试的她,那么她今天会做到哪个位置呢?或者说她能不能进入阿里巴巴呢?

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老板,从员工人数在一两百人开始,就下放招聘权利,不再管招人了。只有你才最懂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当你没有把时间放在招聘上,没有招对人,甚至让入职才一个多月的经理招聘别人,那么一定是陷入恶性循环。
正如阿里内部常用的“跨级招聘人才”,从8000块的人里挑可以给1万的人非常容易,HR绝对能够胜任。但入职之后员工并不会特别看重这份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跳槽涨2千很正常。但是如果从3000块的人里找你愿意付1万块的人,则非常困难,需要老板亲自下场——但他们会更加死心塌地跟着你。
所以阿里很少去清华做校招,内部大量优秀的工程师都是武汉邮电、华中科技这些大学招聘来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有更多比阿里更好的机会,但对于武汉邮电、华中科技,阿里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但这也意味着,老板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在招聘上,你如果问值得吗,马云肯定会说值得,雷军也会说值得。
|02
如何用好一流人才?
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只要企业的高层是健康的,那么企业就是健康的。事实恰恰相反,正如人体每个细胞都是健康的,身体就会健康。对于企业来说,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健康的,企业才不会有大问题

很多老板忙到没空培训,没空考核,没空招聘,那么就忽视了内部的管理,陷入恶性循环,手上的人越来越难用,自己越来越忙
。一流的教官可能教出二流的兵,内部新人培训一定要由内部最强的人来做,才更有可能带出好兵。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组织根基的“三板斧”做好,马步才能扎稳。很多公司都说,我们有班子。阿里认为,“没有反对派,你就没有班子”。

人类目前可以造出五百公里时速的车,但为什么没有做?因为没能发明出能把时速五百公里的车刹住的刹车。一辆车的速度是引擎和刹车共同决定的,能立住脚的公司内部都不缺发动机,有“刹车”才有故事,没有“刹车”,就有事故
搭班子绝非简简单单把人凑到一起,组织架构做不好,找来再好的人才都留不住,更何况如今是95后涌入职场的时代。

与85后相比,没有生存压力的95后,在意的不是“好用”,而是“好玩”,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板发现用成功人设画饼在95后面前不管用了。在职场上,给85后培训、加薪、晋升、股权,他们很受用。而95后则是不愿意被人管,也不想管人,只想做个快乐的码农

这不仅仅是国内面临的问题,很多年轻华人从Google跳槽到Facebook,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午餐更好吃。

85后是干一行爱一行,95后是爱一行才会干好一行。对于85后来说,看重的是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而对于95后来说,更看重的是工作能给自己的情感带来什么。对于管理者来说,认同他们,要比管理他们,更有效得多

大多数公司在招聘时只注重业务技能,但是像阿里、京东、小米这些公司,会更多地关注业务技能以外的内容,这就是阿里人常说的“闻味道”。

不同类、不同路的人,天天在一起共事,坐在一起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就算业务技能再强也很难发挥最大效果。

在招聘这一点上,阿里走过的弯路绝对比大多数公司要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去阿里游学的原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一定比自己琢磨靠谱得多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标杆游学参访
(点击文字了解详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