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院的宝子们注意啦🔈
叔前阵子账号迁移,结果好多人留言:
收不到美学院的推送了...
翻了好久才能找到叔...
摸摸头,记得把叔的订阅号“设为星标”置顶,这样就不会找不到或者漏掉重要文章了
最近的新闻大家看了吗?
西方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从前两天禁止俄罗斯的猫繁育,发展到了禁止俄罗斯的树参赛了;
荒唐到不知道怎么说
从无理由开除驱逐俄罗斯留学生,到上百家跨国企业集体裁员中断服务,再到国际肿瘤互助组织停止与俄罗斯患者交流。
医学无国界也沦为笑话
在这场针对俄罗斯普通民众的全方位围剿里,西方社会一直以来倡导的“无国界”“反歧视”概念崩塌殆尽。
双标这回事儿算是让他们给玩儿明白了。
即便如此,俄罗斯的艺术美学对全世界的深远影响,绝不是轮番而来的制裁措施可以抵制得了的。
精神是最无形的武器,也是最无从抵抗的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
诞生在西伯利亚北寒极地的俄式美学,天生带有悲壮的感染力。
也许是这里的风雪太过苦冷,也许是这个民族曾经分崩离析的命运,为其赋上了一层暗色滤镜。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尤其在前苏联时期,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极具辨识度。
由此形成了至今仍被东西方广泛借鉴的前卫震撼而浪漫悲怆的俄苏美学
01
这里的雕塑和建筑,能讲出最沉郁的故事
力量感,是俄苏美学第一具象化特征
而俄苏美学的震撼力,首要体现即是这片土地上的雕塑建筑,充满了斯拉夫人的剽悍野心和战斗民族的不屈血性。
1.强力而悲壮的钢铁雕塑
必须要提的,是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塑
雕像高约25米,由88吨特质青铜铸造。
半个身子化为鹤群,托起年轻士兵的身躯。
他头颅低垂,但腰杆挺直,手中紧握什帕金冲锋钢枪,沉默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和人民。
共产主义的神圣战士,在血腥战场中倒下,也要化身长鸣的云端白鹤,紧紧守护国土家园。
热血身躯不再,但钢铁意志永存。
勒热夫战役,二战中最残酷血腥的战役之一,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
而钢铁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死死守护的,是祖国母亲的尊严。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雕像“祖国母亲在召唤”,高达8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之一。
愤怒的母亲怒吼着,右手执剑,左手指向西方,号召着英雄儿女击退侵略者的进攻
苏联时期还修建了另一座名为“祖国之母”的雕像,正位于风暴中心乌克兰的首都基辅。
雕塑一手执剑,一手高举刻有苏联国徽的盾牌。
联解体后,这尊雕像曾几次面临要被推倒的波折,但最终因乌克兰拆卸费用财政紧张而作罢。
俄苏美学雕塑的艺术感染力究竟在哪里?
除了高大巍峨的形体肃穆刚硬的神情对人第一印象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凝聚了民族精神的雕塑,能传达出无法轻易言表的民族情感历史情绪
《他们将会成长》,纪念格鲁吉亚卫国战争的雕塑,一位昂扬着头颅的母亲,膝下是两个怀抱长剑的孩童
它们将历史的伤痛收拢汇集在钢铁水泥之躯上的每一寸、每一厘。
沉默无言地注视着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也目睹着这个民族再次被历史激荡。
《极地卫士纪念碑》,也叫做阿廖沙纪念碑,为纪念打败德国30周年而建
此处无言,但胜过万千之语。
2.前卫先锋的未来主义建筑
建筑用石头写就的历史书
正如前苏联试图创造出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的意识形态的雄心,苏联的建筑领域也试图创造出从未出现过的奇观。
直至今日,苏联时期的建筑依然是建筑史上无法轻易翻过的一章。
首先是抽象前卫的构成主义建筑
不规则的几何线条组成大块立体结构,简洁、高大,产生一种来自异世界的架空感
克里米亚的友谊疗养院,混凝土圆柱体,外型宛如一枚巨大的飞船。
各式疗养院是苏联时期社会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毕竟列宁有名言,“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格鲁吉亚的积木式办公大楼,组成楼体的各个板块相互独立又纵横交错。
还有充满原始压迫感的粗野主义建筑
摈弃建筑外观多余的装饰,直接用混凝土展示原始压迫感和粗犷严酷的美感。
第比利斯仪式宫,高耸错落的弧形圆柱体,类似超现实的太空来物
俄罗斯国家机器人研究院,美苏激烈的太空竞赛早早卷到了建筑设计领域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太空拱门
在前卫与抽象之外,苏联时期的建筑也保留了俄式文化中的华丽与古典
其一代表就是莫斯科地铁,被称为“地下艺术殿堂”,一些线路中还藏有密道和地堡,以供战时所需。
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俄苏美学里有宛如梦幻的奇观张力
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一种未来主义式的幻想和憧憬,超前的审美意识在现在看来依然令人惊异。
02
浪漫与悲怆
构成了这个钢铁民族的审美内力
浪漫和悲怆同在的民族审美,最直接的艺术体现就是音乐
不管是民谣小调发展而来的歌谣,还是壮阔激昂的钢琴演奏曲,苏联的浪漫从不是精巧细腻式的
明媚春光下依依难舍的恋人,即将迎来炮声隆隆的火光;
期盼着互诉衷肠的隐忍缠绵之前,先下定了保卫家国甘愿赴死的决心。
俄苏美学无坚不摧的力量感后,隐藏着风干的绝望宏大的悲凉
这种民族审美的形成,与俄罗斯民族的英雄情怀悲天悯人的宗教传统有关。
干燥严寒的高纬环境塑造了俄罗斯民族天生沉静忧郁、善于忍耐的性格特征。
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下,俄罗斯的历史几乎是在入侵与反入侵的战乱围攻中生成的。
战斗促生出对英雄和勇士的肯定与敬仰,也在民族性格中烙下强大的悲剧感牺牲意识
这种英雄情怀最终在苏联时期汇成一曲壮阔的集体主义英雄悲歌
从基辅罗斯公国开始,逐渐统一各斯拉夫部落信仰的东正教,宣扬仁爱、宽恕苦难,也拷问灵魂。
千年传承下的封闭肃穆基调悲天悯人情怀,支配着俄罗斯人民对人格的审美理想。
大我的家国情怀与小我的个体悲剧,都映照出俄罗斯民族这种坚定的信仰感。
03
俄苏美学的美丽从未消亡
俄苏美学至今影响着无数艺术领域的创作。
抽象艺术被认为从西方发源并渐成主流,但其实,抽象艺术三位先驱里,有两位都来自俄罗斯,分别是康定斯基马列维奇
康定斯基作品
马列维奇作品
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出现的达达主义、新造型主义、包豪斯等大批现代抽象艺术流派
架空式的未来主义美学,对今天的科幻作品、电子游戏也给予了直接的滋养和灵感来源。
借鉴苏联重工业美学的《流浪地球》
借鉴苏联美学风格的游戏《原子之心》
对于中国人民,从赫鲁晓夫楼布拉吉连衣裙到钢铁年代让人热泪盈眶的建设精神,俄苏美学在社会物质建设和精神传承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苏联时期的审美如此具有感染力
让人动容的,是其中坚定的信仰感昂扬的理想主义,它们曾无比执着强势地存在过,而后决绝地破碎。
《再见,列宁》,不相信东德已经瓦解的母亲亲眼目睹被拆除的列宁雕像
人们叹息的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占据全世界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庞然大物的消亡
201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新西伯利亚市波波娃文化馆取出前苏联人50年前放入墙中的时间胶囊
是战火血光里用血肉之躯和理想信念建立起的、夹杂着善与罪恶的国家机器的倒坍
时间胶囊内有50年前的苏联民众写给未来人的信,此为节选
更是让数千万人甘愿为其付出生命的理想主义的破灭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曾在欧洲游荡过”。
我无法以轻松的口吻来回忆俄苏美学,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燃烧的一场明亮到刺目的巨火。
皑皑白雪覆灭旷野,但俄苏美学的美丽,永不会消亡
如果你也曾为它触动,叔欢迎你转发给更多人,邀请TA来体验一次关乎美学与理想的颤栗。
分享与赞与星标置顶
然后晚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