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刘兰香
3月4日,规模一度超千亿的“顶流”量化私募幻方量化市场总监在渠道群“劝赎回”的消息又上热搜。该市场总监在聊天群内表示,“全部建议赎回!行情和策略观点都是建议赎回。”他认为,今年的市场波动可能更大,赚钱效应可能没有过去三年好,不适应这种波动的普通投资者不建议持有产品。而关于具体赎回规模,据第一财经3月6日报道援引幻方量化内部人士称,产品赎回的绝对量肯定不小,但相对比例仍旧属于正常范围,不过和历年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因为之前几乎没有净赎回。
无论在哪个行业,劝退客户的行为应该说都颇为罕见。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的2021年末,幻方量化曾因业绩回撤公开道歉而引发广泛关注,当时其表示公司正在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同时降低持仓集中度,减少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不过,进入2022年后,包括幻方在内的量化私募并未迎来曙光。从年内数据来看,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百亿私募量化多头基金今年以来的涨幅为-5.56%,97.5%的该类基金都为亏损,年内跌幅普遍在5%-10%之间。
用“至暗时刻”来形容量化私募甚至是整个基金行业当前的境况似乎并不为过。就幻方最新的舆论风波而言,显而易见,无论其怎么补救,负面影响都已产生。就量化私募整体而言,在经历2021年规模狂飙突进的高光时刻后频频陷入争议,或许表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新一轮的思想建设也正在到来。围绕这一话题,“财富Plus”的用户也展开了精彩讨论,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展示如下:

@付伟
某机构资产配置研究负责人


一条幻方渠道人员在微信群的聊天记录被截屏,瞬间成为了金融圈热议的重点。有人拍手称是,说这是对客户一种负责任的行为,自己赚不到业绩报酬就劝退客户,自己也挣不到管理费;有人则骂幻方,说这些在水位线(类似于基准收益率的概念)以下的客户对于幻方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这部分客户的净值需要涨很多幻方才能提取业绩报酬,不要也罢,再圈新钱来就能更容易赚取业绩报酬。


究竟谁对谁错,还需要等待事实来验证。但即便没有幻方上周的“新闻”,头部量化私募的指数增强产品在过去几个月遭遇大额赎回,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冲着过去两年高收益和稳定超额回报而冲进来的客户,见识到了指数回调和超额收益下降两重风险,又被吓破了胆。从这个角度看,幻方的事情也暴露了境内高净值客户焦躁的心态,看到某种产品在过去的良好表现,就被收益冲昏了头脑,在对产品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杀了进去。这样的故事,在境内的财富管理历史上,还发生得少么?
从前几年的P2P到这轮的指增,从产品端虽然不同,但财富端的故事却是一样的,不了解产品真实的内核与风险,就去购买产品,这无疑是风险极大的。

反过来说到产品端,幻方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反思,许多财富管理机构都只是根据过去的业绩去给客户推荐产品,但殊不知产品的规模与市场的承载能力也存在对应的关系。幻方最高峰时号称1000亿高频管理规模,想想A股市场过去一年多每天只有10000亿的成交量,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幻方的模式无法长期维系,更何况号称千亿的并不是幻方一家,还有灵均和明汯呢?


没有常胜的产品,只有在规模膨胀中自我衰减的产品业绩
,幻方如此、早一点的明汯也是如此,即便是股票多头的淡水泉、景林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市场的一种常态,业绩好的基金受到追捧,获得规模的膨胀,但就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那句名言“生命中的每一个馈赠,都是明码标价的”,明星基金也必须要承担超额收益回撤所带来的非议。这是对资产管理机构重新一轮的思想建设,对于我们的财富管理,又何尝不是呢?


@文洁
19年从业经验,专注财富管理服务
仔细看幻方的市场负责人在微信群中的表述,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他大部分观点是话糙理不糙,没毛病。但市场又是怎么传的呢?


“知名量化不看好后市,建议客户全部赎回”、“幻方主动控规模,劝赎回”……很多财经大V都贴出了幻方市场部负责人橙总在群聊中的截图。可能橙总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突然成了网红,在渠道群里的这段对话会掀起轩然大波。幻方公司赶紧联系媒体澄清,微信群中的发言有前后文,幻方是从对难以承受波动的投资人负责任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能理性投资。


但不管怎么补救,负面影响已经产生了。我觉得这件事情给我们有这么几个提示:


1、从销售端来看,“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客户”这句话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量化指数增强产品本来就是风险非常高的一类产品,仓位永远是99%。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会满仓迎下跌,如果再叠加超额回撤,真是想死的心都有。比如自从去年9月以来,幻方的产品已经回撤了23%。销售人员有没有把这种风险特征准确传递给客户,而不仅仅拿过去三年的高光收益吸引客户?另外,销售人员又是否了解客户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
销售适当性不仅仅是合规要求,也是保证售后大家能心平气和就产品本身运行来进行沟通的前提。

2、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投资的产品这三个方面是拥有快乐投资体验的前提。


正确的投资观念包含:相信长期投资、不频繁择时交易、避免过度自信、相信专业、相信资产配置……这些大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自己当神。就像在上述对话中,即使身为专业人士,幻方的这位渠道人员也在干预测市场的活。
且不说一家量化基金公司预测市场贝塔的准确度有多高,也不说他们到底是应该拼阿尔法还是预测贝塔,单单讲了几句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过程的话,就想表达未来几个月会如何如何的观点,未免太草率,这种表达方式显得非常不专业。

另外,很多投资人并非那么了解自己。比如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能承受30%的亏损,是积极型投资者。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来没有经历过30%的投资亏损,没有经历过巨额亏损的那种煎熬和绝望,尤其是当亏了30%时,还会不会亏更多的恐惧。所以30%只是他们嘴上的一个数字,
很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承受能力时,并没有身临其境地去设想自己当时的心态、生活、现金流到底会出现何种变化,而自己能否真正承受。他们往往嘴上说的是能承受多少风险,但心里憧憬的却是美好的收益,觉得风险发生的概率太低了。

了解完自己后,还需要了解自己所投资的标的。很多投资者投资体验不佳是来自于错误的基金选择:不能忍受大的波动,但偏偏选择了高波动的股票基金;想赚取行业主题基金的超额收益,但又无法承受单一行业回调的下跌;选择了投资风格鲜明的基金经理,但又不能接受当市场风格转向后基金经理暂时落后的业绩;选择了风格均衡的基金经理却又总是喜欢去跟短期最拉风的基金比业绩……


3、谨言慎行是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人奔放张扬,有人谨慎小心。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又作为一家知名的、且最近业绩处于逆风期的量化基金市场负责人,在一个几百人的渠道群中,发表这样的言论,非常不合适。他的有些观点是对的,有些观点有待商榷,但
合不合适这件事情跟观点无关,而跟行为有关。


投资的结论有很多边界条件,在一个大群里面,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人都跟自己在同一个语境和边界条件下对话,每个人会怎么理解只言片语和结论式的表达。尤其是当基金业绩不佳时,客户经理们顶着客户给的巨大压力,在群里问基金公司负责渠道维护的人员为什么业绩不佳,以及在模型迭代上做了哪些努力。有些人会带着情绪,有些人无法理解什么叫“找不到模型迭代的方向”,大家会站在自己营造的联想空间去解读这些解释,大家心中脑补的信息不一样,歧义和误解难免发生。


在市场部负责人跟大家沟通他对市场的展望时,尽管这真不应该是量化基金该干的活,但如果他不是简简单单说“今年市场波动会很大,承受不了波动就赎回”,而是这么讲——“短期来看,A股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结构牛市,全球风险资产都处于估值比较高的位置。加上国内经济压力大,美国也面临加息的压力,叠加地缘政治的风险,A股市场的投资回报会下降,波动会上升,投资人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市场非指数级别大牛市的情况下,投资人很难既想不错过上涨又安然躲过下跌。我们建议投资人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正确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最近产品净值回撤给大家维护客户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感同身受,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在模型迭代上有如下几个方向……”我估计如果如此表达,就不容易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至少不会引起如此大的歧义。


这也给我们自己提了个醒。
很多时候互联网容易造成语境冲突,因为不管是评论还是事件陈述都太碎片化了。很多语言冲突不是观念和立场的冲突,甚至不是利益冲突,而是语境的冲突。
这就要求我们在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语境,注意设定边界条件。


@引領Manuel
我从业10多年,从一开始带我的师傅就告诫我,“你可以评价对手,但你永远不要评价客户”。我一直坚守这个原则,哪怕到了海外接触到一些比较极端的客户也是如此。国内的圈子内卷严重到对客户指手画脚,还有近期林园投资创始人表示“控制回撤的都是穷人,富人从来不看回撤”的言论,都是赚钱的时候吹自己多牛,赔钱的时候搞心理按摩,套路营销,为自己找借口,但相信我们国内的客户随着市场的洗礼在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不再让自己的善良单纯被这些机构的管理人利用。(财富中文网)
本文所援引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