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林上》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尽管最后中射之士并没有被处死,但也反映出秦始皇之后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痴迷研究长生不老药,仿佛吞下便可羽化成仙。当时的人们并不知情,一味沉溺于长生不老的幻梦,有的相互残杀,有的误食毒物,错把“人血馒头”当“不老药”,实在愚昧。
古往今来,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生命周期”四个字面前,没人能逃出生天,这是自然法则、万物规律。
但人人死法不同。比如传统中国人重死,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化为一抔尘土,便建起山林墓地;
还有轻生者如鹿道森、刘学州终归于汪洋大海,年轻生命的陨落令人唏嘘。讨论生死的话题,或许有些沉重,毕竟人人都向往永葆青春的美好,但皆向死而生。
不禁想问,人世走一遭,到底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繁衍后代,然后重复上一辈的生活?当然,繁衍后代出于人类的本能,这也是有意义的,相当于基因的延续。
但这意义似乎还不够“大”。还有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在永不回头的生命列车上,选择灿烂地活着,在内心开辟一片净土,建立一种全新的秩序,无私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激励他人,形成气象。不也是意义吗?
有人说,一个人的死亡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脑死亡,即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层是开追悼会,别人来追思,鞠躬道别,即社会学上的死亡;第三层是被最后一位记得的人遗忘的时候。大致勾勒出了物质与精神层面,向内与向外探寻永生之路的轮廓。
向内,致良知,心即理。《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詹姆斯·柯林斯在调查了700位美国CEO的意见后,得出结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能够从烦琐的做法和商业谋略中分离出他们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经久不衰的使命。”企业如此,人亦然。即使在今天,依然心潮澎湃,惊叹于信念灯塔的精神感召力。
向外,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最近电视剧《开端》爆红,剧里,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无限次循环往复的人生里,普通女大学生李诗情抱着一定要救出全车人的想法,用尽一切办法,召唤警方、学校等各种社会力量,人性的光辉莹莹闪烁。最终她成功了,彻底扭转了命运。
《开端》中,一位沉浸在二次元的少年卢笛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哪想得车上有炸弹,性命危在旦夕。因为一句“别问我怎么知道,你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而奋起反抗,他一定听到了内心的呼唤。就像《孤勇者》歌词中唱的那样,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
在平凡之路中砥砺前行,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当他发扬心学,风烛残年还长铭于世人内心,悟道:哪有什么不老药?不过是一己私欲,万物终归于虚无;
当他灭六国,统一天下,此后两千余年政治制度都曾在他的格局内轰然坍塌又巍峨重建,却未曾逾越半步,是因为他明白“是谁”比“想去哪”更为重要;
当他目睹过遍地饿殍,用科技救赎人民,田野里飘着稻香,不幸离去之时,世界感觉若有所失,原来,有价值才会被长久缅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也可以成为你,而你,便“永生”了。
(文/寄情)
TEL:010-652838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