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对代人集团搞完种姓制度,孝文帝又开始对汉人各州诸姓进行审定评级。
此时汉人中最高的等级是“四姓+李”。
分别是: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陇西李氏。

为了和这帮高水平强强联合,孝文帝钦定了这汉人五姓跟自己结亲家。(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陽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陽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并且亲自下诏为六个弟弟重新聘媳妇,过去娶的都降级为妾!(因下诏为六弟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咸阳王元禧,娶了陇西李氏李辅的闺女;
河南王元干,娶了代郡穆氏穆明乐的闺女;
广陵王元羽,娶了荥阳郑氏郑平城的闺女;
颍川王元雍,娶了范阳卢氏卢神宝的闺女;
始平王元勰,娶了陇西李氏李冲的闺女;
北海王元详,娶了荥阳郑氏郑懿的闺女。
除了元干娶了代人集团的闺女,剩下的标书全都被五姓拿下。
孝文帝的种姓改革,最大的受益方是这“汉人五姓”,他们由过去的异族瞬间挤入了最高阶层,还跟王室进行了极其深度的联姻绑定!
来看下这“衣冠所推”的“四姓”到底是牛在了哪?
1、清河崔氏。
按理讲毋庸置疑,崔琰当年是堪称汉末三国最德高望重的名士,北魏前期清河崔氏更是在崔浩的带领下爬到了家族巅峰,但随后遭到了国史之狱,清河崔氏被连根拔起。
此时,被孝文帝评级为四姓的代表人物是崔宗伯。(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陽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陽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出自清河崔氏的另一族系崔逞的长子这一支。
崔逞在北魏刚进河北不久后就被拓跋珪干掉了,后来崔逞这一支的河北分公司先于崔浩被灭,但人家崔逞当年就留了后路,只有自己带着幼子在河北老家坚守,让四个儿子渡河跟慕容德去了山东。(
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颐在平城)

这个崔氏山东分舵虽然在青州也混成了地方大族,但很遗憾,山东半个世纪后又被北魏搞平了,崔逞的后人们在孝文帝他爹跟冯后互撕的时候又失去了根据地回到了北魏,但此时河北老家也属于被连根拔起的状态。
清河崔氏的历史咖位和名望够,但无论是根基还是人才,此时的清河崔氏都根本谈不上能在回归河北仅仅二十多年后就进入“四姓”的级别。

结论一:清河崔氏此时处于历史波谷,极速腾飞的背后有贵人。
2、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的始祖为是东汉名儒卢植,早年师从经学大师马融和太尉陈球,与郑玄、华歆是同门师兄弟,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
后面整个两晋五胡时代,范阳卢氏坚守本土做大做强,卢玄当年作为崔浩的外甥是中原首望,但后来因为崔浩的国史之狱被灭门了。(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理论上都差点在曙光前被崔浩以一己之力搞死。
卢玄长子卢度世因为国史之狱逃往到了高阳郡郑罴家中被藏了起来,郑罴的长子因为保护卢度世被刑虐致死。
后来拓跋焘南伐兵临瓜渡后赦免范阳卢氏,卢度世才回到平城又成了中书侍郎。
卢玄有五个儿子,嫡生的只有卢度世一人,国史之狱后那四个兄弟都想加害他,等卢度世被大赦后就警告自己的儿子们不要纳妾生庶子,生了也得弄死以防后患。(初,玄有五子,嫡唯度世,余皆别生。崔浩事难,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度世常深忿恨。及度世有子,每诫约令绝妾孽,不得使长,以防后患)
卢度世死的时候官拜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谈不上多显赫,家族也被国史之狱屠戮殆尽。
此次入选“四姓”的是卢度世次子卢敏。(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陽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陽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太和初年就早早死了。
(太和初,拜议郎,早卒)

这个高门跟刚才的清河崔氏一样,历代名气够,但这个时代的人才底蕴不足。
毕竟经历过国史之狱被屠村了,家族乏人。
结论二:范阳卢氏是国史之狱的巨大受害者,曾被重点画圈后屠村,此时也处于历史波谷,极速腾飞的背后有贵人。
3、荥阳郑氏。
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曹魏时代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西晋时代郑冲为太傅,开国元勋。
祖上成分够,但传到入选“四姓”的郑羲这时郑家已经衰落了。
郑羲的曾祖父郑豁任前燕太常卿;祖父郑温任后燕太子詹事;父亲郑晔就不出仕了。(曾祖父郑豁,前燕太常卿。祖父郑温,后燕太子詹事。父亲郑晔,不仕
郑家是慕容氏的铁杆,跟北魏早期关系并不友好。
郑羲生于拓跋焘时代,拓跋浚末期(465年驾崩)才入仕成了中书博士。(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
477年到479年的时候郑羲出使刘宋的末代皇帝刘准,此时的官职是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爵。(高祖初,兼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使于刘准)
王公侯伯子,郑羲这个子爵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说句不太好听的,芝麻官。
479年距离此时也才十多年,对比第一等咖位的“四姓”,实在太遥远。

结论三:郑家的起飞也相当牵强,背后有神秘力量。
4、太原王氏.
名头确实没问题,人家魏晋时大家就都脸熟了,在东晋混到了顶级门阀,尤其晋末,在司马曜和司马道子麾下人家王家内部还搞了把内卷。
刘裕来了以后,太原王氏作为末代皇帝的余孽在江南混不下去了。
王家的独苗王慧龙一路辗转逃到北魏,但身份成疑,他自己说自己是太原王氏。(自云太原晋阳人)
能立足的原因还是因为跟崔浩弟弟联姻,并被崔浩根据王家世传的大酒糟鼻认定为了“真贵种矣”。(初,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儿也。王氏世齄鼻,江东谓之齄王。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
440年,王慧龙被任为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大将,但王慧龙没到任就死了,其独子王宝兴继承爵位为北魏长社侯、龙骧将军,此后没啥多余的记载。
很正常,跟崔浩有姻亲,还被夸过,没被屠村就不错了。

王宝兴生了孝文帝说的这位王琼,早期事迹更是名不见经传。
结论四:还是有神秘力量!
总体而言,这所谓的“四姓”,也许有所谓的“名”,但此时的“实”都不符。
尤其在拓跋焘血洗连根拔起后,崔家和卢家这两个老牌豪门元气大伤到了几乎站不起来的地步。
郑家和王家也都起步的相当意外。
这“四姓”都是平地惊雷突然间原地起飞的!
如果仅凭魏晋风华的当年名气来看,河东裴氏、京兆杜氏、太原郭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这一堆门阀的后人咋就没挤进四姓呢?
不卖关子了,揭晓谜底。
上述“四姓”,要感谢陇西李氏。
准确的说,要感谢此时陇西李氏的舵手李冲。
崔、卢、郑、王四家,看见李家都要亲切些。
因为之所以上述四姓后面成为了“五姓七望”并开枝散叶到了今天,源头的最大贵人是这位李冲。

李冲作为冯后宠爱的男朋友在老领导死后无缝对接到了孝文帝这,北魏皇帝称臣从来都是直呼其名,但孝文帝常称李冲中书以示恩宠。(是时循旧,王公重臣皆呼其名,高祖常谓冲为中书而不名之。文明太后崩后,高祖居丧引见,待接有加)
李冲是孝文帝这一整套汉化改革的总设计师。(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于是天下翕然,及殊方听望,咸宗奇之)
李冲机敏灵思,所有的礼仪建筑和制度设计全靠李冲,且精力极其旺盛,处理文件和基建设计的文案堆满办公桌却从来不知疲倦应对如飞。
(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剞劂在手,终不劳厌也)

孝文帝后来把李冲当成了最顶级的心腹。(高祖亦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前面的一系列改革时,所有双簧都以敲打李冲来起到装逼震慑效果。

李冲仗着自己超强的能力和柔顺的处事态度,成了几千年中华史中超级罕见的异类。
他成了连续两位强权领导的核心心腹,后来的改变官制,改革爵位,李冲都是牵头人。(及改置百司,开建五等,以冲参定典式)
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改革,背后是这位李冲。

李冲这个最特殊的两朝元老,随后仗着自己总设计师的背景提携起来了一群人。
这个人对于钱和权的理解已入化境。
李冲在成为冯后男友后开始成为大富豪,但李冲把钱全都散出去了,近自亲戚远到乡里没有不照顾到的,
而且还专门冷庙烧香,提拔了大量的漂泊寒门和门衰旧人。(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时以此称之)
李冲这个北魏巴菲特,利用自己的势力挑选并打造了一群优质公司。
李冲最铁的核心是自己的姻亲圈子,他家的所有亲属几乎都有官爵,一家俸禄每年达到万匹以上,他亲近的哪怕痴呆聋哑也能破格领官。
(然显贵门族,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时论亦以此少之)

他是能臣不假,但他的结党程度也堪称是史上第一等的。
李冲后来是咋死的呢?
气死的。
李彪进入平城后哪哪都撞脑袋,因为李冲是著名天使投资人于是去跪舔,李冲后来看他是块材料也给了融资,加大了在孝文帝这的曝光力度。(李彪之入京也,孤微寡援,而自立不群,以冲好士,倾心宗附。冲亦重其器学,礼而纳焉,每言之于高祖,公私共相援益)
后来这个李彪任了中尉兼尚书,受到孝文帝的重用,这小子翅膀硬了就开始不拿自己的恩公当回事,觉得自己这官是凭能力得到的,不再对李冲恭敬对待,这让李冲相当愤怒。(及彪为中尉兼尚书,为高祖知待,便谓非复藉冲,而更相轻背,惟公坐敛袂而已,无复宗敬之意也。冲颇衔之)
后来孝文帝南征时,李冲与那位改革左右手任城王元澄以李彪傲慢无礼之由将其逮捕并亲笔上奏弹劾,言辞激烈,还作为推荐人自我弹劾。(后高祖南征,冲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并以彪倨傲无礼,遂禁止之。奏其罪状,冲手自作,家人不知,辞甚激切,因以自劾)
李冲后来因为愤怒李彪的小人行径活活的气死了。(冲时震怒,数数责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几案。尽收御史,皆泥首面缚,詈辱肆口。冲素性温柔,而一旦暴恚,遂发病荒悸,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医药所不能疗,或谓肝藏伤裂。旬有余日而卒)
孝文帝在挣脱束缚后飘到了一年多的时间能把自家的信仰大厦炸了。
李冲其实也如此。

其实小人永远存在,这就是个概率问题,以你的位置和桃李天下的配置,小人冒出来了打掉就完了,警示一下剩下的小人,没必要动气。
但李冲如此的反常最终活活气死表明了一件事:
已经太多年没人敢惹他了,他也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多年了。
李冲是孝文帝背后的那个能干的、柔顺的、无孔不入的、网络密布的潜在大佬,他说的话,孝文帝都听。
来看看“四姓”是如何被这位大佬托起来的。

1、清河崔氏。
孝文帝到洛阳后就让尚书崔亮兼任吏部郎去帮他着手澄清流品的种姓改革工作。(魏主至洛陽,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
负责这个重点工程的崔亮是李冲的门生。
崔亮的族兄崔光是当年从青州回来后去依附李冲的,并专门教育崔亮:咋能傻读书而不去走李家的门子?他家书多,你就算走学术也能进步的快一些。(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
后来这个崔亮在李冲的提拔下飞黄腾达。(亮即为诵之,涕泪交零,声韵不异。冲甚奇之,迎为馆客。冲谓其兄子彦曰:大崔生宽和笃雅,汝宜友之;小崔生峭整清彻,汝宜敬之。二人终将大至。冲荐之为中书博士。转议郎,寻迁尚书二千石郎
李冲的五闺女后来嫁了刚刚说的崔光之子崔勖。
李冲对待姻亲那是真刀真枪的给资源,那是“
显贵门族,务益六姻
”的使力气。

清河崔氏之所以从山东回到本土后又迅速起来了,是因为走了李冲的门子,双方有姻亲。
2、范阳卢氏
卢家传到卢度世之子卢渊的时候也跟李冲联姻了。
史书中明文记载,卢家发迹被孝文帝看重是李冲背后使的劲。(渊与仆射李冲特相友善。冲重渊门风,而渊祗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至于渊荷高祖意遇,颇亦由冲
3、荥阳郑氏
郑羲混的一直不咋地,家庭条件都很差劲,同样也是因为李冲显贵。
跟李冲联姻后,郑羲才从此被起任为中书令进入核心圈层。(是后历年不转,资产亦乏,因请假归,遂盘桓不返。及李冲贵宠,与羲姻好,乃就家征为中书令
这位郑羲是个老贪污犯兼老鸡贼,没少得罪人,但在冯后和孝文帝高度反腐的时代却安全过关,原因史书也明文写了,是因为执法官员看在他是李冲的亲家所以不敢动。(羲多所受纳,政以贿成。性又啬吝,民有礼饷者,皆不与杯酒脔肉,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前面我们说了冯后孝文时代有多少大老虎落马了,这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隐秘在宫禁深处的神秘大佬的根子有多硬。
唉,高压态势下,千万别看别人没事就有样学样,人家的底牌你没看见。

4、至于太原王氏,王慧龙的闺女嫁的是姑臧侯李承。
这个人是李冲他哥。
都实在亲戚。

传到王慧龙的孙子王琼这时,史料上也记载了,太原王氏之所以被孝文帝画了圈,是因为李冲帮着“吹嘘”了太多好话。(初,高祖之置中正,从容谓祚曰:并州中正,卿家故应推王琼也。祚退谓僚友曰:琼真伪今自未辨,我家何为减之?然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耳
这个北魏腾飞的总设计师,不仅打造了隋唐祖源制度的“三长制”,还打造奠定了后世大名鼎鼎“五姓七望”中的五个超级家族。(孝文帝北都之选,李冲多所参预)
你要是已经显贵的大族李冲反而不屑于投资。
上述“四姓”之所以能在此时平地惊雷,其实也要得益于本身波谷的家族运势遇到了这位顶级的投资人。

以李冲为核心的庞大圈层从此开始编织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权力网络,首先“五姓”之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疯狂联姻,“五姓”还取得了与北魏王室联姻的法定优先权。(于时,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
孝文帝不仅自己一家娶了一个,甚至六个弟媳妇中除了穆氏出自“八姓”外,其余全部出自上述五家。
“五姓”的主要家族成员在孝文帝一朝开始迅速腾飞,子弟也获得了优越的入仕条件,政治权势急剧膨胀。
除了嫁闺女,五姓还大量娶进了北魏公主,范阳卢氏甚至“一门三主”,卢道裕娶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义阳公主。(又一门三主,当世以为荣)
范阳卢敏在太和初早卒,其兄卢渊、弟卢昶、卢尚之并显达于孝文一朝,其他子弟也由于家门的突然荣耀鸡犬升天的走入了北魏官僚体制的快车道。
后来北魏崩盘后,范阳卢氏的卢靖三子分别担任西魏、北齐、北周三国帝师,至唐时出了宰相八人。
荥阳郑羲之女被孝文帝纳为嫔妃后,郑羲被征为秘书监,自己本人贪赃枉法之外,其五个兄弟全部成了超级地头蛇。(并恃豪门,多行无礼,乡党之内,疾之若仇)
北魏末期,郑家的后人郑俨为胡太后所宠,昼夜于宫中,官至中书令把持朝政;
郑家后来又在北周参股成功,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之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隋被封为沛国公;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官拜鸿胪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至唐荥阳郑氏有十人为宰相。
太原王氏自王琼之后四子开始全部登上历史舞台,政坛号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后世的晋阳王氏四房就是他这四个儿子分支。
王琼的长子王遵业领黄门郎,号为“小宰相”,后世也以第一房最为显赫,北朝、隋唐见于史书记载的官至五品的近十人,唐朝出了宰相王溥。
清河崔氏更是分了好多房,崔宗伯之女嫁了孝文帝,他这一支就分出来了清河大房和清河小房。
清河大房始祖崔休之女嫁给权臣元乂子元舒;
其子崔仲文迎娶了丞相高阳王元雍之女,后来成为了北齐的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其子崔甗成为了北齐车骑大将军、七兵尚书、侍中,武城县公。
崔休九子全部入仕显位,整个清河崔氏至唐出了12个宰相。
陇西李氏后面就更不用提了,出了太多人才,人家当年自西凉引进平城时的一个破落分支还开了个世界闻名的公司。
总之,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契机,一个以北魏皇室为轴心,以等级婚姻为纽带,包括代人“八姓”和汉人“五姓”在内的上层统治核心开始正式确立。

但“八姓”远远比不上“五姓”的后劲。
因为“五姓”有各自祖宗发祥之地的地盘,“八姓”的平城时代却永远过去了。

没有根,就没法持久。
孝文帝时代的“五姓”在以李冲为核心的姻亲圈层周围凭借着自己内部和北魏王师的稳定密切的联姻关系,使得“五姓”子孙在出仕和升迁等一系列方面对比其他的所有氏族变成了降维打击。
此时距离北魏崩塌还有三十多年。
看上去时间并没有多久,但这三十多年的超级垄断足以将政策红利疯狂引爆并深深的扎根在了自己的祖宗发祥之地。
“五姓”深刻的介入到了北魏乃至后面北周北齐的上层决策,在抢得优势身位后凭借着彼此的关系网络在后面大乱的五十年中互相提携帮助共渡难关,从而深刻的影响了后面的几个世纪。
到了北齐时代,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跟“五姓”之间也开始大量联姻,最终渐渐平起平坐为七姓成员,在唐成为了大名鼎鼎的“五姓七望”。

李冲这位神秘人,其实比南朝最强神秘人萧道成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萧道成的王朝不过存在了24年,李冲开枝散叶的影响却直到今天。

孝文帝的“种姓改革”靠谱吗?
怎么可能靠谱!
他做的比东晋的门阀还露骨,在朝着西晋的老路上一路狂奔。
当年崔浩没干成的事,李冲干成了。

中下层的社会危机从此开始日益激化!
后来北境大乱之后,广阳王元深上奏:最开始平城建都时以北境为重,选贤任能配以高门子弟担任镇将,这部分人的仕途通道不仅不受影响还有着专属红利,当时人们都找路子去六镇戍边。(广陽王深上言: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
太和中期,李冲掌权,凉州人全都免除了服役,而代人集团却要去守边关,这些人到了之后受镇将驱使只能担任虞侯之类的小官,一辈子的天花板不过是个军主,而那些同姓留在京城的人却能做到上品显官,身在边镇的那些人便由升迁之路断绝开始大量逃散。太和中,仆射李冲用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帝乡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本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同族留京师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即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
因李冲受益的,还有“凉州土人悉免厮役”。
这个牛X闪闪放光芒的人被隐藏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他是汉族人民的伟大余则成。

他的“三长制”是开启隋唐的制度祖源。
他的“种姓制”是崩塌北魏的启动开关。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让北魏的百年神功最终做了嫁衣裳!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