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罗斯的文化曾给予斯拉夫人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很大的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同为继承者,本是同根生。即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应相互尊重,共谋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才是两个民族应有的相处之道。
乌  克  兰
“保尔与冬妮娅第一次相识是在一个花园里。那天冬妮娅拿着一本小说,走到花园,推开了栅栏走向车站旁的池塘。她用手拨开了池塘边柳丛的枝条,从一棵弯曲的柳树后面探过身去,看到下边有一个晒得黝黑的光脚男孩,裤腿一直卷到大腿上,那就是保尔。
......
分别之前的夜晚却是如此的短暂,能留下的,只是最后一个绵长的拥抱。清晨火车的汽笛响起,听不见女孩眼泪掉落的声音。
两个人的人生,从此不再交错。”

这是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情节,很多中国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都对此很熟悉。小说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活动轨迹的地点:出生的谢别托夫卡镇、工作过的基辅和别列兹多夫、第二任女友丽达写信寄往的哈尔科夫、受伤休假的克里米亚半岛,都在今天的乌克兰,此时此刻,那里的许多地方正经受着战火的蹂躏。
乌克兰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它与俄罗斯又有怎样的恩怨与分合,为何它今天引起举世瞩目的关注不是广袤的黑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布勃卡和舍甫琴科为代表体育实力,而是战火横飞的城市、地下掩体、交通线和撕心裂肺的骨肉分离?
乌克兰(Украина,英语Ukraine),意为“在边缘”或“边疆”。在它的大部分历史中,处于一种中间地带的位置:将东边的俄罗斯与西边的波兰(后为奥匈帝国)分隔开,占据广阔的欧亚大草原的最西端,成为欧洲与亚洲、西方与东方的中间点。
乌克兰被自北向南流入黑海的第聂伯河一分为二,“左岸”是东乌克兰,“右岸”是西乌克兰,首都基辅地跨大河两岸。第聂伯河历史上也曾是俄罗斯与波兰—立陶宛公国控制下的乌克兰的边界,造就了两岸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民族认同。
大约15万年前,乌克兰境内即出现人类定居点。公元前50002000年的特里波里文化,已有石质武器、原始工具、大型村落和墓葬,并逐渐从西南部扩展到基辅附近的第聂伯河沿岸。特里波里文化消失以后,更多的游牧部落取而代之。荷马史诗《奥德修记》(Odyssey)将黑海北岸的乌克兰称为“基麦里人的地方”,据考古发现,他们已进入铁器时代。
特里波里文化
这些史前文化以及其后的斯基台人、萨尔玛提亚人等,都不是斯拉夫人。而乌克兰文明或乌克兰民族起源于斯拉夫人,则是毋庸置疑的。
斯拉夫人起源于现今波兰和西乌克兰,公元7世纪(相当于我国隋唐时期)开始逐渐向东、向南迁徙。伴随着不同的迁徙方向,逐步演化成三个分支:留下来的是西斯拉夫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向南方巴尔干半岛迁徙的成了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等),向东欧草原迁徙的成了东斯拉夫人,乌克兰就是其中一支,另外两支则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
历史走到公元11世纪前期(相当于我国北宋时期),基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并且迅速崛起为全欧洲最为先进社会的大公国——罗斯的首都,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基辅罗斯”。也在这个时期,经过喜爱拜占庭文化的君主弗拉基米尔的大力推行,基辅罗斯接受了东正教,全境百姓都陆续皈依了东正教,这是对乌克兰文化最为持久的影响。他帮助罗斯建构了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为大部分斯拉夫文化奠定了基础(西斯拉夫除外)。
弗拉基米尔受洗
到其子雅罗斯拉夫出任基辅大公时期(相当于我国宋仁宗时),基辅罗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他的子女与欧洲各国的王室联姻,因而被称为“欧洲的岳父”,这也反映出基辅罗斯国力的强大。
公元12世纪中叶以后(相当于我国南宋时期),基辅罗斯迅速衰落,内乱不休,外患不断,经济衰退,民生凋敝。成书于1187年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写道:
因为弟兄对弟兄说道:
“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
关于小的事情
王公们则说“这是大的”,
于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叛乱。
而那邪恶的人便节节胜利地、从四面八方
侵入罗斯的国土。
最后从遥远的东方西征的蒙古人给了致命一击。1240年,蒙古大军进攻基辅,尽管城内军民拼死抵抗,城池最终还是被攻破,教堂被毁,城墙徒剩残垣断壁,基辅罗斯走入历史的尘埃。
由于基辅罗斯最盛时覆盖了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欧洲一部分,因此这三国历史学家都认为基辅罗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北方的俄罗斯人最早从蒙古人手中获得自治权,15世纪(相当于我国明代时期)莫斯科公国崛起,并最终结束了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对罗斯的统治,并成长为最大的斯拉夫国家。
而南方的乌克兰人则走向了另一条历史道路,波兰—立陶宛公国的统治使他们有不同的政治实践以及相对西化的地缘政治倾向。
当元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风雨摇摆之时,他们的远亲在乌克兰也遇到了劲敌。1362年,立陶宛人占领基辅,并于次年彻底击败蒙古人,势力深入第聂伯河流域南部,最终到达黑海。后来立陶宛大公亚盖洛与波兰女王亚德维佳成婚,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历时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相当于中国的明代),乌克兰作为这个一度是欧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的一部分,受到了立宪制和代议制的熏陶,也见证了哥萨克的崛起和抗争。加上之前蒙古人的统治,乌克兰与俄罗斯有长达四百多年的分离期。
波兰女王亚德维佳
随着波兰在与俄罗斯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中节节败退,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两国签约将乌克兰划分为两部分,波兰得到右岸(西)乌克兰,而俄罗斯得到左岸(东)乌克兰,从此东乌克兰成为沙俄帝国的组成部分。
沙俄不会停止它的扩张步伐,四面出击的同时也没放过乌克兰,第聂伯河西岸、黑海沿岸逐渐被沙俄吞并。到18世纪末(清朝乾隆时期),今日乌克兰大部分都臣服于俄罗斯沙皇。
随后乌克兰的历史就与俄罗斯—苏联交织在一起了。
进入20世纪,乌克兰的历史始终处于跌宕起伏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沙俄与奥匈帝国交战的前线,西乌克兰成为整个东线规模最大也是最血腥的战场,大量乌克兰人死于战争。
战争末期,交战的两大帝国双双覆灭,处于政治真空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兴起,独立乌克兰国家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革命、对外战争、内战纷繁混乱的时期,乌克兰已经被整合为地缘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体,独立的梦想也保存下来。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乌克兰由于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再次成为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战场。1917-1920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乌克兰境内被分割为以基辅为首都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靠近波兰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以哈尔科夫为首都的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南方的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治实体。作为乌克兰历史的中心和精神象征,基辅三番五次易手,可以想象争夺的激烈。这也是保尔·柯察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丽达就是误以为他在与白军的战斗中牺牲,写信给当时位于哈尔科夫的苏维埃乌克兰的中央的。随着1920年6月红军第四次夺取基辅,最终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在乌克兰确立了领导地位,选择了与苏俄结盟。
1922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三个苏维埃国家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乌克兰作为苏联最早的加盟共和国有一定的法律地位,保留了乌克兰独立的民族认同的概念,语言、文化、经济都有相当的自主性。
乌克兰在苏联时代经历了根本的变革,包括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广泛的社会变革,也经历了大饥荒和大清洗等政治压迫。
苏联初期,比较重视国家治理的乌克兰化,乌克兰语与乌克兰文化也得到了自由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时期执行了完全不同的民族政策。苏联从联邦制向实际上的单一制演变,加强中央集权,从主要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到主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从允许各民族语言自由发展到强调推行俄语,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民族问题。
20世纪20-30年代,乌克兰的工业化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在整个苏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大量的国家投资,数百个工厂拔地而起,欧洲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庞大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全苏超过70%的煤、铁矿石与生铁产自乌克兰,这些都体现了工业化的成果,也在这个农业国度催生了大量的工人阶级。
工业化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农业与农民。广袤的黑土地与深厚的农业传统极少能造成粮食歉收,但由于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原因,政府坐视农民忍饥挨饿,仍将粮食从他们手中拿走,出口换取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集体农庄化和强制从农户中征收粮食及其他食品导致出现了1932-1933年的大饥荒,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饿死。
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也使乌克兰被卷入大规模的恐怖浪潮中。大批文学作家、哲学工作者、画家和编辑被流放或枪杀,约10万名乌克兰共产党员被清洗,政府中17位部长被逮捕和枪杀,乌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无一幸免,柳布琴科总理自杀身亡。1938年乌克兰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新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中只有3名是上一届成员,其他人均被撤职或处决。
    乌克兰反战歌曲
19416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乌克兰是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场,苏军在这里进行了顽强抵抗,经过血战,德军直到919日才攻陷基辅。这场战役中有60万苏军阵亡,另有60万被俘。到10月哈尔科夫才被攻占,而克里米亚的战事一直持续到1942年夏。乌克兰作为苏联的西南战场和最前线,对延缓德军的推进速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后方人员转移、设备迁徙以及部署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德军对乌克兰的占领带来了压迫和灭绝政策,光乌克兰犹太人就有150万死于大屠杀。乌克兰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抵抗,数以十万计的游击队员活跃在德军的后方,袭击德军的补给和交通线。
1943年夏,苏军在乌克兰北部赢得了库尔斯克战役。这是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和对攻战。此役过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的大规模反攻,8月夺回哈尔科夫,11月攻占基辅。在此期间组建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是苏联西南方向上的战役战略军团。1944年10月解放了乌克兰全境后乘胜追击,一直攻到柏林城下,参加了柏林战役和随后的布拉格战役,彻底粉粹了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
战争结束后,分属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原乌克兰领土全部归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的所有领土得到了历史性的统一,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当然是在苏联的领导之下。
巧合的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是出生于乌克兰的俄罗斯裔。这多多少少给乌克兰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经济权力下放,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农业注入了更多的投资,乌克兰也成为苏联的“粮仓”。城市中高楼拔地而起,文学艺术领域也被给予更多的自由。
也正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民族主义浪潮兴起时,乌克兰开始并不是波罗的海三国、外高加索那样的主角。但当独立风潮风起云涌时,由于它的体量(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面积和人口),它对苏联解体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国家主权宣言;“8.19”事件后,最高苏维埃于1991824日宣布乌克兰独立;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决,99.85%的选民(包含绝大多数东部的俄裔)投票赞同脱离苏联独立;12月8日,苏联的三个创始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由于1922年成立苏联时的另一个加盟共和国外高加索联邦已分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个加盟共和国,因此苏联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独立乌克兰的出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化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冷战后东西方地缘战略利益的平衡,并影响着未来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化。这也给乌克兰回归欧洲、融入欧洲大家庭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在俄罗斯与欧洲文明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它最好的选择,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这种角色,沦为大国角力的牺牲品。
乌克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民族命运无法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是出于自愿亦或是无奈,始终摆脱不了周边强大邻国或其他大国的干涉与支配。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基督教正教定为罗斯国教,乌克兰成为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一员。然而,蒙古大军西征改变了乌克兰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入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版图后,乌克兰被动接受了它们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获得独立后,又推行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始终无法形成基于自己文化传统并与世界文明相通的价值体系。
基辅罗斯的文化曾给予斯拉夫人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很大的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同为继承者,本是同根生。即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应相互尊重,共谋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才是两个民族应有的相处之道。
呼唤和平
材料来源
1.《乌克兰史》/ 保罗·库比塞克著 ; 颜震译,2009
2.《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研究》/ 王庆平著,2013
3.《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研究》/ 沈莉华著, 2017
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 梅益译,1995
特此致谢!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第175期
编委会:张明东、李歌、周剑峰、姜红
刘旭东(法律顾问 音乐总监)
本期主编:张明东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特别致谢
2022年2月28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科普、报告文学、歌曲、朗诵、书画、摄影、历史、艺术鉴赏等原创文学艺术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email protected](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关注君子微言请识别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