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这一战要讲“哭”吗?
这一战要讲“汉化”的改革吗?
这一战要讲“韬光养晦”后的一招翻盘吗?
那都不是我们的主旨。
这战的核心,是顶级垄断后平地起楼的速度有多么的可怕。
孝文帝在冯后离世之后并没有马上抓权,他选择了能申请吉尼斯纪录的疯狂拜祭和连哭。
最大程度的表达对老太太的哀思,就能最大程度的稳住冯后掌权二十多年来根系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当年老太后都能糊弄过去,现在哭给别人看更是信手拈来。
冯后离去后,孝文帝崩溃性的居丧消瘦,吃斋绝酒肉,三年杜绝性生活。(高祖毁瘠,绝酒肉,不内御者三年)
老太后死后十个月,491年七月,孝文帝甚至还在冯后的墓边上修了自己的墓。
高调表明自己生是老太太的人,死是老太太的鬼。

孝文帝在守孝的三年中,骗过了很多人。
491年闰七月十九,冯后离去近一年的时候,孝文帝开始给祖宗定调了,下诏令:
祖有功,宗有德,自古非功德厚者,不得擅祖宗之名,居二祧之庙。烈祖拓跋珪有创业之功,世祖拓跋焘有开拓之德,这都是铁打的功德没话说。
至于那个什么远祖平文皇帝拓跋郁律(刘琨哥们,死于321年)的功绩远远比不上道武帝拓跋珪却占据了太祖庙号(拓跋珪开国后所封),这不合规矩。(而远祖平文功未多于昭成,然庙号为太祖;道武建业之勋,高于平文,庙号为烈祖。比功校德,以为未允)
那个平文帝挪挪吧,我现在尊奉拓跋珪为太祖,以太祖拓跋珪和显祖拓跋弘为二祧,这俩将来是永远七庙在编的。(朕今奉尊道武为太祖,与显祖为二祧,余者以次而迁)
宗庙中是有固定的编制数量的,当宗庙里的人数超过编制的时候,就将除始祖外最远的那位祖先神位迁出宗庙进入祧庙,这个过程叫做祧迁。

所谓“二祧”,意思是古代帝王七庙中两位功德特殊而保留不迁的编制。

他爹拓跋弘因为趁刘宋内乱占领青徐和淮西被拔高到了和拓跋珪一个水平线的高度。
俩人一个拿下了河北,一个拿下了青徐淮西。
都是往南拓地。

这是政治信号:
1、我那被政变弄死的爹很重要。
2、南面的功业很重要。
八月二十九,又下诏:国内到处祭祀的各种神祗共有一千二百多处,现在打算裁撤以求节俭。(戊午,又诏:国家飨祀诸神,凡一千二百余处;今欲减省群祀,务从简约)
以前祭祀水神、火神共计四十多位神,还有城北的星神。现在祭天坛下祭祀了风神、雨神、司中和司命之神,皇家明堂祭祀了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和院神,剩下那四十种神的祭祀从现在起全都开除编制。(又诏:先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圜丘之下既祭风伯、雨师、司中、司命,明堂祭门、户、井、灶、中,四十神悉可罢之)
冯后离开的第一年,孝文帝比较克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平反了老爹当年的历史地位,将功德这事的标准定了下来。
进入492年,孝文帝连着发了两个大招。

大正月里,孝文帝命百官讨论北魏的五行属性。(魏主命群臣议行次)
中书监高闾率先发言:表示自古中原是正统,晋承曹魏是金德,赵承晋为水德,燕承赵为木德,秦继燕为火德,秦灭后咱大魏注册了,况且咱拓跋的姓氏都是出自轩辕帝那里,所以我认为大魏是土德。
秘书丞李彪和著作郎崔光等人认为:西晋灭的时候咱代国就已经注册了,咱们的神元皇帝和晋武帝的关系那是相当好,咱们的桓帝和穆帝都辅佐晋朝,晋完蛋后天命就被咱拓跋氏在云代龙兴之地接收了,只不过咱一直搁那憋着。
当年汉家把秦比做共工直接开除编制跨过去继承了周王朝的火德,刘渊、石勒、苻坚远比不过秦始皇,咋能承认那些蛮夷呢!咱要接晋的天命!
正月初五,孝文帝下诏官方表态,北魏承晋为水德。
(十有六年春正月···壬戌,诏定行次,以水承金)
孝文帝不拿前面那四胡当回事其实理由很牵强,照你那么说你家这天命前面憋的年头太久了,中间还让人家苻坚给拘留过一次。
但孝文帝表示,只要史书改的好,细节那都不叫事。
不要纠结那些琐碎,你的格局在哪里!
孝文帝承接晋德的深层原因,是否定了南朝的天命正当性。
晋是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隐隐约约大家能看出来这孩子的潜台词了。
继宗庙功德定调后,孝文帝又铺垫了一步。

三天后,第二个大招发来。

492年正月初八,孝文帝下诏除了拓跋珪的后裔,其余的所有王爵全都降为公,公爵降为侯爵,子爵、男爵不降,与此同时全都除去了将军之号,之前的所有品级不变。(乙丑,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王爵非庶姓所僭,伯号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余王皆为公,转为侯,侯即为伯,子男如旧。虽名易于本,而品不易昔)
只有上党王长孙观因为祖先长孙道生功劳实在太显赫,特殊照顾不降爵位。(长孙观死后子孙也降爵了)(时异姓诸王,袭爵多降为公,帝以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
过去,这帮爵爷们的子孙是可以世袭祖上所得的将军名号的,是有资格去带兵的,这回只给粮票了,军票不让摸了。(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冯后离开的第一年零四个月,孝文帝砍出了相当凶猛的一刀。

上一次爵位大调整,是拓跋珪开国。
404年九月,拓跋珪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分封调整,当时最大的改动是将之前超脱于五等爵的王爵并进了官员体系,王爵不再特殊,仅仅是最高品级的爵位,并将封王的渠道限定为了两种:皇子和重大功勋者(非皇室者亦可)。
(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

之前没那么大功勋的宗室和藩王被降为公爵,原来的公爵降为侯爵,后面依次类推。(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
拓跋珪通过这种规则设定,有意加强自己儿子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代人集团的待遇,边缘了宗室的政治能量。
当时的历史任务是夯实父死子继,拓跋珪弄来一堆异姓的王公去制衡自己的宗室。


打击目标是宗室权威,笼络目标是代人集团。
时隔了九十年,乖乖宝搞了次石破天惊的超大改革。
目的在于从异姓王公,也就是代人集团的高层中收权了。
尤其是军权,这里面最必杀的一句话就是“皆除将军之号”。
而且连你后代的军事继承权也取消了。(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人家皇室的宗室却是不降爵的。
王被尊起来了,以文明太后的铁杆心腹们为首的代人集团集体受到了巨大打击。
比如文明太后的铁杆陆家,袭爵平原王的陆丽之子陆睿这次被降爵了,后来谋反了。
比如当年在冯后那保下孝文帝皇位的穆泰,由公降为侯,后来谋反了。
比如冯后的头号打手拓跋丕,他是拓跋郁律的四世孙,不是拓跋珪这一支的,这次改革后被降为新兴公,人家相当不高兴。(及罢降非太祖子孙及异姓王者,虽较于公爵,而利享封邑,亦不快)
后来也谋反了。
不过这三股势力后面是在孝文帝迁都后一块造反的,此时却并没有爆发。

眼睁睁的看着这孩子突然霸王硬上弓的蹭进去了,大伙震惊之余比较蒙圈。

大量的勋旧老臣和异姓王公都被降级取消特权了,孝文帝的代价是啥呢?
没有。
就是硬生生的抢的,大规模削减待遇。
或者说孝文帝的代价是自虐,是史上最佳孝子贤孙的掩护。
这位天天哭,戒酒戒肉,连女人都不碰,怀念伟大领袖的新领导霹雳手段的突然给已经运行了九十年的爵位制度猛砍了一刀。
打懵了所有人。
四月初一,北魏颁布了最新版《律令》,大赦天下。(夏,四月,丁亥朔,魏班新《律令》,大赦)
五月,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所有重大刑罚孝文帝更是从此亲自裁决。
492年,孝文帝主要干了两件事:
1、抓军权,贬代人。
2、抓刑法,亲自判。
搞事的节奏突然间加快了。

这一年的九月十八,冯后的两周年祭日,孝文帝在永固陵边嗷嗷狂哭,绝食两天。(辛未,帝以文明太皇太后再周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二日,哭不辍声)
不过此时,冯后势力开始审视这个“哭活儿之王”。

493年,北魏太尉拓跋丕等人施压孝文帝册封冯太后的侄女为皇后。(魏太尉丕等请建中宫,戊戌,立皇后冯氏。后,熙之女也)
四月十八,出了丧期的孝文帝迅速册封冯氏为皇后,随后引经据典对老丈人说君主不能把老丈人当臣子,你今后呈递奏章时不再称臣,进朝廷不用叩拜。

态度很配合。

五月十三,孝文帝突然在宣文堂摆宴搞了一次家族大聚会。(五月,壬戌,魏主宴四庙子孙于宣文堂,亲与之齿,用家人礼)
一个月后才知道,人家这是提前给他家的那堆王爷们统一思想,凝聚意志。
保住了大家的政治待遇不是没有代价的,你们得听我话。
493年六月,孝文帝抛出了铺垫三年的想法,伐齐。
目的是为了迁都,但话是不能明说的。(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陽;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孝文帝斋戒后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到“革卦”。
孝文帝道:这是商汤和周武革命之相,咱得听,瞅给他吉利的!(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
百官没有人表态。
过了会,孝文帝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说道:《周易》说“革”是变更的意思,要顺应上天民众,改变君臣的命运,商汤周武这种打天下的得到它是吉利的。陛下您已经拥有天下,世代相继。咱们这是征讨伐叛,不是要去革命。此非人君之卦,不可全称为吉利啊!(澄进曰:《易》言革者更也。将欲应天顺人,革君臣之命,汤武得之为吉。陛下帝有天下,重光累叶。今曰卜征,乃可伐叛,不得云革命。此非君人之卦,未可全为吉也)
瞅瞅此时拓跋王爷们的汉化修养。

南齐那边的王爷都不一定知道这典故。

拓跋澄在提醒小皇帝,你去年刚砍了大家的爵位,大量不满的思潮出现,现在又出了这“革命”之相,这是队伍里面有坏人呀!你得夯实权力基础求稳,咋能南伐呢!
你确实去年收了军权,但你知道朝中的水有多深吗?你南伐万一输了呢?来回好几千里,你知道老窝会出啥事吗?

结果拓跋澄没想到挺值钱挺忠心的建议却把一向乖乖的孝文帝给整急眼了。

孝文帝大怒道:《周易》革卦里面说了,身居高位的人行动变化莫测,有何不吉!(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
拓跋澄说:陛下龙兴已久,咋现在又玩虎变这块了。(澄曰:陛下龙兴既久,岂可方同虎变)
孝文帝怒道:这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扫兴耽误大家共同进步吗!(高祖勃然作色曰:社稷我社稷,任城而欲沮众也!)
拓跋澄道:国家是你的,但我是社稷之臣,咋能知道危险不说呢!
(澄曰:社稷诚知陛下之社稷,然臣是社稷之臣子,豫参顾问,敢尽愚衷)


孝文帝过了会道:搁置争议,有意见都说出来。(高祖既锐意必行,恶澄此对。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亦复何伤!)
大会随后不欢而散。

回宫后孝文帝立刻召见拓跋澄,劈头盖脸的问道:咱俩接着论!刚在我大庭广众发怒不是不考虑你面子,是想堵住大家的嘴,防止别有用心人对大政方针搞破坏,我相信你是能理解我的。(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响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
随后屏退左右继续说道:我要干的这大事确实不容易,咱们国家兴于北方,后来迁到平城,平城这地方是咱拓跋家马上天下的地方,不是能搞文治的好地方,我现在打算搞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让万邦归心,我南下不过是打个幌子,其实是想迁都中原,你这么看觉得可行吗?(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担心的是伐齐要远离大本营因此出现啥变动,听到迁都就迅速了然了,这就是针对那群“坏人”呀,于是道:中原好啊!周汉兴隆所在啊!
(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


孝文帝问:北人恋土不肯南迁,必将惊扰作乱,到时咋办?(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拓跋澄回道: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您就跟随您内心的声音,他们搞不了破坏!(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孝文帝乐了: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啊!

纵观孝文帝的整个改革过程,自家的宗室基本上都没耽误他事,去年的爵位改革收效是相当显著的。

六月初七,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建大军南下大桥。
六月二十八,孝文帝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
七月初十,北魏中外戒严,宣布南伐。
八月,孝文帝派亲弟弟拓跋羽持节安抚六镇,并征调六镇的突骑。(魏主使录尚书事广陵王羽持节安抚六镇,发其突骑)
想的还是很周全的,防止六镇的精锐兵种对迁都大计搞破坏。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八月十一,孝文帝刚刚结束了三年的守孝没多久就亲率二十多万步、骑从平城出发向南征伐。(《孝文帝本传》中说的百万大军,实际上《李冲传》中说的更真实,二十多万)(朕去十七年,拥二十万众,行不出畿甸,此人事之盛,而非天时
北魏就此告别了平城时代。
自398年-493年,近百年的时间里,大同盆地这个并不大也并不肥沃的京畿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帮助北魏震慑了河北,控制了北境,平定了关东,席卷了西北。
大同盆地这个被太行山脉隔绝河北又接壤北境的重要位置在这百年中很好的完成了两件事:
1、中原汉人对北魏的敬畏。
2、北魏武勇不减开国之年。
平城为这个乱世争取了近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中,原来散乱庞杂的鲜卑、匈奴、丁零等等诸胡被大同盆地融合成了一个称谓——“代人”。

代人集团的整体素养也在趋近于汉化。
京畿地区的“计口授田”也成熟的推广到了全国。
最重要的是广大汉人群体开始慢慢认可适应这个统治了百年的异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

当三长制开枝散叶,当整个淮河以北开始全国一盘棋的时候,平城这个地理位置确实就不再合适了。
当全国的操作系统都连入网络了,那道厚重的太行山就是再进一步融合的阻碍了。
我既然已经摸清了你的人口和家底并把你栽种到了土地上,我就不用再对你担心了。
我需要让你熟悉我、感受我、沐浴我照耀下的伟大光辉了。

迁都洛阳是有它积极一面的。
一是洛阳在政治上占有制高点;
二是地处河北中原物流效率的黄金分割点。
但是随后的效果怎样呢?
很多好事五年十年干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年两年干完,局面就变成了我死以后哪怕洪水滔天。

孝文帝不是不知道这么急急渴渴的着急迁都动了多少人的利益,他和拓跋澄合计的时候说了“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的话。
那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呢?
他也有他的苦衷。
因为平城是文明太后盘踞了二十多年的老窝,这里的一砖一瓦盘根错节的都是老太太强烈的基因,甚至老太后的陵墓就在不远的北方看着平城的他。
冯后死了,但她永远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想当家做主,想彻底伸胳膊伸腿,就必须离开这个“政治墓地”
只要在这里一天,那股掣肘的力量就永远有着力量源泉!

三年的狂哭表演帮他顺利的走完了第一步,孝文帝急不可待的南下了。

孝文帝迁都后就在洛阳为自己重新营建了陵园,当年永固陵边上的那座陵墓成了摆设。
一个温水煮代人的道具而已。

离开了平城,这孩子渐渐失去了控制。

随着后面时间线的不断推进,他让所有人明白了一件事:他不是仅仅想要乾纲独揽自己说的算那么简单。
他的野心随着来到了洛阳,随着看到了那秦汉兴亡过手后的北邙无数荒丘,他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苻坚。
他成为最后的赢家了吗?
诚然,他确确实实是这五世纪末最大的主角。
但他所有的轰轰烈烈褪去后才发现,他不过是个宿主,幕后的大佬另有其人。
崔浩前面趟出来的试错之路并没有白走。

在孝文帝这个隐秘少年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加隐秘的神秘人。
自古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