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人推荐看了一个恋爱观察综艺《半熟恋人》,八位30岁以上的素人嘉宾,来自不同行业,包括医生、老师、金融从业者、自媒体主播……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感情经历,大多未婚,也有离异的,同住一个屋檐下,用一个月的时间彼此认识,看看能不能发展出恋爱关系。
这节目总体观感是舒适的,可能是因为嘉宾们都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价值观稳定,物质独立,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在期待心动的浪漫之外,还透着成熟的理性与体面。
而节目一开始,和真实的集体相亲一样,一群互不相识的成年男女,初次见面自我介绍后,立即无话可说,陷入僵局。
嘉宾中有一个叫做罗拉的女孩,主动替所有人暖场。她全程表现得亲和开朗、愿意自嘲、活力十足。看得出来,她当场赢得了在场所有男性与女性的好感,几个男嘉宾甚至主动打趣她(当然是没有恶意的),大抵是知道她接得住梗,愿意聊天,不会冷场。
然而,戏剧化的是,当晚互选约会对象时,四个女生,只有她落单了。
她的情绪在无人处低落得很明显,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开始向友人电话求助:用什么性格跟男性相处比较好?我这样的性格会不会最终都跟人家处成了兄弟?
闺蜜直截了当地回应:用真实的性格,你本来就很好。
虽然她面上还在微笑,语气里却难掩失落:做自己的话,大家都喜欢你,但大家不会爱你。
当时当下,这句话戳中了我。
很多年前,在KTV里,朋友又点了《舞女泪》要我唱跳。那个局里,有我心动的人。但为了大家开心,我还是唱跳了《舞女泪》,果然场子立即燥起来了。而那个令我心动的人,之后全程再没有看过我一眼。后来我一直自己灌自己,终于忍不住醉醺醺地向最好的朋友哭诉:我其实一点也不想在聚会上逗所有人开心啊!很累!像个小丑!谁想当小丑啊?为什么每次扮丑的都是我?!
更多年以前,有个冷眼如炬的同事在公司年会的饭桌上,颇有些冒犯地问我:你一直在和不同的人假装热情高涨地聊天,不累吗?
还有个人,在已经模糊到记不清的年月里,曾一字一顿地对我说:你挺可爱的。但是是猫和狗的那种可爱,不是想跟你发生关系的那种可爱。
这句话,翻译一下,大概是:没人想艹你的内在美。
难怪看黄阿丽的最新脱口秀特辑,她一上来就吐槽:那些成名的脱口秀男演员,都约上了超模和女明星;而我认识的最顶尖、最成功的脱口秀女演员,好不容易才约到了一个中年三流魔术师。

“幽默感并不会为女的加分。”黄阿丽说这话时,表情是愤愤不平的。而台下,自然是哄堂大笑。
你是不是也这样?在聚会上,特别怕冷场、怕无人接话?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会下意识自嘲来让对方放松?
最重要的是,当你嘻嘻哈哈地贬低自己、当你在KTV里劲歌热舞反串表演、当你举着酒杯主动跟所有人打一圈儿、当你像叼飞盘一样使劲接住每一个话茬……那一刻的你,真的快乐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所谓有趣、幽默、随和……对本人来说,就很容易转化为一种压力。
你不是在搞笑,你只是在讨好。
据我观察(也包括部分自我的经验),那些聚会场上的气氛组成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天生热场者和后天扮演型。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收放自如,后者其实是在苦苦撑着。
那些天生的热场者,不管是调侃别人还是拿自己开涮,事后都是转头就忘。并且,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在分寸内冒犯别人,也接受被别人冒犯。这样的人,不大可能发展为被在座者群嘲取乐到伤自尊的地步,因为他们不存在讨好所有人的社交压力,场子热了那就皆大欢喜,场子冷了也与我无关,态度坦荡直接,因此大家也都会注意对他们开玩笑的尺度。
而我们这样的后天扮演型,真实情况很可能是,本人并不怎么喜欢在人群里上蹿下跳,但因为平常说话很有梗,或者看上去很外向健谈,结果被众人选中;又或者单纯就是个性敏感又善良,不希望大家太尴尬,于是只能主动扮演这个身累心更累的角色——因为内心是抗拒的,又不愿意拿别人当笑料,只好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扮丑,供人开心。
我不止一次听同类说起自己“下意识幽默、习惯性讨好”的困惑,其中最扎心的一段大意如下:我是社恐。但一到聚会,总会觉得冷场就是我不对、救场是我的责任。就算当时已经很疲惫了,也会自觉开始扮演开心的角色,逗大家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所以只要有聚会,大家都愿意叫上我,可宴席散场,却很少有人会在意我。有次散摊转场,我甚至无意间听见他们悄悄提议,续摊就不带我了,因为我“有点吵”。那一刻,我有点难过,但也觉得,终于解脱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拧巴的心态。所有的纠结都在自己,旁人看来多是不解:“既然不愿意,又何必抢那个风头”,“开不起玩笑早说嘛”,“大家都没恶意,没必要较真”……人们不会在意小丑的委屈,因为小丑不应该有委屈,小丑的责任是“让人发笑”。可是,看上去装疯卖傻的小丑,确实也有自己不能被冒犯的底线。
想起经典音乐剧《滑稽女郎》里,女主角拒绝装疯卖傻的戏码,拒绝接受观众不友善的嘲笑,面对“你是笑星,他们就该笑你”的理由,她严肃地纠正道:“是和我一起笑,不是笑我。”
谁也不想成为笑料。那个主动戴上面具的小丑,治愈了你的不开心,却没能得到一个拥抱。
年轻的时候,因为紧张、因为在意、因为想被看见,我们或多或少都在心爱的人面前扮过小丑,希望笨拙地引起对方的注意,期待接下来会上演电影般的情节,那个人终于戏剧化地发现:原来这个逗逼,还有一颗内敛而美丽的灵魂。
然而事实上,这种一厢情愿的戏码总是到了成功引起对方注意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尽管人人嘴上都说“喜欢有趣的”“更在意性格”“不能只看长相,一起生活的话,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才能抵挡漫长无趣的人生啊”……可现实里,那些“你很好”“是我配不上你”“我现在暂时不想定下来”“你是我的好哥们儿”“我把你当小妹妹啊”……的背后,其实只是那一句“你很有趣,但我还是喜欢好看的。”
我是过了35岁以后才明白,用好笑的行为吸引来的目光,多半也是戏谑的。如果想得到被尊重的喜欢与真心的爱,千万别戴上面具扮逗逼,逼着自己去生产讨好型的幽默、风趣、活泼。
其实,不止爱情里如此,在普通的朋友之间,也是一样。
交朋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只见到你开心的一面,甚至,我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恰恰应该让你信任的人看到你真实性格中,害羞、沉默、不善应酬的一面——那不是你的缺点,真的不必掩盖。
世界那么大,我们一直不放弃寻找挚友与爱人,就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有人能让你放心卸下面具,彼此拥抱,彼此慰藉。
幽默和搞笑,看似是一种提升亲和力的技能,但同时,也可能是你潜意识里为自己打造的一个保护罩。
善良如你,做了别人的小太阳,释放了光与热,其实也想被别人照亮——你要相信,不讲笑话、不耍宝的你,依然是个值得被喜爱的人。
想想《老友记》里的钱德勒,一个浑身是梗的笑料制造机,被心理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童年阴影巨大,看似聪明风趣,实则是在用幽默拒人千里。
我们也许就是这样开始变成人群里“习惯幽默”的人——因为不知道如何与人亲密相处,所以回避与任何人靠近;也许对自己长期评价不高,所以选择用自嘲自黑的方式来武装自己,逗喜欢的人开心;任何人抛过来的任何情绪,诸如质疑、轻视、欣赏、关心、好奇等等等等,全都被我们用玩笑、自嘲、抖机灵一股脑地回应了——是的,幽默屏蔽了伤害,也屏蔽了进一步被了解的可能。
我们逐渐变成了朋友圈里人尽皆知的逗逼,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纸片人般简单而脸谱化的存在——很有趣,也很透明。
《半熟恋人》我看了几集之后,就没有再追,据说后来剧情有了反转——当爱搞笑的女孩坦承了自己的心结:其实对感情没什么自信,其实期待有个人可以互道晚安,其实并不喜欢闹腾,其实自己真的很累……她真实的样子反而吸引了两位男士的注意。一个人劝她放轻松,“你可以不讲话,无所谓”;另一个人则是耐心地倾听,最后特意敲门向她道了一声“晚安”。
推荐我看这个综艺的朋友附言:你看看,逗逼女孩果然没有爱情。
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严谨地表述或许是:一直用搞笑保护自己的女孩,可能会错失爱情。
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是一件很难的事,难免尴尬、犹疑、患得患失,但只要越过这些情绪,彼此的情感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从点头之交变成知心密友、从互有好感的朋友到心有灵犀的恋人,这绝不是用幽默或逗趣可以完成的进阶,一定是基于坦荡的信任,让彼此看到了社交面具之下的真容。
这个过程,势必会经历一场内心世界的风雨动荡。但不要怕,这是积极的。并且,在动荡之后,不管你最终是否得到了期望的爱情或友情,你都会迎来一个更稳定的内心世界。
我始终相信,幽默的人总是聪明的。
愿聪明的你,
保持有趣,但不必笑得太用力。
不必讨好,不必委屈。
可以轻松地沉默,坦然地面对冷场。
可以自由地选择亲近或远离人群,
勇敢地向值得的人付出真心,
再也不在谨慎自卑中错过。
也愿你今后绽放的每一个笑容,
都附有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选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