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2月28日
这是馒头说第 476 篇文章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对抗

只是,有些通过战争结束

而有些,是通过谈判
当然,谈判的过程
绝不会轻松

谨以此文,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布50周年

【今日由头】
1972年2月28日
中美《上海公报》发布
1
1971年10月20日,亨利·基辛格博士又一次来到了中国。
这是他继7月9日第一次秘密访华之后,第二次拜访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第一次参见:49年前,美国人的那次“秘密访华”
基辛格来的主要目的,自然还是为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前站,但他这次还带了一个重要任务:
希望届时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中美能出一个《公报》。
尽管基辛格在第一次访华的时候就提起过这件事,但中方人员并没有把这件事放进接待方案,没想到基辛格再一次正式提出了这个要求:
“虽然美国总统的大部分出访都不会发表《公报》,但这次尼克松总统访华,很多人并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取得进展,如果总统先生访华无声无息,那么可能会被人看笑话,对国内也不好交代。”
基辛格的要求很快被汇报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做出的回复是:
“这是美方提的建议,我方并没有准备,所以美方可以先提出草案。”
在10月22日下午的中美会谈中,基辛格拿出了美方起草的《公报》草案。
按理说,既然是美方希望双方出《公报》,那么《公报》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中方的诉求和主张。但这份草案交到周恩来手里,立刻就被打了回票:
“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公报》。”
2
事实上,第一份草案被中方拒绝的核心点在哪,基辛格是明白的。
基辛格自己也承认,这份草案是按照非常传统的《公报》写法拟的:强调共识,模糊乃至掩盖分歧。但既然要出《公报》,那么中美之间有一个分歧,是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
那就是台湾问题。
美方提供的草案是这样写的:
 “……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也澄清了各自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
周恩来总理声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因此台湾的未来是中国的内政 。
尼克松总统声明, 美国认识到 ,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美国政府注意到那个立场, 将支持为公平而和平地解决台湾同大陆的最终关系的努力。
周恩来总理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不选择用武力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手段 。” 
而周恩来看到这段话后就立刻指出问题症结所在:
“美方并没有正式承认中国的主张,且不谈自己从台湾的撤军问题,却要中国做出不使用武力的承诺。”
10月23日,毛泽东把周恩来、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周恩来的特别助理熊向晖和外交部西欧北美大洋司司长章文晋召集到了一起,专门来研究这件事——此前章文晋按照中方的意见又起草了一份草案,毛泽东瞄过一眼,但不满意。
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就不要搞什么《公报》了,但周恩来解释:
“这是美方提出来的,他们需要,不搞不好办。”
毛泽东和周恩来
毛泽东表示接受周恩来的意见,提出了个方针:各说各的。毛泽东的想法是:
“他们不是讲什么和平、安全、不谋求霸权吗?我们就要讲革命 , 讲解放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讲大国不应该欺负小国 。不突出这个,我看不 那么妥当。
……

不谋求霸权,你美国由13个州到50个州,还不是扩张、争霸的结果?后来还把手伸向全世界。”
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建议,让熊向晖又改了一份,第一部分是中美双方各自对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的看法和立场;第二部分是双方明确建立中美关系的原则和共同声明;第三部分各自说明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主张;第四部分阐明改善双边关系的具体建议。

毛泽东看过后表示满意。

在这份草案的基础上,中美准备开始会谈。
但这一次,轮到美国人不接受了。

3
1971年10月24日,中美双方第一阶段会谈开始。

中方原定出席的最高级别人员是姬鹏飞,但临时改为周恩来本人。基辛格一上来就表明了态度:

“这份公报用词尖锐,我们无法接受。”
但周恩来也不让步:
“你们的草案,我们也不能接受。”
基辛格毕竟还是老练的,他向周恩来详细解释了美方不能接受的原因:
“我们不反对各自说各自的观点,但《公报》如果变成你们控诉我们立场的工具,这不是我们期望的。如果尼克松总统访问完中国后回国,说他受到了侮辱,这不仅将影响你们与他的关系,也会影响与他继任者的关系。”
基辛格还具体到了一些中方在细节上的措辞,比如开头那句话:

“国家要独立 , 民族要解放, 人民要革命 , 这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
基辛格认为,美国总统要签署一项协议,这项协议的第一段第一句就是“人民要革命”,他是没法交代的。而周恩来在这一点上也对美方的顾虑表示理解,双方针对“革命”这个词展开了多轮讨论,美方一开始提出用“人民要正义”,但最终周恩来表示改为“人民要进步”——基辛格欣然同意。
基辛格与周恩来
但相对于“革命”和“进步”这种用词的调整,公报中对台湾问题的表述才是核心和关键。
为此,中美双方在三天时间内一共进行了五轮谈判,中方坚持要求美方在公报中明确每一条,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及“必须从台湾撤军”,但美方一直试图通过各种婉转和模糊的语言进行表示,始终只肯答应写上“随着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驻军。”
谈到最后,基辛格自己也承认:

“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相互不理解,我们相互非常理解,问题是你们的表述我们不同意 。总理追求表述清晰, 我设法表达模糊 。”
对此,周恩来的回答是:
“中国人民对某些事情含糊是不满意的。”
基辛格暗示:
“如果太清晰 , 我们会有麻烦……”
到了最后,他再次向周恩来重申了自己的底牌:
“我们能做的超过我们能说的,但是如果将这些实质性的东西写入《公报 》, 恐怕我们在美国会受到谴责,说我们接受中国立场的极端表述。实际上 , 我们已经接受了你们草案的85% ……” 
基辛格既然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恩来表示也理解他的“授权有限”,愿意等他回去汇报,等尼克松总统来了再定。
于是,基辛格就带着这份草案回到了美国。
虽然这次会谈没有达成一个最终确定的结果,但双方的意向都已经无限接近了。
只是双方都有思想准备: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4
1972年1月3日,美国的亚历山大·黑格准将来到了中国。
黑格当时的头衔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他来华的目的是为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做一些技术安排。

但黑格准将来华显然不止是做一些常规的技术安排。他一到中国,就提出要见周恩来总理,因为“有重要信息传递”。
1月4日深夜,周恩来会见了黑格,黑格立刻转达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口信,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苏联正在实施包围中国的战略,美国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担忧,愿意帮助中国抵抗苏联的威胁;
第二,美国的亲苏势力、亲台势力和官僚势力已经知道了尼克松的访华计划,他们可能会让记者写出与事实不符的报道。为了凸显尼克松总统“世界领袖”的形象,希望《公报》能展现更多积极面;
第三,鉴于各方势力的阻挠,希望《公报》的台湾部分再做修改。
黑格(右)后来出任美国国务卿,并在里根总统遇刺后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副总统回来前,白宫由我掌控!”
周恩来当即表示不能做出答复,必须请示毛泽东。

毛泽东在第一时间得到了黑格带来的信息,随即表示不屑:

“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们?那怎么了得!他替我们担心啊,是猫哭耗子!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
毛泽东还特别对尼克松自称“世界领袖”表示反感:

“美国人也怪,自己说国内有那么多势力反对他,他连美国领袖都做不了,还要做世界领袖?”
为此,毛泽东特地还加了一条:

“把‘人民要进步’改回‘人民要革命’,他们就是怕革命。他们愈是怕,我们就愈要提!”
1月6日晚,周恩来会见了黑格,开门见山地说:

“半年前,尼克松总统把中国称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现在美方忽然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声称要维护中国的独立和生存能力,这使我们感到惊讶。我们认为,任何国家决不能靠外力维护其独立和生存,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保护国或殖民地。”
周恩来还特别对美方使用的“Viability”一词表示质疑,认为这一般是指“胎儿或婴儿的生存能力”,黑格立刻解释,这是引用了军方的语言,可能造成了误解,他愿意将中方的意见带回去。
之后黑格一行还去了上海(因为尼克松也计划访问上海)
。上海的接待同志不知从什么渠道知道了毛泽东关于“猫哭耗子”的说法,在接待上出现了一些情绪化的行为。毛泽东知道后,了解到美国代表团随行人员觉得上海的太妃奶糖很好吃,立刻指示送给美方人员每人10斤,美方欣然接受。

随着黑格一行的回国,关于这次《公报》的台下“掰手腕”也暂时落下帷幕。
正戏马上要上演了。

5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率领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以及基辛格一行,正式访华。

在尼克松进行各种会晤的同时,关于《公报》的第二阶段谈判也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这一次,中方会谈代表换成了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

乔冠华上来就表明了中方态度:

“台湾问题在美国人看来只是表述问题,但在中方看来是实质问题。”
双方针对台湾问题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方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所以绝不会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美方既然认同台湾属于中国,当然应该把驻台湾的美军全部撤走,而不是表述为“逐步减少美国的军事力量和设施”;

第三,中方的口径是“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但美方只同意表述“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部分”。基辛格表示,如果采用中方的说法,美国国内会认为美国把台湾完全“交给了中国”,会认为我们“出卖朋友,压力太大”。乔冠华立刻回答:

“你去告诉他们,蒋介石自己也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第四,“人民要进步”改回“人民要革命”。

乔冠华(左)在联合国大会上那张著名的照片
在这几个问题上,基辛格一行反复拉锯,最终在尼克松要回国的那一天深夜,乔冠华只能甩出了“杀手锏”:

“基辛格博士,你是为你们总统工作,我是为我们总理工作。现在时间已经很晚了,几个小时之后,尼克松总统就要回国了。总统访华,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胜利,是一个震动全球的国事访问,有没有公报也无所谓,可以不要发表联合公报了。”
基辛格立即回答:

“不发表联合公报,对中方来说是可以的,而对我们不行,会有人说三道四的。”
最终,美方同意了大部分中方的表述,只是在“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个问题上,表示中方按照自己的表述,美方的英文版本是“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部分,美国政府对此不提出异议”。
中方答应了。
2月26日凌晨,中美双方对于《公报》的具体内容都谈妥了。

但在最后时刻,又出现了变故。
6
在当天上午飞往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看完了《公报》草案。
他们的答复是:“不满意!”
美国国务卿罗杰斯随即交给了尼克松总统一份材料,上面涉及对《公报》内容的15处修改,比如:“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中的“所有中国人”(all Chinese)改为“中国人”(the Chinese);又比如“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的“这一立场”(that position)改为“对此(this)”。
国务卿罗杰斯陪同尼克松在与周恩来会谈中。罗杰斯因为长期被尼克松排除在核心层之外,后来被美国人形容为“史上最没有实权的国务卿”
尼克松在当天晚宴前把基辛格叫到房间,询问他的意见。
基辛格表示很为难:
“《公报》的文本是我和乔在北京花了20多个钟头搞出来的,现在要改的地方那么多,几乎等于要推翻重来……”
尼克松也颇为恼火:

“我批准了,毛泽东也批准了,我们现在又要单方面提出修改,我还是美国总统吗?”
但说管说,尼克松还是要求基辛格在晚宴后去找乔冠华交涉。
在乔冠华面前,基辛格委婉地表示:
“在正常情况下,总统拍板就没问题了,但我们需要动员公众舆论来支持我们的方针……如果乔先生能够合作,从而使我们的国务院觉得自己也做了贡献,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乔冠华直截了当地说:
“你的意思,就是你们还是想修改《公报》文本是吗?”
基辛格诚恳地点头。
乔冠华随即中断了和基辛格的会晤,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又向毛泽东做了汇报。

美方最终等来的回信是:中方拒绝修改。

最终,美方也没有坚持。

7
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发表。
现全文摘录如下:
“中国方面声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干涉、控制和颠覆。一切外国军队都应撤回本国去。中国方面表示:坚决支持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坚决支持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的七点建议以及在今年二月对其中两个关键问题的说明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联合声明;坚决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二日提出的朝鲜和平统一的八点方案和取消“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的主张;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对外扩张,坚决支持日本人民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的愿望;坚决主张印度和巴基斯坦按照联合国关系印巴问题的决议,立即把自己的军队全部撤回到本国境内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停火线的各自一方,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人民争取自决权的斗争。
美国方面声明:为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需要支持全世界各国人民在没有外来压力和干预的情况下取得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美国相信,该前的紧张局势和消除冲突的基本原因作出努力。美国将致力于建立公正而稳定的和平。这种和平是公正的,因为它满足各国人民和各国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愿望。这种和平是稳定的,因为它消除外来侵略的危险。美国善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以便减少由于事故、错误估计或误会而引起的对峙的危险,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并愿进行和平竞赛,让行动作出最后判断。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美国强调:应该允许印度支那各国人民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一贯的首要目标是谈判解决;越南共和国和美国在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七日提出的八点建议提供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谈判得不到解决时,美国预计在符合印度支那每个国家自决这一目标的情况下从这个地区最终撤出所有美国军队。美国将保持其与大韩民国的密切联系和对它的支持;美国将支持大韩民国为谋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和增加联系的努力。美国最高度地珍视同日本的友好关系,并将继续发展现存的紧密纽带。按照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美国赞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停火继续下去,并把全部军事力量撤至本国境内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停火线的各自一方;美国支持南亚各国人民和平地、不受军事威胁地建设自己的未来的权利,而不使这个地区成为大国竞争的目标。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考虑到国际关系的上述这些原则,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 "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 "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双方把双边贸易看作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他们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
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双方希望,这次访问的成果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
尽管之后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依旧充满曲折,但毕竟,新的一页已经打开。

(本文完)

馒头说
没错,这两天后台很多朋友让我聊聊俄罗斯和乌克兰。
但我不打算说,也不打算在这篇馒头说里说。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不懂。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以我个人的能力,我没想明白,也没看懂,所以我更愿意看大家说,听大家讲。
至于推送,我还是写一篇中美《上海公报》50周年的纪念文章。事实上,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今天最值得纪念的,确实是这个日子。直到现在,这份《公报》对当下和未来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博弈,还是有不小的借鉴意义,而回望当初,背后又有多少最高层的博弈和较量。
历史有时回过头去看,都未必能看得清,更何况站在未知的十字路口,我们普通人中又有多少人能轻易一言以蔽之看清利弊,定义未来?

所以最后忍不住还是想提醒一点:
这段时间,如果你身边有那种让人觉得他是普京小舅子或拜登二大爷或泽连斯基班主任的消息人士,或者目光如炬运筹帷幄洞悉上下五千年看清人类文明史以天下为棋愿向天再借五百年目标是星辰大海的键盘英豪……
其实也没啥,听听就行了。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中美<上海公报>谈判的第一阶段》(钟龙彪,《等待中国史研究》,2011年05期)

2、《中美<上海公报>谈判的第二阶段》(钟龙彪,《等待中国史研究》,2012年01期)
3、《<上海公报>发表背后的博弈》(吴光祥,《党史纵横》,2013年04期)
4、《中美<上海公报>与台湾问题》(陶文钊,《两岸关系》,2012年03期)

5、《评“上海公报”中台湾问题措辞的交涉》(朱卫斌,《理论月刊》,2009年01期)
6、《从美国揭秘档案看中美<上海公报>的谈判》(郑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中美关系三份公报出台实录(一)——<中美上海公报>出台背后的曲折故事》(孟红,《党史纵览》,2012年02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