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声明将要撞击月球的火箭不是中国2014年登月任务中使用的火箭
近期,由美国天文学家比尔·格雷最先提出,后来又改口的一个事件,在世界各国和天文探测领域引发了不小的反响。根据比尔·格雷以及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监测结果,预计在3月4日,一个之前已经完成了发射任务、目前正在地球和月球空间中游荡的火箭残骸,将在月球引力下最终坠落到月球的背面,最终形成一个估计直径在19米左右的撞击坑。
一开始,比尔·格雷发布声明,称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即将撞上月球的火箭残骸,来源于2015年美国SpaceX公司在发射DSCOVR卫星之后,遗留下来的猎鹰9号旧式火箭的第二阶,主要的判断依据是根据监测到的“碎片”亮度、运行轨迹等,与猎鹰9号旧式火箭的第二阶所形成的2015-007B碎片基本一致。
后来,由于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比尔·格雷收到了来自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专家的一封邮件,“纠正”了比尔·格雷的上述推断,指出即将撞上月球的火箭,并非美国的猎鹰9号,而是来自中国于2014年实施的嫦娥五号T1测试任务。于是,在收到这封邮件后,比尔·格雷第一时间就改口了,承认之前的观测和推测有误,即将撞上月球的火箭,就是中国在执行嫦娥探月工程测试任务时,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上阶火箭残体所形成,该碎片的名称为2014-065B。
美国方面提出“改口”的声明之后,我国随后也开展了相应调查和论证工作,并且于2月21日,由外交部发言人在中国政府网站上发布了回应,明确指出“据中文监测,与嫦娥五号任务有关的火箭上层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完全燃烧”。以上寥寥数语,充分表明了我方的态度,你们不是说是我国的火箭吗?我们充分监测和论证过了,当时执行完嫦娥实验任务之后,火箭的上阶已经坠入大气层全部焚烧完毕了,哪里还有上阶火箭碎片,纯粹是“莫须有”!
辣评:
国外拿空间碎片的事情指责中国不是第一次了,如今从地球指责到了月球。虽然是乌龙事件,也说明我们国家要在空间碎片的问题上有所作为,否则每次都这样先遭人诬陷、后设法反击,舆论上可能陷入被动。同时,也说明我们国家在国际宇航界的话语权跟不上技术成就,这个问题,也是要设法有所改变的。
新闻链接:https://spacenews.com/china-claims-rocket-stage-destined-for-lunar-impact-is-not-from-its-2014-moon-mission/
02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太空那么大,想看就去看”
2020年5月,吴季将“鼓励和促进太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写入提案,一年多以后的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将“太空旅游”写入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
在目前接受预定的太空旅行中,旅行费用几十万至千万美元不等,有的行程只有90分钟。一些务实派人士会产生疑问:这样的旅行看起来只是富豪找乐子,对现实能产生多大的意义?
在吴季看来,太空旅游表面上是一些勇于探险的富人去兜风,但实际上可以带动航天新业态孕育、发芽,并促进航天科技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额的投入。吴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而言,航天科技经费的投入跟随国家GDP的增长稳步增长,如果开发了新的市场、形成了新的需求、开辟了新的业态,会有商业公司、资本跟进,对航天工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形成合力,投入将有可能出现“陡增”(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很好的先例)。
“近一两年来我也了解到我国有些投资企业、商业航天公司、文化创意领域开始涉足太空旅游了。”吴季表示,在一份提案的带动下,不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一些企业也开始响应,自己感到非常欣慰。
随着太空旅游的成熟和蓬勃,诸如火箭发动机可回收、可重复使用载人舱、高速数据中继、太空资源利用、在月球表面提取燃料等硬核技术问题必然会应需首先被研究和解决。吴季说,有些技术其实已经在逐步开展,未来可形成与太空旅游相呼应的发展势头。
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
马斯克发起了火星移民计划,吴季认为人类走出地球的第一步将是月球……无论目的地是哪里,航天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太空那么大,想看就去看”。
“移民之前一定是先把太空旅游发展起来,因为需要通过旅游把定居时需要的条件配备好。”吴季说,发展太空旅游,就是要从需求端出发,提出马上要布局的一些急需技术,为太空旅游铺好路。
在传统理念中,人类首个地外基地应该像南极考察站一样由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并用于科学考察或者空间研究。吴季则认为,随着太空旅游的发展,或许商业的地外基地会或者“旅店”会先建设起来。因为,先建设可以运营的商业性基地将避免国家拨付巨额资金从头建设的困难和阻力。
“未来,太空游客应该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教师、工人、农民等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相信在未来十多年里,会有更多的太空游记、音乐作品、文学和电影作品问世。”吴季说,太空旅游将让人类加速进入太空时代。
辣评:
想去太空看看的人其实很多,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高费用。哪怕亚轨道飞行的价格,也超过了很多人的接收能力。在这种时候,我们不但需要有一批愿意吃螃蟹的富豪,更需要有一批亨利·福特式的人物。在福特那个时代,汽车是少数富人才能享用的。但福特坚定地认为,应该制造一种人人买得起的汽车,这就是福特T型车。它开启了美国人的汽车时代。那么,太空旅游的“福特T”型车,会在谁手里创造出来呢。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GavGA28xAAjAfj2JgYJ5g
03
还能这样回收?新一代载人火箭方案有新意!
在近日召开的近地轨道载人航天发展展望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院长王小军在报告中介绍,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一子级或将采用新型垂直起降回收方案,在着陆阶段采用网系回收装置实现软着陆。
据介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开展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采用模块化、通用化设计,同时具备载人和货物运输的能力。
近地空间站任务采用两级串联构型,一子级具备重复使用能力,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14吨;
月球以远的探测任务采用三级+助推器的构型,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27吨。
报告介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一子级或将采用新型垂直起降回收方案,再入过程在发动机减速基础上,还利用气动舵进行控制与减速。着陆阶段采用网系回收装置,将更多返回用机构从箭上转移至地面,减少箭上负担的同时,利用网系绳索对火箭进行阻尼减速实现软着陆。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主要使用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三型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火箭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搭建了“天地运输走廊”。
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有12次发射(含长五B首飞),目前已完成6次,今年还将有6次发射任务。后续空间站运营阶段预计平均每年完成2次载人飞行和2次货物补给,并且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开展拓展舱段的建造。
近地轨道载人航天发展展望与合作国际研讨会由国际宇航联合会、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联合举办,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召开,来自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俄罗斯航天局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及航天科技集团等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辣评:
国内对火箭回收技术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虽然比马斯克落后不少年,但总比继续观望要强多了。当然,也应该看到火箭回收技术问题上,美国比我们先行了很多年,技术上积累比较丰富,我们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躁动不得。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cFVaBNnDRAm-4QcN43i1g
04
山东临沂:北斗智能化机械装备让春耕更精准!
立春天仍寒,雨水送肥忙
在山东临沂
春耕备播已经拉开帷幕
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机械装备

正让春耕作业变得更精准
基于北斗的自动驾驶拖拉机
正在进行耕整地、起垄、扶沟
当地工作人员说

应用新设备后
“一个小时很快就弄完了
节约了时间、节约了土地、节约了成本”
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机械装备
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和精准度
为春耕图中增添了一抹
科技的亮色!
辣评:
每年春耕都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意味着北斗智能化农机的推广还相当不足。如果农机的北斗化、智能化形成全面市场渗透,就像汽车市场的导航前装一样,这样的事情就不叫新闻了。另外,北斗只是智能化的一部分,更大范围的智能化,例如卫星IOT,同样值得人们重视。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大田的完全无人化操作。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onuEOgbJGsZF-VIrhD2Aw
05
美媒文章:空间交通管理的挑战
最大的问题是数以百万计的轨道碎片大到足以伤害卫星,但太小到无法追踪,威胁到“轨道的永久稳定性和安全性“,而由于传感器覆盖范围不足,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全面的空间态势感知。目前在开发中的传感器也没有一个系统的集成程度足以提供全面的空间态势感知。
讨论和拟议的方法需要侧重于三个主要目标,以处理空间领域意识的所有方面:1、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跟踪需要跟踪的内容;2、从太空飞行的角度跟踪可以跟踪的内容;3、使用主动碎屑清除系统清除其余碎屑。
欧盟制定计划加强太空交通管理能力
欧盟委员会2月15日发布了一份“联合通信”,概述了欧盟的空间交通管理(STM)方法,呼吁提高欧盟跟踪物体的能力,并帮助制定负责任、安全的太空操作的国际法规。
“我们打算提出一种欧洲方式来管理太空交通,涵盖运营和监管需求,但也使我们能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在2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该新闻发布会上主要讨论了拟议中的安全连接星座和防御计划。
联合通信的部分提议包括提高欧盟空间监视和跟踪(SST)计划的能力。该项目向欧洲卫星运营商提供关联通知,但主要依赖于美国的太空物体目录,并添加了一些欧洲数据。
欧盟正在提议建立自己的空间态势感知资源,包括建立欧洲大陆以外的跟踪资产,以提供更好的覆盖。该提案还呼吁开发自动防撞技术和“量子技术”,以降低碰撞风险。该文件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在2023年中期为升级欧盟SST系统“制定一份架构分析”,并在2025年开始部署新的跟踪设备。
提案的另一个方面是寻求就空间交通管理(STM)达成多国协议,主要是通过联合国。这包括让欧盟“与联合国合作,确定或帮助创建空间交通管理(STM)的具体机构,以期在全球层面实施具体的STM解决方案。”
辣评:
空间交通管理,或者叫做空间交通管制,必将成为今后5年左右时间内的国际航天热点。这主要是因为,再不管管外太空的环境,后续商业航天活动都无从开展了。就算卫星碰撞的发生概率很低,但每次碰撞都损失巨大。而且碰撞风险会严重威胁商业载人航天活动,让这个细分市场无从扩张。美国行动起来了,欧洲行动起来了,我们也必须争取足够的话语权和投票权。
新闻链接:https://spacenews.com/op-ed-the-challenges-of-space-traffic-management/https://spacenews.com/european-union-lays-out-plan-to-bolster-space-traffic-management-capabilities/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
/
往期推荐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执行社长:黄忠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nongyan258766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a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