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郝景芳请来了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邓慧姝、清华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王冲,与两位设计师一起揭秘冬奥跳台类场馆的设计奥秘
“雪如意”中国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场馆群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比赛场馆,也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
超越以往的跳台
郝景芳:雪如意这个项目,它的设计理念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么想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如意的造型?
邓惠姝:雪如意的设计过程,其实是冬奥跳台类的场馆设计过程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我们在设计最初是想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的赛道的曲线,不过这个不是由我们建筑师来决定的,而是由运动员和专家来定的。
他们首先会给定一些大致的标准,比如:跳台要这么高,要这样的一个斜线,然后下面要有一个体育场。接着大家再一起商量,基于这样一个曲线,我们在想怎么能够把它和中国元素融合起来。
有的设计师说我们不如做一个长城,因为有一个曲线,我们在旁边可以有长城;有的设计师说可以做成一个玉钩的样子,玉钩的钩带就是以前古代的那种等于腰带的钩子;接着有人提出说这像一个如意。那么如意正好是中间有一条曲线,下面有一个圆盘,这个圆盘刚好可以做体育场。如意特殊的是它上面一定要有一个往回勾一下的设计,然后又有一个小小的圆盘在上面,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能够让它长得像如意了,但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上的东西。
透过这个洞就能够从背后直接看到运动员起跳的身影。
玉钩

如意

因为这个圆盘在其他的这种类似的冬奥会跳台上是没有的,所以我们首次做出一个圆盘。那么这个圆盘除了使跳台长得像如意之外,其实还有另外的用处——如果走上圆盘的顶端,你会发现它是一个360度无死角的非常漂亮的观景台,不仅能够看到其他的几个场馆,还能看到张家口峻秀的山。
更特别的是,我们在圆盘中间挖了一个洞,透过这个洞就能够从背后直接看到运动员起跳的身影。这个是过去的跳台完全无法做到的。以前都是用无人机,或者悬挂式的摄像机去拍摄,但这次我们只要站在里头,每个人都能够看见运动员的起跳。所以这个跳台不仅是如意的造型,而且也给大家创造了一些更丰富的体验。
雪如意(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雪如意”也玩黑科技
郝景芳:我听说雪如意的设计其实也加入了很多的科技元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一讲雪如意场馆的设计里面融入了什么样的科技元素?
邓惠姝:雪如意的科技元素我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如何在赛后为大众去提供服务;第二种类型是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奥运的理念。
如何为大众服务,或者说如何提供更好的体验?
雪如意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决策我们其实是依靠对于普通人的生理或者行为的测量数据进行的分析。比如说雪如意这个跳台的朝向。我们最开始在和国际雪联中的运动专家的探讨过程中,他们给定的是一个他们觉得风向最好,并且经济效率最高的一个朝向。
但是我们跟他们探讨之后,就提议能不能给这个朝向偏大概15度的角度。调整过后,整个跳台就会朝向一个非常漂亮的山谷。
雪如意(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如果大家看比赛的话,就会看到运动员起飞后,是朝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山谷飞去的。
为什么我们认定这样的调整能够使跳台更吸引人,或者说能够让运动员状态更好,让大家在上面的观感更好。其实在给出调整的角度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我们为测试人员绑上叫做皮肤电信号的采集的仪器,然后同时给他们带上了移动采集的设备,然后让大家在VR的场景中间观测,比如说:偏3度好,还是偏4度好还是偏10度。在模拟每一个偏离角度的场景中,我们就先注意他的眼睛是看哪里的,然后再看他的皮肤电信号,因为它能够反映出你是不是兴奋了,是不是被眼前的场景吸引了。
比如说:我们比较5个不同的角度,然后发现其中某个角度大家都会集中去观赏这个山谷,旁边有一些不是那么美的东西就被忽略了,同时他的皮肤电信号特别的活跃,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角度比较合适。我们就把这样的技术用在了做设计决策的过程中,去决定选择哪个方案会更好。
后面通过对运动员的采访,或者一些运动员的社交媒体,也能够看出,我们的设计意图是实现了。因为运动员在起跳时有一个0.03秒的停顿,就是他坐在那里,然后眺望,那么他们都会看这个山,并且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在大跳台上观看这个山谷,朝这个山谷飞实在是太美了,让我心旷神怡。”
图为中国队选手周潇洋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我们自己也会到现场去看,包括在比赛前期也邀请了一些当地的普通的民众去看这个角度,大家也都反映说非常好。
所以我们在设计的决策过程中用了一些可穿戴的设备和动作的捕捉技术
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奥运的理念?其实更多的是跟施工的一些细节相关。
在雪如意跳台上,因为在选定这个跳台的位置之前,它其实是一片荒秃秃的山谷。在具体建造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一种叫做精细爆破的技术,那么如何更精细的去控制爆破,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的山体,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就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问题。
所以跳台在设计上,在山体中间是有架空的,这样更有利于植被在赛后的恢复,小动物们也能够从下面进行穿行,这些都是在尽量地去践行可持续的理念。
雪如意图源:腾讯新闻
郝景芳:雪如意场馆从设计到建造用了多长时间来完成的?
邓惠姝:实际上,雪如意本身的建造是紧锣密鼓的。因为它在整个赛区中是属于一个中央的地位,所以我们想尽快把它建造出来,并且让我们国家运动员能够尽快地开始训练。
在设计最开始的图纸阶段,实际上是由我们工作室的十几位设计师一起去推进。越往后,其实涉及到的部门和专家也就越多。而建筑师在这中间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就像节目主持人那样。
其中其他团队让我很受震撼的一点是:我们当时请中铁建工去做的建造。因为工期非常赶,像这种有很多曲线的雪如意造型,我们认为要么从山下往山上建,要么从山上往山下建,但因为中铁建工他们修铁路和修高铁比较在行,他们建议说可以一边从山上往山下建,一边从山下往山上建,最后中间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
我当时非常的惊讶,在场的人都说:天哪!太厉害了!
雪如意(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国际雪联专家:全球最棒的赛场之一
郝景芳:听到很多运动员都夸赞我们的场地,那么作为设计师,你觉得我们的这些场馆和赛道有哪些真的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地方?
王冲:在去年的10月份的时候,完成了雪如意赛道的认证,在赛道认证的时候,国际雪联的认证专家就说这是他见过全球最棒的比赛场馆之一。我们真的是非常的荣幸,包括现在很多运动员来了之后都有很好的反馈。
在这里,运动员们能看到长城,看到如意的造型,这些可能对于我们很多中国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但是在他们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的符号,这个是让我们感到很欣慰的。
我们是在考察了全球很多的赛道之后,建造的雪如意场馆,真的是放眼全球来说是最棒的场馆之一。
雪如意(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雪如意这个场馆的优点还体现在了其他的一些方面,可能主要还是它融合了很多现在最新的技术。因为很多产品是一直在更新迭代的,比如说赛道设施,它其实是目前迭代到最新的一个产品。
另外一个就是在这个场馆的设计上,它融合了雪如意的这个造型之后,确实让大家看上去觉得有一个曲线的美感,这个和赛道的曲线其实也是有很高的吻合。包括我们整体的施工质量,还有造完雪之后的各方面,大家的反馈都非常的积极。
当然作为建筑师,我们的角色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工作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我们主要是把这个东西呈现给大家,最终如何评判还是要看运动员和大众们的体验。
雪如意(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雪如意”的神秘曲线
郝景芳:王冲老师自己是参与了整个雪道的设计,我其实很想问一下像这种专业运动员的专业场馆设计和你之前参加过的,比如其他的这种建筑项目,它有哪些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或者说有没有一些特别困难的地方?
王冲:困难是有的,我相信每个行业到了非常单一化,就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时候,它可能都体现出来非常高的专业程度,会有一部分可能和其他行业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匹配,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赛道设施上。
起初的时候,我们会跟国际雪联进行沟通,根据目前的情况先得到一个非常漂亮的曲线,这个曲线其实它针对不同的比赛赛事,可能每次都是不一样的。配合北京冬奥组委,我们会从国际雪联拿到一条认证过的曲线,然后在这个曲线上开始做设计。
雪如意图源:腾讯新闻
其实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多团队的合作,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对于青年建筑师而言,这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因为就像您说的,我们建筑师其实在之前是没有接触过,或者说没有做过太多类似的这种类型的东西,不同的体育场之间总是会有所差别,尤其是不同的雪上和冰上,它们的差距现在我们来看真的是太大了,它要求的精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由很多的团队一起来做。
比如说在防风方面,是由奥地利的专家给我们做的防风的模拟;在赛道设施上,我们会有德国的一个专家汉斯·马丁给我们进行赛道设施的指导;包括国际雪联会进行考察,尤其是在疫情之前,每年会有两次的考察。
雪如意图源:人民日报
在我们深入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国际雪联的专家会过来考察并给予一些非常专业的意见,而这些意见会让很多摇摆不定的东西,比如说设计师可能会纠结到底是这个曲线更好看,还是那个曲线更优美,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专家会提出他们的专业的诉求,让我们的美感配合专业的诉求,很多时候会得到一个唯一的答案,不会是某一个团队或者说某一个个人单独来做的。
我们团队很多人在做完了之后都反馈说,真的认识了非常多不同的团队,认识了非常多的人。这些可能和我之前在电脑前面去画图,去做设计还是不太一样的。更多的还是跟很多人去沟通,去集思广益,去了解大家的诉求,因为可能很多你自己闷头去想,而总是得不到答案的东西,在经过了很多轮的沟通之后,它其实是有答案的,这可能是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和体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