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从白银时代走向塑料时代,互联网刚刚走进白银时代。
2021年12月3日。
恒大终于宣布,可能无法履行债务责任了。

另外滴滴宣布从美国退市,美国SAC允许其将无法向审计机构提供信息的外国公司从华尔街交易所摘牌,大量中概股可能面临摘牌。

一个非常夕阳的行业,和一个即将夕阳的行业在这一天历史性重合。

2021年半年,在多次冲击之后,互联网行业的就业与前景面临着从突然的压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培集体沦陷。

这些并不是没有预兆。

王兴说,自己曾经看互联网网民报告,每一年增长上亿很多,最近几年已经不看了,已经没有什么新增网民了。

但是互联网仍然的百万的槽工怎么办?举个栗子,在总盘子扩大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做“增长”的运营,当数据接近于全市场的贝塔之后,这些增长技能的运营如何办?
我们看到了大量的APP的同质化,人人都在抢人,那人人等于没有抢人:
知乎,放弃了作为知识社区最后的尊严与底裤,不断的引入新浪微博方式和视频运营

Bilibili,忽略对商业化贡献不好的二次元内容,全面拥抱一个平庸的三次元内容,真正爆款文化生产者的鬼畜区已经被忽略到可有可无。

垂直平台趋同化。这种抢人就跟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抢人一样,互联网公司的人在抢DAU,地方政府在在抢六个钱包,但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没什么本质区别。

实际上已经没有韭菜可以抢了,真的一滴都没有了,因为抢人做出的资源浪费、人员投入、债务规划,必然会有一些公司、地方迎来失败。

但腾讯给应届生开出的40万年薪,让不少人仍然怀揣这样的想法:

互联网虽然曾经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是未来还有长长的白银时代等着我们。

上一次说这个话的地产行业,确立“白银时代”的2014年到今年2021年房企的塑料时代(跳过了青铜时代),提桶跑路,不过7年而已,中间还夹杂了2015年到2016年两年的“回光返照”。

学生为什么会执着于赛道的选择?
说这些并非是为了来讨论互联网行业与房地产行业,而是讨论我们的老本行,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好不好,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分数用脚投票已经证明了——财经学院的全面滑档,回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具体到其中一个狭窄的分析师行业。2014年到2015年是宏观分析师比较高光的一年,在某些特定领域,券商经济学家的地位相比于日渐衰弱的学校经济学家相比,还是能体现一定专业性的,毕竟工作时长比较长,还经常被拷打,拷打多了就有了压力,策略分析师刚用熟了国外的美林时钟。

当时现在大家不喜欢的的rzp,但是当年公募路演的时候都是一屋子一屋子的人,获得了非常多的机构的认可的。短短五年,现在提到总量研究,多数应届生都不喜欢来了。

当然2014年就已经有了一篇《策略分析师之死》,7年过去了,其实这个策略研究行业并没有去世,仍然存在,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这种故事结构,会在未来几年大量的出现,包括《白酒分析师之死》、《一位调包算法工程师之死》、《电新分析师之死》等等。。。

学生对行业研究一直抱着一定的敏锐力,但这种敏锐自然是市场的滞后变量lag1或者是lag3。
在2015年我实习的时候,单纯的从卖方研究的角度上,最好的行业是传媒行业,2014年炒小的行情非常浓厚,乐视产业链养活了无数的一二级的人们。
一位研究所的领导对当时所里面只推蓝筹,不怎么关注这些新模式公司的风气进行了批评,专门开会培训: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乐视没有泡沫,你们要学会拥抱新的模式!”

到后来小票的行情切换到了“中字头”行情,又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股灾,小票公司迎来了几年的价值湮灭。
回到乐视公司本身,也因为步子太大车到了蛋,郭敬明对《fate stay night》的自主可控版本——爵迹、长城中景甜的奥运会团体操,压垮了乐视影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刚入职的基金传媒研究员非常难受向公司前辈请教职业:

哎,我们一入职就是行业泡沫的顶点,后面怎么调整心态啊?
公司前辈默默放下了吃吉野家盒饭的筷子:

“他妈的要不是行业有泡沫,公司能把你们放进来吗?”

说了最好的行业,2015年最差的行业是什么呢?

不要笑,是电力设备新能源。电新里面尚未有电车的成分,主要是光伏、一些电力设备、风电。

光伏这个行业被称为极其烂的行业,不仅在于盈利和股票不行,而且就了中国债券市场的第一单违约:2014年违约的超日债,永远的定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耻辱柱上。

而风电行业也不堪示弱,退市前的华锐风电在2014年的公司债的兑付问题上施展了非常多的蜜汁操作。

回到学生的职业选择上,2014年学生们在卖方研究热爱的传媒行业,到2017年以后偏爱的食品饮料行业,到2020年以后的电新行业。
这个择业周期非常非常短,3年左右,从实习、到入职、到开始事业起步,很抱歉,可能你的行业已经挂了。

卖方这样残酷么?作为买方可能会更加残酷,如果有人抱着卖方J不动的想法去买方,那很抱歉,可能买方更加的J不动。

有人统计了一下,作为一个基金经理大红大热最好要踩到两个点,在做研究员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行业,在这个贝塔里面可以推出来比较好的票,在刚任基金经理的时候,最好能踩到一个相对不错的风格。

所以现象上看,你进行赛道的选择十分重要,大部分人的贡献都是行业因子暴露的贝塔,但是对于实际操作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打工者,因为你真的不知道哪一条赛道现在是好的,未来也是好的。

“感谢当年报志愿的时候没有报上建筑,分配到了最差的软件学院”——在B站上观看了大猛子的人感慨。

寄希望于选择,大部分人执着的是自己根本无法决定的事情,并在这个事情上做了太多没有意义的精力。

资本市场估值的反身性
东亚人有个特点,当然也许非东亚人也这样,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去表现。

他知道一个东西好,但是他不知道节制,知道一个东西好就拼命的往里面钻,钻之后的反身性来的就特别的快。
2009年之后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黄金时代后,各种制造业企业疯了的一样扩产能。所有人都在搞工程,满大街都是煤老板,鄂尔多斯人均路虎第一的城市,第一家LV店开在的大同。煤老板的钱又洗出了个电视剧创作的小高潮。


谁说的爱奇艺是中国的奈非的?
“包工程”,这个非常具有转型时期的词汇,一个地产、土木的黄金时代的遗产,也被东北gai溜子,在短视频时代继承了下来,10年之后杭州的互联网街溜子或者mcn街溜子,会以另外一种口头禅,把东北文化重新演绎一遍。

这在A股体现的也特别明显。可以复盘过去一轮,五朵金花、煤炭钢铁、食品饮料的一轮产能周期和估值周期,行业的业绩火不过五年,估值的热度火不过三年。
其中是体现了两种反身性:估值活不过三年的反身性主要是资本市场,他知道一个东西好,他不知道节制,迅速的把估值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各种资金循环的链条、段子也不绝于耳。
我在写策略的时候,经常痛苦于写一种观点:目前市场较高的估值和风格,可以通过观察近期基金募集经理的风格和行业属性来论证,后续仍然有相关风格的资金进场继续维持市场的水位。

白话:因为医药基金发的多,所以医药后续资金流入有持续性。

这种软逻辑可以用两个比喻来说的更加直观:香蕉大则香蕉皮也大,或者说你要听你妈妈的话,是因为你妈妈是你妈妈。
后来我看到一个人跟我讲,这些东西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大量执迷于这种归纳、类比的逻辑,而不是一个事物的第一性,会非常影响大脑的工作习惯,长期来说非常有害。

估值的反身性背后是业绩的反身性,
为什么行业火爆火不过五年?
但是美股也是这样啊,我们有资金循环,美股也有美联储放水回购啊,FAAMG怎么走势就那么枯燥?只有一个上涨的路线?
你手上的公司是FAAMG吗?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反身性不仅仅在资本市场,之所以资本市场火不过几年的行业,在实体经营中也火不过几年。互联网从声名鹊起的2013年到找工作各种高光的2019年,到现在2021年都已经“白银时代”也不过半年而已。因为大家如此热爱卷,会引入各种各样场外的打工者、其他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将这个行业迅速的打满,迎来实体的反身性。
这种反身性也造成了本来能上得了学的上海前滩、北京健德门学位的不足。

这种反身性仅仅在商业领域么?
如果用经济学、经营的概念去解释倒是也可以,比如说过去中国行业增长迭代很快,2009年30%的固定资产投资催生的100%的工程机械的需求,比如说食品饮料的增长、提价、抗通胀等等,中国高速增长的有钱有闲阶级。
也可以说一家公司在去年食品饮料上涨的多的时候是行业中的茅台,今年便是行业中的电新。

我看你就是蝙蝠,在耗子里面装鸟,在鸟里面装耗子。
所以你看人的选择对应到公司的选择是比较接近的。

找工作大家热衷于赛道的选择,每次J到最火爆的赛道,然后来一波人才去杠杆。
大家知道算法工程师工作好的时候,迅速的补习各种tf、pytorch、刷比赛等,上学的时候全球可能只有10万个算法工程师,等到毕业之后现成框架的更新,以及大量的人进入,全球可能已经有了100万算法工程师。

2013年都可以算法博士毕业的背景,到2018年连博士申请可能都不够,带来了算法岗位的哀鸿遍野。

公司也是如此,大部分都在追求别人行业的热点,焦虑,生怕在赛道上掉队,从地产公司对新能源、机器人、芯片的热衷也可以看到。

把眼光放到之外看到今年以来热衷的公务员
虽然大部分没编瞎混的商业从业人员羡慕公务员,但其实目前全民的热炒公务员很显然带来了以下几个反身性:
选调生学历和规模的大幅提高,某大平时一年可能200个选调生,现在一年800个选调生;
全民热潮公务员的收入,甚至不少考公公众号在公开资料上计算下沉到江浙区县公务员的全口径收入;
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难,进入门槛后的相对优势越来越难,财政压力越来越大,降薪成为必然。

羡慕的本质是代际贝塔
而非行业贝塔
人人都笑大猛子,人人都是大猛子;行行都在笑土木,行行其实都是土木。
当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之后,每一次获得的东西,都会大幅贬值。

大部分人羡慕的其实并非是行业贝塔,而是代际贝塔而已。
羡慕的只是其他行业的老人,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存在“越老越吃香”,有的只是各行各业的35岁定律。
就年轻人们羡慕上一代人靠房子挣钱一样,这代年轻人买的大部分房子房价能上涨无非是先进城的人割后进城的人,老人割年轻人。但是作为最后一代年轻人,金字塔模式下,后面还有最后一级金字塔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不明真相的债市群众(ID:FICC_DDRK),作者韭菜盒子。
也许你还想看:
【公众后台输入关键词查看相关内容
考试表 | PPT | Excel | CFA必过 | 月薪 | 自律
离职 | 北上广 | 麦肯锡 | 三十 | 金融人
金融街 投行 | 银行人 | 投行女

老编辑个人交流微信laobianji06,欢迎添加撩我。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注明“老编辑部”
文中图片来自视频、采访、新闻、影视剧截图以及网络,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金融老编辑立即删除。
我就知道你“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