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前面六步走完,最高思想《皇诰》颁布半年多后,公元485年,北魏开启了世纪大改革的第一步,均田。

给事中李安世上书道:每逢灾荒百姓逃难,田地大多就被豪强和贵族们霸占掠夺了,现在土地兼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朝廷应该使土地均衡,让耕者有其田,对于有争议的田产也应该下定时间内给予断定,令天下的田产明确归属,杜绝说不清楚的土地糊弄政府。(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孝文帝就此开启了“均田制”的大讨论。(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485年十月,“均田法”正式出台,北魏下诏派使者去各州郡颁布均田法令。(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可以得到40亩专门种粮食的农田,女子每人20亩,奴仆婢女按照普通成年人一样得到政府土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
一头牛可得30亩农田,但总量以四头牛为限,最多牲口帮你得到120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所配农田,如果是隔一年才能耕种一次的贫瘠田地则增加一倍;如果是隔两年才能耕种一次的田地增加两倍。(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百姓到了应该纳赋的年龄就由政府配给土地,老了免税或死了以后土地则收归国有,对于奴婢和耕牛,根据每年的具体数量多少决定还田还是受田。(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初次受田的人,男子给二十亩桑田,规定种五十棵桑树,这部分土地可以世代经营,不用缴回官府。(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每户在此基础上给予居住的宅基地。(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
对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高低进行分田,所得用于办公经费,官吏离职时移交于接任官。(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
以上所有阶层,如果私自卖掉公田,按照法律追究定罪。(卖者坐如律)
随后最闪光的一点:官府对土地有盈余的农家不受田也不令其还田;对土地不够的农家则依法增加配给,之前田地有盈余的人家可以选择卖出自己的田产,这部分土地可以自由出售。(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真的如“均田制”这名字说的那么好听为了均田吗?
真的是为了给没有地的老百姓们发放国有土地给一口饭吃吗?
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清点人口和土地。
逼着大户去官府那里确定自己的田产和人口。
你不确定土地权利将来就全当公田给你分了。
比如你是个超级大户,你家100口人,200个奴婢,你全部指望“均田制”,就是从官府那领300*40=12000亩田。
但很有可能你家有20000亩田。
此次土地改革,你需要向官府汇报你有20000亩田,随后不领田也不还田,这都还是你可以卖你盈余的私田。
国家希望让大户把财产汇报明白,让隐匿于大户手中的户口都出来领公田随后扩大税基。
但是,这均田制有一个巨大漏洞。
隐匿的人口绝对不会因此而去纷纷找你领田。
因为赋税太高。
上一节我们说过,早先北魏的租调负担是极重的,尤其官员增加俸禄后,算上额外的耗费,每户要缴纳帛八匹两丈、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二石九斗。(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
每到有兵事还更加暴力的给你涨到五十石!

税率这么高的原因上一节也讲了,因为北魏前面几十年的基层制度叫做“宗主督护制”。
每个宗族设立一个宗主,主督护,所以老百姓们都聚集在宗主的旗下,经常三五十家为一户。(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其实就是地方豪族的一个变种。

宗主作为基层行政的联络人去督护本族配合北魏官方征发的赋税和徭役。
一个宗族按理讲应该是一个宗主领导几百户人,但实际上地方官去收税时账面上就只剩一个宗主十几户人了。
一大半的户口都藏起来了。

北魏也不傻,知道你跟他抖机灵,所以税率定的超级高,我狮子大开口,你也别废话,咱都尊重潜规则。
我尊重你这个督主,你也看明白我背后是代人集团。

税虽然也没少收,但土地和人口的账本是真弄不清楚。

北魏的地方领导们一要办事了就派人下乡把各村长,不对,各宗主召过来搞摊派。但每个村的家底和具体情况谁都不知道。

北魏不是不会精细化的人口管理,早在拓跋珪立国的时候就在平城京畿地区规划出了详细的“计口授田”区域。(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
“宗主督护制”的主要对象是中原的汉人地区。
被拓跋焘打掉的太子拓跋晃的官方记载很少,但难得的政绩就是其太子监国期间对计口授田区的精耕细作进行了政策引导。(初,恭宗监国,曾令曰···其制有司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殖锄耨。其有牛家与无牛家一人种田二十二亩,偿以私锄功七亩,如是为差。至与小、老无牛家种田七亩,小、老者偿以锄功二亩。皆以五口下贫家为率。各列家别口数,所劝种顷亩,明立簿目。所种者于地首标题姓名,以辨播殖之功。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垦田大为增辟)
京畿地区不仅编户齐民做的好,还根本不被允许发展出庞大的宗族。
京畿边缘的灵丘地区,当地大族罗思祖就混的比较凶,然后被扫黑除恶连根拔起了。(灵丘罗思祖宗门豪溢,家处隘险,多止亡命,与之为劫。显祖怒之,拿戮其家)
你在太行山西边!我搞死你根本不用考虑影响!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在没有明确想明白咋统治庞大汉人区时的一种妥协办法,北魏其实早早就开启了一国三制。
六镇及北方草原,牧奴制。
平城京畿地区,计口授田制。
汉人区,宗主督护制。
北魏对各地汉族采取了宽容态度并自拓跋焘时代征调各地汉人进入政府机构,这都促使了北魏政权逐渐向胡汉联治方向发展,缓和了胡汉矛盾,促使河北及中原地区几十年如一日的安定。
北魏攻打山东时候赶上了连年大旱,但慕容白曜却能连着围攻山东好几年,其底气是整个太行以东的宗主们听领导人的号令帮着运兵运粮。(至天安、皇兴间,岁频大旱,绢匹千钱。言刘彧淮北青、冀、徐、兗、司五州告乱请降,命将率众以援之。既临其境,青冀怀贰,进军围之,数年乃拔。山东之民咸勤于征戍转运)
但是,“宗主督护制”也是有巨大局限性的。
1、宗族并没有被牢牢栽种在一块土地上,人家宗族没有固定的地域,一有天灾人祸经常一个宗族就跑了,比如李显甫祖上是赵郡平棘人,李显甫时代率宗族数千家上万人的规模来到殷州西山开辟了李鱼川。(豪侠知名,集诸李数千家于殷州西山,开李鱼川方五六十里居之,显甫为其宗主)
2、宗族没有户口限制,隐匿了大量人口,具有武装集团性质。
比如刚说的这李显甫,由于其祖父两辈儿都是北魏人民的老朋友,祖上有渊源,所以这种万人迁徙开荒拓地的事就没有成为大问题,北魏后来迅速对其进行了宣抚,李显甫也顺利起家冀州别驾,后迁步兵校尉还参与了南征,颇有军功,受封平棘县子,累迁河北郡守。
但如果是不受控制的宗主呢?
拓跋焘晚年的盖吴起义形势一度相当危机,造反主力河东薛氏的薛永宗就是大宗主。

我们前面说过,
崔浩晚年是有造反想法的
,450年拓跋焘第一次南下的时候是准备政变的,柳光世作为崔浩的妹夫是重要的棋子,作为河北太守是要与河北义士们搞联动的,只不过后面崔浩被打掉,相关河东大姓被大量屠灭诛杀。
(元景从祖弟光世,先留乡里,索虏以为折冲将军、河北太守,封西陵男。光世姊夫伪司徒崔浩,虏之相也。元嘉二十七年,虏主拓跋焘南寇汝、颍,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坐连谋夷灭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
上面被屠杀的所谓
河北义士”与“河东大姓
,其实都是当地的宗主们。

国家不掌握户口,也就谈不上控制。

如果再出一个崔浩呢?如果再出一个刘裕呢?
五世纪八十年代,冯太后治下的最后十年,大江之南处于萧道成换刘家房本的关键时刻根本无暇北顾;柔然这些年也被打的越来越弱,国际环境上,北魏来到了最好的一段时间。
国家底蕴来讲,冯后前面十年的六步走已经铺好了路,北魏拿下河北也已经快一个世纪了,这个时长相当于羯赵、前燕、前秦、后燕统治时长的总和,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

北魏的统治者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了。
均田制颁布一个季度后,486年二月,冯太后的男朋友李冲又迅速的推出了“三长制”。(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其实就是跟领导开完会后,李冲起呈报件,冯太后上会召公卿们举手。
(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所谓“三长制”,就是从地方豪族中的“乡人强谨者”中选择人才,依旧是当地人办当地事,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邻长免一人官役,里长免两人,党长免三人,每三年一考核,干得好的能提干。(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
配套的给予了减税政策,一夫一妇的赋税为帛1匹,粟2石。(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没娶媳妇的丁壮,每人出0.25匹帛,0.5石粟。(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奴婢则再减半,每人出0.125匹帛,0.25石粟。(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
20头耕牛出一对夫妇之调。(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
按一对夫妇一头牛这个最基本的家庭单位来算,此时每户每年只用缴纳1.05匹帛和2.1石粟。
税率对比前面的每户要缴纳帛八匹两丈、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二石九斗的赋税来讲,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
这个比例也在《魏书.食货志》中得到了印证: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配合前面的“均田制”政策,这一对夫妇一头牛能从政府那领到90亩农田,20亩桑田,0.67亩宅基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
老百姓们有了地,税负也被降到了能负担,小家小户们和广大被宗主霸占的人口得到了独立自主的福音。
但是在朝堂上,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祐等都说:“三长制”看起来好推行,但实际上不好推动。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

郑羲还专门赌气道:要是不信咱可以搞试点,砸了以后就知道我没糊弄人了。(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试行之。事败之后,当知愚言之不谬)
太尉拓跋丕多机灵,知道这是冯太后的意思,回答的比较委婉:我觉得这是利国利民大法,我是双手拥护的哈,但现在正是征收赋税的月份,校定户籍百姓一定会因苦生怨,我请求过了秋天等冬闲月的时候再派地方官去推行大法。(太尉元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咸称方今有事之月,校比民户,新旧未分,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闲月,徐乃遣使,于事为宜)
李冲说了一段封建统治阶级万恶的剥削人的反动话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因为现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去办理,才能让百姓们看到减税的好处,冬天去老百姓只看到了校正户籍的麻烦辛苦,却不知道税已经减下来了,一定会心生怨恨,我们现在趁着推行三长制让百姓知道减税利民的政策推出来了,这制度也就方便推行了。(冲曰:民者,冥也,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百姓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因民之欲,为之易行)
李冲三长制的核心,是大幅度的减税!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地方豪强争夺人口,让藏匿起来的户口自动找地方官报道!
最后冯太后拍板:设立三长,租调有标准,藏匿的人口能查出来,为啥说它行不通!
(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大领导一怒,都尿了。(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
冯太后在大会上说的很明白,我要的是人口!
我要的是“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格局都给我大起来!
“均田制”+“三长制”这套组合拳打出后,看一下各阶层的盈与亏。
一、宗主及地方豪族们
吃亏在于大量的荫附户口没有办法再肆意盘剥了。
收益在于:
1、土地被确权;
2、赋税被降低;
3、人口因为“三长”的设立依旧处于自己的可控范围。
李冲本人也说,“三长”的人选也是“长取乡人强谨者”,也就是还是你地方豪族作为三长去控制这些人,大多数的宗主都可以摇身一变而成为新制度下的三长,基层行政权力依旧把持在强宗大族手里。
你也依旧能盘剥他们,因废除宗主督护制而失去的经济利益,可以通过担任三长而得到弥补,只不过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过分了,毕竟过去很多户口被你往死里压榨是没办法,自己顶门过日子的赋税太高只能抱团取暖,现在赶上好时代了,中央给地降税了。
最关键的是,中央的反腐力度现在那么强,宗主和豪族不敢太过分了,我能过过小日子了。
4、自己免徭役。邻长家免除一个人的差役,里长家免除二个人的差役,党长家则免除三个人的差役。
5、纳入了正式提拔体制。三年之内,没有过失,加升一级。

二、弱小百姓们
吃亏:几乎无。
收益:得到了免费的土地和传代的桑田;得到了降低了十多倍的税负。(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三、中央政府
吃亏:短期内税负大规模降低,各地政府吃了大亏。
三长制实行一年后,齐州刺史韩麒麟上书表示现在的赋税太少了,我辖区收上来的年租仅仅够维持政府日常开支的,虽然有利于民,但这不是常事啊!天灾要是出现了地方政府没机会自救,可以减少绢布的缴纳,多缴纳些粮食,这样更科学。(往年校比户贯,租赋轻少。臣所统齐州,租粟才可给俸,略无入仓。虽于民为利,而不可长久。脱有戎役,或遭天灾,恐供给之方,无所取济。可减绢布,增益谷租,年丰多积,岁俭出赈。所谓私民之谷,寄积于官;官有宿积,则民无荒年矣)
税率降的足够低,才能把人都引出来。

一个制度改革如果想要真的推行下去,除了威望、法治和铁军之外,最关键的一环在于一定要对被改革的利益方进行让利。
拿利益去驱动他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种事的核心不是公平、公平和他X的公平!
永远是利益、利益和他X的利益!
心存公平,为了公平,这都是愿景。
想真的达到公平,需要从利益方向找突破口。
“均田制”和“三长制”对于国家的长远收益:
1、地方土地账本。
2、地方户口账本。
2、地方三长账本。
冯太后着眼的是最根本的问题,人口以及管理人口的操作系统!
国家掌握的户口越多,就意味着兵源和财源越来越稳定。
这也是后面隋唐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中央的核心底色。
自光武中兴整顿了户籍,自东汉崩盘后,历经了三国两晋后时隔了三百年,终于有一个政权对华夏大地再次做了土地与人口的普查。
这么牛X的事,是个女同志牵头干出来的。
五世纪的平城时代,特殊的水土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文化最终酝酿诞生了这个两千年来最特殊的巾帼不让须眉!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