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郝景芳的闲聊自留地,关不关注请随意~~
今天神兽终于归笼,聊聊这个寒假,聊聊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动力。
思考的乐趣
很多人问我如何让孩子有学习动力,我自己的感受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在于思考的乐趣。
一旦思考的乐趣能启动,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当一个人,愿意启动思考程序,就像是一个踏上寻宝之路的探险家。ta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如果我……会怎么样?我能不能找到一个巧妙的方法?
这种原初的动力,会让一颗小脑袋瓜运转起来,想办法、寻找工具、观察模仿、尝试路径、攻坚克难,最终目标达成。这就是学习。

而一旦成功,一个孩子会受到极大鼓舞。被自己对自己的自豪鼓舞,接下来继续出发。航海冒险是上瘾的、停不下来的
举一个寒假里的例子。
寒假里,带女儿去冬令营的路上,为了打发时间,有时候就想一些有意思的小问题,让她思考答案。她最喜欢的是一些开放性题目,例如“早上你去游乐园带了3块钱,回家的时候带回来5块钱,发生了什么,有多少种可能性”。
但也有一些时候,她也喜欢想一些数学题,会主动要求我给她出“能增加智力的题目”。像这一次,我随口给她出了一道“1+2+3+……+N”的题目,没有想到她自己能推导出“(首项+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的公式。当她自己发现规律,欢呼雀跃。
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其乐趣非常像寻宝,他们根据地图线索向前探索,找到新的线索,再继续发现,最终找到了宝藏(正确答案)!太开心啦!结果开心,过程也开心。
对这类学习问题的引导,父母扮演好一个“挂着线索的树桩”角色,就是最理想的方式。
1)先让孩子自己去琢磨,发现ta有点跑偏了,就挂出来一个箭头暗示ta;
2)发现ta找到一点正确线索了,就给个新的提示引引路;

3)最后挂上庆祝的彩蛋,为之欢呼。
以推导和差公式为例,当晴晴注意到,1+2+……+10=55,是11*5的时候。我引导她去想为什么是11*5,当她找到了两两分组相加的规律,再尝试从1加到100,就完成了从案例到规律的提升。其中,我除了一两次指路,并没有太多教导。
当她成功,就对自己充满信心。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天然喜欢这样的思考。
学习的动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任何时候都能靠这种单纯的思考的快乐推动学习。
学校的作业不都是探索型作业,更多还是练习型作业。晴晴写字不快乐,口算不快乐,做一般性的问答题也不快乐。她像其他小孩一样会犯懒、贪玩、畏难、厌倦无聊。她会每天看搞笑视频里逃学的段子,会背各种“不写作业”“炸学校”的小歪歌,张嘴就来。

我和晴爸并不认为人生必须只能靠快乐推动,因此也没有选择更崇尚快乐的学校。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是需要理性推动的。当你知道每天做肌肉运动对你的跑步成绩有帮助的时候,虽然又累又枯燥,但你还是要每天练习。当你知道你需要完成一项分内工作,虽然没多少快乐,但也要做好。一定程度上克制本能的快乐,对人有好处。
我和晴爸会要求孩子完成学校的任务,但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也从没有气到崩溃。
在缺乏本能快乐的情况下,又该怎样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呢?
其实我之前已经写过多次文章,分别分享过一些让孩子增加学习动力的方法,可以翻看历史文章,在这里我不赘述,只提炼总结三点:
1)增加想象空间:
晴晴非常喜欢我陪她写作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有人陪她聊天,一道题加一点搞笑变化,或者根据一篇阅读文章引申一些故事。在这里,与其说她要求的是情感陪伴,不如说她希望给单调无趣的作业,增添一些想象空间,因此喜欢有人陪她说话。

2)以时间换时间:
在我家,学习和写作业并没有什么物质奖励,但是由于我们有给孩子的ipad限制时间,因此可以用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来换取ipad时间。晴晴可以在表格里自选想完成的事,用自律的学习时间换放松的娱乐时间。这是她很有动力的过程。

3)长期理性建设:
闲着没事的时候,时不时给晴晴说一些“坚毅与刻意练习”的观念。跟她讲“天赋不是最重要的,最后结果的差异主要源于付出的努力”,以及“只有坚持过困难,达到更高境界才会体会到真的乐趣”。虽然晴晴嘴上总反驳,但慢慢也就植入心里。
以上的所有过程,都建立在足够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因为足够爱和信任,所以能接受父母的约束和期望。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提倡打骂孩子来督促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破坏了亲子关系,孩子心里的门就关上了,上述一切手段都将失效。
思考的习惯
上面的种种方式,都是与孩子协商和探讨。最终希望增强的还是孩子的思考能力。
人生的终极动力,主要取决于思考能力。
我们常常会以为一些短暂的情感是动力,例如一次体验中喜欢一项活动,或者受到故事感化内心澎湃,但其实不是的。短暂的情感来得容易去得快,第二天也许就不再有。
长期的动力都来自于思考。要么是思考本身的乐趣,要么是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要长久为一件事努力,就需要“脑-心-手”三者合一,既明确地想要做这件事(脑),又能感受到心中的情感(心),最终能明确地为之行动。一旦一个人在任何事情上达到了“脑-心-手”三者合一的状态,就会内外通透、行动自如、无往不利。
其实孩子都是爱思考的,只是他们的思考经常被压抑。
一种压抑是忽视。
很多时候,我们督促孩子学习或练习,都在“手”的层面,也就是要求孩子坐在书桌前,完成规定时间、规定任务的学习。检查的也是手上的产出。孩子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孩子头脑里在想什么,父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一种压抑是鄙视。
孩子的很多思考,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傻里傻气的、幼稚的。于是一开口,父母就会说你懂什么,你瞎说什么,你想这些干什么,或者并没有认真去听。怯懦的孩子从此就不敢再想,叛逆的孩子从此会专门跟父母对着想。
如果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的“脑-心”与“手”分离,那就会越督促学习进展越慢,效果越不好。孩子也不会相信自己能通过思考理解世界。
该如何才能让孩子保持思考的习惯呢?
安全感其实是最主要的因素。
当孩子面对一个问题,ta头脑中会本能地反映出“当自己说出一个答案时会遇到的反馈”。ta担心自己是错的,又担心说了错的答案会有不好的评价,因此不愿意说。越是在自在的氛围中,孩子越是乐于去完成一场思考的探险。
其次,就是聆听和积极反馈了。
写到这里,我就不再写大道理了。直接听一听孩子的话吧。前两天我收到一些父母热点问题,包括“孩子做事爱拖延怎么办”“孩子爱撒谎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等等等等。我想了解孩子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就拿这些问题来问晴晴。

晴晴回答“人为什么不能撒谎”的时候,说了一句“因为撒谎就等于骗自己啊”。我当时惊讶于她的答案,又会觉得小孩子其实心里都像明镜一样。反而一些成年人,撒了谎还不自知,还要继续遮掩,骗别人也骗自己,到最后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真相了。
其实孩子心里什么都懂,很多时候比我们大人更通透。我们越是相信他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怎么想,他们越是能明明白白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得很好。
只要在安全感的氛围里、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积极聆听,孩子就会变得乐于思考,乐于踏上征程,而我们做好保驾护航,就是最好的人生伴随者了。
好了,最后祝每一个大朋友小朋友开学快乐!

——————————————————————————————

如果有更多有关育儿的问题,欢迎来到明天中午我的直播间,听我和大家都很喜爱的心理学家张沛超老师对谈,回答父母们都关心的育儿问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