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FM
热点关注
虽然没有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但丰县铁链女事件始终没有退出焦点视线。它依然是近20天来最受关注的舆论焦点之一。
随着所谓“爆炸性新证据”的被公布,案件显得愈发扑朔迷离,疑点丛生。持续关注丰县事件这么多天,此前也写过一篇文提出了诸多疑问,今天再写第二篇说说我对几个新疑点的分析和思考。
01
事件最新进展——
从邓飞质疑小花梅真实身份,到邓飞自己因涉嫌性侵旧案被质疑
 1.
2月15日,前调查记者邓飞在微博上公布了两个“重磅”信息之后,本已沸腾的舆论场,犹如又被扔了枚核弹——大家可能已从各种渠道看到了疑似杨某侠结婚证的照片,以及网友自称从亚谷村带回的小花梅照片。
向上滑动 阅览更多图片
网传“带回照”与网传结婚证照高度相似,但与铁链女差异巨大,于是,质疑声四起。
质疑当然合理。但下结论,为时过早。如今很多人已经选择相信:结婚证照片为真;从亚谷村带出来的小花梅照片亦为真。但果真如此吗?后面会作分析。
2.
舆情沸反盈天之下,2月16日,邓飞再次发博,自己开始质疑那张所谓从亚谷村带回的小花梅照片的真实性;
但是,他依然坚信,自己手里拿到的结婚证,照片为真。
3.
在邓飞发出了这条被部分网友认为“安抚民心”的微博之后,有网友翻出邓飞前案:此调查记者&公益人邓飞,就是2018年曾经身陷性侵风波,并遭遇了巨大声誉危机的邓飞。
今天写稿件时,我在新浪微博搜索栏输入“邓飞”,出现在第一条的就是“邓飞性侵”。
根据报道,邓飞后来反诉被名誉侵权,2020年底,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判了邓飞胜诉。(备注:被告在网上贴出了判决书,并称将继续上诉。)
如今,一些曾经转发了邓飞微博的女性,又纷纷删除转发,并与邓飞划清界限,质疑其公信力。
上述种种,纷纷扰扰。下面说说我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切磋。
02
对几个问题和疑点的思考与分析
1,信源和信息的真伪问题
在今时今日的信息环境之下,学会判断信源可信度、辨别信息的真伪,恐怕应该列为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至少,也应该成为一种现代网民的自觉,但很遗憾,即便是严肃媒体出来的人也未必都能做到这一点,原因不一。
当邓飞在15日抛出了两个“爆炸性证据”之后,作为一个前调查记者,我的第一反应是:资料分别是什么人提供的?爆料者的渠道来源又是什么,是否合法,是否可靠,是否有证据(比如微信聊天截图、现场照片等)支撑?
当微博、公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在客观上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另一种渠道”时,前调查记者出身的邓飞,应该预先对自己发布的相关信息做审慎辨别,并且应清楚交代信息来源。
比如,邓飞16日还在微博中称,坚信他所获的1998年结婚证就是真实证件,但他既没有向公众交待信息来源,也没有解释为何他坚信该照为真——相当于只提供结论,却没有提供证据与论证。这不是说邓飞的判断与“坚信”一定为假,而是说他的这番操作流程,至少不符合新闻规范。
如果是出于保护信息源的目的,也应该对公众交代一句:我已做相关调查核实,并掌握了足以支撑判断的可靠证据,但目前不方便对外公开。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句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但它很关键、也很必要,是新闻操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那张所谓从亚谷村流出的蓝屏小花梅照片,现在邓飞自己也在质疑其真实性:尚无证据证明它就是从亚谷村流出,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它是徐州警方赴云南寻人时带去的照片。
但一度,他是有明显倾向性的。
最初,他质疑了照片的来源和真实性,很审慎;但在看到所谓源头视频之后,便说:“原来,有人喊话在亚谷村拿到小花梅照片是真实存在的……”
这其实是一句容易引起歧义理解的话,既可以理解为“喊话是真实存在”的,也很容易被理解为“亚谷村拿到的小花梅照片是真实存在的”。
舆论如此敏感的情况下,这样的信息公开发布,是把双刃剑,必然会带来舆论的轩然大波。也所以,有影响力的大v公开发布此类重要信息,应格外审慎。
其实,要求证该蓝屏照片是否为女网友从亚谷村带出的小花梅照片,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是,向她本人调查求证——这在新闻实践中,这也是一条最最基本的要求:直接采访当事人。
这并非什么有难度的“采访”。在对外发布信息前,先在抖音上给这位网友留个言,私下里交流几句,做些基础信息的核实再作判断。比如问一问对方:
  • 什么身份?
  • 何时去的亚谷村?怎么去的,有谁同行?
  • 来回几天?是否留宿过?住在哪里,是否有住宿发票可提供?
  • 中途是否加过油,有否发票?
  • 照片是谁提供的?对方为什么肯给她?是否有ta的联系手机号码?
  • 现场是否拍摄有视频?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是可以从这些询问里发现更多信息的。一个有专业精神的记者,在对外发布关乎公众利益的重要信息之前,也应该做这样的调查求证。毕竟,大部分的读者,是没有受过信息辨别训练的,并且他们会天然认为媒体、前媒体人所提供的信息以及他们的分析判断,即意味着“事实真相”。
事实上,邓飞的几条微博一出,也的确在舆论场掀起了新一轮巨浪,很多人直接认为他所发布的“就是”、并且“才是”真相。但我想说,这些材料,至少目前看,疑点还是有的。所以,普通网民有一些媒介素养就很重要。是耐心等待进一步的调查通报,还是立刻就下结论,并诉之于各种情绪性宣泄?我倾向于前者。
看到有人甚至已经提出要抵制徐州货,甚觉荒谬,什么时代了,还时兴“连坐”?徐州企业和徐州人民犯了什么错,为何要承受这些?而那些只要是反对官方的,就全然相信和支持,这也同样过了。任何时候,新闻只关乎事实本身,服从于事实本身——我们严谨求真的态度,也如是。
2. 怎么看涉嫌性侵的邓飞和为丰县事件发声的邓飞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而言,邓飞作为一个前调查记者(而且颇有影响力),在如此重要的信息发布上,的确有做得欠规范欠考虑之处;但我赞同他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发声,对真相追查的积极推动。
至于“两个邓飞”的问题,我个人喜欢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在这件事上,对他的质疑或肯定或支持,都仅基于他在这件事上的言行态度,和其它无关。而另外的事件上,同样会带着开放、质疑的精神,追寻并尊重事实本身。
3. 网传的结婚证照片究竟是真是假?
考虑到邓飞毕竟是前知名调查记者、《凤凰周刊》的前编委,而他也再次表态,坚信自己手持的结婚证照片就是真实的证件照,加上舆情已发酵至此,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恐怕是下一份通报无法回避的核心点之一。
如果邓飞的确掌握了一些他未作公开的可靠证据,证件照为真,那么疑点是:
(1)依据证件年龄,杨某侠(小花梅)已53岁,在生活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能有如此生育能力吗?
(2)更重要的,据第三次通报,已对铁链女和她的母亲、她在云南同母异父的妹妹之间做了DNA比对,确认了亲缘关系。但铁链女又和结婚证照片上的女性有很大相貌差异,调查组调查时就没有发现这个明显的可疑之处吗?如果是同一个人,为何相貌差距如此大?如果不是同一个人,结婚证上的人又是谁?为何出现在结婚证上?
显然,如果结婚证照片确实为真,这几点疑点也同时需要被解释清楚。
当然,也可能邓飞所掌握的证据并不充分,判断有误,网传的这张证件照就是假的。那么,调查组是否可以向公众提供存档的真实结婚照以正视听?
在这个事情上,其实进一步询问董某民、其长子董某港、还有当时的邻居村民等,都能掌握更多信息。
4,怎么看舆论对几份通报的质疑?
因为官方几分通报之间的确存在信息上的出入、主流媒体又几乎集体报道缺席,民众对官方通报就难免质疑不绝。
怎么看前三份通报之间的出入?我个人会觉得,一是和调查主体的不断升级有关。前两份通报由丰县调查组所出,恐怕基层的调查能力也的确有限,并且不排除有想快点交差、平息事态的想法,调查和定性都草率;但到第三份通报,已经是市、县联合调查组所出,无论是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还是通报本身的表达,明显还是字斟句酌的,很多话并未说死,只是如实交代了信息调查的进展,并留下了进一步调查的口,当然也因此遭到了许多质疑。
到这一步时,我相信调查组面对的压力已经巨大;而第四份通报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级别,且对每个细节的定性都很推敲,毕竟依法公诉几十年前的拐卖案件,证据链必须得非常确凿且能形成闭环才行。
现在很多人质疑第三、第四份通报藏假,甚至怀疑DNA检测报告造假——怎么说呢,若果真如此,那真是超出我的认知了。我曾经的媒体经验和体制内经验告诉我,在如此沸反盈天的舆论关注之下,“低调处理”是可能的,但造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一来,缺少动机,对一个基层案件没有此必要:牺牲整个政府的公信力去保一个村长,镇长,还是县长?二来,如此强光聚集之下,谁又敢?造假后果有多严重,体制内的人不会不明白。当然,调查组存在失误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所以,基于事实的理性追问和质疑,永远必要。就如我在上篇文章中所写,没有这些质疑与关注,对丰县事件的调查可能已止于第一份错误的通报。但若上升到阴谋论和谣言四起,又各种营销号煽动带节奏,甚至网暴整个徐州、连坐整个徐州人民,我也实名反对。
调查需要时间,不妨多点耐心。
03
结语
本文末尾,再说两笔:
1,强关注,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了对真相的追查、对社会问题的改进;另一方面,它也制造了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以及附着在这些信息上的观点,不乏极化的片面之言和阴谋论,它们都合力左右着公众敏感的情绪。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所构筑的信息泥沼已经快将我们每一个人都淹没其中,是时候将“信息训练”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了。
2,在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的时代,更加需要正规的新闻媒体机构,以及由它们所构筑的媒介生态。
二十年前我在做调查记者的时候,一有大新闻,报社领导就会说:走,去现场,去采访!我记得那时候特稿部的记者几乎个个都要每周出差,我自己,从洛阳大火到徐州矿难,从调查法院违法执行到调查知名高校违法招生,那时候,我们是有新闻理想,也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可现在呢?传统媒体势无可挡地衰落了,调查记者越来越少见。是时代的大潮汹涌,但也不止于此。
我在上篇丰县文章里就呼吁“媒体的到场”,“通报”不能抵达之处,媒体的“报道”可以补足。可是,事件发酵至此,去现场采访的记者,两个是已经退出新闻行业的退役“老兵”,一个供职于自媒体。
不是不令人遗憾的。这两天看到不少媒体在报道谷爱凌爱吃的韭菜盒子,也挺好,这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但我们也想看到媒体对丰县事件的深入采访与报道。
以上。谢谢阅读。
PS. 对于丰县事件及其所引发的各种舆情反应,有太多地方值得反思,我也会持续关注,接下来还打算从其它角度写一些观察和思考。
  • 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