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邀请访华,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使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此,国际政治翻开了崭新一页,世界局势和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改变。
时光来到2022年2月,值此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本人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新人和信息通信领域的老人,无论从中美关系还是卫星通信的角度,都深刻感受到50年前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价值。5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起伏但不断前行,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有力促进了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尼克松总统访华带来的卫星地面站和卫星通信终端,以及对访问活动的卫星直播,开启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从中国卫星通信发展的角度
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
文 | 任佳熙
本文原载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22年3月刊

回望过去,我们深切缅怀老一辈领导人的非凡政治智慧和高超外交艺术,50年前中美接触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利益。立足当下,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着眼长远,加强沟通,继续开展航天航空、卫星通信等各领域的对话交流,使中美关系超越分歧、聚焦合作。展望未来,中美关系与卫星通信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一方面,大航天时代的人类卫星通信发展离不开中美合作,另一方面,外事通信也离不开卫星通信的保驾护航。
一、重温尼克松访华与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历史渊源
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不具备通信功能,1972年太空还没有中国的通信卫星,卫星通信在访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震惊了周总理,也极大地震撼了有志于发展中国卫星通信的年轻人,最终成为促进中国卫星通信开局谋篇的良好契机,下面让我们重温这一段历史记忆。
为了让美国人民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盛况,美国政府很早制定了通过卫星进行电视转播的计划。为此,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黑格提前一个月专程来到中国进行技术准备,白宫发言人齐格勒代表美方向中方表达了通过卫星传播电视、图片的请求。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并满足美方的愿望,周总理制定了中方首先租用通信卫星以获得卫星所有权,然后将使用权租赁给美方的计划,圆满解决了卫星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使用的卫星通讯地面站(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卫星通信不仅离不开通信卫星,还需要建设地面站。为此,早在尼克松访华前几天,美国就通过运输机将一个直径十米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运抵中国,在中方相关人员的协助下安放在首都机场。最后亮相的是卫星通信终端,它化身一只小巧精致的黑皮箱随着尼克松的专机一起到达中国。
正是有了前期的精心准备,美方可以将尼克松在中国每时每刻的访问活动细节及时传回美国。周总理非常关注美方对于卫星通信终端的使用,通过技术人员看了解了卫星通信的相关知识,并在访问结束后买下了美方带来的卫星地面站。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国无论在通信卫星还是卫星地面站领域都是空白,尼克松的到访坚定了中国发展卫星通信事业的信心,加速了中国建设卫星地面站和研制通信卫星的进程。
在卫星地面站建设方面,周总理在1972年1月和8月先后两次批示在北京建设1号、2号卫星地面站。1973年7月4日,1号站开始通过太平洋上空的国际卫星提供国际通信服务。1974年3月25日,2号开始通过印度洋上空的国际卫星开通对亚、欧、非的国际电路。1975年,我国自行研制的10米卫星地面站天线诞生,标志着中国具备自主研制卫星地面站的能力。
在通信卫星研制方面,尼克松访华展示的卫星通信技术震撼了后来被称为“北京邮电学院三剑客”的黄仲玉、林克平和钟义信三人,他们集体写了《关于建设我国卫星通信的建议》,并通过秘密渠道送进中南海,获得了周总理的阅批,这便是著名的“5·19”批示。根据此批示国家计委、国防科委联合提出了实施方案报告,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的报告》。
经过9年会战,中国的通信卫星终于横空出世。1984年4月8日,携带2台C频段转发器的“东方红2号”成功发射,并于4月16日成功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1984年5月14日,通信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从此太空中有了属于中国的通信卫星。
北京1号卫星地面站(来自北京日报)
回顾尼克松访华和中国卫星通信从无到有的历史,可以发现尼克松访华对于中国加快卫星通信能力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为中国卫星地面站的建设播下了种子。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国宴的讲话依旧令人难忘,“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经过前期的沟通和准备,美方能够如愿在访问过程中使用卫星通信转播活动录像充分说明了中美能够克服分歧,中美关系的新开始也带来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新开始。
二、卫星通信在外事通信的应用
卫星通信与国际政治的紧密关系是双向的,卫星通信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卫星通信作为外事通信的重要支撑,有力地保障了国家之间各领域的信息交流,下面将简单介绍外事通信中应用的卫星通信网络架构。
每个国家在各驻在国都设有使领馆,以代表其政府利益,并展开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拥有能够将每个使领馆连接到本国的可靠安全的通信网络至关重要,在卫星通信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之前,地面线路是主要选择。但地面线路会受到各种限制,由于山区、海洋以及沙漠地区很难铺设地面网络,线路成本可能非常高昂,线路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此外,即使有加密单元,线路安全也很难充分保障。
星状卫星通信网络结构
卫星通信网络为没有地面网络以及地面网络不可靠不安全的情况提供了PlanB,卫星网络的星状和网状结构支持多站点操作,通信中心可以通过卫星网络连接到全球任意数量的远端站点。卫星通信网络可以为语音连接、数据交换和视频传播业务提供安全、可管理且性能有保证的通信网络,每个站点能够获得相同水平的服务质量,并能够通过端到端加密技术实现高安全性,通过带宽和服务共享实现相比于地面专线更有优势的成本效益。
由于使领馆遍布全球不同位置,需要多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比如一颗覆盖亚太,一颗覆盖西方,一颗覆盖非洲的组合,基于每颗卫星建立一个卫星通信子网,实现子网内所有使领馆站点间的相互通信,网络可以根据国内总部和使领馆站点间需要传输的业务类型(语音/数据)自动分配可用带宽,最大化利用通信容量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传输。
基于多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
使领馆的业务数据主要产生自电话、传真和使领馆内部的计算机网络数据。由于使领馆数据通信业务的随机性,有时可能没有流量传输需求,有时会有突发性的特殊活动,需要2M以上的容量来保证使领馆与国内总部进行视频类大流量传输,经验表明各种日常应用程序所需的平均传输容量约为10Kbps。网络的控制、各个终端的操作以及动态容量分配需要稳健且有弹性的冗余控制系统自动完成。
使领馆卫星通信站点的业务情况
一般来讲,星状网是外事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也可以根据使领馆站点间的互通需求将星状网增强为网状网。星状网中的使领馆站点可以使用相对较小的天线(可能是1米),这种小口径终端便于内置到车辆和其他移动设施中,满足基于可移动位置的机动性卫星通信需求。对于外事活动丰富的重要使领馆站点以及需要完成中转任务的使领馆站点,则需要架设口径较大的地面站天线(一般在2.4米、3.7米及以上)。无论是何种网络结构,易于操作和高可靠性是卫星通信网络的关键指标。
除了可靠性之外,安全性在所有面向政府通信业务的解决方案中也至关重要。当前,任何想要实现全球性、自主性和安全性通信,并兼顾传输能力、成本效益和可靠性的机构或个人都会首选基于卫星的通信网络。为了保证卫星通信网络中的信息安全,无论在数据处理还是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必须使用最高级别的安全技术。基于全面信息安全的理念,在语音和数据输入处理系统和传输网络之前,通过使用复杂的专有算法对其进行加密(无论是对于帧中继还是IP格式的数据包),从而实现最高级别的安全性,这些算法可由客户配置,易于处理,这是当前广泛应用的安全方案。
结语:
2021年,世界航天发射活动呈现强劲态势,发射次数和发射质量均创新高。其中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55次,位居世界第一,“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三位航天员“出差”太空,“航天梦”已经成为中国“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31次,其中有17次完成了超900颗的“星链”卫星发射,未来SpaceX计划采用“星舰”替代猎鹰9号火箭进行第二代“星链”宽频卫星星座,以加快“星链”计划进展,最终实现近地太空轨道部署4.2万颗卫星的宏伟计划。
迈进大航天时代,唯有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理念才能造福人类,实现星际探索的梦想,任何对于太空军事化和卫星武器化的尝试都将加剧安全困境,任何对于太空霸权的追逐只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分歧矛盾,最终导致各国走向对立。站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的时间节点,中美作为未来航天活动和卫星发射领域的大国,双方应当不忘初心,保持定力,着眼新技术趋势,不断拓展共同利益,持续加强太空活动交流,夯实两国航天产业合作基础,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仅属于地球,更应该扩展到太空以及一切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
/
往期推荐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执行社长:黄忠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Juice0212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