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hakspizza20岁)    图 / 张进
自杀,这是我这几年脑内萦绕不去的想法,但它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时却太早了。
那时我只有几岁,甚至忘记了那时我有没有上幼儿园。我从十二楼往下望,第一次产生了想死的冲动。到小学时,头脑中时常闪现轻微的自残冲动,就像飞鸟般不时造访我,又翩跹飞走。从那以后,这股冲动常常出现在我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至于为什么,应该就是出于“想要从这种状态中解脱的”想法吧。
一 我只想过上和常人差不多的生活
重新回顾初高中,和如今大学初这样的阶段,我总是在不适应环境的时候频繁出现自杀念头。
我在初中的前半程过得十分艰难,无论是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举步维艰。而“帮助”我的,则是自残。那个时候我知道自残是“不对”的,然而自残确实最能帮到我的。当凝视着血从皮肤往下低落的时候,我会从极端的痛苦转为完全的平静,就好像经历了一次小小的死亡。
自残有用吗?当然没用?你确定?你是否愿意想象自己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脑子里充斥着各种消极想法,比如“我为什么还不去死?”,这种自责自罪的想法很常见,并且真的有很多病人带着这种想法自杀了。
这种消极想法在我高一下半学期差一步就让我真的采取措施了。我甚至已经写好了遗书,而遗书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认为,自己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中都没有用,并且还占用了社会资源。

到时,我的家人们一开始可能会悲痛,但是过了段时间他们就能恢复过来,会认为我的决定没有错,会我的消失是一件好事(哪怕是已经经过住院治疗的我的现在,有时发作时还是那么认为)。
等等,打住,再写我可能又要陷进去了。
还有一种想法,“只要死了我就不会再感到痛苦了”,也有“什么都好,自然灾害还是意外,能让我解脱吗?”应该所有病人都会觉得这样无助、无望吧,自己如此痛苦,但根本没有解决的办法。
有人曾做过比喻,就是自己和周围的人仿佛在两个世界,自己在海里,他们却在岸上,吐出的只有泡泡,有的人根本没听见,而想帮你的人则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因为处于不同的世界,所以很难有解决的办法。
但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却有缓解的办法。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抱着希望去求医,希望能找到恢复成以前一样的办法,但到最后都只希望能勉强支撑就好。
二 满脑子都是吉德罗释放的小妖精
直到现在我依然饱受这种想法的侵扰,哪怕我换了一家又一家的医院,换了一种又一种,变化的只是我在吃的药。我现在一天得吃十二粒药,以至于我必须定时体检以保证我的身体依然健康。
如果问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和像我一样的病人可能会无话可说。我们不知道在哪一步事情就变成了这样,我们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赶走,有点像哈利波特里,吉德罗释放的小妖精,但是你却怎么也收不回去。
应该很多人都听过史铁生的那一句话吧,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曾经试着相信过这一句话,但事实证明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我。平常的生活对我来说无异于火刑和凌迟,死对于我来说不只是节日,更是能让我解脱的仁慈之神。
如果探究一下是什么让我们那么想死,大概就是,在绝对的消极想法和极度疲惫下,无法处理任何事,哪怕只是小事的状态吧。在我最严重的时候,我起不了床,每天基本上都睡过去,连吃饭都觉得痛苦。我恐惧手机铃声,恐惧见到生人,恐惧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我什么都做不了,脑子里面塞满了种种消极得可怕的想法,仿佛受罚背着天的阿特拉斯。
举例,起床时一动不动继续躺着,但脑中想着:“我靠我为什么还活着”、“活着好麻烦啊”、“该死的我还得起床”、“我要直起身子,掀开被子,把脚放下,穿上拖鞋,走去,举手,拿牙膏牙刷……我好想死”、“活着好累好痛苦我觉得好恶心,为什么那个用寿命换钱的按钮并不是真实存在”、“md我连起床都做不好,我真是个废物”、“我呼吸就是在浪费氧气”、“好想死然后把器官捐献给有用的人啊这样至少我还有点用”、“天花板的纹理好漂亮但是我连它的一根曲线都比不上我好想死”等等,没有夸张,因为我现在有时候还会这样想。
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可能会觉得非常惊讶,觉得难以理解或者觉得我所说的什么都不是;而如果你像我一样会这样感受,你可能在脑内和我握手,但你也可能不是这样的感受,那么我会在脑内拍拍你的肩,对你说,辛苦你了。
三 快乐就像水蒸气,一靠近我,它就消失了
还有两个症状很常见,就是兴趣减退和思维迟缓。我之所以把这两个症状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会增强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也确实是自杀的一大重要理由之一。
在最严重的时候,我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整天躺在床上。我失去了价值感,不再对我曾想为之奉献一生的事物,有任何的兴趣,不再能从中得到正面的反馈,以让我有动力继续生活下去,不再想投入大量精力,去尝试把事情做到最好。
就像遭遇了一场火灾,水分被一点点蒸发,待到自己发觉时,我的志向、我的兴趣、我的时间、我的精力、我的快乐,以及其他正面情绪,如同水蒸气一般悄然消逝。也不是什么快乐都感受不到,只是我们抓不住快乐当你被捂住了眼睛,禁锢住了身体,从外面感受不到任何东西,你所能感受的就是从自身感受到的慌乱、无助、窒息和绝望。
焦虑,这是个可以单独成为病症的表现。焦虑是漫长进化中演变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生存的情绪,不过在现在,极端的焦虑甚至会威胁我们的生存。当然大部分时候我们感受到的焦虑并不会发展到那样的程度,不过也够呛。想想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场景,你正站在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桥上,前方是猛虎,后方是饿狼,脚下是一群食人鱼。超现实吗?超现实吧,但现实中不小的一群人确实正体会着相同的焦虑。
我的焦虑是源自于自己的完美主义和对自己的高要求。在当时我正为学习成绩分不够高和排名不够领先而焦头烂额。为了达到目标,我挤出一切时间去学习,早上五点起来到教室学习,中午只留二十分钟午睡,晚上开台灯直到十一点半,周末留校继续学习,恨不得时时刻刻都在背书。这种超负荷的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并且也没有维持多久,一个学期多一个月,我就因为严重的自杀想法在家休学了。现在回想,或许我就是用尽可能多的努力来压制住我极度的焦虑。
焦虑在情绪障碍阶段会体现为,例如,你没有洗头,你不想洗头,你必须出门。普通人能用自制力强迫自己洗头从而恢复情绪的平稳,但我们会因为不想洗头而无法做到去洗头发这件事。我会因为自己做不了而痛骂自己没用,但同时又因为实在做不到而绝望,最后抓狂而想要自杀,用死亡来结束这件事,无论这件事有多小。
思维迟缓,依然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CPU过载,程序难以按本该按之前的运作执行,信息处理速度滞缓,也许会伴随着电线短路,输出功能受损等那样?不过按照权威的说法是:“自觉反应退钝、思考问题出现困难、决断能力下降、言语减少、语速变慢、音量降低,严重者应答及交流也会出现障碍。”
会不会是因为我站在太远的地方,声音所传播的距离太长所导致的?但这个症状在我身上并不那么明显,到了现在也就是很擅长发呆而已,不碰手机的时候对着什么东西都能发呆,并在长时间盯着看以后发现这个东西很美,比如颜色、形状、花纹、质地等,我在除了人以外的事物上很擅长发现它们的美。
比如现在,台灯在一旁柔和地发着光,我看着一个磨砂的按键,它反射着光,这亮光从右到左逐渐变暗,最让人着迷的是它凹凸不平却又布置细密的斑纹。我总是看到了非常漂亮的地方却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出来,不过这也说明了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摄影,因为它能够表现出一部分我想拍下来的感觉。
接下来要说的躯体化症状,可以反驳那些说“抑郁症只是心病,调节一下情绪就好了”的人。
睡眠障碍、饮食及体重障碍、精力丧失、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等,都是非常常见的躯体性症状。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失眠、早醒、食欲下降或增加、疲劳、头痛、背痛、腰痛、口干、盗汗、心慌、胸闷、恶心、头痛等,其中很多都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我有时会听说哪个病友得了抑郁症以后体重增或减了几十斤,或者饮食不规律得了胃病,我个人则是困扰于头痛、腰痛、膝盖痛三者的频繁到访,严重的时候连站立都难。
上面的症状很多都像感冒,当你不断持续着感冒发烧时的症状同时还要应付生活、学习和工作到底有多难。出现了躯体化症状以后,其实也意味着你的身体也病了,身心难以分割。
吃药实际上也会对你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你吃多种药、剂量很大的时候,也就是我现在所体验的,很明显能感受到部分机能的下降和器官受损。然而我还是建议病友们遵医嘱和积极治疗,毕竟这总比自杀好吧。
人生中,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而精神病人的包袱过重,以至难以前进,甚至要被压垮。旁边人要做的不该是继续给病人增加负担,也不要求你做什么。
如果你想要帮助到病人的话,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尽量在了解了一些基本信息后,带病人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进行诊断,牢记医生的建议,如果开了药请先查看说明书,如需住院治疗,不必惊慌,详细了解各情况后根据个人情况加以判断。
有关抑郁症的科普型自助书籍有很多,别人讲述自己得病经历的也不少,我建议买书前先到网站看评分和评论,前者可以多了解,比如认知疗法、正念疗法或存在主义治疗等;若病人病情严重或不稳定,我强烈建议不要拿后者看,因为容易引发情绪波动。
本文入选“我的故事——绿丝带主题有奖征文”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
shakspizza
在校大学生,四年前确诊双相,高一下学期开始休学四年,经治疗,现已稳定好转,开始大学生活
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活动
我的故事:绿丝带主题有奖征文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促进抑郁症防治,倡导大众关爱精神健康,渡过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灵北中国等机构,共同开启十月精神卫生日系列活动,开展一系列精神健康科普、宣传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参与活动,渡过公号开展了一场我的故事:绿丝带主题有奖征文活动,征集抗郁路上的故事。
目前征稿已经截止,我们将把征集的稿件在渡过及相关平台上择优登出,呼吁更多人听见患者群体和家属的心声,敬请读者朋友关注,点击链接阅读已刊登的篇目:
19. 平凡之路:在抑郁和遗传病的夹击下重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