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和贾平凹们的世故与变态
文 |  聂作平
来源 |  转自  聂作平的黑纸白字
说实话,我一度非常喜欢,甚至崇拜贾平凹。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川南小城自贡当文学青年,贾的关于商州的小说及散文,让我惊艳,目为学习典范。
后来,大约读了他的《带灯》等几部小说后,开始感到厌倦。当然,这不重要。那时,在我心中,他仍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
何况,我身边有个朋友,似乎和他略有交情,家里挂着他写的字,一旦来了客,就要热情地指给人看,并称赞贾老师如何牛如何B。我虽不再被他的作品倾倒,尚保持着对一个老作家的基本尊重。
真正让我失望和生气的,是最近两件事。
一件让我看清了他的世故,其实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世故,而是文坛——岂止文坛——普遍存在的世故。
众所周知,废都疫情期间,网民纷纷呼唤废都出一个方方,为大家鼓与呼。贾的名气和影响,无疑在方方老师之上。
贾老师却保持着可贵的沉默,任由网民千呼万唤,始终不置一词。后来,好像终于出来了,却只轻描淡写地表扬了一下工作人员。
这当然有些意外,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年前,王彬彬有一个说法: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他说,“中国当代的一些作家,一些文人,实在是过于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是指一种做人之道,一种生存策略,一种活命智慧,一种处世技术。”
以此对照,贾无疑就是一个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他的聪明表现为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得心应手的世故。
他是名人,是乡党引以为傲的宝贝,担任着各种职务,甚至还建有生祠一般的文学馆。并且,可以肯定,他把这些东西看得不轻。你让他像方方那样去忠实地记录,去热忱地呼吁,去委婉的讽谏,去大声的质问?OMG,那样会得罪人的。可能吗?愿意吗?
我的朋友圈,大大小小作家有三两百。极少数几个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他们发的圈,你看不到对任何一起热点事件,尤其是所谓负能量事件的批评与质疑。他们推送的,要么风花雪月,要么JB正能量,要么到某地开会与某名家合影(若与贾老师合影,足够性亢奋半年),要么相互转发诗文——这些无一字关心人间疾苦的诗文,写下来就腐了,烂了。
而在一个作家群里,每天不缺的是对编辑或作协官员的马屁——比如他们发一首歪诗,马上就有人点赞,讴歌;如果有人谈两句社会热点,一定有人提醒:不要谈这些阴暗的东西。
他们中的许多人写了大半辈子,永远没弄明白一个道理:对社会阴暗面的关注,是作家职责所在,良心所向。他们关注阴暗,不代表他们阴暗,恰恰相反,说明他们对这个社会抱有希望,真切地期待社会进步。
换言之,贾的世故其实就是文人世故的表征之一。也就是在可能对自身利益有损时,他们将保持沉默。
贾老师们的沉默,既是“金”,也是”精”。
如果说贾的世故,我虽不认同,却还觉得情有可原话——毕竟,他以前还是写过一些深刻东西的;那么,近几天他被网友揭出的四年前回答记者问时,关于买卖妇女的说法,却叫人绝望和生气——他不仅责备被拐妇女太善良,甚至说,“(人贩子)从法律角度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他不买媳妇,就永远没有媳妇,如果这个村子永远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
多年以来,作家不仅被看作是社会的良知,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贾这种说法透露出的冷血,麻木和变态,有一点良知吗?这样的工程师,他们会设计出什么样的垃圾建筑?
反过来,贾的冷血,麻木和变态,乃是基于他的认知。他的认知就停留在这么一个水平上,就像梦想传宗接代的农民,把买女人做老婆当作天经地义的正事一样,你没法说服他们。
他们很难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一个村庄要依靠拐卖妇女,把妇女当作泄欲与生育的工具才能延续下去时,这样的村庄还有锤子的保存必要啊?不要说一个村庄,哪怕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如果必须以犯罪手段强迫一部分人牺牲幸福、牺牲身体乃至生命时,这样的城市和国家,最好的出路就是消失。
贾作家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以名气而言,活着的作家中,我估计他得排前五,可他的认知已然如此,等而下之,更多的作家,他们的认知水平显然比贾还要差劲,还要落后。那么,他们对现实的麻木,对民间疾苦的漠视,对豪贵的跪舔,又是多么水到渠成,宛如污水池里的死老鼠,多么相得益彰啊。
我接触过的许多作家,他们平时谈论的、关心的不外乎几件事:谁当了副主席,谁提了正主编,谁得了什么奖,谁的作品被扶持了,谁与某大刊主编是哥们儿,谁的作品得到了某冒号的赞扬……至于什么民间疾苦,什么人文关怀,相当于蒋胖子逛窑子,正好听到妈咪和当红头牌讨论贞洁一样稀罕而荒诞。
中国男足虽不堪,可他们踢的好歹还是足球,而中国文学呢?名义上是文学,事实上要么是伪饰到不要脸的赞美诗,比如兆山作鬼;要么是充满腐朽气息的假文学——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无耻地为人贩子说话,才会认为人贩子拯救了一座遍地光棍的村庄。
鲁迅先生曾告诫儿子,莫作空头文学家。现在的文坛上,和鲁迅有关的,除了他自己也获不了的鲁迅文学奖外,其他的,就是他憎恶的海乙那了。
风物人心皆故乡 
五溪蛮土酒 | 利川高山红茶  | 定制普洱熟茶 | 纯手工铁锅 
土家野夫的家乡风物
点击下单,品味野乡风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