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看过下面这张图——
那你再看看你的脑子是不是这样——
创造力在敲门,但你房间没有位置。创造力特辑的第一篇,提及了好几种创新的方法,其中关键就在于事物之间的「连接」。而当我们不断摄入信息,没有停下来留出空间,又怎么能让信息与信息之间搭上桥?全都堵死了。🤷‍♀️
纪录片《14 peaks》的主角 @nimsdai 在珠峰拍下的照片
不怪你,这年头连珠峰都在堵。
因为胡乱吸收信息而导致情绪太多、念头太多,是普通人类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前阵子听播客听到一个概念叫「信息糖尿病」,指的是嗜信息如嗜糖一样,摄入过多身体消化不了,扰乱了身体系统而产生各种并发症。就别提创造力了,即使在日常生活里,可能都得频发情绪不稳定。
而且你知道,吃糖吃多了,身体也并不会健壮反而可能会虚胖,因为维持身体健康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糖只是其中一种。同理,「信息糖尿病」也会呈现「信息虚胖」的症状——那就是看了很多,好像吸收了很多很多,但心里依然觉得很空很空很空。
造成的一种状况就是,脑子很满没有创造力,心里很空没有满足感。
Sad.
在《十三邀》的第六季第 3 期里,画家何多苓谈到植物,「花跟树的长法,是有韵律的。这个韵律就是,互相避开,不遮光。然后呢,最大限度地把养料共享。这样它就长成一些,我们觉得很美的姿态。」
树冠羞避现象 ©️ Dag Peak
想一想,人也像植物,花花果果枝枝桠桠太多了,就需要修剪,避免破坏树体,胡乱消耗养分。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土地上的部分,而忽略长在土地下面的根部更需要滋养,忘记了那才是真正吸收营养的器官。根部越强,枝桠和花果就长得越好,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样的创造力是自内而外的。在表面上「耕耘」,就像耍小聪明,小聪明耍多了,大智慧就不长进。
所以,第一步,放弃多余的枝桠和花果。
那就要开始讲 meditation。「冥想」不是一个容易被接受的中文翻译,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意识训练」。很多人以为它只是用来缓解焦虑,可能因为形式上都是安安静静文文艺艺的,很容易就被刻板印象为——弱者的疗愈良方。
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强者的头脑运动。
且不说乔布斯、瑞·达利欧、Twitter 创始人杰克·多西、金刚狼休·杰克曼、主持人奥普拉……都在搞 meditation(对不起,做了个拉踩),就单单这项活动来说,往深入去做,它不仅会让头脑「放下」点什么,还会「冒出」些什么——可能是创造的灵感,也可能是人日常意识不到的、非常深层的恐惧(冥想软件 headspace 就有不少用户反映使用后会做噩梦)。但无论好坏,让这些东西全部全部地穿过自己,看着它来,看着它走,通过这个过程训练自己的意识——都需要强者的勇气。
《沙丘》中男主角在沙尘暴里关掉战机引擎,顺着漩涡,逃出生天
" The mystery of life isn't a problem to solve, but reality to experience. A process that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stopping it. We must move with the flow with the process. We must join it. We must flow with it. Let go, let go. "
那么,这些「放下」和「冒出」,在大脑里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就要先从人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开始说起。
(以下内容大部分取自一本册子《冥想的原理与实践进阶》,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串联和简化。册子的原作者叫宅宇,是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硕士,他的好朋友在桥水基金工作过,受瑞·达利欧实践的超越冥想的影响。册子结构清晰,内容详尽,建议对冥想感兴趣的理性派购买阅读)。
人和信息之间的交互流程是这样的:通过感觉神经接收信息 👉 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 👉 传输给运动神经作出反应。这整个信息处理的过程,都是通过「电信号」活动进行的。
「那么电信号是如何在神经中传播,并在大脑中计算的呢?是通过神经元细胞。无论是大脑,还是感受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是由一种称为神经元的细胞组成的。」也就是说,人体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从外到里,从里到外,就是神经元之间电来电去的过程,神经元是传递信息的最最基础单位。
©️ waitbutwhy.com1
神经元长这样,它们都是互相连接在一起的。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连接,特别是在大脑里,有着非常复杂的由神经元和神经元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每一个神经网络都对应着某组信息,这些神经网络又是互相连接着,我们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神经网络激发的过程。
「 对于吃苹果的例子,或许就会发生这样的激发:
  1. 人看到苹果时,视觉神经激发了大脑的视觉区域中苹果的样子对应的小神经网络得到电击;
  2. 苹果的样子的电击,又激发了大脑记忆中“苹果” 这个概念对应的小神经网络;
  3. “苹果” 的概念的小神经网络,又激发了 “能吃” 对应的小神经网络;
  4. “能吃” 的小神经网络又激发了 “我饿了” 的小神经网络;
  5. “我饿了” 的小神经网络,激发了 “抬手”,“张嘴” 等概念的小神经网络;
  6. “抬手”,“张嘴” 等概念的小神经网络连接激发了运动神经中连接到相关肌肉的神经元,肌肉得到刺激,完成吃的动作。」
为了方便沟通,我们不妨把 “苹果”,“能吃”,“饿” 这些叫做「念头」。只有被激发通电的神经网络(念头),才会被我们在当下所注意到;没被激发的神经网络(念头)就沉睡在记忆里。
「大脑思考一件事情,就像在给这件事情相关的念头和对应的神经区域 “加热” 一样,越来越多跟这件事情相关的念头被激发。而被 “加热” 后的神经网络平静下来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念头先平静下来,有些像“余热”一样……这个留存的时间可能短,也可能很长。我们可以用一个“热度值”来形容大脑对一件事情相关的念头的激发程度。」
©️ 粼粼 Twinkle,参考《冥想的原理及实践进阶》制图
刚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头脑里的「念头」们热度值可能就是这样的。
「人的记忆,注意力和潜意识的机制,一方面保证了人能够记录环境的信息,另外也方便人对重要的事情反应更快,是大自然很巧妙的设计。」
但这样「热传导」的机制,也带来一定的坏处。例如,念头过多,每个念头都有一定的热度但不高,分散了注意力,不利于我们对事物的分析;又例如,被记忆里深刻的信息(经验、情绪)困住,因过去的信息被激发而影响对当下的判断……等等,等等。
而冥想,就是给所有念头「降温」的过程,让头脑回到冷却的状态(在一些语境里称之为「空」)。
我所了解的冥想有两种练习方法,一种专注在呼吸上,另一种专注在无意义的口诀(例如"OM")上,两者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锚点。「 冥想的基本练法是这样的一个循环:意识在口诀(呼吸)上 → 不知不觉被杂念带走 → 发现自己走神 → 轻轻地把思绪放回到口诀(呼吸)。在这样的循环中,人会感觉杂念逐渐弱化,口诀(呼吸)的念头也逐渐变轻,内心也越来越安静。」
冥想前的头脑状态
在冥想开始时,在安静一些的地方闭上双眼。这样,首先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感觉信号,视觉和听觉……当我们开始专注呼吸/口诀的时候,假设热度是 150,这个强度压住了我们其他念头的热度。因此刚开始我们能专注在呼吸/口诀上。」
然而,由于呼吸/口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在重复的过程中,呼吸/口诀的热度会越来越低。这时我们就很容易注意到积压的一些念头。例如,想到工作中的一些灵感。」当然,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暂停冥想,把灵感记下来,也可以选择继续。
在这个飘走的过程中,工作相关的热度会有时高有时低。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意识到我们走神了。然后轻轻的拉回来。这个拉回来的动作很重要。这个过程相当于大脑对工作相关的念头下一个 ”放下“ 的指令。大脑就会给释放一些电信号,抑制工作相关的念头的神经激发。(这种抑制是通过神经元间抑制连接实现的)。因此,“拉回来” 的这个动作,将该区域 “冷却“。
「在冥想中,大脑不断不断地走神和拉回的过程中,潜意识中的不同的念头的 “热度” 被不断的降低。在主观感受上,我们会觉得更加容易把注意力放到呼吸/口诀上,似乎 “分心” 的感觉和走神的情况变少。同时,自己能感觉到越来越平静。有时到练习后面,会感觉什么潜意识都没有了,进入一种 “空” 的状态。」
「 冥想练习是一个不断感知头脑中的念头,又不断将其冷却的过程。因此,在冥想练习的过程中,会有两方面的效果:
  1. 大脑逐渐地平静,念头的热度越来越低;
  2. 在冥想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关注到头脑里的念头,有些念头平时可能被忽略掉。关注到它们,可能会给人很多启发和灵感。」
也就是说,冥想可以逐渐消除噪音,同时让平时我们忽略的东西重新冒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有所建树的名人开始推崇冥想,它让注意力里的无效信息量降低,有效信息量提升,创造了更好的对事物的判断环境。
洗澡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是有脑神经科学依据的。放空,是创造力冒出来的基础条件,既简单,又困难。很多人以为减法是一种妥协,是一个 negative 的动作。但如果经历过,就知道真正的进取毫不费力,都是减到最后自然而然出来的东西。身体可能会累,但心连带头脑都不会,什么纠结都没有,就是「松」,就是朗朗和林丹的手 2
🧘‍♂️ 🧘‍♂️ 🧘‍♂️
为了你的创造力生长,期待你开始尝试 meditation。这种创造力指的不仅是艺术、创意工作者的创造力,而是普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需要的创造力。大至买哪个公司能赚钱(不是),小至晚餐应该吃什么,meditation 都能让人与「灵感」靠得更近。
至于「如何进行冥想」,在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课程。有到山里禅修的「止语营」(全程不让你说话哈哈哈哈哈),有线上的 21 天正念冥想练习,有睡前的冥想音频产品……选择看上去你觉得舒服的试试就好,不是吃菠萝油,没有最正宗的做法(我认为),开始尝试实践更重要。
意识修剪与施肥技术(上),到此结束。而在下一篇,我想通过巴浦洛夫的狗来聊聊,「修剪」意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除了冥想还有什么其他「修剪」方式,「施肥」又是怎么一回事……
欢迎订阅 :)
* 相关阅读:

1 waitbutwhy.com 是马一龙很喜爱的科技博客,主编 Tim Urban 是个神奇的人儿。宅宇的册子一部分来自 Tim Urban 的文章 < 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 >,讲的就是马一龙研究脑机接口的新公司。
2 据闻朗朗和林丹的手都很软,这个梗来自 —— 时间的私有化|十三邀×何多苓

👋 See you next time.
复制 https://zhiy.cc/twinkle 到浏览器,
可邮件订阅这份 newsletter;
也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建议星标以防丢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