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全红婵叙事」和一个个「逆袭的苦娃」。但「出身不太苦」,什么时候成了体育明星的原罪?
短短 2 天,谷爱凌在冬奥赛场上的成功,已经从「天才少女刻苦训练」,逐渐被描化为一种高配置高投入的「精英教育」下的典型结果。
从她的学霸三代:
高级住宅:
到「母亲谷燕每周开八小时车送孩子去滑雪」。真的,「海淀妈妈看了都羞愧。你我输在起跑线上」。
她被符号化为一个曾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广为流传的毒鸡汤说:「你离谷爱凌还差十亿次投胎」。谷爱凌的赢,似乎被解读为一种阶级层面的必然,普通人通过「鸡娃教育」也不一定能实现的跃迁。
在这种解读中,多少可以看见一种创伤情绪:
我们处在一个总是以「极少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的种种」作为标杆,来衡量和要求大众的社会。
我们还是孩子时,经常被告知:你成为 XXX 那样就好了,却极少被鼓励:你要「成为你自己」
今天,我们推送心理咨询师王晓艳的一篇旧文《生命是一场「自我完成」的旅行》,想对你说:
你并不需要「成为谷爱凌」,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在精神分析领域,经常提到关于「成为自己」这个主题。最多被提及的,当属温尼科特和科胡特。
1. 温尼科特:「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他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组成部分: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
  • 「真实自体」,包含着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真实感,具有着生命里本真的活力性;
  • 虚假自体」则意味着,人们行动和功能像正常人,但实则内心虚无。就像这几年火起来的「空心病」: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心里空荡荡。越被期望成为「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人的「虚假自体」被强化,真实自体的存在感就越少。
为什么会造成这两种情况?从早年抚养方式的角度来说,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
「足够好的母亲」意味着能够「看到」孩子的本能需要和真实存在,并且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给孩子,了解孩子的创造性,尊重 ta 的边界,根据 ta 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进而让孩子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自体感。
而「不够好的母亲」则忽略或误读孩子的需要,不是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是让孩子扭曲自己来满足外部世界的需要,进而获得肯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成为一个表面适应良好而内心空洞的人。

▷谷爱凌 ins
2.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三极自体」
简单说来,人在自体结构上,需要实现以下三要素的平衡:
  • 「被看见」(镜像移情,类似于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让孩子体验到的);
  • 有一个可以让自己仰视的偶像(理想化移情,也就是在自体成长的过程中,有可以模仿和认同的自我理想);
  • 建立起自己与偶像的相似感(孪生移情,也就是孩子内化偶像身上的特质,并成为自体的一部分)。
温尼科特和科胡特都提到了,如何让孩子成为 ta 自己。我个人觉得,这大概会包含以下这样的过程:
01
第一步:你的情绪和需求「被看见」
从孩子刚刚出生时身体的动能,包括心脏的跳动、手脚的舞动、抓握撕咬等(这个是温尼科特特别谈到的),到自发的需求和情绪的表达,都能够被「母亲」看到并回应,因为这份回应,而让孩子建立了最初的「主体感」。即:一种「我存在」的感觉。
这是一种相较之下,更外在的物理层面的「被看见」。
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ta 内在的天赋秉性的东西会慢慢地呈现出来,也逐渐对父母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父母的「镜子」是蒙上灰尘的,他们便也照不出孩子的本来面目。
我们拿《红楼梦》里贾政和宝玉的关系来举例:
贾政因为宝玉抓周时尽抓些脂粉钗环而大怒,认为他长大后必为酒色之徒,便一直不喜欢他。再加上宝玉对读圣贤书考功名的敬而远之,更是不时地被贾政责打。
▷《红楼梦》
但是宝玉骨子里的那份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在对待人和人的关系中,一种超越阶级的更平等的人性观,是贾政所看不到的,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怕是只有黛玉才是宝玉灵魂最深处的镜子,他们照见彼此。
02
第二步:仰视,找到自己崇拜的偶像
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怀揣着一颗潜力的种子诞生到这个世界上,那么,这粒种子到底会长成一棵橡树,还是变成一株雏菊,在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知道。
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当内在的相似感被唤起以后,就会建立起一种更深的连接和碰撞,潜藏与彰显的碰撞。此时,于一个孩子而言,便是找到自己可以崇拜的偶像和前进的方向(属于弗洛伊德超我概念里「自我理想」的那部分)。
日本电影大导演黑泽明在其自传《蛤蟆的油》里就有类似的描述:
从小学时候的立川老师,到中学时期的小原老师和岩松老师,以及进入电影界以后的山本嘉次郎先生,不仅能够「看见」他内在的潜力,允许他犯错,充分地鼓励他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同时,他们自身的人格品性里面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意志,也像是黑泽明内心的「自我理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同名电影《蛤蟆的油
孩子,需要这样可以仰视的偶像。
03
第三步:内化「偶像」与自己相似的内在品质
并不仅仅是仰视,并不仅仅是「追星」,更重要的,是能够内化这些「偶像」身上与自己相似的内在品质,激发自己潜藏的能量,让那颗种子能够一点点地生根发芽,并慢慢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
如是,我们便不再只是卑微附着的菟丝花,离开了参天大树,便枯萎死亡;而成为一株迎风绽放的木棉,自己成为自己的理想。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金庸的武侠小说。不论是《天龙八部》里的北冥神功,还是《笑傲江湖》里的吸星大法,都是将别人的内力吸到自己身上为己所用,只是与这些吸人功力的法门不同。
《大约在冬季》
我更愿意将「」看作是一种「唤醒」,唤醒内心深处沉睡的力量,而「偶像」,就如同是一座灯塔,照亮自己前进的方向。
于是,在这段关系里,便少了一份「你有我没有」的自卑,而多了一份你有我也有」的平等与自信。
04
第四步:创造你自己的独特
科胡特的「三极自体」里并没有谈到这部分,但我认为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如果不提及自体原创性的部分,则是不完整的。
我们需要「被看见」,我们需要有个「自我理想」可以去仰视,我们需要内化这些理想人物身上的内在品质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但随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激发出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视野与品位。
如是,便不再需要被激烈竞争中的外部评价系统所左右,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序列与排位。
生命是一场自我完成的旅行。每个人自有 ta 的起点和终点,当我们能够将目光从外部的追逐,收回到内部的探索和成长,我们便也开启了成为自己的绽放之旅。
延伸阅读:
  • 你以为你需要年薪 100 万
编辑:江湖边
责编:kuma

封面图来源:bilibili@滑雪导演张绍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