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视点 ]
作为支柱型产业的发展逻辑与发展路径
——以电信产业为参照
航天产业的历史定位及其成长路径——基于支柱型产业发展规律的视角
军民融合如何改变产业图景——电信产业的历史经验对航天发展的启示
天地一体化融合 借助电信产业推动航天产业发展
●从电信产业发展 看航天产业未来架构
●国企和民企在商业航天发展中的角色与分工
从电信产业发展 看航天产业未来架构
文 | 雪松
本文原载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21年11月刊“本期视点”栏目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信产业已经从纯粹的信息服务产业,逐步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政务、商务等领域,并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进入无人系统运营等领域,开始创造全新的产业形态。
一、电信产业直接进入生产
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基础电信运营商持续建设和提升骨干网能力,带宽不断增加、接入方式逐渐丰富,为工业互联网和各种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9164.8亿元,截至2021年六月份,已有五个国家顶级节点平稳运行,两个灾备节点已经启动建设,标识注册量超过了229亿。二级节点共计155个,覆盖了25个省级行政区,包括船舶、集装箱、汽车、石化、视频、医疗器械等30多个行业,接入工业互联网标准解析体系的企业17140家。近年来,物联网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互联网增长加快。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突破了1.7万亿。
这样的发展态势,说明电信产业已经超越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体系与体系之间直接交换信息和数据的阶段,不仅仅是通过信息流转来服务于各行各业,更是直接作为生产活动的一部分,成为机器设备的一个重要功能。
电信产业直接进入生产,体现了各种以信息服务为基础的行业,具有共性的发展方向。航天产业在某些领域,也已经直接进入生产。例如导航卫星授时功能服务于电网同步。但是到目前为止,航天产业对生产领域的直接引入,依然幅度较小、程度较浅。这将是一个具有丰厚发展潜力的方向。
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模式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服务
信息技术对传统商业的改变,已经充分渗透到B2B和B2C,乃至C2C 的各个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曾经指出, 工业互联网和5G是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也是进一步提速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产地直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持续涌现,推动了电子商务从消费端加速向生产端拓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工信部正在新基建框架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支撑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促进消费升级更多地发挥作用。
航天产业虽然在电子商务的物流领域提供了地图、导航等服务,但参与程度非常有限。航天产业的主体, 还游离于电子商务之外,是整个航天产业无法取得爆发式成长的致命因素之一。产业界需要下大力气寻求“搭车”和参与的机会以及模式,避免进一步边缘化,甚至错失机会。
虽然电子政务是在最近几年才得到普通群众的广泛使用,但是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提供的信息,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走过近40年的历程。1981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提出“在政府管理中使用计算机”,可以认为是电子政务的开端。但是从1981年到1999年的这段时间里,电子政务的使用集中在政府内部,采用政府专用的基础通信网“金桥工程”,电子政务并没有成为电信产业所为之服务的对象。
但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让电子政务有了直接服务于普通公民的可能性。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电信产业和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磨合与尝试,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普及化道路。到2019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群众办理有关手续“最多跑一次”,标志着中国信息产业服务于电子政务,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 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 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电信产业及其互联网基础设施, 是电子政务能够发展起来、充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电信产业的社会效益。这也为航天产业在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航天产业提供的信息服务,具有视野宏观、不受地形限制、不容易受地面气象条件干扰、灾害生存能力强的特点,为电子政务的完全渗透和应急响应,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但是到目前为止,航天产业服务于电子政务,尚且没有进入常态化、日常化运行的阶段,值得大力投入和加强。
三、全新产业的创造
无人系统
电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5G的出现,为无人系统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5G能提供更快的数据连接、百万级的连接数以及超低的空口时延。可以取代此前的专用无人系统指控链路,为新产业提供了使能条件,为无人系统大规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国联通的韩玲等人提出了5G低空智联网的概念,依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低轨卫星网络及地面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构建适合低空业务运营的实体网络。2021年3月,中国联通与中国商飞在河南安阳利用中国联通打造的5G无人机泛在低空测试基地,共同开展了低空3000m以下通航飞机5G 网联飞行测试[1]。
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基于5G的无人+轨道交通、无人+北斗,无人+大数据的物流模式,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广大农村地区具有重要价值。王维、张晓庆则提出,5G 技术可以在包括无人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数字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城市轨道、无人机、无人船/港口、无人物流/配送等众多场景,实现诸如智慧停车、不限速高速公路、警用机器人等诸多应用[2]。
在军用领域,航天信息服务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舰艇等装备能够发挥实战效能的关键性手段,技术和流程已经成熟,不但开辟了新的战场空间,也成为了全新的战争形态,前途广阔。但是在民用领域,由于需求和场景的巨大差异,航天服务尚且没有在商业和民生当中发挥类似作用。这意味着航天产业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仅仅是无人化产业的一个必要条件。要具备充分条件,需要更多交叉行业的参与和更大的投入。航天产业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组织和推动横向联合与融合,催生一个新的、万亿级规模的新产业。
四、航天产业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航天依然是一个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产业。把自己重新融入电信产业,将是航天产业取得突破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如果用简化的模式来讨论,航天产业的主要服务形式,是生产信息(导航、遥感和气象)、传输分发信息(通信)。而天基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果能够融入电信产业,则能够参与上文中提到的几个新兴市场,并且在更多新兴市场出现时获得参与的机会。
要想把市场前景变成实际的经济增长能力,目前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不合理的政策设置。从卫星通信行业来说,牌照的稀缺导致了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之间的兼容互操作不能充分开展,也导致了消费级卫星终端无法出现和普及;卫星遥感行业的图像获取门槛较高,分发政策过于严格,定价过高,导致消费级应用缺乏基础;卫星气象服务存在垄断,商业化服务难以开展……目前,只有北斗卫星导航正在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良性的案例:由于北斗公共信号的无差别提供、无门槛接入,而开始迈向广泛应用,并因此而逐步建立起强大的消费基础。
航天产业政策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封闭,试图用封闭政策来保证现有机构的权限和收益。但这样的封闭是双向的,既妨碍了其他机构进入航天产业,也妨碍了航天产业向更多领域的渗透与融合,抑制了市场的增长, 也抑制了投资的进入。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合理解决,航天产业将会迎来大规模的需求成长,进而暴露出严重的产能不足,其中包括通信带宽不足、遥感数据处理能力不足、定制化产品开发不足,等等。这些不足会给投资的进入提供巨大机会,从根本上促成航天产业的爆发式成长。
航天产业除了信息服务之外,还有一个具备特殊产业价值的领域,也就是技术转移,国内早期曾经称之为二次应用。航天在突破各类关键技术的过程中,开发出了大量多种类型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算法、新设备,有关技术可以用来解决民生行业当中长期困扰的卡脖子问题,催生全新的产品、服务模式和产业。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发出的各种技术,催生了婴儿食品、笔记本电脑、血液透析技术, 为航天器防热开发的气凝胶技术已经用于服装产业,为火星探测开发的图像处理算法用于个人消费电子产品摄影摄像功能,催生了社交媒体中的图片、视频分享和庞大的内容产业。中国航天也有相当多成功的技术转移案例,风洞技术协助国家级运动员开展各类训练活动、支持东京奥运会夺金,是最新的案例。
在远期,航天产业将超越信息服务行业,进入更加广阔的国民经济领域。地月经济带的开发,将为这样的超越提供历史性机遇。按照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有关规划,预计地月经济开发将在2030年后具有实际意义;2040年后有望进入实质性开发。对于技术开发、市场布局、产业投资来说,地月经济已经是摆在眼前的现实市场。
另外一个较为明确的市场,是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开发。考虑到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承诺,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零排放的电站类型并不多。根据国外专家的研究,在地球上设立水电站、潮汐电站、核电站和光伏电站,都面临着地形地物的限制,无法完全替代燃煤电站。光伏电站还面临着夜间不能发电等问题,无法成为长期稳定的主力供电手段。而天基太阳能电站,也许是唯一能够彻底替代燃煤电站、承担人类主力电力来源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韩玲, 朱雪田, 迟永生. 基于5G的低空网联无人机体系研究与应用探讨[J]. 电子技术应用, 2021, 47(5).
[2]王维, 张晓庆. 5G时代交通数字化趋势前瞻[J]. 今日制造与升级, 2020(12).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
/
往期推荐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执行社长:黄忠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编辑:艳玲、哈玫
主笔记者:李刚、张雪松、乐瑜、朝天椒、黑法丝、刀子、赵栋
策划部:杨艳
视觉总监:董宁
专业摄影:冯小京、宋炜
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业务部:王锦熙、瑾怡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Juice0212
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
杂志订阅,请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
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
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
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
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
·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微信公众号太多不好找到我们?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置顶,或星标公众号“卫星与网络”
遇见你真好,希望能一直陪着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