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一本能帮助我们摆脱拖延,让目标绝对达成的方法。作者是以工作场合来展开的,它可以用于工作,生活、梦想清单等不用的场合,只要有想完成的目标都可以借鉴里面的方法。
工作中的三种【主义者】
1、记录主义
这种模式的人在工作中总是追求令人瞩目的标签或头衔,就像吉尼斯纪录一样,一定要保持记录或者突破记录,比如某某是年度销售冠军、连续三年蝉联公司优秀员工这类的成就标签。他们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引人关注,为了追求标签而努力,但这样导致的反作用是很容易感到疲惫,总是追求头衔,无意识间其实也是在不断地与别人竞争,一旦失去了标签就会低落,觉得自己是因为没有那些头衔而无法完成目标。

2、完美主义

这类人比如婉萍老师很容易陷入的模式是【永远在追求更好】,做事总要做到最好才行,但这样的工作方式却导致工作效能不高,总是纠结在过程中,要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才可以展示给别人,但却忘记了事情完成的时间节点,尤其在团队合作中,每一环都是相连的,如果总是在琢磨如何更好,可能会影响同事的工作进度,而且往往吃力不讨好,领导也会觉得你做事慢。完美主义的伙伴可以时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先完成再完美】,结果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完美的结果。

3、达成主义

作者所倡导的【达成主义】是聚焦在目标是否达成上,只要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就勇敢往前冲,一直紧抓目标,就不容易陷入比较,也不会迷茫。同时达成主义所倡导的也不是随随便便把工作做完,而是先完成可以做的,如果有时间就再优化,或者下次思考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在【一次调整一点】的过程中慢慢做好。
这个部分是帮助大家明晰自己的工作模式是什么,并不是批判某一种模式,或将自己定性,而是明白我们可以去做哪些调整来拥有目标完成的绝对达成力。
是否在认真工作的三要素
【判定是否在认真工作的三要素】我觉得它也可以套用在我们的梦想清单上,虽然我们也想实现梦想,但真的有认真去完成它吗?可以借助精力、金钱、时间三个维度来判定一下:
【精力】:比如在参加梦想清单课时有没有认真听课,是精力满满、聚精会神还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
【金钱】:当你也想找到人生的梦想时,是仅仅喊喊口号,还是愿意花钱上课、买书阅读来找到能让你达成目标的方法呢?
【时间】:这个也很好理解,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当我们为一件事投入了时间时一定是可以看到反馈的。
如何判定一件事是否值得投入
1、是否有助于我的成长
2、周围的人支持你吗
这个部分带给我的启示是:现在的环境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事情,每天都有很多事做,很忙,但是它们是不是真的值得、有收获呢?我们也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判定当下这件事是否值得认真投入。
追求工作结果而不是工作方法
作者提到“这是追求工作结果而不是工作方法的时代”,这个观点我一开始是不认同的,不过阅读就是有这样的乐趣,就像在与作者面对面聊天一样,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和他辩论,去寻找答案,这是我的一个阅读方法,有自己的思考,其实收获更大也会记得更牢,仿佛又创造出了一本新书一样。
就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今天你想节约时间,最好的方法是去计划你的时间,把任务、计划分解成最小的单位然后逐个击破,而不是去学很多的时间管理课,学习如何怎么切割时间。
比如现在我们要组织一场线下百人场课程,发现招募了一周人数却并不理想,这时肯定就是召集团队开会,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促进报名人数上升。比如是不是可以逐个打电话通知、发邮件邀约、或是再发几篇公众号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个课程,大家想了一堆行动方案去推进,结果发现反响并不好。那么依照作者提出的观点,我们要做的是把时间花在有效的事情上,方法有效才能带来结果,重要的是我要达成什么结果,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列举各种各样的方法上。
整体读完后,我觉得可以将作者的这个观点改进一下: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工作结果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如何获得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经常性复盘,知道哪些事是有效的,下次直接照做就好了,也省去了开会讨论、再思考的时间。
所以大家一定要培养经常复盘的习惯,就像梦想清单课的设计中一开始并不是急着列梦想清单,而是通过【人生年表】来复盘过去的人生,那些小成就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小挫折是因为什么,找到让人生鬼打墙的模式,才去进入梦想清单的环节,这样才能让梦想更快速地实现。
不得不做不感兴趣的事怎么办
面对不得不做的事,可以采用【MER法则】来帮助我们迅速地完成工作。
MER的意思是一定量的努力——最低限度的必要努力投入量。它包含三方面:
  • 精神消费
  • 经济消费
  • 时间消费
比如突然被调到不喜欢的销售岗位:
在精神消费方面,它的分值肯定是最低的,那我们可以在经济消费和时间消费这两方面入手,拉升整体的分值,以便完成工作。
经济消费维度:比如更多地去接触用户,增加用户接触量
时间消费维度:提升和用户的接触时间
或者每周投入一定时间读跟提升销售力的书(时间维度),或者参加跟销售提升相关的课程(经济维度)。
如果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比如半年之后)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说明自己不是这块料,我建议可以考虑转换岗位,这其实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适合什么,那就去做擅长的事。
那如何知道在这三个维度付出了最低限度的努力呢?有两个可对标的方面:
1、跟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作对比,看是否合理
2、询问专家前辈的意见
比如我考非暴力沟通国际认证导师:
【精神维度】 这是我喜欢的,满足了精神需要
【经济维度】 花了钱去上课
【时间维度】 已经花了三年的时间学习,每天还会写非暴力沟通日志
而我曾经还有个愿望是学英语,因为婉萍老师希望把梦想清单课程开到其他国家。但与非暴力沟通课相比,经济上:非暴力沟通课花了10万,英语上只花了3万;付出的时间上,非暴力沟通已经3年了,而英语只坚持了3个月。显然跟非暴力沟通课程相比,付出是不够的,也就没有达成【掌握英语】这个目标。
假设现在我不得不把英语学好,经过第一个对标发现付出是不够的,第二个方面,就可以询问英语老师如何列计划是合理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一套可以达成目标的方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