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mework Darwinism
框架达尔文主义
Studio D
————————————————

Jan在九年前创办了设计调研事务所Studio D。创建之初,Jan并不知道这个事务所要成为什么样子。九年后,Studio D成长为了一个行业内顶尖的、有着独特的运作模式的事务所。
Jan对Studio D在做什么的定义非常简单——客户付钱让他们到某个地方去,弄清楚那里究竟在发生什么,由此来影响自己的产品设计。这些年来,Studio D服务过很多大型企业,在世界各地做过很多不同的项目,这些地方也包括中国。
在上海的时候,Jan没有办公室,家就是他的工作室,这也是Studio D运作方式的一部分。Studio D没有固定的员工,当有客户时,Jan就会招募和组建一个新的团队。这个团队通常包括国际成员和当地成员,国际成员擅长调研,当地成员则是当地文化的专家,会将当地文化“翻译”给其他成员。除了没有固定员工,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团队会在调研的地方附近租房子,然后团队一起住在所租的房子里,在那里工作。
[一个项目团队会由国际员工和本地成员组成,本地成员也被称为“local fixers”。]
[这些临时的工作室被称为“popup studios”,图片背景为重庆。]
[这些临时的工作室被称为“popup studios”,图片背景为重庆。]
[图片背景为缅甸的工作室。]
意义构建(sense-making)的过程
————————————————

客户来找studio D,想了解一些他们原本不知道的事。然后Studio D会出去收集数据,再将数据结构话化为信息(information),再转化为知识(knowledge)。最后他们还会把知识跟最初的假设做比较,由此来产生洞察(insight)。
意义构建起始于哪个阶段呢?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知识和洞察出现的时候,而Jan认为意义构建实际上始于最开始的假设(hypothesis)阶段。当人们在假设阶段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在反映他们对周遭世界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意义构建已经开始了。
  • 意义构建的过程
关于洞察,Jan让大家写下对洞察的定义。有人说洞察是对事物的深入理解,有人说洞察会对设计和产品带来影响,有人说洞察是一些顿悟的时刻。Jan同意大家的定义,但也提醒大家产生洞察过程也容易受偏见影响。
关于智慧(wisdom),Jan认为智慧是——洞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成功或失败的应用。这其中的重点是成功和失败并存。Jan认为,理应有一部分洞察是失败的。如果洞察全都正确,这也说明这些洞察没那么有洞察力。当洞察失败时,边界就会浮现出来,这时就产生了智慧。
————————————————

意义构建中的挑战
————————————————

Jan分享了他总结出来的意义构建的挑战,这是在举办了五十多次意义构建研讨会后总结出来的。其中包括数据的质量、团队对数据的理解、语言障碍、客户对失败的容忍度等等。
  • 数据的体量&质量、过程、团队共识、团队氛围
  • 后勤、客户关系、工作环境、影响力
混乱的汤
Jan介绍了他很喜欢的一种项目日程图,他称为“混乱的汤”。图中的泪珠表示深度采访,粉色表示反思所收集的数据。图上有很多空白的时间,Jan称为“非结构化时间”。与住酒店不同,由于项目成员都住在租的房子里,他们会在这些非结构化时间里进行一些零散和放松的社交互动。在Jan眼里,这些互动实际上是意义构建很重要的一部分。
数据墙(The data wall)
————————————————

项目成员每天外出收集数据,回来后就会把数据整理并贴在墙上,形成数据墙。数据墙就是团队的调研和思考在真实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客户通过数据墙能大致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广度,了解项目组做了什么以及还需要做什么。
什么是框架(framework)?
————————————————

————————————————

Jan让大家写下对框架的定义,从回应来看,框架的定义是多样的。框架能帮助一个人思考,还帮助一个团队达成共识。框架是组织事物的方式,同一批数据能用多种方式组织,于是会有多个框架。框架是回答特定研究问题或特定观点的数据展示方式,是看待数据的滤镜。框架和框架之间并不平等,有的框架描述细微的东西,有的框架则在描述整个生态系统。
产出框架时的主要阻碍是——人们会习惯地认为其他人会拥有跟自己相似的世界观。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Jan总是会组建成员多样化的团队,例如招募不同族裔/年龄/性别的团队成员,这有对产出好的框架非常有利。
另一个产出框架的挑战是把脑中想的东西展示出来,并不为之感到羞耻。其实大多数框架都很糟,但是把它们展示出来能够帮助优化和完善这些框架。在studio D做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会将新的框架贴出来,暴露给整个团队,然后在研究的过程中收集意见,大家一起讨论,理解哪里好/不好,一起找相应的证据去支撑或者反驳这个框架。
Jan随后展示了他们曾经做过框架。框架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表格、列表、地图、图表等等。最终框架会展示在最后的调研报告中,帮助客户知道它们产品和设计中的机会点在哪里。
  • 形式多样的框架
过程中团队也会用心的记录每个框架的生成过程和数据来源。在数墙上整理框架的时候,每个数据都有编码以便追踪到来源。也会有专门的文档记录每个框架的生命周期、相关信息和完成程度。
  • 数据墙上的框架
  • 框架的生命周期。灰色横线的开端表示框架的出现,红色横线表示这个框架会被放在最终的报告里
  • 框架信息表
  • Jan总结的框架的原则
最后项目组会进入制作报告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由报告墙开始的。框架会被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从而形成整个报告的结构。
  • 缅甸项目的报告墙
Q&A
Q
框架和模型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是框架而不是模型?
Jan承认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他认为模型更像是基于更多的原始数据,比如数据建模,而框架则广泛应用于商业和企业战略。
Q
怎么知道客户是否真正理解了一个框架?
Jan认为框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成熟”,换言之就是看起来好看,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Jan对的应对方式是让客户尽早的接触到框架。例如在之前一个项目中他们就举办了一个名为“框架星期五”的活动,跟客户讨论和协作改进已有的框架。这个过程中客户能对框架使用的语言提出意见,这也确保了客户能理解最后的框架。
Q
怎样确保一个框架是有效的?
一开始很难知道一个框架是否有效,Jan强调的重点是去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鼓励团队成员尽早的将框架从脑中拿出来放到现实中,让它浮出水面,这样其他成员就能跟它互动,批评它或者支持它。
Q
客户是否会不同意调研的结果?
Jan认为客户找到studio D就是因为想听不一样的声音。如果客户找他们只是确认一下自己本来的想法,合作也就没有意义了。
Q
如何决定保留哪些框架?
最重要的是整个团队要对各个框架的优缺点达成共识。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自由批评的氛围。另外studio D的项目团队住在一起而产生的非结构化的交流,以及让客户尽快的了解框架的存在,这些都加深了团队对框架的认识。
Q
如何在一堆漂亮的图表中识别出好框架?
Jan觉得好的框架是促使阅读者改变思维的框架,而非只是请设计师在最后关头美化一下的、不成熟的框架。好的框架会有充分的数据支持,并且这些数据是可追溯的。一个漂亮但理据支持不充分的框架,短时间也许没有问题,但长期以往会破坏客户关系。
1
END
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