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明白知识」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文章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每个人书架上总放着几本「所有人都在推荐但买回来根本没看」的大部头,榜上有名的必然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西方哲学巨著《理想国》(The Republic)。
◆ 位于黎巴嫩的「知识阶梯」,包含了《吉尔伽美什史诗》《理想国》《神曲》《君主论》《浮士德》等经典著作。
图片来源:Twitter
原因无他,想到古希腊、城邦、哲学、政治学这些关键词,很多人就会觉得晦涩难懂,读不进去。
但其实,当你真正翻开《理想国》,就会发现其中讨论的问题非常现实。
一场关乎「正义」的嘴炮
《理想国》是一本对话体专著,可以视为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剧本或一场辩论,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于公元前390年写成,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苏格拉底之前,自然哲学家们专注于在水、火、气上寻求世界本原。
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人间,认为与其探索抽象之物,不如首先关注人生活的世界,他的学生柏拉图亦是如此。
因此在《理想国》开篇,苏格拉底一行人讨论的问题说起来十分简单,但时至今日仍无定论:正义是什么?
◆ 思考中的苏格拉底雕塑,位于今日的雅典科学院门前。
图片来源:Teacher Tapp
在开篇的「辩论」中,四个人先后提出了在当时非常流行的正义观念,都被苏格拉底一一驳斥回去。
一号辩手叫克法洛斯,他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说,如果原本的主人疯了,没有人会把他清醒时寄存的武器还回去。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二号辩手是玻勒马霍斯,他说正义是医生治病救人,舵手掌舵度过风急浪险,在战争时杀掉敌人。
苏格拉底反过来问,如果医生不救人,水手不航海,没有战争,正义就变成无用之物了吗?这个定义是有缺陷的。
三号辩手是进攻型选手,名为色拉叙马霍斯。他觉得苏格拉底在狡辩,正义明明是强者的利益
苏格拉底提出,统治者可能制定出损害自己的政策,而且统治者不在乎被统治者的利益,很快就会覆灭。因此色拉叙马霍斯结论是错的。
四号辩手为格劳孔,他觉得正义不是人自发去遵守的,需要外在的强迫手段约束。如果一个人可以隐身,犯罪而不被惩罚,那么他将无恶不作。
这种情况柏拉图与苏格拉底都不认同,于是柏拉图依旧借助苏格拉底之口,展开了自己对正义的论证。
◆ 
《理想国》最古老的手稿扉页,写于公元9世纪,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图片来源:Wikipedia
如果柏拉图来到今天,估计是个乐高狂魔:他提到很多组三重概念,每一组之间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垒成一个严谨宏大的理想国,正义是维系这个国家顺畅运转的关键。
个体不可能实现粮食、住房、衣服等等物质资料上完全的自给自足,所以人与人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城邦,正义也就拥有城邦个人两个层面上的内涵。
为了使城邦富强,每个人必须执行一项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人人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据此,国家被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
他们分别对应三种品质: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利用智慧管理国家,护卫者激情勇敢地保卫城邦,生产者要节制欲望、努力生产。
只有节制、勇敢和智慧在每个人身上都完美体现,城邦正义才能达成。
对于个人来说,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组成的。
灵魂有理性、激情与欲望三种品质,分别对应城邦的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和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性。
而正义是理性、激情与欲望三种品质的统一,当人灵魂中的三种品质各起各的作用,那这个人能够做他本分的事,个人正义从而达成。
理想国是一场白日梦吗?
毫无疑问,柏拉图构建起了一个以「至善」为旨的理想城邦。
◆ 
柏拉图身处古希腊城邦政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亲眼目睹伯罗奔尼撒战争带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危机。

图片来源:Wikipedia
该如何拯救城邦?有人从现实着手,进行倾力但徒劳的改革;柏拉图则以雄伟的哲人志向,画出代表着人类最高理想的蓝图。
依照柏拉图的构想,城邦公民按个人禀赋被分成三种职业,本质是取消个性以发展共性。
建立理想国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部分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他把国家视为有机体,个人是组成部分,因为整体高于部分,所以国家目的优于个人目的,集体共性高于个性。
当然,柏拉图同样清楚,牺牲个人利益以换取集体的稳定安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第五卷,苏格拉底说:
「我们当初研究正义本身是什么,不正义本身是什么,那是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样板……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现实上存在的东西。」
第九卷同样提及:
「那个理想的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
◆ 苏格拉底教导自己的好友、雅典政治家亚西比德(Alcibiades),希望他把雅典公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画家:François-André Vincent
柏拉图亲眼见证了恩师的申辩和慷慨赴死,民主制之下的暴政和愚昧让他对城邦政治失望至极,所以提出了他认为足以建立最佳秩序的制度。
《理想国》是一场盛大的清醒梦,柏拉图创作时正值壮年,希望以此确立政治活动的终极根据;到晚年写《法律篇》时,不得已「舍正义而思刑赏,弃德化而谈法治」,象征着他的政治构想从理想转向现实。
同时代的智者学派将知识视为独立个体,认为知识是驾驭生活的手段和技艺;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知识应该是所有人共有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每个人的想法导向共同价值。
人的伦理道德适用于一个共同体内,我们需要通过思辨捕捉这一共性。
然而,该由谁去捕捉,又如何捕捉呢?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譬喻(Allegory of the Cave)。
◆ 洞穴譬喻示意图。
图片来源:StudioBinder
「我们都是洞穴里的囚徒」
让我们想象有个地下洞穴,一条宽阔的通道通向地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束亮光照进来。一些囚徒终生被捆绑着关在这里,只能看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子。

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燃着一团火,在火光和囚徒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筑有一带矮墙,有人走过墙头,囚徒们会认为映照的影子才是真实存在的。
突然一个囚徒的绳索松了,他被迫看到火光,感到痛苦不堪。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坡道逃离洞穴,他会觉得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十分恼火。
但慢慢地,他适应了新鲜事物,明白是太阳和火造就了光影,于是转身回到洞穴,把见到的事实说给伙伴们听。
其他囚徒认为他眼睛坏了,会嘲笑他,甚至杀掉他。
◆ 
柏拉图说这些囚徒「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以为看到的是真相,实际上只不过是被映照在墙壁上的影子。

画家:Jan Saenredam
在柏拉图那里,由于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念,各种理念本身构成「理念世界」,我们的感官直接体会到的是「可感世界」。
理念世界要比可感世界更加真实,因为它们永恒不变,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就像木匠按照头脑中的理念做出床一样,现实事物是通过摹仿理念得到的,是理念的复制品。

如此一来,洞穴譬喻告诉我们:普遍本质寓于个别事物之中,我们要穿过可感,去探求事物背后的共性。
被释放的囚徒的命运还解释了人们克服偏见、认识真理、获得自由的艰难过程。
更重要的是,这个获得理性的人回到洞穴,想把同伴带出昏暗,却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这说明,死亡是获得智慧的人试图启蒙无知之徒时必然遭遇的命运。
◆ 
柏拉图写了一部剧本,首位扮演出逃囚徒这一角色的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看到太阳的光辉返回后劝告无果,苏格拉底用死践行了对城邦的热爱。图为《苏格拉底之死》。

画家:Giambettino Cignaroli

之后的两千多年,相同的情节在人类社会反复上演,不断有人挣脱束缚、获得智识,想要拯救芸芸众生,却被众生排斥。不思考的民众满足于次级复制品世界臆想世界
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现象世界走向理念世界,从无知走向有知。
一代代的奔走呼告之下,人类文明得以前进。
如同洞穴和真实世界的区分,柏拉图开启了西方认识论的主客二分传统,主体和客体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后人对此议论纷纷。
怀疑论者认为山洞是不可超越的存在,所谓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不是真实的,甚至只是想象力的产物,世界是不可知的。
实用主义者认为,有用即真理,人不只接受知识,还能创造知识,要走出洞穴去种树栽花。
存在主义者主张消解二元对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事物就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
因此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说
「欧洲哲学最被普遍公认的特点,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脚。」
(The safest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s that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Plato.)
这句话也被后人概括为「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显示了柏拉图传统在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哲学家们从自己的立场和语境阐述对世界的认识,花团锦簇之下,都是在试图超越洞穴譬喻和柏拉图所揭露的人类认识困境,是柏拉图寓言悠长的回声。
◆ 
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思想」概念被视作当代柏拉图主义的重要来源。

图片来源:Wikipedia
哲学带领我们走出洞穴
逃出洞穴的囚徒为什么要返回黑暗之中?
因为他需要把真理带给同伴,指引他们挣脱枷锁,到洞穴外、在阳光下生活。
哲学家就是这位先行者,从光明回到黑暗固然非常痛苦,但这份痛苦恰恰是哲学家追求至善的责任带来的。
苏格拉底选择做逃出洞穴的人:爱智带来改变世界的机会,机会明确了责任,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份责任忙碌,直至死亡。
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和学习哲学的意义:哲学是关注人自身的学问,不是限定在象牙塔里的文字游戏。
仅靠堆砌术语卖弄玄虚,不可能承担起哲学的责任。

如今,我们对哲学的印象通常是「晦涩」「深奥」「大部头」,然后对它束之高阁。
但是,当我们抛开偏见,自然而然地翻开《理想国》时,会惊奇地发现,哲学可以说人话,并切实关注着人们的生活。
哲学产生于人最初的好奇心,壮大于对旧世界的反抗。
◆ 
《理想国》第一卷起开始讨论「正义是什么」和「正义的人是否比不正义的人幸福」,而柏拉图笔下的人物在思想的交锋中告诉读者的是,人要去过正义的生活。

图片来源:Wikipedia

书中提到:
「我们讨论的不是关于一般的问题,而是关于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生活。」
每个人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回答「如何生活」,柏拉图用《理想国》做出了一种回答,并为无数后来者提供借鉴。
不管赞同谁或者批判谁,通过思考辩论中的各方发言,我们就已经被先哲带出洞穴,一点点靠近那个真实的世界。
而这,或许正是我们今天阅读《理想国》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欧阳芸. 柏拉图“洞穴比喻”解读. 天中学刊. 2005,(03).
▽更多精彩内容▽
知鸦联合联通畅视
为您带来中秋国庆观剧大礼包
即日起至2021年9月30日
订购☞【爱奇艺10GB专属流量+黄金会员合约包】
或订购☞【爱奇艺15GB流量包】的用户
可额外获赠爱奇艺星钻VIP会员!
享五屏通用,超多会员权益
快来领福利吧!
说明:
1、活动期内订购上述产品,即可获赠星钻会员,每个用户仅可参与一次,会员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2、会员有效期一个月,如9月25日8:00生效,有效期至10月25日8:00;
3、星钻会员特权:五屏通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视/VR)、享五大会员权益(爱奇艺/奇异果/FUN/体育/VR含奇遇)、免费享超前点播影视剧集、免费享星钻影院内容等。
转载文章 | 后台留言「转载
商务合作 | 后台留言「商务
点击下方视频关注我们的视频号
收看更多名师精彩视频
别忘了点击「在看」,获取最新推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