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我大概能帮你把钱追回来。”
听到这句话,老赵看了我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得救了”的喜悦,但随即又黯淡下去。他搓着手,看向窗外,“哪儿那么容易呢?人家拿了钱早跑了。”
“不不不,我跟你说,咱们确实可能还有机会。”
尽管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也没什么把握,但是为了让老赵能别被一个又一个连续的打击击垮,我还是跟他说明了我的猜测判断:
第一,“及夏”跟老赵的接触始于半年多前,但收网只在最近,所以这是个典型的长线骗局。以对方如此有耐心的设局情况来看,他们显然目的不仅仅是骗老赵一个人,而是同时撒网瞄准多个目标。
第二,老赵这条线被收网,原因大概是设局者得知了老赵父母突然去世,目前头脑混乱但又接管了家里财政大权的状态,所以大概率其实是趁着眼下的机会提前收网了。但开办一个线上诈骗平台,背后需要的搭建和运营成本及时间都不短,对方很可能手中还有很多条线还在漂着。
第三,按照大部分诈骗团体的规矩,分红一般都需要等到全部收网后,去除成本后再分账,所以周期至少需要几个月到半年的水平。尤其像这样有“正规经营”幌子、公司化运营的大局,有时候甚至是用一套人马倒几次手,运营和维护人员不变,只有旧老板套现出局,新老板出资入局。所以公司账上会一直有钱,只要账上有钱,就不怕他们突然卷钱走人,咱们就有把钱追回来的希望。
本来是想要劝老赵放宽心,但是我发现自己分析起来,颇有点头头是道的意思,所以一边给老赵讲着,我自己反而有了信心。
Pexels
想把被骗走的钱追回来,第一步就得有个计划。如果继续充当被骗者的角色,想跟对方求情要钱回来?这是不可能的,狼永远不可能不吃羊。所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角色的转换问题,让自己反客为主,至少要混进设局者的圈子,才能找到机会拿回钱。所以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要设法找到成为“骗局的一部分”的方法。
作为一个有着公司化运营背景的骗局,它的核心自然是诈骗。为了包装诈骗行为,它才需要公司化的外表,而这就给我的计划留出了空间。任何一家公司在进行核心业务时,只要它没有强大到垄断市场的程度,就势必需要有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合作。尽管对方是一家以线上博彩为幌子的诈骗公司,但也要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办事。
我从写字台上找到一张纸,开始用笔在纸上描画起我所猜测的线上博彩公司的产业链。最中间是诈骗的核心,这个我们肯定插不进手。而在左边,我写下了:人力资源、导流广告、运营物料、技术支持这四个上游产业。
这四个上游是一家网络公司必不可少的要素,无论你是做网页游戏、行业新闻还是线上博彩,都缺不了这些。尤其对于那些创业阶段的小公司,这些业务往往都是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做的。尽管有些公司在做大做强之后,会成立相应的部门,以取代那些外包公司的业务,但根据我的判断,诈骗集团只是用公司来当幌子,核心部分还是在于诈骗,所以对于这些业务,他们不可能费心费力去打理。
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成为诈骗公司的上游公司,就有机会获得他们的信任,然后才能有办法在合作中反吃他们。我边讲边画,讲到这里把笔一扔,往后靠在沙发靠背上,感到胸中似乎有一团火焰,又好像是一道光芒,穿过那道光芒的话,我就能把这一整套“反吃设局者”的计划想明白。
老赵被我这一套分析弄得有点跟不上思路,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看我桌子上的纸,又抬头看看我的脸,一脸期盼地等着我说下去。而我这时也意识到了要勾勒出整个计划,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先找出给“及夏”提供信息的线人。
长线设局与短线广撒网,这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骗局。我们普通百姓经常会听说的“电话诈骗”、“街头骗局”等等,其实都属于后者。短线广撒网的骗局,需要的是两种要素,其一是迅速接触到大量人群,其二是设定合适的“过滤器”。所谓的“过滤器”,其实就是故意在话术中露出一些破绽马脚,用这些破绽去主动测试上套的路人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警惕性。当设局者感觉到对方警惕性较高时,就会主动断线,避免进一步与对方纠缠浪费时间。
我们在网上有时会看到一些博主说“我今天又戏弄了一个骗子”,其实就是属于设局者在测试“过滤器”的过程。那些打电话问你“您好我这里有xxx请问您有兴趣吗”或是“恭喜您中奖xxxx”的人,在我曾经待过的这个行当里,被普遍称为“客服”。客服一般都有一些简单的话术培训,但不需要他们接触过多的核心操作,这一方面是为了保密,保证核心团队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怕这些客服一旦掌握了整个骗局的操作流程,自己做私单或者跳槽。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开门话术”跟陌生人聊天。
开门话术,有时也叫“破冰话术”,目的是让客服先抛出一个“钩子”,比如中奖、海外遗产、大礼包、股票内幕消息、法院传票等等,吊住“客户”,吸引客户听下去。客服都会在培训时手中拿到一个对话单,其中包括2-3个关键信息,而这些信息其实都存在着破绽,例如“你的个人信息被盗,所以我们要冻结你的账户”,“你在异地被起诉,我代表法院传唤你”,“你的发票中了大奖,但没有交税所以准备拘留你”等等。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对于这些涉及财务、执法的信息都没接触过,所以很可能会被吓到。而被吓到后,一部分人会选择不信,拒绝继续交谈,这部分人就会自动被“过滤器”滤掉;另一部分人则会选择听下去,甚至主动提出合作,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麻烦”。当然,这些麻烦其实都是设局者编造出来的。
Pexels
大部分诈骗团队都会设置两级客服,低级客服普遍招聘一些毫无经验的人,由他们来实施开门话术;高级客服一般由团队里的老手担任,有时干脆是核心团队成员,当低级客服用过滤器测试完客户后,把这些容易入套的客户转给高级客服。高级客服会掌握一定程度的局内情况,由他们来引导客户进行个人信息的收集、银行账户的转账操作等等,而且往往是用国家机关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假身份进行伪装。当客户把钱打过来之后,他们会立刻断线撤出,以此切断与客户的进一步联系。
当然,这些年随着设局者的技术不断上升,把短线吃成中长线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这个我放在后面来分析。
简单来说,短线广撒网的骗局操作,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快进快出,一笔操作诈骗几千至上万就算成功,一个局可以用上十几次至几十次。当低级客服持续几天打电话,却发现接到电话的客户普遍不咬钩,甚至有些客户开始跟低级客服开玩笑时,这些信息会通过高级客服传达给核心团队,核心团队就会对骗局进行调整,迭代更新。
所以有时我看到那些“调戏骗子”的视频时,尽管人们都开心得乐不可支,但我会隐隐地担心,这可能意味着新的骗局已经在筹备策划中了。
话说回来,由于短线广撒网局的目标是“不确定对象”,所以他们也不需要线人。相反,中长线操作的骗局,一般都是需要线人的存在的。线人其实也只是这个圈子里,对于“提供信息者”的一个大致称呼,有些团队把他们称为“放牛的”,“驴倌”,“看货的”,俗称很多。他们的具体身份也不一而足,有些是设局团队的成员,有些是客服熬成了线人,有些其实根本只是消息灵通的局外人,甚至有些其实自己就是“客户”。
线人需要提供的人选,或者说“潜在客户”,基本上符合“人傻钱多”的特征。人傻不傻,这件事可以用开门话术测试,而钱多不多,这个就需要线人来摸具体情况了,而且还到处是坑。
我以前跟圈里人喝酒聊天时,他们经常会对网络生活破口大骂,因为在网络上“装大款”、“装富婆”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的团队经常是布了2、3个月的线,最后才发现对方根本是假名媛假富少,车是租的衣服是租的房子是借的首饰是塑料的,一分钱都榨不出来还反过来跟客服借钱。
“老子幸亏按住了那个客服,不然钱没搞到手还被反吃一道!”酒桌上哄堂大笑,骗子反被人骗,在这行当里真的是最丢脸的事情。
当然,虽然网上“假货”多,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也是信息来源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渠道。十年以前,很多线人其实都是由陪酒小姐、投资顾问、房产中介、购车代表等等兼任的 —— 这可不是说这些行业都是骗子的眼线,只是在行业服务尚不规范的时候,有一些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为了挣外快,就把高净值客户的信息卖给诈骗团队。根据提供的信息准确度,有时团队会用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价格一次性买断这些信息,而有些团队就做得更深,干脆跟线人联手做长线唱双簧,等钱到手之后再跟线人分账。
而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行业的线人数量在逐渐减少,一方面因为行业规范逐渐形成,老线人们为了保饭碗就收手了;另一方面则是有钱人们也变聪明了,在所有可能“露富”的场合都找亲戚、朋友或是手下员工代理,让老线人们接触不到实际管着钱包的人。但反过来,诈骗团队们也把目标从这些土豪身上,移到了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所谓富二代的身上。老赵就是典型的一例。
富二代里当然也彼此有区别,有些高调有些低调。但复杂的是,高调的可能并不是真的富二代,低调的可能也并不是真的矮丑穷。怎么分辨这些人的真实情况?诈骗团队们想到的是“跟他们交朋友”。
中国的“富二代”、“拆二代”的人数,尽管没有明确的统计,但规模至少有几百万之多。要想对这些人下手,就得做足功课,这是诈骗这一行业的共识。有钱人家的孩子,尽管看上去都各不相同,但他们总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共性,例如喜欢玩车,买潮牌、潮玩,国外留学,看外国剧听外国歌等等。当然,不是所有符合这些共性的人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这点网民可能不懂,但这个行当里的人都是人精,自然可以明白这个道理。
掌握了基本的共性,下一步就是要混进这些“玩法”的圈子,学习那些圈子里的行话、黑话,跟圈子里的资深玩家混熟,争取给自己也混出名头。“新时代的线人们”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在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垂直论坛、交流区里给自己树立出圈子里的人设,让自己融入那些地方,这样才能有机会摸清圈子里的人群里,到底谁是那个能下钩子的“客户”。
说个不相干的,我有几个以前认识的线人,混圈子混得太久,最后干脆就洗手不干,真成了“潮玩达人”、“改装大师”甚至是“留学顾问”。。。这也算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吧。
线人在一个地方混熟了之后,就会慢慢和一些圈子里的人混熟,参加几次线下聚会,跟圈中大佬吃饭喝酒合影,再被大佬带着出一出镜,自然就带上了一层光环。有了这层光环,他们再去接触一些早就开始观察的下钩人选,对方也很难起疑。普通人就是这样,对于陌生人总是充满戒备,但只要对方跟自己有相同的爱好、出身、毕业学校甚至是养同样品种的猫,都会很快放松警惕。但这个过程可以说很长,短的也需要至少一个月,长的线人甚至能一直做上几年。当然,时间越长,线人背后的设局人,他所期待的收益就会越高。
你说有没有完全不知情的“线人”?以前我觉得没有,但是后来我才发现,真的有。这一类线人其实很有意思,他们可以说真的是傻白甜,又爱混圈子又爱交朋友,但其实自己毫无利用这些信息的心思,只图过一个八卦的瘾。他们可以在丝毫不懂圈内文化的情况下,一心扎在论坛上去刷帖子刷博客刷视频,刷一切他们能看到找到的东西,然后又领悟力极高地跟一些关键人物搞好关系,混成朋友 —— 但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需要跟人交朋友,再从朋友嘴里得知一些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八卦)求知欲,甚至是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只要跟他们能混成知己,那你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完全免费的高级线人。
5年以前,我刚刚出狱,用网名“物是人非”在网上瞎逛的时候,突然有个人给我留言评论,问我是不是几年前在某个论坛上的“捂着嘴别出声”,真名叫李悟。我当时赶快删除了这条评论,因为不想让人知道我的过去。但那个人又给我发来了私信,同时告诉我说,她以前叫“屁墩儿”,好多年没有了我的消息,想知道我去哪儿了。
“屁墩儿”是多年前我在某电影论坛上认识的一个姑娘,注册时间跟我差不多,但发帖数是我的30倍以上。我混那个电影论坛纯粹是因为爱好,因为每当下了钩子等咬钩的时候,或是设局卡住了的关头,我总喜欢看一些犯罪题材的电影来启发自己。时间长了,我开始喜欢上了论坛里的讨论气氛,也逐渐抛去了“带着实际问题看电影”的习惯,开始什么片子都刷,无论是战争片、文艺片、歌舞片还是纪录片,只要是新鲜的内容我都爱看。但是在一些对片子讨论的帖子里,我会常常看到“屁墩儿”发一些在我看起来颇为愚蠢和肤浅的解读,甚至有时候都会觉得“这姑娘要是没什么可说的可以选择闭嘴”。但让我颇为不爽的是,几个论坛里颇有威望的元老级人物,却好像跟屁墩儿很熟,她发的东西就算没什么营养,但也每每有这些大佬给她点赞捧场。
后来在一次北京的线下聚会里,我带着“看看圈内大佬们长什么样”的想法去了现场。那是一个涮肉馆子,恰逢立秋,“贴秋膘”的人们把饭馆占了个严严实实。线下聚会被安排在一个颇为气派的单间里,人们脸上红扑扑的,并不是因为外面天气冷,而是因为涮羊肉的锅子蒸腾出的热气让整间屋子都充满了燥人的温度。那些大佬们坐在大桌里手,一个个身材都颇为发福,岁数从30出头到刚满50,彼此之间客套着,看上去也并不常聚的样子。我们这些“小透明”要么坐在桌子靠外一侧,要么干脆分配到另外一桌,陪着大佬们说笑,但其实自己也没什么能聊的,只是在跟大佬们碰杯时,紧急搜刮下脑中的记忆,争取能提起眼前这位大佬曾经扬名立万的热帖,或是他最近在论坛上跟哪位又发生过骂战,顺口支持声援下大佬,仅此而已,但这已经是我们觉得自己在社交中最努力的表现了。
:Pixabay
然而席间有一个女孩,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她真的很是特殊。她个头不高,身材偏胖,大圆脸,画着有些显脏的妆,留着有些过时甚至土气的刘海,穿着一件在我看来有些没必要的蕾丝花边的白色外套,白色的同样有蕾丝花边的厚裙子盖住膝盖以下,露出了一双黑色的长靴。我甚至恶毒地想,也许她觉得这一身已经是精心打扮了,但真的不如穿牛仔裤帽衫来得自然。然而她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打扮,而是她似乎跟每个人都相熟,高亢而尖锐的笑声时不时从她的嘴里发出,但跟她聊天的大佬们却并不反感,甚至一个个都称她为女神而她也毫不怯场,跟每个在场的大佬们说着一些他们之间的梗,随意地谈起一些彼此都认识的熟人的典故,使她看上去似乎是这个聚会的话题焦点。
不用说,这就是屁墩儿。当天晚上屁墩儿也来跟我聊天,甚至随口说出了我曾引以为傲但其实回应寥寥的几篇文章,表示自己其实很欣赏我的文笔 —— 而这简直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屁墩儿的出现,让我有了一丝职业上的敏感,我开始琢磨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在这群人中骗取社会资源,还是为了能从这个影视职业和外行混居的论坛中,找到混进影视圈的机会?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连我都在论坛上闯出了一些名声,但屁墩儿还是屁墩儿,她只是乐于不断收集那些新加入的、已经离去的论坛用户们的八卦故事,并且一遍遍把它们翻出来,在线上线下的各种场合里不失时宜地讲了又讲,给她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当然也有更多的八卦故事。谁的皮下其实是个搞潜规则的副导演,谁曾经给某演员当过经纪人,谁用小号推广过自己投资的电影,谁在论坛上骂战其实是为了吸引反向流量等等,这些故事被她汇总整理,都一一鲜活了起来。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把这个论坛当成一个埋线的目标的话,屁墩儿是第一个我需要混熟的人。她无疑就是一个“局外线人”的最好人选,聊八卦自得其乐,尽管嘴很是不严,但架不住她信息来源广博,从各种地方搜集来的信息最终都能勾勒出事情和人物的关键。
在和屁墩儿的再次网上相遇后,我简单又客套地问了问她的近况,是否还在电影论坛上混着 —— 我早已切断了和以前认识的大部分人们的联系。对于我这几年的去向,我没有说出自己蹲了监狱的实情,只是跟她说被公司外派,到了个不太发达的国家找矿。而屁墩儿也并没有深追,跟我说她早已不混电影论坛了,两年前开始接触了美剧字幕组和动漫论坛,现在主要时间都在那边玩。寒暄几句之后,我们重新加了QQ和微信,但之后除了一年一度的拜年以外,再也没有聊过天。
对于老赵被骗的这件事,我思前想后,觉得按照老赵这几年的低调为人,应该不会是生活中有人因为露富而盯上了他。而据他自己讲,他和及夏的相识又是在一个论坛上,这就突然让我想起了“屁墩儿”这个人。如果说老赵的家底儿被陌生人所知的话,他混什么论坛,又在什么论坛上被及夏下了钩子,以及及夏到底是自己摸到了老赵这头驴,还是她的线人在论坛里已经踩好了点,把牵驴的绳子递到了及夏的手里,这无疑是从头梳理老赵入局被骗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只有摸清了设局者们给老赵下钩子的路径,我才能将计就计。
未完·待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