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光亮    思想的天空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菊子老师旧照
疫情生活又一年
文/菊子
1.新冠结束了?
2021年6月初,美国疫情出现好转,官方和公众都表现出很强的信心,各各显出一些走出疫情的气象来。麻州5月29日解除口罩令,公共场合渐次开放,学校也宣布秋季全部课堂教学,微信朋友圈里也纷纷热闹起来,发的都是大家走南闯北、游山玩水、探亲访友的消息。他们炫耀的不是富裕、高雅、才艺,而是一件最朴素的事实:谢天谢地,我们不用窝藏在家,我们终于出门了!
新冠以来,吃过朋友送的自种蔬菜、朋友妈妈炸的油糕,还有美丽的瑜伽老师亲手腌的咸鸭蛋。这次开放正赶上端午节,有三家朋友送来了粽子,不同的风格,一样的美味,一样的令人心存感激:我们终于不用隔离,不用互相躲着了。
娃们也纷纷出门吃饭、爬山、看电影,还请了一群朋友在院子里烧烤。一年不见,娃娃们忽然都长成了大人,虽然他们心中有隐痛,BBQ烧烤派对上,还是掩不住的青春和欢笑。
不过,若是硬要我说,什么时候你突然觉得生活恢复正常了,不是政府有关部门宣布了什么文件,也不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划时代事件,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去超市买菜。
2020年新冠初起时,我用过送菜业务,结果一个星期只吃到一种青菜,令人苦不堪言。后来渐渐放松,便自己去超市,但还是十分小心。为了避开周末拥挤人群,我一般都选工作日抽空去买菜,买完后认认真真地分类消毒:冰冻和冷冻的在水池里消毒清洗之后再放冰箱,蔬菜、水果、干菜、零食在车库里堆放两天之后才搬进屋。每次买菜以后,我还要神经质地冲进浴室洗澡,换下的衣服马上放进洗衣机清洗消毒。
6月17日,我第一次放开胆子,大大方方地把食物搬进屋了,买菜后必须洗澡这一道如同宗教仪式一样神圣的典礼,也终于取消了。6月17日成了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那一天,还有一个值得记住的瞬间。超市已经不要求戴口罩,但我还是习惯性地戴着口罩,拿了推车,向货架走去。蓦然间,发现地上贴的箭头没有了,超市的货架不再是单行线了—那一瞬间我突然潸然泪下,就像纳粹集中营的囚徒终于听说:战争结束了!
那时候还不知道,七月中旬以后,美国疫情又会变得严峻,至八月底又达到高峰。然而,关闭已久,一旦开放,公众便难以再回到从前严格防控的方式,加之我们新英格兰地区疫情相对稳定,我便再也没有回到从前那种繁复的超市采购仪式。
2.游山玩水
每年夏天,度假都是一桩愁事,要细心推算全家每个人的日程,选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目的地,然后申请签证、买机票、订旅馆、订门票。波士顿的夏天其实真不错,东面有海,四周有山,除了偶尔闷热几天,基本上如伊甸园一般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实在用不着舟车劳顿,作客他乡。不过,新冠居家令放松之后,出门旅行的福利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七月底、八月初,我们去了佛蒙特州的走私者峡谷度假村。到度假村中心的餐馆就餐,从前熙熙攘攘、需要排队等桌子,此时空空荡荡,尽显萧条。我倒是暗中庆幸,不必太担心交叉感染。
当时正值奥运期间,我们打开电视看运动员比赛,一边跟踪赛事,一边查看东京的疫情报告。看到运动员赛事结束后不按防疫要求归国,而是偷偷跑到东京城里去逛,然后被抓住遣送回国,不禁莞尔。看了半天,发现电视台尽播加拿大运动员的成绩。原来我们看的是加拿大台——这个度假村靠近加拿大边界,离蒙特利尔只有两个小时车程。几天之后,加拿大于8月9日对注射过疫苗的美国人开放,排队进入加拿大的美国人排成了长龙。三个月后,11月8日,美国才对注射过疫苗的加拿大人开放。
前往度假村途中,我们离开高速公路,开进了蜿蜒曲折的林间山路,探访《麦田的守望者》的作者J.D.塞林格的故居。路程不远,下了高速之后,路况却骤然恶化,没几分钟就颠得我七荤八素。不久树林渐次稠密,公路也转为土路——在云深不知处隐居,也是塞林格诚心营造的避世人设吧。好在GPS还一直有信号,很快便来到他的故居门口。房舍虽然就在路边,我们看见的却是紧闭的后门,就像那位乖张的塞林格,大大咧咧地用后背朝向我们,对我们闯入表示不快;更有甚者,所见之处都挂着醒目的牌子:“不得擅自闯入!”好在塞林格已经仙逝,不然,适逢新冠乱世,说不定他会拎着一支枪出来,用枪口对着我们,怒气冲冲地把我们轰走。
塞林格故居
归途中,我们又顺道去看了《音乐之声》原型冯·特拉普家族的庄园。这个家族1939年移民到美国,并于1945年在佛蒙特州买下一座山庄,开了滑雪场。如今这个庄园有两千五百英亩,大约十平方公里。
山中空气清新,又兼艳阳高照,在冯·特拉普咖啡店中小坐,奥地利式点心浓而不腻,甜而不齁,强过一般美国甜食,想必正常年份必然是人满为患。眼下周围只有寥寥几家客人,看我们住的度假村的情形,疫情对他们的营业也一定会有影响。
冯·特拉普山庄
九月第一个星期一是劳动节,我们又去了鳕鱼角。2019年我就是在同一家酒店里开始翻译《坠落与重生》的,还学会了调鸡尾酒。两年后重返故地,心境已经全然不同。不久前这里刚刚出过一次打过疫苗的人突破感染的群体事件,我们的主办方并没有要求我们提交疫苗记录,受到邀请的大约有20%的人谢绝参加,我们既然来了,就已经决定承担与此相关的风险。刚开始还有些踌躇,连握手都表示婉拒,但马上发现无法坚持,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了。宴会、酒吧、跳舞、桑拿,各种密接活动,连服务人员都不戴口罩。之后两个星期一直忐忑,担心自己成为另一个突破感染。同时也意识到,以我这样的定力,如果身在红州,很可能就是个反疫苗派,或者干脆认为新冠根本就不存在了。
3.躲不开的国事: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和9·11二十周年
大选结束后,本以为可以鸵鸟一点,新闻还是躲不开。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进入喀布尔。9·11二十周年到了,原本沉重的心情就更加沉重而复杂。不过,我还是很感激有机会就《坠落与重生:9·11的故事》这本书和国内媒体和读者进行交谈。
第一次做播客,和三明治的李梓新对谈:“9·11二十周年:飞机上和双子塔里的人们如何面对死亡?”李梓新说,抛开政治,他最关心普通人的日常,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各自存在。这恰恰也是祖科夫写这本书的主旨:记录这个大事件下每一个个人如何面对袭击和承受它带来的后果。
之后,在和《环球人物》崔隽的访谈中,我也谈到,20年过去,9·11在我们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在美国年轻人的记忆中却很模糊,就连父亲在9.·11中丧生的一批“遗腹子”们,也坦率承认,9·11是他们母亲的记忆,不是他们自己的记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5岁左右的人群中只有42%的人知道9·11。年轻一代不是淡忘,而是本来就没有记忆。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之下,9·11的悲剧性也在客观上被掩盖了。每一代人关注的灾难都不同,对于新一代来说,眼下的疫情无疑是更大的灾难。
9·11的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依然隆重,但在新冠和阿富汗撤军的阴影下,氛围更加凝重。这20年,对于很多人,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一个沉重的句号。
4.“大辞职”
9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发布总统令,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雇员必须打疫苗,除非因宗教原因或身体原因获得豁免。我们不是联邦政府雇员,但公司和联邦政府有合同,于是也要服从同样的命令。公司内部网站上有人质疑这个要求是否合法、正当,但我反正疫苗已经打过,老老实实把疫苗卡正面反面都拍好发出去。
美国很多公司出现了“大辞职”(The Great Resignation)现象。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仅2021 年 7 月一个月,美国就有四百万人辞职。辞职人数在 4 月达到顶峰,几个月中一直居高不下,到7 月底,已有一千零九十万个空缺职位,创历史新高。根据9月15日《哈佛商业评论》的总结,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员工辞职率最高;科技和医疗卫生行业中辞职率最高。
我真心喜欢我的工作,喜欢和我一起合作的同事,暂时还不打算加入辞职大军。算起来,在家上班最大的损失,倒是听书。我以前每年要听几十本书,大部分都是通勤路上听的,路上越堵,我听书越是认真,既解除了焦躁,又听了故事、学了知识。新冠后听不成了,一只手机在手,注意力难以集中,几分钟就按键滑走,好久没有静心来听一本书了。
5.书本和艺术是我们的安慰
书听不了,但还是可以读、可以写。2021年我倒是有一大成就:10月份,我的文集《瓦尔登湖光书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2019年排上书号,虽然有疫情耽搁,却还能顺利出版,自是令人喜出望外。
波士顿音乐厅和艺术场馆不少,现在都开放了,但都要求戴口罩,去波士顿交响乐厅听音乐会还要提交疫苗证明或新冠阴性证明。9月30日,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看提香。画展主题叫《提香:女性、神话和力量》(Titian: Women, Myth and Power),展出的是提香为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创作的六幅画作。400多年来,这六幅画第一次团聚在一起同时展出,先是在伦敦,后到马德里,波士顿是最后一站。
10月16日,我们去影院看了新邦德电影《无暇去死》。虽然进门时要求戴口罩,到了里面,又允许观众喝可乐、吃爆米花,戴口罩的要求其实也形同虚设。
10月18日,我们又去看了梵高沉浸式画展。当初这票还是从网上抢来的。三月间,美国刚刚从冬天那场严重疫情中缓过神来,公众都有点惊魂未定。听说有大胆乐观人士在组织大型画展,大家都奔走相告,兴奋莫名,要去网上抢票。买得票来,心中忐忑,毕竟当初买票时,策划人都不知道场地是在哪里,只告诉我们是在某个神秘地点,届时通知。有消息灵通人士说,那是诈骗呢。画展的组织者大红大紫地拖着梵高先生周游列国,正好挠中了新冠期间老百姓渴望进美术馆看个展、体验正常生活的痒痒处,多个城市的朋友都去看了,艺术商家一定赚了个盆满钵满。真是诈骗也没办法,就当为战胜新冠心切,付一笔智商税吧。
突然收到电子邮件,通知我们看展地址,自是喜出望外。趁机抛下工作,还拖上了比我还忙的家人朋友,一同偷得浮生半日闲。
6.田园之乐
新冠一起, 我也勉为其难,2020年学会了做饭,2021年,又学会了种菜。升斗小民,躺平起来最方便,采桃东篱下,悠然不见山,哪管它世界离乱、病毒肆虐、帝国崩溃、洪水滔天。
我只会种一种菜:西红柿。
今年年初,天气还冷的时候,我就从亚马逊上买了种子。没有专门的菜地,用的是建筑师建房时留下的排水坑。5.95美刀一袋西红柿种子,天还冷的时候,先撒在盆里,天暖后栽到地里,大概浇过两次水,就迎来了这么多年来雨水最多的夏季,连水都不用浇,西红柿就爬得漫山遍野、结得满坑满谷。邻居散步路过,见到我在地里忙碌,就会停下来夸我。
先生爱种花种树,我最喜欢的栀子花他打理得最好,今年开得也十分热闹,我天天抱着栀子花闻来闻去,喜不自胜。他还在院子里种了好多果树,春天时桃、李、杏、樱花次第开放,让我发了好多回朋友圈。桃子今年的收成特别好,树枝都压弯了。于是四处呼朋唤友,朋友、邻居、同事都请来,隔着一点距离,求他们摘桃子、西红柿,采桑葚、覆盆子。
十一月初天气转凉,我把剩下的青西红柿也摘下来了,几只大篮子大盘子摆在桌上,大约五六十磅的样子。整个季节,保守一点算,5.95美元的种子,我收获了至少三百斤西红柿。这还不是大西红柿,而是最小的那种樱桃西红柿。
10月19日是星期二,我逃了几个会,约好和爱伦·爱默生一起散步。爱伦和丈夫都是律师,在英国执业多年。他们继承了母亲家在康科德的豪宅,我却觉得大屋子旁边的小木屋更有意思。这个小屋子是她母亲的舅舅在明尼苏达州造的,他自己没有子女,外甥们喜欢,他就把小房子从几千英里以外的明尼苏达运到了麻州。小房子看起来真像童话中的小房子,尤其是冬天白雪覆盖的时候。
爱伦家后面的小湖叫哈钦斯湖,离路边还有一段距离,寻常镇民是不会专门来这里的,游客们也只会去爱默生、梭罗故居或瓦尔登湖那样的名胜景点,这里倒是难得的清静。沿路还看见很多树桩,像是木工用刨子细心刨出来的,爱伦说,那是河狸的杰作,它们用嘴啃树,最后都知道树该往哪个方向倒下去。
公司发出通知,要填明年医疗保险的选项,那一刻,我悚然一惊:原来我们在新冠疫情中已经生活两年了。然后,奥米克戎又赶出来凑热闹,2021年即将终结,而疫情的终结却依然遥遥无期。
本文原载《世界博览》2021年第23期“疫情生活蒙太奇”专辑
你的2021过得如何,有什么令你特别难忘或者感动的瞬间?欢迎留言!
作者简介
菊子:武汉人,燕园学子,北美码农,个人微信公号“菊说八道”。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虫虫家富平顶级柿价格公道,诚意推荐,老树甄选特大果市场价一般要100元一斤,我们优惠价75元。虫虫是空间资深作者,我们信任她的人品和产品。
更多往期精粹
热文:李泽厚陈冲野夫空中医生安阳王刘擎硅谷医生西南联大田晓菲俞敏洪
大家:黄永玉巴金王小波 齐邦媛白先勇钱锺书史铁生王安忆余华
天空之友:严锋黄灯余耕邓晓芒菊子杜欣欣刺猬风吹沙大嫚愚石绿风青禾小仙三少爷二湘更多
新号刚刚开始,欢迎广而告之。愿意加入我们读者群的,请加微信”erxiang8d“,注明读者群。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期待早日回归正常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