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光亮    思想的天空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读余华的《文城》
我们能去的地方有千千万,回来的地方却只有故乡
文/风吹沙
编者按:余华小说《文城》获《收获》2021文学榜长篇小说榜首,空间书店有售,欢迎惠顾。
在读完《文城》后,我长吁一口气。林祥福和小美终于见面了,他们用了一生的时间,这符合我对写实主义作品的要求,剔除了传奇的巧合。虽然也只是灵柩挨着墓碑的一措身,然后行往各自的故乡。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毕竟这一生的寻找有了答案。
我们能去的地方有千千万,回来的地方却只有故乡。林祥福去远了,他这一生的兜兜转转最终还是要“落叶该归根,人故当还乡。”
但你要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又错了,它关乎品格,关乎一个民族的性格,那些性格是流淌在这个民族几千年的血脉里,千年传统沉淀下来的性格,温良、坚韧、仁义、胆小、忍耐、吃苦耐劳,甚至是恶人的残暴。余华想用小说形式把我们的民族性格记载下来,通过鲜活地呈现去历史性打通。所以他剔除了那些复杂的成因,只保留了共同性格的主干。这样也好,读着温暖。我在读时一直害怕有着中国传统美德化身的林祥福会遇人不淑,上当受骗,这是现实的丛林和阅读的陷阱经常敲打我的。还好,书里写的那些人,都自始至终有着恒定的性格,即使生活于兵荒马乱,即使物质匮乏,饥寒交迫,他们是这片土地上不变的颜色,世道变,人心不变。以我观今,也是添了信心。
图源网络
写出过巅峰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的余华,这部书似乎是对以前自己写作风格的背叛。当然从《第七天》开始,余华就有意识在转换自己的风格,这种转换,带着对已经成熟写作的离经叛道和孩童式地挑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突破自我的欲望。但对现实有着深刻理解和刻入骨血的不能舍弃,使余华不管如何转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心里却仍是扣紧现实的。
在《第七天》这部书里,余华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去反映真实的世界。从死去的杨飞在七天里寻找自己死去的养父杨金彪为脉络,把生前的人间百态,特别是世间的各种丑恶,人性不堪,社会腐败,我们知道的那些著名的社会事件,比如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杨*案等影射,一系列强拆事件,重大事故瞒报现象,失子寻子等百姓生活,社会顽疾,管理腐败,法治不彰等等,以魔幻的方式展现出来。我不知作者是为了尝试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还是为了规避风险。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司空见惯社会的丑恶,总有一种荒诞感,阅读时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削弱了作品的深度,体验感,淡化了社会的痛感。
这样魔幻的题材碰过以后,我能猜度的是,60岁上的余华要甩开包袱,为自己理想中的执念任性一把了。这个任性就是写尽人间“情义”。对,情和义,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情,夫妻情、手足情、亲缘情,义,仁义,兄弟义、乡邻义、结拜义,即使在礼崩乐坏、兵荒马乱的时代,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依然拥有这样美好的品质,这是世道不崩、民族不亡的基石。
余华说,这是一部“传奇式作品”。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是民国初年,那时候军阀混战,匪祸横行,天灾频发。我们来看看,兵荒马乱里的传奇是怎样打动你我的。
图源网络
我第一次读《文城》时,只读到一点点,是网上的片段,我就被开始的细节打动了。
北方男人林祥福,背着硕大的包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来到江南水乡寻找妻子小美。许多人记忆中他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溪镇的,他寻声走进有奶娃哭的人家,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这个形象一下就刻在我的心版上了。仁义、忠厚、爱女心切的北方男子。
由北到南上千公里的寻找,这个北方男人履行的是,“我会抱着孩子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的承诺。冥冥中江南水乡的口音,让他停在了溪镇,而这就是小美的家乡。但是这一生啊,他们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怎样无缘到蚀骨和锥心的情,只能在读中体会了。
“情”说过,说“义”。因女儿寻奶水而结缘的林祥福与陈永良,成为了一生的朋友。这两家人的相互施与,陈永良的妻子给了林祥福女儿林百家母亲般的柔情;两人对友情的两肋插刀;林百家被绑票,陈家儿子去换;林祥福毫不犹豫地准备好千两赎金;陈永良为林祥福的报仇等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义”字。
溪镇商会会长顾益民所代表的乡绅阶层,在军阀混战、匪祸横行的年代里,为保一方平安组建民团、处理乡事、抵抗土匪、周旋军队等等,殚精竭虑,最终连自己都躲不过祸事。体现出的“仁”,是中国传统社会遵循乡规民约,乡绅治理的缩影。在那样一个战争频繁,天灾人祸不断,精神蛮荒的时代里,整个基层社会仍旧坚守着对爱情、对家庭、对友情、对社会道义的信仰,仿佛漆黑夜里的一点星光,让人能够在苦难中坚守希望。这样的希望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也有同样的闪光。
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也体现了余华式的不羁。他没有以插叙的方式展开故事线,而是以主线和补线的方式,主线以林祥福带着女儿寻找妻子小美这一生的经历;补线以小美与阿强的故事为补充。在主线里埋下的长时间跨度的草蛇灰线,在“文城补”里逐渐还原。这种写作方式,把悬念留到最后,最后合拢。这是我所喜欢的写作方式,在我一直的小说阅读经验里,似乎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方式。
《文城》的故事情节范式有章回体小说意味,毕竟余华自己定义这部小说具有“传奇性”特点。但从语言特点上看,依然是现代小说的语言风格,并不古旧。如最后,“车轮的声响远去时,田氏兄弟说话的声音也在远去,他们计算着日子,要在正月初一前把大哥和少爷送回家中。”远行千里,终归故乡,中国式温暖安心的落叶归根。
作为一部小说,《文城》中所透出的哀婉、冷峻的风格,在阅读中能够深深感受到,这是作者写作功力的外溢传达,封面的蓝色设计也传递了出一样的气息。但《文城》作为小说,情节相对简单,人物性格二元化,成其作品不可避免的硬伤。土匪张一斧的残暴,看不出一点人性,已经脱离了人物的真实性,在对人性复杂的描述上,不能达到阅读效果,这是人物塑造的失败,也是作者不能满足读者的遗憾。毕竟有福贵、许三观这样多面性人物的铺垫,在读者心中抬高了门槛,这也是一个优秀作家所要面对的“读者期待”。
图源网络
余华是个慢写作作家。1990年发表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92年出版《活着》;95年出版《许三观卖血记》;2005年-2006年,出版《兄弟》上下部;2013年出版《第七天》;2021年出版《文城》。30年间出版六部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和余华其他作品前面的五部长篇比较如何?当然不能比。从《第七天》开始,就有言论表达余华老矣,尚能饭否之慨。余华自己都说,《活着》是他越不过去的高峰。当然,《活着》的高度,几人能过!
但每一个人读小说有每一个人的体验。如同《文城》的封腰上的话:“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如果在阅读中,我们都有自身独特的神奇的体验,并能产生共鸣,小说就找到了他的知音。正如余华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有人认为《文城》是一部乡绅落幕的挽歌,而我觉得这是一部余华向自己致敬的作品,就是不为名负累,不为曾经负重,只为自己恣意一把,我手写我心,为理想中的寻找落笔。五年的牙医经历,让余华有一个巨大的冲动,那个在心中疼痛了多年的智齿,拔了它吧,于是有了《文城》。
文城这个地方是没有的,文城是心里的桃花源,沉甸甸的精神原乡。
作者简介
风吹沙,六零后,坐标安徽,喜欢阅读和诗歌,读书是为了追寻常识。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虫虫家富平顶级柿价格公道,诚意推荐,老树甄选特大果市场价一般要100元一斤,我们优惠价75元。
更多往期精粹
热文:李泽厚陈冲野夫空中医生安阳王刘擎硅谷医生西南联大田晓菲俞敏洪
大家:黄永玉巴金王小波 齐邦媛白先勇钱锺书史铁生王安忆余华
天空之友:严锋黄灯余耕邓晓芒菊子杜欣欣刺猬风吹沙大嫚愚石绿风青禾小仙三少爷二湘更多
新号刚刚开始,欢迎广而告之。愿意加入我们读者群的,请加微信”erxiang8d“,注明读者群。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心里的桃花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