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浪潮,置顶公众号
记录新消费商业史,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
本文大概
3527
读完共需
8
分钟

浪潮导我们很容易就利用成熟的产业链打造出爆品,但爆品却难以晋升为“大单品”。

作者 | 陈浪鑫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产阶级的崛起,制造企业的革新,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化妆品行业大步向前,无论是上游制造企业,还是本土美妆品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不过,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肉眼可见的崛起态势,欧莱雅并没有感到压力,反倒认为这有利于欧莱雅集团的零售增长。

回顾2021年,欧莱雅首席执行官Nicolas Hieronimus先后两次在会议上对C-beauty(中国美妆)的崛起表示“无压力”。

2021年8月,Nicolas Hieronimus说到,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中国新锐品牌迅速崛起,收获一大批国内外粉丝的青睐,但这并没有撼动欧莱雅在天猫中的权重占比地位。2021年上半年,中国本土品牌在天猫的权重下降了3%,份额为14%,而欧莱雅旗下品牌在天猫上的权重保持在28%以上。

2021年年底,据外媒cosmetics网站报道,Nicolas Hieronimus在第三季度销售会议上表示,未来中国中产阶级快速增长,将推动本土品牌的发展,但更利于欧莱雅在华的发展。
“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对美容行业是一大利好,预测至2030年或增加3亿人迈进中产阶级,这意味中国进入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但我们没有理由去担心,因为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对高端品牌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欧莱雅的“表态”,无疑反映了崛起的本土新秀品牌,曾一度产生“威胁”国际美妆巨头地位的潜力。

最典型莫过于完美日记,采用DTC品牌模式、凭借构建庞大的KOL营销矩阵,使GMV一度疯狂飙升,并多次登上天猫彩妆销售额TOP1。不过,这种模式虽能迅速建立优势,但十分“烧钱”,一旦停止“烧钱”,增长也随之停止。

但事实上,面对国际美妆巨头多年来的垄断,完美日记的烧钱模式是不二之选,也是逼不得已。

欧莱雅,自从1997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就将中国定为第二个市场全力出击。在其强势“掠夺”下,20多年来线下死掉的国货品牌一批接着一批,即便是幸存者,多数也只是在细分群体中生存。

在当时“渠道为王”的线下时代,国货根本无法正面应战。不过,近几年互联网的兴起,为国货的“出道”带来了机遇,或者说,互联网是实现弯道超车最好的机遇。

对任何一个国货品牌而言,这种用烧钱换销量的模式在前期阶段都可实行,但问题在于,一旦这种模式被更有资本实力的集团复制时,国货要怎样应对?此外,2022年线上DTC模式更贵,国货要怎样应对?

2018年起,MAC、兰蔻、YSL等品牌陆续发力抖音、小红书等新渠道,并与广大KOL开展合作,获取了“流量增长密码”。
中金公司研究所数据显示,通过加码入局各种线上新渠道,2020年资生堂、欧莱雅、雅诗兰黛的销量增幅均超过60%,而同期完美日记的销量增长仅为22%——外资品牌通过模仿完美日记的营销路线,也开始加速增长了。

2021年天猫618彩妆销量榜中,欧莱雅旗下韩妆品牌3CE击败完美日记跃升至第二;2021年双11(11月1日-11日)美容护肤品牌销售额榜单,仅有薇诺娜上榜排名第六。2020年我们仍可以称是国货的高光之年,可2021年,行业再次陷入被国际美妆品牌强势抢占市场份额的困境。

所以,关于欧莱雅在2021年的两次“表态”,看似是挑衅,实质更像在提醒国货:流量红利已然触及天花板,国货不能再靠过去的营销方式与国际大牌掰手腕;而通过1-3年的摸索以及代运营的加持,国际美妆品牌也慢慢读懂了线上营销的游戏规则,未来,国货需要面对与国际品牌更正面的竞争。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化妆品需求的不断攀升,使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美妆品牌的香饽饽。然而,中国虽为化妆品消费者大国,但并非属于一个化妆品强国。核心原因,在于本土品牌未能够在高端市场形成规模,以及在原料板块被“卡脖子”。

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排名前三的品牌为欧莱雅、雅诗兰黛和路易威登,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8.4%、14.4%和8.8%。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黄军海教授在“化学生物医药工程与皮肤健康”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说到,市场规模前20的企业,外资企业占据了约80%,本土企业只占约20%。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中国、日本、巴西、德国是世界前五的化妆品大国,但世界美妆集团TOP10榜单中,中国空缺席位。
尽管2020年双11,护肤品类排名前50的品牌销售额中,国货整体增速达78.9%,远高于外资品牌整体增速26.8%,但增速多发生在大众市场,高端市场一直未能实现有效突破。

如果想要取得突破,那么就必需在高端市场领域形成“大单品”规模效应,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场占有率。但现实中的问题是,我们很容易就利用成熟的产业链打造出爆品,但爆品却难以晋升为“大单品”。
许多品牌只是利用互联网收割了红利,甚至至今许多品牌仍困在用低价换取生存空间的经营模式里,而没有通过产品、营销的持续晋升来保持高复购以及提升品牌力。

根据启信宝发布的《2021全国化妆品产业区域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目前拥有86239家化妆品企业(近10年逐年增加),上游制造端早已能提供先进的“一站式”加工服务,但核心问题,不在于生产,而在于新锐品牌要升级为长久品牌——这样才能为爆品的升级提供空间(大单品通常由爆品发展而来,通常需要3-5年时间来验证其持续性),以及为后续稳健且平衡的商业模式奠定基础。

而除了“大单品”规模效应之外,原料被“卡脖子”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另一个棘手难题。

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来成曾说,“化妆品约9成原料被国外公司垄断”。

据了解,从全球来看,化妆品原料企业可分为三大阵营。第一是以Nissin Oillio、Shin-Etsu、味之素为代表的日本原材料厂商,其产品最纯,暂时来说“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第二阵营是欧美原材料厂商,以传统的日化巨头为主,如巴斯夫、帝斯曼、德之馨、陶氏等,化妆品原料是他们业务中的一部分;而中、韩、印则位列第三阵营。

在各种化妆品原料中,中国仅在低端合成护肤油脂、保湿剂、单体活性物质(提取)和防晒霜方面获得优势。而在细胞、组织、体外测试、原料的功效验证以及毒理安全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目前我国跟国际公司尚存较大差距。

新柏妆(广州)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礼刚说到,原料被“卡脖子”,会涉及到很多深度基础原料,但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垄断的问题。

而垄断所带来的弊端,除了我们需要高额采购化妆品原材料之外,更让国内企业丧失了不少话语权。

虽然国内001、002、003、004号原料陆续出道,但新原料需要时间来验证其产品力,且开发一款新原料耗时过于长久。所以短期内,我们仍难以撼动世界化妆品原材料的格局;所以,希望国内躬耕于原料开发的企业能够坚持,同时也希望其他企业予以支持。

有人说,中国化妆品品牌最大的机遇在于互联网的崛起,让每个新国货拥有了“爆发”的可能。

但事实上,互联网的崛起,不仅为新品牌创造了空间,更巩固了国际大牌的统治地位。因为新品牌需要“大量的素材”推广,而国际大牌基于多年的历史沉淀,更容易实现传播。

如果真要说国货当前最好的机遇,莫过于新规的落地,要求“功效宣称要有相关依据证明”。无论是国际大牌、依靠多年营销积累而收获一大批粉丝的品牌,还是新品牌,都会因为“功效宣称依据”而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广州市百好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Maggie说到,以前行业流行的是添加了什么“黄金成分”,现在看重的是在添加了某种成分之后,所呈现的功效结果以及能够达到这个功效背后的科技含量。

也就是说,产品背后真实的实验测试数据以及硬核科技,才是未来化妆品行业的“重头戏”,而不是夸大宣称的营销推广。在这方面,国内化妆品企业应该制定计划重新出发,改变过去“赚钱快”的思维,“静下心来”走一条“专精特新”的发展路线,在细分端口创造出自己的优势。

此外,正因为未能在高端市场实现突破以及在原料领域被“卡脖子”,我们更需要“尊重人才”。一方面,由于我国化妆品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担任总经理同时兼任研发总工的“大咖人物”来提高研发的高度,但这种“双尖人才”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注重未来的科技人才,或者应该说加大对研发人才的培养。
据业内人士透露,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均在华建立了中国总部,且给应届生开出的工资均在14K年薪以上,远高于国产化妆品公司。如果国内企业不愿加大投入,那么将因为人才的流失而失去竞争力。

总的来说,随着《化妆品监督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实施,中国化妆品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目前谁崛起、谁退场,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想要切入高端市场、或者说成为“中国下一个欧莱雅”,是必然需要“重新出发、厚积薄发”。

【与2500多位一线新品牌创始人一起成长,点击加入新浪潮品牌俱乐部
*本来自中国美妆网,作者陈浪鑫。欢迎加首席交流官白帆微信(fan_062400),深度行业交流,资本、资源对接,加入新消费Club。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