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春,也是冬奥开幕的日子,我一整天都在搓手期待看开幕式,因为张艺谋说这次不再用人海表演了,演出人数由08年的15000缩减到3000左右,重点体现科技感,而且点火仪式与上百年来都不一样,希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猜测出于环保和节俭办奥运的宗旨,也许不会点燃真正的火焰,如果真是这样,是不是会用到我们想象之外的新技术?好在好奇心不用悬置太久,几个小时后就有答案了。
这是我们第二次办奥运,又是在北京,又是张艺谋做开幕式总导演,时隔14年,一切像一个轮回,但又有很多事情都彻底改变了。等待的时间里,我又重温了关于08年奥运开幕式的几个纪录片,现在看来依然信息量很大。
不像今天的众望所归,当年张艺谋在雅典的北京八分钟评价并不高。也正是因为这样,08年奥运开幕式才没有直接指定总导演人选,而是做了公开招标。实际上,他当时没对外说的是,04年的表演受到雅典方面的诸多限制,给的场地很小,对方在技术上也各种不配合,导致主创意就更换了三次。
参与竞标的人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李安、陈凯歌、崔健,方案也和他们的性格一一对应。
陈凯歌随性,是为数不多的单枪匹马去竞标的,另一位随性的“个体户”是艺术家蔡国强,他后来进了张艺谋的团队,并且完成了壮观的大脚印烟火。
陈述那天,陈凯歌戴着墨镜就来了,提交的方案是自己纯手写的,激动处还背了一整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以表达听闻北京申奥成功时的心情,然而想法浪漫有余却不太落地,第一轮都没通过就被淘汰了。
李安受聘于歌华公司,他的团队里负责火炬塔设计的是林徽因的侄女、建筑师林樱。当时距离《断背山》上映只剩四五个月,但他还是花了很大精力来做方案,点火仪式灵感来自中国汉字,首先从地上升起一个天梯,形状取材于书法笔画,火炬手拾阶而上,点燃天梯顶端的圆环,之后圆环飞向高空。从效果视频看,素雅文气,因此他的方案在传统文化维度得分最高,但又的确不够恢弘。
如果了解过整个08奥运开幕式的筹备过程,我想没有人会不同意,只有张艺谋能完成这项任务,不仅是最佳人选,而且是唯一人选。
他一方面精力过人,一边拍电影、排歌剧,一边和团队开会想创意,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片场搭个棚子就是临时办公室,随时随地在几件大事之间切换,讲工作从来没有坐下来过,永远手舞足蹈连说带演,日程紧张时几乎不眠不休,却依然认真而敏锐。
更重要的是,他兼具创造力、执行力、领导力和耐力。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的豆瓣短评里说他接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点没夸张,毕竟要负责的对象包括国际奥组委、国家领导人、以及14亿国人。
现在回头看,08年的开幕式算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次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机会,全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要证明些什么,而开幕式又是这种心情的具象体现,因此既要宏大,尽可能多地展示文化符号,讲自己的故事,又要摆脱只会整齐划一做团体操的刻板印象,尽量用世界语言,难度堪比赤手空拳在万米高空走钢丝。
就是在这重重限制之中,几个关键创意都是张艺谋想出来的,包括贯穿始终的巨型LED卷轴、笑脸、以及在巨幅纸上作画的设计:每个表演环节都在纸上留下痕迹,与运动员的入场的脚印共同拼成一幅儿童画。
他不仅知道要什么,更坚定地知道不要什么。无论团队的人如何劝说,坚决不使用红灯笼、大红绸子和中国鼓这些已经被用滥的符号。说服大家的时候,他甚至拿出自己90年代给万宝路拍的广告当反面教材,证明重复过去没有意义。
整个筹备过程中,有几次压力大到我作为观众都几乎喘不过气。一次是整体方案成型后,大家信心满满给领导汇报,结果整个架构被否定,一群人努力了一年多的成果被全盘推翻,只能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当时团队里的人不服,认为是汇报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想去争取,只有张艺谋听完就完全接受了,不做无谓的挣扎,带动大家想出路。
另外,受限于场地施工、天气等等原因,第一次进场彩排直到7月中旬才进行,结果一边用以表现卷轴的LED大屏和表演的机械各种出问题,另一边审看各方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需要调整的地方有四成之多。这次团队几乎要撂挑子了,也是他非常笃定地说,他脑子里有最终效果,坚信无论改动多少都影响不了整体气质。
作为做决策以及对最终结果负责的人,他的压力不仅来自领导,这样的大型活动需要调动各方资源,他也得对所有参与者有交代。
08年7月彩排后,在最后关头,一个表现皮影艺术的大型节目整个被拿掉,而演员们为此排练了一年多,并且因为道具操控难度高,人人都是一身伤。节目的编导实在无法接受,去找张艺谋,语气近乎哀求,主动提出自己花钱改道具,拍胸脯保证演出时绝不掉链子,言辞恳切到令人难以拒绝。这种时候,张艺谋也要默默承受下情感压力,尽量安抚,还往自己身上揽责任,说这个结果是创意团队的失误,并且临时为他们想了新的节目替换上去。
除此之外,很难想象,作为总导演,他还有无数琐碎的行政工作,比如团队所有人签进出条、为了几万块的预付款去说服供应商垫资、协调资源解决排练演员的伙食……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张艺谋始终没放弃的是尽量争取传达一个轻松而浪漫的对外形象。他一再告诉演员们快乐、笑很重要。
另一个最典型的例证是,主题歌没有选用慷慨激昂的曲风,而是抒情的《我和你》。不过原本他的想法更大胆,是让两个观众并不认识的年轻人穿着随处可见的志愿者T恤上去唱。
他认为演唱水平高低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向世界传达中国新一代的精神风貌。音乐剧演员郑棋元、《中国好声音》选手王乃恩、二皇子刘端端都曾经是年轻歌手的备选。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这提议最终当然没能实施,还是在临开始前的一个月换了大腕儿上去。当时负责音乐的陈其钢生气到破口大骂,认为张艺谋放弃了艺术性。林妙可的事情也是一样,他在《十三邀》说当时就应该坚持用原声,哪怕不准也没事,好过后来假唱被做新闻。身在那个位置上,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纠结和妥协。我们必须经历过自我证明的2008年,才能回过头说,这一切没有那么重要。
不过张艺谋还是在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疑问:如果当初真的坚持就让两个年轻人上去唱了,国人会是什么样的评价?
这个问题在当时不会有答案,好在14年后的冬奥,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次,张艺谋说他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就叫“致敬人民”,让普通人而不是专业演员站上舞台,大家一起参与奥运。
松弛的前提当然是技术和经验的进步带来的底气。
08年,大面积LED尚且又贵又难。而今年,科技是开幕式乃至整个冬奥会的亮点。人工智能、机器视觉、5G 和云科技等等都有运用,演员通过动作捕捉可以与虚拟的雪花实时互动。
08年虽然我们国家网民人数已经全球最多,但大家还是更依赖电视。前文提到的贯穿全程的作画创意,就很可惜,受限于当时的转播技术,观众通过电视看到时,效果被削弱了很多。张艺谋自己也说,这是他最大的遗憾。
相信在今晚的开幕式上,借助技术的进步,张艺谋的创意能够得到全面的实现。与此同时,现在网络传播的技术相比当年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腾讯在2008年时,就拥有奥运的网络转播权,而在今年的冬奥会上,他们也获得了官方转播商的身份。经过14年历练,这次,它承担了丰富的职能,从转播到信号制作,从前方报道到海量自制精彩节目,从辅助传播到互动参与,自身长足发展的腾讯也集结公司之力,联动各大旗下产品,助力将冬奥开幕式的精彩传递给更多人。
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变化。这次办冬奥,已经不必再花时间介绍我是谁,而是以“我们”为出发点,畅享疫情背景之下,整个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如何一起向未来。因此开幕式的篇幅被大幅缩减至一部电影的长度。
观众也放松了不少。大家能把开幕式乃至整个冬奥都当成一个大party来欣赏和享受。
这个变化其实在东京夏季奥运时就已经很明显。大家不仅仅用成绩和输赢来评判运动员,苏炳添没拿冠军,一样带火了中国田径,同时也让刘翔被重新评价。网友们热衷于看到他们丰富的性格,看激烈的比赛,讨论运动员们追星、收集手办这些生活化的话题,首金拿下之后互联网上的热搜是杨倩想吃妈妈做的油焖大虾。
腾讯也在全场次转播的基础上,设计了丰富的原创节目。比如结合春节的温馨氛围,以冬奥运动员们的家的年夜饭为切口,做了《暖暖中国味》。邀请30位冠军跨界挑战,做综艺《了不起的冠军》,形成一种声量的呼应和传递。
而运动一直年轻,体育精神是年轻的。腾讯也在追逐这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年轻化的潮流。关于谷爱凌的全网独家纪录片《谷爱凌:我,18》将在冬奥期间于腾讯各大平台上线,展现新时代年轻榜样是如何炼成的。
除此之外,腾讯打造的《赢战冰雪》将邀请百位体坛文娱明星大咖助阵,借春节热度共聚一堂,每天8小时不间断的大直播。《热雪来电》《星运电台》《冰雪起源》《热雪浪》《追雪人》……一系列原创节目营造出互联网的冬奥内容盛宴。
内容之余,腾讯还利用各大产品打造出了一系列好玩、有趣的互动活动。比如“四重福利 红包齐飞”、“喝彩!为冰雪英雄梦”等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奥运,每个人心中独有一些独特的奥运记忆,奥运也成为了人类文化、社会、科技的变迁集中投射的载体。而如今的腾讯,通过自己的方式,全面助力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把奥运变成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一部分。
奥运赛场上中国选手们的坚韧自信、镇定从容,也为很多年轻人树立了奋斗标杆。那些在奥运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在互联网上不断出圈,就凸显了年轻一代正能量的聚集。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记录和传播着时代的变化。
今晚的冬奥会开幕式,让我们一起享受体育本身的乐趣。
↓↓↓↓↓↓↓↓↓↓↓
点阅读原文直通冬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