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C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不容易,是有风险的。但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产业更新的机会。
1、
这篇文章是去年写的,后来一直没发。
十年前的2010年,柴静访谈丁仲礼院士的那段访谈视频,相信很多朋友还有印象。那次访谈是在2009年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后进行的。当时,丁院士把柴静怼的哑口无言。虽然我们总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在当时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而历史累积碳排放量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低于美国。
1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2倍,人均排放量也超过了欧盟和英国。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三个英语国家,人均排放量还是远远高于中国。至于历史累积排放量,中国既低于美国,也低于欧盟,人均更不用说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其实还是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要减碳排放,还是应该发达国家减,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当时丁仲礼院士说的好:2009年的气候变化峰会涉及一个根本问题:中国人是不是人,中国人要不要发展,凭什么你美国能肆无忌惮排放二百年,我们中国就必须为碳排放买单?
2、
十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十年后,我们却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在2030年力争做到“碳达峰”,2060年力争做到“碳中和”。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国家也不过承诺2050年做到“碳中和”,只比中国早了10年。美欧日这些国家,一方面早已经是发达国家,人均GDP远高于中国,另一方面,他们的高耗能产业普遍已经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内部的能源消耗压力本来就小。
最近,中国又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这是一个非常大,雄心勃勃的政治承诺。为什么十年前哥本哈根议定书谈判,中国只承诺了单位GDP的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并未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而2020年,则明确给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为什么在碳排放上,2020年的中国和2010年的中国表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这个目标可不容易,挑战极大。欧盟在1990年前就已经碳达峰了,从碳达峰到2050碳中和规划了60年时间,美国在2007年也碳达峰,到2050碳中和也有40多年时间。而中国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只有30年。
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反对意见也很多。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入世后,中国的各行各业会迅速被外资占领,中国的本土企业在外资巨头面前将不堪一击。在当时,入世也是一个不容易做出的,风险相当大的决策。但20年后回过看,中国入世这步棋,走对了。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不容易,是有风险的。但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产业更新的机会。
3、
要了解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这步大棋,要理解中国目前经济领域面临的挑战。
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可以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来形容。前有堵截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后有追兵是越南、印度这些更穷的国家,企图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
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过一个理论叫“雁行模式”,认为,日本应该把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日本就始终能把持产业链的最高端,赚取最丰厚的利润。雁行模式,本质上是一个等级森严,上下分明的模式,为头雁服务的。头雁吃肉,雁翅喝汤,雁尾能剩点渣子。
日本的雁行模式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更不可能采纳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这种雁行模式。
中国的崛起,和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日本韩国的崛起,是在左挤挤右挤挤,在发达国家俱乐部里面给自己挤出了一个位置。如果中国有一天进入了发达国家俱乐部,那就是翻天覆地的,掀桌子式的巨大变化。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一百多年来其实都没怎么变过。百年前的八国联军,英法德意美俄奥日,今天的G7,美英法德意日加。除了俄罗斯被踢出去,奥匈帝国解体,还是之前的老面孔。
根据IMF的定义,发达国家包括以下几个:
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大概是11亿人左右。而进入这些国家的门槛是人均GDP 1.7-1.8万美元(拉脱维亚和希腊)。按汇率计算,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05万美元(2021年1.25万美元了)。差距还有,但已经不是不可逾越的了。中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是在2011年,到2019年突破1万美元,花了9年时间。如果中国人均GDP以每年5%的速度再涨10年,就差不多达到1.7-1.8万美元,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了。
这意味着什么?一头大象,冲进了发达国家俱乐部。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一下子扩大了一倍多。从11亿人,上升到了25亿。
IMF的这个清单中的发达国家,基本都属于百年前的列强范围内。人口有相当规模(3000万以上)的,新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只有一个国家,就是韩国。
5000万人口韩国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需要什么样的努力和资源? 三星、现代、LG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告诉了我们答案。而14亿人口的中国变成发达国家,需要什么呢?
中国的人口数量,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像日本搞雁行模式这样,只保留高端产业,把中低端转移到其他国家去。高端产业养不活这么多中国人,创造不了让十四亿人进入发达国家的奇迹。毕竟,今天靠所谓高端产业供养的全部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只有11亿。
中国想发展,一方面要在高端产业努力追赶发达国家,一方面要守住已有的中低端产业,而随着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中低端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一定会逐渐下降。怎么办?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就是“前有阻截,后有追兵。” 怎么破这个局?
破西方国家的堵截,我们就只有潜下心研发,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点。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结硬寨,打呆仗。
那怎么封堵后面可能的追兵呢?虎视眈眈,想复制中国奇迹的发展中国家为数不少。
十年前的2010年,我们说,碳排放问题,是发达国家的打着环保的名义,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碳排放权是基本人权。
而2020年,我们就承诺2060年要碳中和了。
4、
在奥巴马搞TPP的时候,我忧心忡忡。我们运气不错,特朗普上台,搞什么制造业回归美国,把TPP废掉了。
所谓的美国制造业回归,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人已经习惯了高大上的各种“高端产业”,没人愿意回头去做傻大黑粗的中低端制造业。制造业失去的那些岗位,是永远不会回到美国了。
真正对中国经济最危险的,是美国和西方国家试图在亚洲扶植起一个或多个新的“中国”,把他们的供应链转移到这些国家去。越南是一个扶植对象,但更危险的是印度。
西方世界一直很看好印度。各种书籍和论文都想尽办法证明印度比中国潜力更大。中国人却普遍瞧不上印度
印度人傻吗?懒吗?
印度人,至少一部分印度人不傻,也不懒。在美国的印度人普遍比华人混得更好。美国大公司的CEO和高管中,华人寥寥无几,印度人比比皆是。
在美国的印度人也挺团结的,至少比华人团结得多。在美国公司,如果一个印度人当上了高管,很快他就是提拔一串印度人。
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好,自然环境也不差,耕地面积比中国还高。
如果说,印度的缺点是什么?就是印度获得独立的过程太简单了,没有经过血与火的锤炼,也缺乏一个像中国共产党一样的强而有力的政党。
但印度的人口规模、地理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决定了印度是一个危险的追兵。
然而,怎么堵截追兵呢?我们也没法拦住其他国家的发展,也没法拦着西方国家向印度越南这些国家转移供应链。除了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外,还有啥办法吗?
记得在2010年,我们反对碳排放限额,认为这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政治正确为名义,试图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
今年是2021年,再过10年,我们也即将挤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印度在压力之下,也承诺在2070年要实现碳中和。
如果说中国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挑战巨大,但同时也蕴含巨大机遇。印度2070年碳中和这个承诺,如果是认真的,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