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概念火了快大半年了,我一直觉得它离我很远。
直到和朋友一起追剧《开端》
这家伙是个“无限流”网文爱好者叠加脑洞技术宅,终于语出惊人:
“无限流世界不就是元宇宙的初构想吗?”
或许严格意义上说,《开端》还不算无限流,它的设定是在同一地点——公车上的时间循环。
无限流的世界更广博:
比如《死亡万花筒》,副本就囊括了格林童话、宗教习俗、日本灵异、美国都市传说等各种类型化的世界。
12扇门,打开12个世界
如果“元宇宙”带来的技术能实现。
快穿和无限流大约真的能迎来沉浸化体验盛世,本恐怖惊悚迷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
万物可元宇宙了
然后,这可能也不是我离“元宇宙”最近的一次。
但首先。
为了给一些不太关注“元宇宙”的人解释清楚这个概念,我打算先追溯一下起源。
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来自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他在1981年小说《真名实姓》中。
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1982年,诞生了个电影,其实就挺“元宇宙”的。
由史蒂文·利斯伯吉尔编剧和导演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又名[创]——
被很多人称为:[黑客帝国]系列的起点和源泉。
它也构思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和实物可以利用科技被数字化,然后进入虚拟空间,产生体验。
80年代,在一个大多数人连计算机都没听过的时代,这电影先锋的拍出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二元世界观。
结果,当然,票房失败。
但这种构想,却在科幻世界流行开来——
比如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著名小说《雪崩》中,升华了之前构思,提出了“Metaverse”概念。
在30年之后,源自科幻小说的“元宇宙”突然爆红。
因为扎克伯格在2021年宣布“我们将是元宇宙优先,不再Facebook优先。”
一时间,搞得斯蒂芬森不得不出来辟谣:“他们要搞元宇宙可跟我没关系啊。
科技公司的“元宇宙”设想大多包括了“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等几个要素。
但目前为止,仍是概念性居多,因为技术还未真正到来。
即使如此,随着概念的爆火,我们的生活,却已万物皆可“元宇宙”了。
比如,最近流行的“云蹦迪”
加入“修勾夜店”直播间的那天,我刚和朋友抱怨:
被陈正道的[盛夏未来]和《爱很美味》种草夜店许久,我这个社恐还是没能迈出脚步。
朋友拿出手机,刷刷刷进入一个直播间,给我看:
“元宇宙蹦迪吧。”
我惊了,你见过“群狗乱舞”的世界吗?
在这里,每个人只要打出任意一句弹幕,就可化身修勾(小狗)一只,躺床上扭动腰肢、晃动狗屁股,即时加入蹦迪生活。
老年人表示,“云蹦迪”的快乐,谁体验谁知道。
后来,我又体验了“云旅行”——别问了,跨年是去海南过的,听着海浪的声音。
最近更迷恋的,当属我的虚拟偶像宝贝们。
“老婆,我命中注定的老婆!”“宝贝儿子,麻麻爱你。
被彩虹社和猫耳(分别是日本和国内生产虚拟偶像的大厂)的男人们环绕,简直无心工作,只想一心搞男团。
逃离了三次元追星,却逃不了虚拟蛊王的一击即中。
原来,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半条腿跨入虚拟世界。只等待技术,将更多现实变成想象。
建立有联系的生活
2022年,将是我们与疫情共存的第三年。
近两年的疫情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大量线下活动的线上化:办公、相亲、蹦迪、旅行。
物理和地理的限制被打破,身体与心理的体验都愈趋线上。
《爱很美味》情侣线上见家长
于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万物皆可“元宇宙”的未来。
但是,云虚拟生活带来的另一面却是:个体原子化。
即使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都承诺,要将我们与朋友们连接起来。但事实却是,越是生活在数字化的世代,越是孤独而错位的。
每一个人,都像原子,围绕着自己旋转。
“快餐式”、“数字化”交友带来短暂的聚合,更多的分散,微小的共识,更多的分裂。
只要将线上生活一键关闭。
那些不同软件上的资讯与故事,与之相关的轻松、难过、刺激、幸福、悲惨、心疼、感动、炫目心情都随之关闭。
你会发现情感变得如此轻浮,并且,匆匆。
更沉浸的技术,还可能指向更虚幻的麻木。
一如[头号玩家]里,虚拟绿洲世界的丰富兴盛与绿洲之外现实的满目疮痍之强烈对比。
如果吃下红色药丸,将直面不那么美好的现实。你还会吃吗?
全面拥抱虚拟人生很容易,在线下建立和人的联结,才是愈发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所以春节很好。
我们大多数人线上的虚拟体验,都将在即将经历的春节假期中,短暂被停下。
毕竟,春节的终极概念自然是:团聚。
和可能一年见不到两面的父母、两年未见的亲戚、几个月以来只在线上组队的朋友。
即使就地过年,也拒绝独处。
约上回不了家的室友、朋友,或者回不了家的陌生人,在线下建立另一种短期的归属。
线下归属感,与线上自由度,一起组成了一个人的需求空间。
牛津大学信息哲学与伦理学教授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就曾论断,我们已经经历过三个转移:
曾经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以及弗洛伊德关于我们的日常行为是由潜意识控制的说法。
我们正在经历第四个转变——
当下以及未来,线上和线下的行为,将共同融合为我们的连线生活(onlife)
在实体与虚拟的混合中,人将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我想到电影这种娱乐形式,在当下与未来,我们还会一如往昔热爱电影吗?
杨德昌在[一一]里说:电影延长人类的三倍生命。
诺兰也说过:你曾经以为你去电影院是为了环绕声、花生、汽水或爆米花,亦或是电影明星,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去电影院是为了彼此。
还有什么比人与人聚在一起,观看一场电影,彼此交流、关爱,分享欢笑与泪水,更动人呢?
这里奉上看电影的一个好去处。
打开「现在电影APP」,春节7天假期,所有全部电影免费看!
选片困难的话,这里还有相关片单推荐。
比如除夕推荐——适合和父母一起看的电影,氛围浓厚的合家欢电影集合送上,任君选择。初一推荐——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初二推荐——和爱人一起看电影。每日一个主题,给选片困难症的你提供参考。
此外,欢迎查收【您的春节专属小电视】,每日精选2部影片、24小时轮播不停
比如除夕日的小电视,就将是属于[菲洛梅娜]、[星爸客]的时间。前者是慈母寻子题材,真人真事改编,让人笑泪交织;后者用离奇曲折的喜剧形式,讲述有爱父子情。
不止观影,新春红包领不停。春节7天假,每日打开「现在电影APP」(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就有惊喜红包等你领取。
在这里,舒适自然地与亲友观影、互动,完成线上与线下的共同联结,将成为一种常态。
电影不会消亡。
因为我们永远需要虚拟世界。而通过电影,建立联系,寻觅归属,也是连线生活的永恒课题。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