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简里里讲了一个“帮助别人”的话题。她收到一个朋友的留言说,自己的室友特别不注意卫生,也特别不努力,但又很有天赋......ta特别特别想知道,自己该怎么帮助室友改变这些坏习惯,让室友别浪费天赋。
帮助别人是一个特别特别常见的场景,常见到多数人几乎都默认“帮助”是一件超级容易的小事。就像你在春节回家时,总会被七大姑八大姨追着问“有对象了没啊”“大姑帮你介绍个俊小伙啊”“工作顺利吗”“需要二大爷帮你介绍个稳定的工作吗”......你想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有一群人追在屁股后面想帮助你,这就是薛定谔的帮助。
其实我们都清楚,像这样的“帮助”,到最后大概率都是毫无效果的只会让双方徒增一波肉体+心灵的双重疲惫。
“帮助别人”这件事,远没有我们想象那样简单——它是有动机、有方法、有逻辑的。
我们匆忙地做出“助人”的举动,多数情况下不仅不能帮到别人,还可能给别人造成额外的麻烦。
(文末有彩蛋,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01
帮助别人前,你考虑过自己的动机吗?
要聊“助人”这个话题,第一个问题其实要问自己。
当你想帮助别人时,你内心的真实期待到底是什么?
在一项对3,577位心理咨询师的调查中,只有16%的咨询师认为自己的从业动机与个人议题“基本无关”或者“完全无关” (Orlinsky &Rønnestad, 2005)。
将近一半(48%) 的咨询师坦言,他们成为咨询师的动机与探索和处理自己的个人议题息息相关。
李明晋老师曾在简单心理Uni的《心理咨询的常用基础技术》课程中讲到,成为助人者的动机是一个值得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动机不仅关乎助人者个人的成长,也对一个助人者是否能够有效地为别人提供帮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成为助人者的动机,分为正向负向两种。
我们更常谈论的似乎是一些正向的理由,包括“自己经历过一些痛苦,并得到过他人很大的帮助”,所以也想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或者是“助人工作与自己的文化价值一致,于是追求助人生涯”;也可能是希望“有机会与一些聪明有能力的、而且认为成长与助人是重要的同僚互动”等等(李明晋)
这些理由虽然是以自己的经历和需要为出发点,但通常都是以利他为主:“想要为别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但还有一些负向的助人动机,更容易被避而不谈。这些动机更有可能存在于表层的助人动机之下,代表了助人者一些更深层的需求和愿望。
Sussman (1992) 曾经研究过心理咨询师潜意识的从业动机,并且发现了咨询师潜意识中“各异的心理需求”。其中最常见的是“想要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 和 “想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愿望”。
除此之外,选择助人职业的动机还有可能与建立关系和相互依赖的需求有关。助人者可能希望“借由助人工作来解决个人过去的未竟事物,或改变令人痛苦的过去”。
需要注意的是正向和负向的助人动机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助人动机中存在一些所谓“黑暗的”动机也是正常的 (Skovholt & Jennings, 2004)。
02
为什么你的帮助吃力不讨好?
说完动机,再聊点“助人”的具体操作问题。
很多“帮助”帮到最后,总会出现一个困局:给予帮助的人和被帮助的人,心里都很别扭。
这就说明帮助的过程中,技术动作出现了变形。
对助人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急切地希望对方“变好”。
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中发生。有段时间状态不好,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反复出现,就想找我妈倾诉一下,没想到我妈超级紧张,反复地劝我:“想开点”“人生困难多了去了,不需要焦虑”“一定要开心,开心最重要”。
直到我自己调整了状态跟我妈说我没事,我今天挺开心:就应该这样嘛,这样才好。
我知道这是我妈的美好愿望:希望我天天开心。但是,这让我觉得在她眼里,我只有开心才是好的,正常的。那些“负面”的情绪并没有被看见和接纳。
急切地期待对方”变好“,虽然是基于善意,却可能剥夺了对方“不好”的权利,以及诉说自己痛苦的权利。
更专业的助人者,往往对各种情绪都有着很强的宽容度愤怒、嫉妒、抑郁、焦虑……这些情绪在他们哪里,都不是”不好”的,“不应该”的,他们会用一种平等的态度看待所有的情绪,并通过情绪了解对方发生了什么。
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斯·毛斯是最早研究“对情绪的态度”和“幸福感”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心理学家之一。她的一系列实验发现:对“积极情绪”的过度追求,反而会更容易让人不幸福。那些持有“我大部分时间都应该感到快乐”的人,更容易经历孤独和无意义感。
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纳医学中心的心理学家索菲•拉扎勒斯(Sophie Lazarus)说:“一个人对某种情况的第一反应(主要情绪)往往不会造成问题,但他们对其的第二反应(次要情绪)最容易给自己造成困扰”。
当一个人觉得”开心“才是正常的状态,他就很难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开心“,从而产生对所谓”负面情绪“的负面情绪,比如:因为觉得自己”不该这么焦虑“,变得更焦虑。这种“次生情绪”,会加重我们的心灵痛苦。
咨询师提供的,恰恰就是一种对情绪没有分别的接纳:没有任何“不应该”的情绪,你的一切感觉都被尊重。
专业助人者的另一种能力,是能够容忍模糊的能力。
所谓”容忍模糊”,大致可以理解为”不急着下判断“的态度和”跟求助者一起面对不确定“的耐心。
“我明明尽心竭力帮了ta这么多,结果ta不仅不感激还抱怨我,还有良心没啊!”类似这种的抱怨你一定不陌生,这就是“模糊”带来的常见后果。
“模糊”是助人这项工作的特点,也是难处。
求助者在倾诉时,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含混复杂的,是没有逻辑的。一个人的症状和过往经历,是很难一一对应的,很难轻易做出”是A导致了B“这样的结论。求助者是否会改变,如何改变,改成什么结果,也是不确定。甚至ta是否真的想要求助,也需要你具备辨别的能力。
所以心理咨询里面常说,只有那些准备好了、“主动接受帮助”的人,才可以真正被帮助否则,你没必要追着ta送上你的帮助。
跟有明确评判指标和即时反馈的事情相比,助人这件事,相当于一个没有KPI的工作,很难找到一个抓手。而助人者要做的,恰恰是在种种模糊和不确定中,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抓手。
很多来访者都会疑惑:咨询时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说话,咨询师说得很少,可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情绪就会轻松下来?
其实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中,咨询师已经做了一系列动作:倾听、共情、神入、澄清、解释、诠释、面质、自由联想、镜映、移情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不加评判的动作,让咨询师和来访者在混杂的情绪中慢慢发现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03
自己过得好,是助人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合格的助人者,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过得好,过得满足,这意味着:他已经处理了那些困扰自己的创伤和课题,他的各种心理需求也较好地被满足。这还意味着他能用一种温和坚定的方式划定自己的心理边界,保护自己,也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
如果你还没有做到,比起助人,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助”和“自助”,先让自己达到一个更满足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一个想要成为咨询师的人,首先要去做咨询,解决自己的议题。这会让你更谨慎地判断自己的动机,避免它们在今后干扰你的咨询。
就像治愈心理疾病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一样,看清自己助人动机的第一步也是意识到反思助人动机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正向的助人动机有利于增强职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避免职业倦怠;而了解自己负向的助人动机则能帮助咨询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个人议题、心理需求和咨询工作中的“盲点”,避免给来访者带来负面的影响。
像上文提到的,咨询师的助人动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往往不仅停留在我们易于察觉的层面。对于我们日常的反思中所关注不到的动机,可以通过接受个人体验去发现和处理。欧文·亚隆也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写道,接受个体治疗应该是心理治疗培训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讲,能够意识到自己助人能力的有限,恰恰是助人能力升级的开始。
04
对“助人”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果你有成为一个专业助人者,比如心理咨询师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 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成为咨询师的特质,也无从了解;
  • 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状态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很难做出决定;
  • 不了解自己适合帮助什么样的群体,找不清自己的定位;
  • 流派太多学不过来,各种理论互相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流派,选什么流派;
  • 没法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看到来访者只有理论,却无法共情……
而“试错”的成本和难度,往往又是很高的。
为了帮助你更简单的接近“心理咨询师”的助人本质,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成为一名咨询师,简单心理Uni开发了《心理咨询师入门体验课》
由4位平均从业10+年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联合授课,用最小的成本带你进行一次“助人&职业探索」
这门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学完它你能:
  • 技术入门丨了解自己的助人动机,了解心理咨询的助人原理
  • 职业入门丨了解心理咨询师的行业现状与未来职业发展
  • 流派入门丨了解自己更适合的心理学成长方向和学习方法
不管你是对”助人“感兴趣的心理爱好者,还是想要进入咨询师行业的探索者,或者已经有一定学习和培训经历的助人者,都能在这门课中得到一些收获。
根据往届同学的经验,有人通过这门课程理清了困扰自己的原生家庭课题,审视了可能会干扰自己的动机,并找到了正确的处理方式。
“一直困扰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中,大学毕业回家里小企业,理念,认知,都不同,感觉家里一直处于负面的情绪状态中,家里人感觉一直指出你的缺点都是为你好,在这样一直负面反馈的状态中持续10几年,自己又走出来,家里用金钱和愚孝一直捆绑我,我也独立不起来,人在负面情绪中,控制力很弱,所以更差,麻木了!想学心理学去帮助自己,在章节中了解到,成为心理学咨询师需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真正想解决问题还是咨询比较好,在以往的认知中成为心理咨询师第一是自助!”
有人放下了过往习惯评判的思维模式,在自己的工作中,升起了更深入理解和帮助他人的动力。
“我想尽微薄之力去探索并帮助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我现在像一个孩子站在心理学的橱窗一角,看到心仪的东西的一些模样,但是隔着玻璃没法触碰。所以,我的从业动机是自我探索型和利他型。”
还有人意识到过往助人过程中,很难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问题,放下“对错”标准的一刻,就获得了对自己和他人真正的共情。
“过去我去倾听朋友们讲述的苦恼,其实是他们向外界的一种求救,而当我同理地感受到他们的苦恼时,我选择首先否定这些负面情绪,我以为我唯一能做的是宣扬理性的力量,逼他们忘掉“不该产生”的情绪。我突然明白,原来曾经一心想做个倾听者想去帮助朋友们走出困境的我,并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明明冰天雪地的时候用一个木棒企图驱赶他们离开那里,可是,真正走得动的人,又怎么会被困于此呢?”
这门课是从简单心理Seed课程框架下优化而来,既能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也能听到从业十几年的咨询师以亲身经验讲述对”助人“的理解。
“当你的来访者来找你的时候,它很可能是一只小虫。作为心理咨询师,你要做的,不是告诉它将来你一定会变成一只蝴蝶,你要做的,是蹲下来,分担它作为一只虫子的泪水和卑微。”(来自授课老师孙平咨询师。)
学完这门课程,你会发现:一个合格的助人者,是轻松又小心的——
ta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界,能够忍受不确定,谨慎做出每一个判断。
以及,在面对他人的痛苦和人心的复杂时,懂得保持足够的尊重和谦卑。
号外,号外!
虎年超值年货节开始啦,
【秒杀专场,限额来抢】
【囤课狂欢,优选套餐】
【开年红包,见者有份】
【简心周边,重拾年味】
阅读原文,查看全部课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