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景芳时空·跨界宇宙
这是一系列“了解职业人生”的直播。
2022年,童行书院创始人、“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计划邀请100位以上各行业专业人士,与各行各业有趣的灵魂聊一聊,对谈人生成长、职业发展,介绍各行各业工作现状、畅想未来。
能确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有趣的灵魂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心灵有深度的人沟通,是让郝景芳获益匪浅的学习方式,因此也很希望将这些温度和智慧,带给更多人。希望给少年打开眼界,拓展职业认知;给成年人带来启发,促进终身学习。 
本期我们带来这一系列的第一位嘉宾——科普作家河森堡。
讲解员=耍嘴皮子 No!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挨饿
郝景芳:大家好,今天我们会聊聊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职场发展经历。也许有家长、孩子他们对未来是非常迷茫的,然后自己平时身边也没办法接触到这么多各行各业的有意思的人,也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选什么专业,每行都是干什么的,怎么进入这个行当,所以我会请来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有意思的人,每一个人呢,都有有趣丰富的灵魂,也都有很有趣丰富的职场经验,然后会分布在很多很多行业。那希望能真正让大家都打开一个视野,能够了解到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有趣的生活方式。
大家知道河森堡老师是现在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网红作者、畅销书作者,也在网上有很多粉丝。河森堡老师你的整个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大概是怎样的?
河森堡:我之前在国家博物馆做了九年的讲解员,从2011年一直到2020年。在2020年的时候离开了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一个自媒体作者,而且,我现在也有一本科普书《进击的智人》,这本书是关于人类进化。这个是2018年写完的,卖相还可以,所以别人问我说你是一个作家吗,我说不,我是畅销书作家。现在呢,我的主要工作依然是在文博、文化、写作领域继续深耕。
郝景芳:河森堡老师这本《进击的智人》非常出名,那你当时为什么会想写“智人”这个主题呢?这和你在国家博物馆的工作经历有关吗?
河森堡:对,还真的很有关系。原来我们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制度,年终的时候要对讲解员进行考核。其实就是在这个展厅里随机抽取一个时代,因为我们那个展厅是按时代分的。比如说古代中国有八个部分,这个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会随机抽取一个时代。然后在这个时代随机抽取一件文物进行讲解,因为是随机抽的所以你也不知道会抽到哪个,你就得都准备。然后你在前面讲的时候,专家在底下听着看你说的是否正确。
当时我在做准备的时候,我都犯嘀咕,你说抽到隋唐容易,隋唐那么多历史文献记载,那么多故事英雄传记,随便抽一段跟文物一搭配,这不就讲出来了吗。但是当时我特别害怕的一点是抽到远古时期、石器时代,展柜里就放几个石头。这有什么好讲的,万一让你讲石头,你怎么办。后来就发愁。结果我抱着这样恐惧的心态。这么一去了解,发现这事还远比我想的深,这石块如果钻进去就会发现它有无数的知识可以讲。
郝景芳:你原来是学理科,学计算机的是吧?那怎么跑到国博去做讲解员呢?
河森堡:是的,不过当时我也没想学计算机,我想去学戏剧影视学,因为我喜欢故事。我当时想拯救中国电影,我觉得中国电影他们这么差劲是因为故事都不行。不管后期、导演、演员怎么使劲,特效怎么加。故事不行自然影片也不好,我说你们都起来,我来写出精彩的故事。
但是后来去学了计算机,可是计算机里面那编程语言,它恰恰没有故事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东西。我心里的热情没有熄灭,毕业后正好看到国家博物馆去我们学校招聘,我听着挺有意思,我心想讲解员不就给人讲故事吗,那我就去吧。于是我去了,面试很顺利就通过了。就是我老觉得我是一个耍嘴皮子的人,因为我在展厅一个人讲历史。讲的那些都离现实很远,和生活没什么关系。后来我说万一时代变了,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了怎么办。然后我就想学一个不会被时代淘汰的技能。我说要不练颠勺,练挖掘机什么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老师他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而且非常认同。他说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挨饿。
为什么呢?因为,故事在人这个物种中是一种跨文化的刚需,不管是在纽约曼哈顿富人区里的这个老总还是在拉美热带雨林里的小孩他们都喜欢故事,没有人不喜欢故事我也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无论你是一个讲解员还是一个老师或你是一个导游,只要你是一个跟人接触的工作,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技巧层面上的事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向受众展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你曾经读过的书、上过的学、学过的技能、旅行过的城市、经历过的事件,你听过的音乐会、看过的电影、养过的宠物和你爱过的人。这些都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你灵魂的一部分。
然后你在讲述的时候,这些东西会不断的从你身体里弥漫出来,想藏都藏不住,而这种真正个人化、不可复制的特质才是那些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最大价值所在。一个人如果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肤浅,他写出来的故事就不能让人仰望。
想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可以去关注那些反直觉的结论
郝景芳: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看好多年书才能到一个各领域都了解、博学的程度,那当今这些社会又变化那么快,这些新的职业,其实一个人想要去体验的话,一个行当干一年,这一辈子也干不完,所以讲故事变得很有挑战性,你过去讲村里的故事,就基本上是在村子里面的人和事,讲一个书生跟一个狐狸精的故事,可能历朝历代的书生跟狐狸精都差不多。
但是在今天,你想讲一个让人觉得可信的故事都挺难的,因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实在太少,惊鸿一撇的了解,那如何让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果一个人确实他的知识只能局限在他的生活里面,怎么到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里面理解更多的人,让自己也能够去讲述一些更普遍的故事呢?是否有共性的东西。
河森堡:首先,我觉得是学知识。它其实不是一个现象过程而是越学越快,你学的越来越快,新的跟旧的知识产生了联系,然后就把它记住了。但是刚开始你会发现,如果你没有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你都是全新的,你就硬着头皮去学。刚开始,你会发现特别困难,但渐渐你基本知识量有了,你发现你学习的效率就高了,而且越来越快。一旦达到这种指数增长的效率的话,那这事就不难了。
第二点,我觉得假如你想了解一个陌生的领域,你应该去关注那些反直觉的结论,然后你去问问行家,这反直觉的结论他是怎么来的。有过经历的人,才能写出细节。
郝景芳:所以我一直都觉得说其实写作是吃老年饭的。写作其实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什么写作要少年成名,出名要趁早,其实我觉得也是有一点误导,不排除有很多天才作家,但是写作从大的领域上来讲,真的是吃老年饭。
作家往往在40-50这个年龄段写出的最绝世的作品,因为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对整个社会有了一个丰富且深刻的认知,而这种认知、生活的体验给作品带来的底蕴是很难取代的。
作家:歌德
有好奇心支持的求知欲是天赋吗?
河森堡:我觉得可以靠后天培养。假如孩子还小的时候,你有机会带他去影院看纪录片,比如说看哈勃纪录片,当看到十几米宽、好几米高的矩形荧幕上开始出现浩瀚的宇宙,然后看到火箭是怎么升空的,在熊熊的火焰之下飞向天际的远方。然后在宇宙背景之下,背景音乐像教堂里唱诗般高亢、遥远。
我觉得只要是人,都会被浩瀚之美所震撼。不仅满足好奇心,还能满足他对自己的认同,他会提升自己的自尊自信——看我学的可是这样的东西啊,我在意的是这样的世界。
郝景芳:可是现在的小孩子,他们这一代人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很多,面临各方面的刺激实际上是会很多的,那你觉不觉得时代发展变化,使得现在成为资讯爆棚、娱乐爆棚、刺激爆棚的时代,对于孩子来讲,可能他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跟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就会非常不一样。
河森堡:我小时候看《百科全书》,或者类似于《10万个为什么》,翻着翻着,他会给你介绍一个神奇的自然现象,但是为什么有这个现象,书也没答案,这就要靠小朋友以后长大后自己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多文章最后都是这么结论。但现在,上网查一下,只要几秒钟,我可能就知道答案,你会发现答案离自己很近。但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这个答案,是你得到这个答案的过程,寻找答案的方式是真正重要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重要,它会告诉你说这一切并不是已知现成的,一个未知的世界等待人去探索。万物已知的状态是最不利激发人的思考精神的拿我亲身经历来说,如果这个知识不是靠短视频摄入的,是靠文字摄入的,那你在复述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短视频直接呈现的是画面是具象直观的。但在读文字的时候,脑子里是抽象概念,或者说你为了理解这段文字,你必须得想象一个抽象的画面。
现在应该已经是有严肃的心理学研究,但研究的证据不够充分。不过从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现象,我总结出来,如果一个成年人他是长期重度沉迷短视频,那这个人他的抽象能力可能会下降。现在不只是大学生、中学生,包括小学生也出现这种情况,我身边有不少老师,他们都发现孩子读不懂题应用题题干,读不懂现代文阅读。
再有,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刻意练习》,我们过去总认为,只要你练的过程很苦,你就能取得进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不对。这是比较落后的训练方式,正确的是书中讲到的:第一、focus,先是你得集中注意力,不能三心二意,听着这个随身听,然后再练着。你注意力首先得集中,把所有其他事都抛开。第二、feedback,就是你旁边有一个教练,他知道正确的方式是什么,然后能看出你的问题所在,他就给你反馈。第三、fix  it,就是有人给了你反馈,你得改。你之前的方法不行,就按照教练告诉你的方式来改。没有“天生就不适合”这种说法,也许你到不了这个领域的一流水平,但只要你热爱并且有科学方法,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手。
何为幸福?人生的奥秘:希望与等待
郝景芳:我知道你现在也是家长了,作为父亲,你会对于他未来有期望吗?
河森堡:当然是有期望的。刚出生的时候,我对他的期望就是希望他这一生健康、幸福、正直,只要能满足这三个标准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
郝景芳: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会说,你想让他幸福这标准太难了。现在不挣到年薪200万,谈得了幸福吗?
河森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见闻,然后再分享一个比较严肃的结论。我身边也有那种特别有钱的朋友,他身价过亿,但是他走路时候身上会响,因为带着药瓶。每到一段时间,他必须得定时吃药,这个镇定情绪的药不吃,这人就没法控制自己,你就可想而知,他焦虑到什么程度,可他很年轻。
那咱们换一角度,讲我在做一个博物馆讲解员,一个很幸福的职业,有很多闲暇时光,但假如说,你当时并没有一本书卖得非常的畅销,然后也没有人知道你,你会不会幸福。如果一个人,他认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他的生活会比现在好,他就会幸福,跟你现在是否真的过得好关系不大,你会发现,人是一个被导数支配情绪的物种。所以,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期。比如说,你找到了一个爱好,然后你在这个爱好的领域里每进一步,你会发现生活的导数是往上的,明天的你会比今天的更好,后天的你会比明天的更好。这种向上的导数,其实会深深的影响你的情绪,给你带来幸福感。
郝景芳:所以还是《基督山伯爵》那最后一句话,人生的奥秘都在这两个词中:希望与等待幸福不是一个外在的标准,而是你内心的感受,会变成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衡量,最后回到自己内心作为一个终极的标准。这个是河森堡老师的答案,我觉得这个答案其实非常睿智,很有真正的哲学眼光。
《基督山伯爵》剧照
互联网时代如何平静焦虑
郝景芳:为什么你不继续做逍遥的国博讲解员,而是做现在这个,做这行有没有什么让你焦虑的地方?
河森堡:这个压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总结为四个字——社交超载。比如说,自然状况来说,人一般也就处理100多个人际关系,不会超过150个,然后现在要处理600万个人际关系。然后,最要命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对恶意是非常敏感的,就是当你面前有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时候,你肯定注意力放在坏消息上。
郝景芳: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你如何平衡这种焦虑?让自己回到内心的平静。
河森堡:我说了,可能大家会失望,其实这方法就是去健身,你跑完五公里,然后你可能就会好很多。这些年,自媒体的运作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如果你没扮演过那个社会角色,你是不会懂别人的苦衷,自媒体可以说,让我的灵魂又发育了一遍,让我人格又发育一次。一般来说,成人22岁到25岁的时候人格就已经发育成熟,但我很显然又走了一遍。
郝景芳:人生不可能完全没有困扰,接受困扰的生活状态,然后去调整自己的人生这个是我们今天从河森堡老师的生活工作态度上学到的,无论在生活中去追求什么,但是让自己和身边的亲友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觉得这是生活的最终真理。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还有身边的人,珍惜亲密关系,是确保一个人幸福的重要来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