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变“春劫”,股市成股灾。A股和港股,很多优秀的公司,无论任何标准看,都属于低估状态。此时,投资者唯一需要的是勇气。

我年初预期比较乐观,主要看的是中国货币政策放松,打脸了,各路黑天鹅很多,密布天空,乌云压顶:疫情卷土重来、乌克兰战争、美联储加息,美国CPI超过7%,通胀创四十年新高,最新预计今年鲍威尔将5次加息,美元加息预期把美股和比特币都打趴下了……
不必恐慌,中国货币政策主要锚定的不是海外美元,而是国内物价和经济。美国面临物价通胀,中国面临经济下行,然而共同的长期压力是通缩,最极端的状况可能产生“滞胀”。所以,中国央妈很果断,选择了不跟,提前出手,不但不加息,反而降准降息。新概念越来越多,本质是新瓶装旧酒,简单说,就是放水。未来还会继续配合降准+降息+减税+房地产松绑(一城一策,安徽打响了第一枪),这是中国应对经济下行的组合拳。
今年实体经济会继续悲观,但股市目前已经处于底部,因为松货币+宽信用,只要基本面不出现超预期的恶化,系统不发生猝死性的金融危机,流动性也会催生资产价格上涨。
在降准降息之初,人们还停留在悲观预期中,狐疑,不信,一有风吹草动就踩踏,尤其是去年炒高的高估值标的。货币宽松周期到了中后期,人们就会逐步接受更残酷的现实,现金可能成为废纸,购买力被不断摊薄,逼着你去投资购买资产。这时候,A股受美股的影响才逐步脱敏,走出独立的行情。目前,一月“股灾”,就是市场处于惊弓之鸟的狐疑阶段。
春天已经快来了,只不过大家还觉得春寒料峭而已。跌回3000点的可能性极低,不必人吓人,过度恐慌。恐慌,散户市的羊群效应而已,涨就一窝蜂追涨,跌就一窝蜂杀跌。不要追随市场情绪市场是愚蠢的是后知后觉的市场无效才是投资者超额利润的源泉。
A股目前就是至暗时刻,勇气和信心,是投资者走向胜利的保证。此时,重温电影《至暗时刻》,世纪伟人丘吉尔,在人类文明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他的演说鼓舞了笼罩在极权恐怖中的千千万万人:
我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场极为残酷的考验,我们面临的将是旷日持久的斗争和苦难。你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畏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再长再苦也要多去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域战斗;我们将在空中战斗,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我们将不惜代价守卫我们的岛国。我们将在任何一块滩涂战斗;我们将在任何一处敌人登陆之地战斗;我们将在任何一畦田野、任何一条街巷战斗;我们将在任何一座山岗战斗。我们绝不投降。纵使,我绝不相信,英伦全岛或大部分落入敌手,遭受奴役,无力反击,驻守在帝国海外领地的舰队仍将继续苦战,直至新世界适时秉承上帝的意志,全力以赴,解放旧世界,让其重获自由。
纪念丘吉尔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文:licats  编:先知书店
1965年1月24日,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二战胜利的温斯顿·丘吉尔逝世。对于丘吉尔的评价,世人往往过于脸谱化,有人称他为“伟大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无耻混蛋”,却常常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内在本质。
“脸谱化”的概念,最早被用于文艺创作。创作者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迅速记住情节,理解意图,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刻意做了简单化、概念化的处理。“脸谱化”对应的,是我们熟知的二元思维——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这种简单粗暴解释复杂世界的思维,结果是遮蔽事实,以及群体认知的普遍低智化。
但事实上,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越是大人物,就越“多面”。谨以此文纪念丘吉尔,看见“多面”丘吉尔那稳定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系统。
▌超越莎士比亚的“社会不齿之人”
2002年,英国BBC在对“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中,温斯顿·丘吉尔高居榜首,超过了四百年来一直作为英国名片的莎士比亚。
然而,他的政敌对其评价却是:多个相互龃龉角色的合体。连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都曾说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个“社会不齿之人”。
还好,我们对丘吉尔的认识,没有太脸谱化:
他是二战三巨头之一,抵抗法西斯主义的世界英雄;
二战后,呼吁西方世界抵制苏联激进主义,从而拉开冷战帷幕;
他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极力反对战争扩大化,但在香港回归问题上,一度对中国不是很友好,等等。
不过,一个人无论外在表现有多“复杂”“多面”,其功过是非无论有多难以盖棺定论,他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系统,却是稳定、一贯的。
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拥有两套价值系统,而道德良知,是任何一种价值系统的地基。
然而,内心世界和道德良知,外人常常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把握或者量度呢?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忠于自己的良知,在犯错之后,依然不避忌错误,并用一生去忏悔。因此,一个人怎样对待他犯下的错误,意味着他是什么样的“英雄”。丘吉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良知的牢笼,无休无止
1914年,发生在萨拉热窝的一场刺杀王储事件,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奥组成的同盟国,与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开战。
战争开始,双方都笃定:胜利将会很快到来。然而,马恩河战役让彼此陷入拉锯,无暇顾及其他。
到了1915年,在北线同时遭受德、奥匈、奥斯曼攻击的俄国,请求英国海军在达达尼尔海峡开辟新的战线,以缓解俄国多线作战的压力。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建议:从加里波利登陆,配合盟友,夹击伊斯坦布尔,逼迫奥斯曼退出战争,从而减轻北线压力。
这一高瞻远瞩的计划,至少需要投入5万兵力。然而,此时西线对德作战已进入第二阶段,根本无法抽调更多士兵另辟战场,能给丘吉尔的,只有2万英军士兵和其他杂牌军。
而要迎战的,则是八万多以逸待劳、装备精良的敌军。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版本,而是英军惨败——实力悬殊,加上地理劣势,导致1.6万英国士兵殒命,丘吉尔也因这场战役,被罢黜海军大臣一职。
人类的行为,永远受两种东西的约束:世俗的律法和心中的良知。律法的约束是外部的,强制的,而良知的约束是内心的,非强制的。
公允地说,失败的责任,不全在丘吉尔。罢黜海军大臣,是为了告慰枉死士兵。
在被罢黜海军大臣两年后,首相劳合·乔治又重新启用丘吉尔,并任命为军需大臣。这至少说明,这场失败其实没有影响到丘吉尔的声誉和政治生涯。
这场失利战役的惩罚,在丘吉尔的政治生涯中看似慢慢消除,但却在他的内心世界饱受折磨,余生挥之不去。战争结束后,丘吉尔用长达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轰动一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由于丘吉尔的特殊身份,以及生花妙笔,让《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时间“伦敦纸贵”。不过,有人看到的是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有人看到的却是丘吉尔对历史和战争的反思,却很少有人看到忏悔。
除了写作,丘吉尔曾试图通过画画排忧解难,可当空白画布置于眼前,提笔真动手时,“画笔却重若千斤,性命攸关,悬于空中无处着手。”
后来,丘吉尔在与诗人布伦特聊天中谈到那场战役,回忆着说:“我这双手沾的鲜血多过油彩呀!”
律法、制度对错误的惩罚,让犯错者,甚至犯罪者难逃法网。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良知,才能让人所信奉的东西,成为忏悔的容器。记住错误,忏悔错误,才是对自己良知的交代。
当自我惩罚成为头顶的一把戒尺,便不再规定期限,再也不能自欺欺人,甚至终生无法摆脱。
▌高光时刻,也是至暗时刻
人类似乎很难摆脱墨菲定律的诅咒:最担心的坏事情,一定会发生。
政治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时局的判断,丘吉尔在战术层面犯过数不清的错误,但在战略高度一次次的踩准历史前进的踏板,一战结束后不久,敏锐的丘吉尔就预言:用不了多久,德意志的军旗,还会插在法兰西的土地。果然,不到20年,纳粹德国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随后,我们熟知的,是欧洲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却也是丘吉尔一生的高光时刻。正如《丘吉尔传的作者所说:丘吉尔出任战时首相之前的66年的磨炼都是为了人类社会民主自由的终极一役蓄力的。
然而,丘吉尔身边的亲人,他的盟友艾森豪威尔等人,看到的却是一个粗鲁,甚至迂腐的丘吉尔。
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诺曼底,发起对纳粹德国的反攻。丘吉尔“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演讲,不仅响彻英伦三岛,也给遭受法西斯蹂躏的世界人民送去了信心与希望:
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但谁又能想到,曾经激情昂扬的首相,就在前几天的诺曼底作战会议中,极力阻止诺曼底登陆计划,因为这是当年加里波利登陆的“昨日重现”。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即将发生的一幕,我曾在加里波利目睹过它失败后的惨状。
在丘吉尔看来,诺曼底登陆计划虽然可行,但伤亡可能过于惨痛,因此,他建议将从纳粹势力薄弱的地中海地区登陆,尽可能的减少伤亡。
事实上,从诺曼底登陆的计划,是在纳粹德国东线节节失利的背景下,为了乘势阻止纳粹休整,尽最大可能缩短战争时间,避免更大的伤亡。从决策的角度,应该是正确可行的。相反,丘吉尔的建议显得不切实际、近乎幼稚。
然而,以旁听身份参与会议的丘吉尔,在不具有发言权的情况下,与时任盟军西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起争执,对着战功赫赫的将军,偏执地诉说着一战期间,自己在加里波利惨痛的教训,不顾将自己置于外交与军事的尴尬局面,极力恳请艾森豪威尔引以为戒。
从作战会议后到诺曼底登陆的几天时间里,丘吉尔将自己的失意、忧虑和不满,以不可理喻的方式,发泄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粗野、暴躁、迂腐、自说自话、杞人忧天,这就是这位二战英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心安,即是归处
政客在乎的,是一时的名声;政治家在乎的,是内心的安宁。
因为在乎一时名声,可能会掩盖错误,并铸成更大错误;
因为追求内心安宁,可能谨小慎微到做出错判,但却赢得永久的美德。
加里波利战役的错误,以及由此造成的上万名士兵枉死,早已深凿在丘吉尔的心底,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近乎置大局于不顾,偏执到不可理喻。
即便诺曼底登陆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成功的,但丘吉尔却在更为宏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依然坚持己见,固执的认为,当时存在其他伤亡更少的替代方案。
方案的错对或优劣,或许很难去考证。但能把自己的错误和耻辱,摊在桌面,当成说服他人的反面教材,不顾旁人的耻笑和讥讽,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良知。
如果不是内心的不安,谁会近乎偏执的、疯子式的揭自己的伤疤,并与整个现实抗衡呢。更何况,即便诺曼底登陆失败,承担错误的,是艾森豪威尔。
利可以令智昏,而良知的驱使,也可能令智昏,但古语有云:心安,即是归处。
▌保守主义精神:敬畏道德秩序
21世纪,世界曾兴起一股“丘吉尔热”。以丘吉尔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角逐奥斯卡金奖;丘吉尔本人的三部史诗作品,也持续热卖。
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对丘吉尔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里根、撒切尔夫人奉丘吉尔为保守主义政治家的典范,美国前总统布什也曾表示非常崇拜丘吉尔。
英国现任首相约翰逊,更是丘吉尔的“铁粉”,力主英国脱欧自不必说,因抗击新冠病毒导致高烧不退期间,约翰逊仍抱病工作,对此,许多内阁成员认为他“太热衷于效仿他心目中的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温斯顿·丘吉尔”。
问题是,我们应该向丘吉尔学什么?排在最前面的答案经常是:
演讲与口才、幽默与智慧、文学才华、领导力……
然而,就像买椟还珠的寓言所揭示的,造就了丘吉尔的恰恰是他一生的经历——阅读的积累,朋友圈的积累,生与死的历练等等所造就的精神、气质,却常常被忽略了:
◎敬畏道德秩序:归根结底,世界是受道德法则支配的,所有正义的律法,都是被发现的道德秩序,而不是被制定的强制秩序。
◎尊重个体价值:对个体生命与价值的漠视,对个体尊严的践踏,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权力的谦卑与审慎:任何决策的好坏,都以它所能为现实中的美好生活创造的条件多少为尺度,因而,谦卑、审慎的品质,可以防止“大恶”。
丘吉尔的这些保守主义的精神或气质,或许不能像丘吉尔的演讲技巧或文学才华一样,让普通人拿来即可受益,但却是将丘吉尔和他的对手希特勒,从根本上区分开来的东西;也是为什么他暴躁粗鲁,甚至犯过大错,却依然被评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的根本原因。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唯有捍卫人类自由与尊严的精神力量才是永恒的。而汲取他的精神力量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为此,我们力荐《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以及丘吉尔本人亲自写就的三部史诗巨著。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