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 文稿整理自《2022年智谷趋势投资峰会》
(2022出现了三大重磅信号!普通投资者必须知道!如何应对?2月10日晚上8点,宇庭老师免费直播分享,点击上方橙色按扭,即可预约直播)
过去一年,许多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1、央行行长易纲定性恒大问题为市场事件,恒大将成为历史,再无大而不倒。
2、一个量化私募的员工,2021年领了5000万元年终奖。坊间有说,牛市买股票,熊市买债券,震荡市量化为王。抓对趋势,一年就能别墅靠大海。
3、微博、顺丰同城在港股上市破发,这背后是两点逻辑变化:一是港股打新赚钱概率大降;二是互联网大厂过去一年都不好过。
......
判断趋势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要怎么看2022年的经济和投资?从国际环境到国内环境,从政策到投资,2022年的机会还是乐观的。
1、中美对抗,美国加息是宏观环境的背景;
2、重磅会议传递重要信号,2022年比2021年机会多;
3、从区域到产业,下一个房地产级别的投资机会已经可以看到。
大部分人抓不住下一个历史性的财富机遇,只有两类人能成为时代赢家。
对抗是中美未来的常态,中国要重新习惯斗争

中国的麻烦一定会很多。
看看过去一年多,有多少来碰瓷的。新冠病毒起源来碰瓷,疫苗效果碰瓷,还有5G、冬奥会……就算印度最高将领摔死了,也要阴谋论一番拉上中国,就没有它们不碰的。
为什么中国麻烦多呢?
首先就是被强加的"挑战者"这个身份,也就是此前自媒体特别喜欢用的那个词——修昔底德陷阱。挑战者,被视为先天具有破坏性,是要颠覆规则的,所以既得利益者自然就会不爽。
其次,偏偏现在的世界最接近多极化,美国与其它国家的差距从来没有这么小过。多极就是不如两极稳定。这两者一叠加,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中国被过度“关注”。
于是从2021年开始,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国际社会重新演变成了三个世界:
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还有一个就是中国。
中国独自成为一个世界。
那么,中国要怎么应对满世界的恶意呢?
中美竞争,中国人有两种心态非常危险。
危险心态之一:美国就是天生喜欢搞事情,就像熊孩子一样手贱,中国让一让也无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了。
危险心态之二就是,觉得美国不行了,正在走下坡路,中国可以轻易赢得胜利。
但很遗憾,这是一个错觉。过去这两年,谁在主导国际关系的变化,谁在颠覆、重建规则?答案是懂王、睡王治下的美国。
所以,大家会看到,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如果中国能帮助美国,美国会放低姿态,就像现在这样,当美国面临供应链危机、超级通胀,那就减减关税,缓和一下关系,继续依赖世界工厂就好了。
但是,在政治、安全等领域,以及决定中美未来命运的高科技领域,美国会毫不犹豫地对中国出手,哪怕颠覆美国之前自己制定的规则。
要求台积电、三星把工厂搬到美国,提供生产数据,就是如此。
中美对抗不可避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先天缺陷,殖民时代被挖了太多的坑,不排除有时候凶险程度会超过美苏。
顺风顺水的90后、00后,还有相当程度的80后,根本没经历过中国四面都是敌人的日子,没有中国被整个西方围堵的体验,他们能否经历长时间高强度紧绷状态?
中国普通人,要重新习惯斗争,学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未来的破局之路,有三个支撑点:一是RCEP,二是继续在交通和产业上加码加力,三是数字化进程。
对高层意志,要有五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另一个要点,是对诸多争议或模糊领域进行了正面阐述,5个“正确认识和把握”
1. 共同富裕,强调是优先做大蛋糕,而不是劫富济贫。不搞道德绑架,不搞福利主义。
2. 资本,强调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没有一棍子打死,也没有只看优点。
3. 初级产品,之前有过于关注高端产业、高精尖的倾向,这次予以强调,能源、资源、粮食等初级产品关系着底线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产业升级不能把基础底线丢掉。
4.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指金融。“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警惕恒大等事件。
5. 碳达峰碳中和,不能碳冲锋也不能运动式减排,之前拉闸限电事件要警惕,确立了先立后破的原则,也就是新能源能顶上之前,不能硬性地把传统煤电给断了。
五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目的,是形成共识,不要走偏,不要过多争议过多摇摆,2022年更多精力要花在干实事上。
2022年是关键年份,速度和稳定,优先于改革和争论。
如果想看会议的完整解读,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2022智谷峰会直播回放链接及嘉宾PPT。
过去的三角是房地产——金融——地方基建
我们国人的投资品种向来不多,其中多数人都偏爱投资房地产,它其实就是中国最主要的大类资产之一。
我们老百姓根据过去的经历,都能得到一个朴素的经验,那就是只要中国货币放水,房价铁定上涨。所以,房地产,就是中国大放水时期的优质资产。
货币流向哪里,财富机会就在那里,房地产一直都是中国的印钞机,也是信用的扩张器,每逢放水,房价必然要上涨。这个道理,其实在2020年疫情之后的货币宽松中继续得到了验证。
不过,2021年,随着货币政策变得克制,随之房地产的调控体系基本成形,“三条红线管房企、两个上限管银行、土地两集中管地方政府”,房地产去金融化的决心非常坚定。
在这个调控体系下,房企融资渠道收缩,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于是就迎来了一股暴雷潮。恒大这一个巨头的倒下,击碎了房地产市场诸多的幻想。
背后的政策逻辑,其实很直接,就是要坚定房地产去金融化,调整经济结构,长期来看,就是要让房地产回归民生属性。
过去的第二类优质资产,中概股。中国高速增长期的优质资产——中国成长型企业。
中国房地产、美国股市,一度都是永不下跌的神话。中概股,辉煌时期,其实是吃了两重红利的,一是中国业务高速增长期的红利,二是美国牛市的红利。
但是2021年,中概股被锤到趴在地上了。以前资本市场青睐的教育股,因为双减政策,几乎全跌没了;阿里,因为反垄断,跌去了一半;滴滴,因为数据安全问题,直接退市了。
中概股的投资逻辑被颠覆了,以前认为是代表中国科技实力的互联网股,全都被认为只是简单的应用场景创新、模式创新,不是真正的硬核科技,这一点也反映到一直下挫的恒生科技指数上,全都是互联网巨头。
中概股涉及到的行业监管政策变动,其背后的逻辑是共同富裕下的一场平权运动,教育培训机构、互联网巨头们,本质来讲,都是中间商赚差价,钱都流到了中间商的口袋里,中间商太膨胀,最终挤压了两头的供给端和需求端,抬高了全社会的运行成本。所以,要降低教育成本,降低互联网给实体经济造成的成本。
滴滴退市事件,触发的另一个担忧,是中概股会不会集体退市回港的焦虑。中概股,和港股市场的命运,都必然要遭受两大不确定性的冲击:
一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他们就是大国博弈的战场。
二是两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国内监管政策变动随时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政策释放的信号也随时可能扭转市场预期,不管是悲观还是乐观的预期。
第三类,也是过去一年最吸引人的优质资产,各类大宗商品。
主导市场的另一根线,就是能源危机。美林投资时钟告诉我们,通胀时期,商品是最值得投资的。
大宗商品的疯狂,上半年主要是全球需求复苏,在驱动它的上涨;到了下半年,需求有回落迹象了,结果天原因冲击供给,导致了全球大宗一直维持在高位,降不下来。
本来中国是很坚决有信心压住房地产投资的,要把投资房地产、基建的模式转向投资制造业。
2021前八个月,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很快,同比达到了15.7%,扭转了中国的制造业比重连续下滑的局面。
但9月份问题就来了。除了房地产投资萎缩造成建筑行业负增长,还有一个就是拉闸限电事件。
这同样是一个政策风险事件。原本是想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但新能源的可替代作用还没完全发挥,就过早退出煤炭。于是,后来,发改委不得不对动力煤出手。煤价跌去了一半。
过去被认为优质的资产,在2021年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政策风险事件,如果退出不及时,死扛下去,都会被狠狠教训一次。
一个原本是复苏为主题的2021,投资逻辑却生生被政策扭转了。读懂政策,也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重要。
未来的三角循环是科技——产业——金融
基于以上,我们再来看2022年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首先,要清晰认知一点,“2022年最大的风险,就是经济增长”。这话不是我们说的,是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说的。
从最近两次高层会议也能看出来:
1、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基本盘”,其实意思很明显了,当前大盘压力大。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了更详细的描述,三重压力,还要政策要适度靠前发力。
3、中财办副主任解读会议时,还加了几句说,说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唯一目标,就是稳住大盘,稳住经济增速和保住就业。这是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那么,回答2022年的经济抓手是什么,就是找投资主线的过程了。
在经历2021年的行业大整顿之后,2022年一些监管的干预应该会减少。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修复需求。
一,首先是投资的需求,会议提出要“适当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基建呢?中财办在解读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人民日报12.12日发了一篇会议期间高层的讲话,提到几个领域,
包括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以及人民日报说,会议有明确点出一项任务清单,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改造,农村改厕。
除了看官方的文件,还有风向标值得留意——市场上的各类聪明资本在做什么?由此判断出余下几个投资机会。
我们把各类资本分为民间资本、国家队以及外资来看,民间资本更注重一个短期的回报率。国家队要完成战略产业部署,所以会更有耐心,更倾向于干价值投资的事情。而外资,预判性和嗅觉一直都是最强的,也是比较有耐心的资本。
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资金就已经在发出两个重要信号:
一个信号是他们从过去以一二三线城市为参考坐标来投资,变成了更多参考行业的维度。
另一个信号是,资金在加速流入硬科技制造业领域,第二产业科技升级的融资活跃度明显提高了很多。
1、民资:代表着旧钱意志的高瓴资本也在进军半导体等前沿科技领域;代表着互联网新贵们的创投资本,也开始向产业互联网布局。
2、国资:国字号的资本,越来越强大,去年在一级市场前100件融资事件中,国家队参与度从十年前不足10%,上涨到2021的接近30%。
3、外资:去年8月份的时候,北上资金就发生了一次改变,以前他们喜欢食品饮料,但8月公布的第一大重仓行业,却变成了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还有进军中国的贝莱德,五大重仓行业也都有新能源、科技创新。
从这三路资金势力的变动,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投资思路已经在发生改变了。
过去是追求短期回报的金融资本,想要挣快钱,现在也在安安分分流入到产业中。以前地方政府成立城投公司,用PPP模式,建产业园等这些基础设施,开发房地产,来拉动经济增长。现在他们却转向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外资以前在中国是寻求最大的确定性,那就是有最大的消费市场,所以他们喜欢抱团消费板块。而现在转变为重仓新能源,投资逻辑更倾向于注重技术端了。
虽然新能源目前也是中国最大的确定性,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放在全球,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是有比较优势的,外资最喜欢买的是电动车产业链中游的锂电池,这一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对发达国家弯道超车的赛道。
这些投资思路的转变,归根结底,是一个底层逻辑的改变,也就是杨伟民说的以房价为龙头,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这个三角循环已经走不下去了。
未来的三角循环是科技——产业——金融。
END
中国的投资方向发生转变!从区域到产业,都在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如何分享这些行业红利?
这里分享几份关于高端制造、专精特新的资料,长按下方二维码,领取相关研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