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椰子树
从《你好,李焕英》、《穿过寒冬拥抱你》到今年春节档的《四海》《奇迹·笨小孩》等影片,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600977.SH)的身影从2021年初贯穿至今。
也是在这个契机下,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独家对话了中影股份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
据中影在昨日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过去一年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的项目共有24部,累计实现票房239.6亿元,占同期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总额的60.01%。
“2021年是中影的一个丰收年,但这个丰收并不简单地指数量。”傅若清总结。中影作为一家电影公司、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过去一年,从票房上来说,中影实现了一家电影公司最基本的业绩盈利,而作为一家国企、一位“老大哥”,中影对于原创人才的注重、科技创新的推动,都令其成为更加切实的行业推动者。
“一年出品或参与出品20-30部影片”、“在创作中处于不同阶段的原创项目保持在50部以上,与行业各方广泛合作”、“用科技捍卫电影作为视听产品的终极享受”,都是傅若清为中影回答的填空题。
中影的一系列行动既反映电影市场、又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而在这次对话中影股份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的过程中,娱乐资本论也看到了更多对行业有价值的东西。
成绩单
在中影股份大楼等候的过程中,娱乐资本论看到走廊、房间里随处可见的电影海报,无论是《长津湖》或是《峰爆》等不同体量的影片,都挂在显眼的位置。真正开始进入采访后发现,傅若清在聊到每一部时都如数家珍。
顺着春节档近在眼前的话匣子,傅若清的讲述回到了去年相似的那个时间。
2021年的春节档,七部影片上映,创下了78.22亿的总票房。在那个破纪录的数字背后,除了参与出品三部项目外,中影起到的更多是发行上的统筹和协调作用。
为了这个重新回归的春节档,大家一致商定不恶意打价格战、票补战,纵使七部片子票房有高低,但在傅若清眼里,“这是中影和相关兄弟单位共同协作得最好的一次,也可能是这几年春节档宣发成本控制得最好的一个年头”,最终才有了良性竞争下的破纪录成绩。
在发行业务上,中影一直拥有着强大的优势。对于2021年这个失而复得的春节档,中影自然也通过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尽可能的让各家片方得到同等待遇,这或许也是使命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在整体市场缺乏更多刺激和引导时,中影开始在电影创作方面做出新尝试。
今年五一档的《悬崖之上》不失为最好的例子。谍战题材、没有流量明星,依旧成了小爆款,最终收获11.9亿票房,也成就了又一个破纪录的档期票房。
无独有偶,中秋档的档期冠军《峰爆》依旧是由中影第一出品。灾难题材、致敬铁道兵,收获票房4.37亿,同档期的亲情片《关于我妈的一切》,也收获了超1亿的票房。
能看到,在中等体量上下的影片投资里,中影尝试了多种不同类型,这其中,经验的意义或许大于收获。成色和市场层面收获更好的是《悬崖之上》,但针对国产电影中不多见的灾难类型片《峰爆》来说,傅若清坦诚地告诉小娱,其票房表现实际上和预期有一定差距。虽然影片的品质、影响力都有口皆碑,但档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是不可控的。
除了中等体量影片的尝试和拓展外,主流商业大片依旧是中影的重点创作方向。
国庆档,“我和我的”系列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辈》上映,收获票房14.76亿。虽不及前两部票房成绩高,但三年来整个市场环境在变,“(它)还没有让老百姓审美疲劳,还挺好”,傅若清笑着说到。
“我和我的”系列以集锦式形式走到第三年,从年代、短片数量、主题、导演人选都在发生改变,观众们还是很追捧,傅若清对于下一部的态度却并不明朗。“我们其实一直觉得,前两部‘我和我的’里面,单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和属于电影的表达还意犹未尽,或者说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很难充分表达太多东西。至于2022年还会不会有,还是得看主题的选取。”
或许是随着创作思路的放开,更多符合主流价值观、又适应商业影片规律的作品进入中影视野,也使其不再一直依赖于主流的超级商业大片。
前文提到很多破纪录、亿级票房,但傅若清也并未因此盲目乐观。谈到暑期档市场较为冷淡时,其实能够延伸出很多问题。作为历年来的大档期,暑期档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较少,这也对应着全年的档期大盘较冷,小档期影片扎堆、平日影片上映数量较少的情况。长达两三个月的暑期档,实际上和平日并无太大区别。
进口片受疫情减少,在这种时候中影既要按政策进行内容补给,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丰富国产影片,尤其是更多是中腰部力量的国产影片。“我们的类型化影片不够,目前更多的影片都是调性相似,还不够丰富,”傅若清谈到这一点,中影希望起到一种引导作用,推动市场更加丰富。
因此,收获之余,中影还在思考如何求变,除了作为一家企业的根本诉求外,中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比任何一家普通的影视公司都更重。
三线并进:做好主流影片、丰富类型片、培养原创人才
在后疫情时代对于行业的诸多分析中都有一个共通的观点,那就是缺乏中腰部影片、也缺乏更多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创作者。
中影也基于自身的特色在不同层面上去解决这两个“缺乏”的行业难题。
傅若清谈到中影的定位,做优做精主流商业大片,加大类型片创作,同时注重多题材中小成本片、原创人才的投资培养,“三个层面必须齐头并进”。他语气很坚定。
主流商业大片,几乎在每年的重要节点重要档期下中影都会有产出。“这是中影的强项,也是立命之本。”毫无疑问会继续成为中影的业务重点之一。但与此同时,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创作经验和市场的大趋势都令中影开始更加注重类型片的拍摄。“在做好主流商业大片的大前提下,我们要加大类型影片的拍摄。类似像谍战、喜剧、青春、爱情、家庭等,得让市场丰足。”傅若清补充到。
这或许和傅若清本人也有一定关系。虽然他是技术性质的工程师出身,但早在华夏电影任职阶段,他便参与出品了《捉妖记2》《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滚蛋吧!肿瘤君》等多部类型丰富的优质影片。
过去一年里,中影也用行动说明了一家老牌龙头企业在类型片领域的操盘能力。《悬崖之上》《峰爆》《关于我妈的一切》等都属于这个层面上的产物。
也是在对量与质的需求之上,傅若清意识到了原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告诉小娱,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些各维度表现较好的影片,背后的导演等主创都是一些“久经沙场”的老牌电影人,扛大旗的年轻人依旧缺乏。
而基于中影全产业链的经营生态,傅若清愿意为更多的中小成本影片和青年电影人提供机会。“我们会在中小成本的项目里鼓励一些青年创作者的创新表达,但是这种创新表达要能和观众接轨。”傅若清说。
据他透露,目前和创作者的合作框架基本是建立在中影主投主控的模式上,和单个项目或是公司整体项目的合作模式都有,“现在我们已经在和不同的合作伙伴推进了,估计现在有意向的大概在二三十个,最快一部有可能在2023年面世。”基于这种合作框架,辅以中影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的扶持,对于项目本身来说无疑更有保障。
“我们要做的就是全产业链的支撑,这个导演的作品不错,我可能会给他拍一部网大或网剧,让他一步步尝试、成长,等成熟了以后,有可能直接就让他拍电影。拍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在中间给他把好技术关、质量关。”
在这样三线并进的情况下,必须得有目标数字来量化。傅若清告诉小娱,在公司规划中,每年上映影片中要有20-30部公司出品或参与出品的项目,“我们也会考虑到企业会有的经营压力,会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以及在不同的环节里去放。”
至于对原创项目的储备,公司的规划是发挥平台化优势,保持常年在创作中处于不同阶段的原创项目在50部以上,“之所以说50部,我们是按照一个月上映1-2部,一年大概24部,影片筹备创作基本都需要近2年,就是48部,而且还要给到筛选的空间,取整数就是50部。”傅若清解释到。市场风向的变化和项目推进中途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影把这个规划中的数字也设置的更理性了一些。
同样地,作品的方向有时也需要理性的预设。在经历了这一年多来的缓慢恢复后,市场环境在变,观众喜好也在改变。据傅若清观察,受众的喜好更聚焦于情感充沛、或是小人物视角的影片。无论是《长津湖》《穿过寒冬拥抱你》等影片,本质上都在于把和观众接轨的情感传达准确了。而这也是中影未来作品的方向,在三个层面的项目中,兼顾主流价值、加入商业类型片的规律以及落地的情感。
强调电影基建,把电影还给电影本身
事实上,除了创作和发行端之外,中影对于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更能体现出其独一无二的领头羊作用。
在2021年中影发布的一份规划纲要中,对于2021-2025年的规划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创作、发行、放映、科技、服务、创新六个层面。
而科技板块,则是中影未来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傅若清爱电影,更懂技术。公开资料中显示,傅若清曾任中影器材公司的负责人,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对于科技建设的重视。他告诉小娱,科技板块的价值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捍卫电影作为视听产品的终极享受”,二是对制作、拍摄和放映层面上的支撑与帮助。
流媒体时代下丰富的内容供给对于观众们注意力的抢占非常致命,只有把电影还给电影本身,才能继续保持它的优势。
2021年6月,中影收购了CINITY相关公司的80%股权,这意味着中影在技术层面上的迈进。“3D、高亮度、高对比度、广色域、沉浸音、120桢,4K”,傅若清向小娱介绍CINITY的七大标准,“这个技术其实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拍摄上,还有一个概念是在影片后期制作上。后期制作上,我们现在有一个AMR的技术,就是把一个普通拍摄的影片通过人工智能再造,提升到CINITY的七大标准上去,最少不能低于五个标准。”
目前国内能够看到的CINITY版影片主要是通过后期制作技术达到放映标准,而前期拍摄上的也在同步开发中,“我们现在正在做,应该今年就能出来的符合CINITY技术要求的摄影机”,傅若清说到。
对于电影科技基建的重视实际上也是为了反哺于中影的创作和发行板块,当技术越来越向前迈进时,工业化体系也会相应的完善。据傅若清透露,目前《流浪地球2》的拍摄,基本上是一个超A特技的体系,科技可以帮助摆脱很多限制,拓展很多空间。
中影作为电影行业“老大哥”,对于建立一定的行业标准一直有着追求。从创作板块上三个层面的规划以及科技板块的注重上都能看出来,中影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中国电影行业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创作上,中影提倡丰富包容,提倡产出多类型、多题材、中腰部影片。而在发行层面上,进口片锐减使得相关业务暂时受到影响,但傅若清表示,“虽然受地缘政治、疫情等影响,但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会最大程度地繁荣和推动进口影片,”另外也将在平台化发行的同时多做一些宣传方面的工作,对于进口片在中国市场的成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至于电影科技方面,不论是放映效果升级,还是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都将成为中影下一发展阶段中的重要目标。
总的来看,在过去一年里,除了对于一家电影公司而言的收获外,中影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是更具价值的,值得细品。
话题互动:
你怎么看待2021年的电影市场的发展?

推荐阅读

揭秘向华强的电影洗白之路
点击观看
↓↓↓
关注娱乐资本论视频号,追料更及时
-
如需商务合作后台回复【商务】
如有转载需求后台回复【转载】
更多文娱产业背后的经济逻辑,来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