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树妈妈
来源:成长树(chengzhangshu99
不知道大家看了那个 # 任泽平称不要指望90后00后生孩 # 的热搜没?
任泽平是位经济学家,他的团队发文章说,建议央行多印 2 万亿,用 10 年多生 5000 万孩子。还强调一定要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不要指望 90 后 00 后。
虽说刺激生娃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把压力都给 75 后-85 后这代人吧。说不能指望 90 后和 00 后也太过武断。
我觉得决定生育的,其实不是这个人是 75 后还是 00 后,而是要看个人的生育意愿。
有很多人 30 岁还没有结婚,也有人 30 岁已经有了 2 个孩子。我见过最夸张的是 36 岁的妈妈,流产 8 次,生了 9 个娃。
这位 36 岁妈妈是一部英国纪录片《生娃生的停不下来的女人们》里的主人公之一。
纪录片里面的妈妈生育意愿都特别强烈,现在分享出来,还挺应景。
它拍摄的就是英国多子女家庭的日常生活,内容相当写实。
里面的家庭,最少的生育了 9 个娃,最多的甚至到达了 22 个。不过每个家庭的生娃原因和教育方式,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赢了选美比赛
赢得妈妈的爱
我印象最深的,是 Lewis 一家。
他家有 13 个娃不算啥,更特别的是,12 个都是漂亮闺女。
人家说:三个女人一台戏,12 个女孩就更热闹了。
因为共用一个卫生间,女儿们每天洗漱打扮就要 3 个多小时。
爸爸无奈吐槽:普通人用 1/3 的时间来睡觉,我用 1/3 的时间来等待女儿。
Lewis 家的女孩不仅多,还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成为选美冠军。
他们家的桌子上,有满满一排的选美奖杯,都是这群姐妹的战利品。
从 20 岁的大女儿,到小女儿都想穿着漂亮的衣服,走上舞台,成为焦点。
女孩们每天不是跟着妈妈去商店选衣服、学拍照姿势,为参赛做准备,就是给其他姐妹加油鼓劲儿。
看到这里,我有一丝疑虑,爱美是小女孩的天性,12 个女孩都狂热到以此为事业,是不是太巧了?
果然,后来在孩子的单独采访中,也露出了一丝端倪。
小女儿就曾表示:自己不是那种「芭比」女孩,其实更喜欢穿裤子。
为什么孩子们要使劲浑身解数,参加选美呢?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参加选美,妈妈 Tracy 要比女儿们兴奋得多。
与其说女儿想比赛,不如说是她们借此来抢夺妈妈的爱。
因为每次有人参赛时,妈妈就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她身上,挑衣服、做造型……
Tracy 没有让孩子们替自己圆梦,但她用行动做了选择,告诉孩子:
如果你不听从我的话,那么就只能被忽视。
看看家里唯一的男孩,存在感几乎为零,他连争取资格都没有。
借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无论父母怎么「改造」,他最终还是想成为自己。
Tracy 是爱孩子的,但她的爱,带有太多的条件、控制和自我满足性。
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继承者,他的人生是自己的,有自己的路要走。
我们只能做一盏灯,帮孩子点亮前方的路,支持他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生娃是上帝的恩赐
把孩子接回家教育
相比第一家,Sullivan 和 Tania 夫妇生的就少多了,他们有 9 个娃。
不过比起孩子,我更担心怀着双胞胎的妈妈 Tania。
这是她第 18 次怀孕了,流产过 8 次,加上高龄生产,让这次生育非常危险。
其实生第三个的时候,医生就告诉她有子宫脱落、大出血等风险,搞不好就一尸两命。
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生?
爸爸 Sullivan 解释:孩子是上天的恩赐,我们不知道停下来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在多子女家庭中,母亲冒着性命生育,本身就有些不负责任。
万一发生意外了,前面的孩子怎么办?
同样让我不理解的,还有他们的教育观念。
大约 3 年前,夫妇俩把所有孩子从学校带回来,在家自己教。
Tania 解释说:外面有太多负面影响了,比如很小对孩子做性教育,我们很不赞成这样。他们很容易和坏孩子玩在一起,应该等到他们准备好了,再进入社会。
实际上,以她目前的精力,还有知识储备,根本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
女儿就直言:她并不够格做一位老师。
就像很多人说的:学校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微型社会。
在这里,孩子不仅要学知识,也要学着和人相处,应对竞争和挑战。
这些优势,是大多数家庭教育不具备的,却也是孩子步入社会的基本素养。
父母对孩子会有天然的保护欲,但保护过度了,就不是爱,反而是一种害。
我们能做的,不是因噎废食,把孩子遮蔽在自己的羽翼上,而是给他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本领,让他独自翱翔。
说到这部纪录片里,孩子最多的家庭,肯定是 Noel 和 Sue 一家。
他们用 30 年时间,生了 22 个孩子,外加 4 只狗,也打破了英国记录。
纪录片拍摄时,家里第 15 个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
虽然要临盆了,妈妈 Sue 依然挺着高耸的肚子,料理家务,因为孩子实在太多了。
每天 7 点起来,她要把孩子挨个儿叫起来,帮他们穿衣服,准备早餐。
靠妈妈一个人还不够,大点的孩子也会帮小的起床。
等他们终于收拾利落,能出门上学的时候,2 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一部分,养这么多孩子,生活成本也很高,每周伙食费就有 400 英镑。
一顿晚餐,他们就能吃掉 16 份猪扒、3 个卷心菜、25 根胡萝卜和 7kg 南瓜。
所以爸爸肩上的担子相当沉。他从早上 5 点就在自家煎饼店里不停忙碌。

而妈妈 Sue 忙完家务之后,也会去店里帮忙,维持全家的生计。
既然这么累了,为什么还要养这么多孩子?
这要从他俩的童年说起,夫妻俩都是被亲生父母抛弃,送出去领养的。
父母的缺失,让他们格外渴望家庭,惧怕孤独。
生养这么多孩子,虽然很累,但他们感到很幸福,因为这样永远不会孤独了。
不过,我本以为这家孩子最多,负担最重,没想到他们家是 3 家里最幸福的。
这和 Noel 和 Sue 养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首先,每一个孩子,在这个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他们都会有自己专属的婴儿车,作为迎接新生礼物。
孩子们可以自己穿着打扮,不会因为在大家庭里,就失去了个性和审美。
家里开销很大,但是会留一部分钱,给每个孩子过生日,准备礼物。
这种仪式感,也给了孩子们关于家庭浓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其次,就是 Noel 和 Sue 给孩子之间建立了强有力的情感连接。
在每个孩子出生前,夫妻俩会带着大孩子们一起去产检,培养感情。
每个假期和周末,他们还会外出游玩、度假……
在彼此陪伴中,孩子间的情感慢慢就培养起来了。大孩子还会承担责任,帮父母照顾小的家庭成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多子女的家庭,抱怨孩子之前的争宠打闹。
但 Noel 一家证明:孩子有没有幸福感,可能关键不在家里生了几个,而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只要被赋予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他们就是幸福的。
这 3 个家庭除了孩子多外,在养育观念上,正好也呈现出 3 种不同的模式:
Lewis 家的妈妈,更多是想让女儿帮自己圆梦,补偿童年;
Tania 家只想着多生孩子,保护孩子,却又有一点过度;
而 Noel 家生的最多,他们也是在弥补自己的缺憾,但不同的是,原生家庭不完美的他们,已经尽自己所能,用爱和陪伴给孩子美满的童年。
要不要生孩子,生几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
看了他们的故事,大家想生几个孩子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 End ——
*来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9。

领取学习资源

爸妈亲子课堂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回复上方关键词领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