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武卿  编辑 l Lucky 

来源 l 武卿真教育(ID:gh_e5aa07c6f989)

2021年12月6日,河北邢台的一男孩刘学州发布寻亲视频,自曝自己3个月时被买回家。12月15日,山西临汾警方通过DNA比对找到了刘学州的亲生父亲。随后,他与生父母相认。2022年1月17日,刘学州发布微博,称自己再遭亲生父母遗弃,被生母拉黑。
1月24日凌晨00:02,刘学州发布了最后的长文微博,疑似吞药自杀。凌晨4点,经抢救无效死亡,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7000字长文道出了一位少年短短的一生,充棉艰辛、恶意、这是一场让人无比心痛的多重悲剧。
思前想去想说点什么,希望这件事情警醒大家,所以分享一篇重磅长文给你,这篇文章深刻的剖析了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和生活现状,看完这篇可能会对刘学州们曾经面临过什么有了些了解,已成为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文章很长,但很有意义,希望你能坚持看完。

正在广州排队做核酸检测的我,惊闻少年刘学州自杀身亡!此后,翻开微博,看完孩子留下的所有文字,过去两个月持续的那种呼吸不畅、堵心,又开始了。
我迅速电话同事,决定把自己做了两个月的、总计4万字的深度报道,于今晚发出。
看到儿童青少年自杀的报道,不管您过去多麻木,这次都请不要再无所谓了。
文章较长,恳请您耐心看完,多多转发。文章发出自有生命,我只希望自己过去两个月被深渊凝视的痛苦和身心难言的不适,可以换来——家长对青少年自杀、抑郁、重度抑郁等现象的,重视。
孩子为何自杀——几乎是所有自杀孩子家长心头巨大的疑问、永难愈合的锯齿状伤痕,也是作为前调查记者、8岁男孩母亲的我,无法打消的一问。
身边邻居、朋友的孩子相继跳楼身亡,让我心痛落泪。此后横下一条心:用近两月时间,完成一篇近 4万字的深度报道。
报道清晰揭示出:
自杀青少年,为何越来越多?您的孩子,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他的青春为何危机四伏?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抑郁、躁郁、自残自杀?
如何强有力地保护孩子,让他们准点抵达“目的地”还身心健康、平安喜乐充满力量?
有句话说,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凝视你。做这个节目,是我被深渊凝视、身心非常不适的过程。但是我都有勇气做,也盼望爱孩子的家长,您能鼓起勇气看,并将它传播出去——生命贵重,死一个孩子都多。报道中,我反复强调的是:无论孩子自杀原因多复杂,防护的根本还在家庭。
好消息是:只要爹妈守土有责、筑好城墙,孩子肯定不会出事。
武卿真教育团队存谦卑虔敬之心,以2022开年特别报道《破碎的城墙:青少年自杀现象背后的家庭真相》,献给所有中国家长,并为所有中国儿童青少年持续祈福!该报道以文字深度报道+系列短视频方式,免费向所有人释放。
【全文结构速览】
  • 【第一部分概要】
01. 经济学家12岁儿子跳楼自杀,让人警醒。
02. 儿子自杀后,他潜伏青少年“约死群”,发现没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是轻松快乐的。
03. 李建军教授长期做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的研究,十四年前他就在专著中揭示:青少年自杀在中国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15-34岁青少年中死亡的第一原因。
04. 每100个小学生里,2-3人重度抑郁;100个初中生里,7-9人重度抑郁;高中阶段最危险,100人里会有11-13人重度抑郁 。
05. 为什么要做这个系列深度报道?
因为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儿童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很多时候,他们没成为保护孩子的坚实城墙,反而无意中做了压倒孩子的最后稻草。
  • 【第二部分概要】
01. 防止自杀的最好办法: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行为?
02. 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变化。
03. 青少年自杀大多是冲动的,他们对生死认知不清,对自杀危险性估计不足。
04. 在危机四伏的青春里,孩子需要大人的拥抱:那种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灵魂到肉体的,温暖结实强有力的拥抱。
  • 【第三部分概要】
01. 青少年自杀,竟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报复家长。
02. 心智不成熟,是青春期孩子的底层特点。这个因,都会结出什么果?
03. 他们真的了解死亡和自杀的后果吗?
04. 严重的自我中心会让青少年夸大不幸的严重程度,并且认为无法改变现状。
05. 生理成熟期逐步提前,但心理与社会性成熟,却越来越晚,导致青少年缺乏与环境变化和关系变化匹配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改变现实的能力。
06. 青少年的心智和认知,会让他看待学校、家庭暴露的问题时,跟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差距。在大人看来平静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却危机重重、不好忍受。
  • 【第四部分概要】
01. 网民愤慨有理:教师这种行为,触碰了家长的底线。
02. 《未成年人保护法》27条:“教职员工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违之,就是失德+违法。
03. 请老师依法施教:作为古老职业的教师行业,有法律法规和类似“十要十不要”这样的行为规范约束。
04. 中小学教师言行不当的情况广泛存在,对学生身心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严重性并没引起重视。
05. 教师言行失当后果:学生厌学、学业不良、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学校恐怖等。警惕师源性伤害。
06. 一个孩子不管多么不可爱都是孩子,都需要爱护。当我们试过各种方法都打不开他这把锁时会发现,只有爱可以解决问题,爱一定会带来智慧。
07. 家长要理解孩子,要给孩子的情绪找出口。
  • 【第五部分概要】
01. 与失恋、被霸凌等相比,为何学习本身会给青少年造成如此大的压力?
02. 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先绑架大众认知,再绑架家长老师,最后奴役孩子——孩子能否体会到知识的甘美、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尊严?
03. 为什么一到高考结束,就会有考生自杀?
04. 压力必须有分寸、边界,过界会压伤压死人。
05. 唯分数论体系的邪恶在于:毁灭人的自尊和自信。
06. 中东将孩童经火以献祭摩洛的邪恶,正以新的方式呈现——只是,献祭的方式不再是火里烧,而是用成人社会共业所致的各种压力压迫奴役催逼孩子。
07. 家长——不被任何压迫孩子的力量裹挟,不做这种力量的帮凶。
  • 【第六部分概要】
01. 令人震惊和心痛的真相:亲子之间本该最亲密,可自杀的孩子为何不向父母倾诉求助?因为许多人患病甚至走向自残自杀,主要原因就在家庭。
02.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孩子的力量之源。但是现实令人心碎。
03. 母亲在多种压力撕扯下疲于奔命,父亲忙于事业。当孩子需要家庭这座大城保护时,大城的城墙却是千疮百孔。于是,“盗贼”来,偷走了孩子的心。
04.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让自己的孩子处于这种困境?他们心灵破碎,在本该振翅高飞向上时,却沉重得一路往下---他们的心,出问题了。
05. 为什么他宁肯独自一人走向死亡?沟通渠道被堵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被破坏。
06. 如无家长的轻忽、默认、允许、合谋,任是什么都不能逼死我们的孩子。
07. 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有时很残忍,它就像屠格涅夫《麻雀》里那只猎狗一样,随时寻找可吞吃的人。而孩子就是那只小麻雀,头上生着柔毛,从巢里跌落下来,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保护孩子,救救孩子!
  • 【第七部分概要】
01. 心理咨询案例:宝宝的难缠难带,是因为妈妈的高控制欲、高需求——母亲的掌控,对一个孩子来说太可怕。
02. 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教师排第一。为什么?
03. 控制欲强的父母,危害到底多大?面对掌控型父母,内心力量强和力量弱的孩子,将走向怎样不同的命运?
04. 为什么那些杀死父母的青少年,对父母的恨那么强烈?
05. 为什么网上会有“父母皆祸害”小组?家,为何会伤人?
06. 真的爱一个人,就要给予与他的年龄适配的自由。
  • 【第八部分概要】
01. 这个含辛茹苦鸡出来的女娃,为何像暴雨后打蔫儿的花?
02. 父母心痛:付出那么多,娃为何不感恩?依我说,娃恨您也属正常。因为,你正在在吸吮他的生命能量。
03. 怎么逼死一个孩子?以自我意志为中心,安排、规定、掌控他。大人之于孩子最大的恶,就是掌控。
04. 面对家长的掌控,三种孩子的三种思维,将引导他们进入不同的人生。
05. 家长对娃使用负罪感策略,代价很大。
06. 掌控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为何好的教育一定基于激发,而非传授、掌控?
  • 【第九部分概要】
01. 痛悔的妈妈:她在暴怒中踢了孩子一脚,结果把娃踢死了;
02. 家长老师若能敏锐感知孩子的情绪,及时沟通干预,悲剧可能压根不会发生。
03. 为什么孩子的青春危机四伏?因为情绪常在冰山之下。
04. 任务好似已经完成,8岁的他为何无声哭泣
05. 自杀身亡的孩子,人小、心也小,心小事就大:他们看来天塌了的事,其实可能只有黄豆那么大。孩子,说出来多好!可是你为何选择沉默?
06. 青少年自杀一大特点:近期的“导火索”,链上了过去的“炸药包”,于是,瞬间起炸。
07.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情绪低谷?连接+共情+左右脑整合。
  • 【第十部分概要】
01. 职场妈妈生存状态:忙累焦虑,事务无法平衡,常处于撕裂状态。
02. 为什么我不自由,取得了成绩也不幸福?原来有个东西在操控我,它让我轻视健康等许多,好喂饱它。
03. 回首往事时,薇娅一定会明白:借着交13亿罚款这个麻烦事,其实她避免了两个更大的、将来会让她更加痛不欲生的危机。麻烦,是化了妆的祝福。
04. 在中国,还有无数优秀能干的强女人,此刻正在牢笼中,一步步走向更深的、覆水难收的危机。这是怎样的两大危机呢?
05. 一颗珍珠的长成,是因为贝类日复一日的涵养。贝壳之外,养不出珍珠。爹妈不要奢望在自己的辛苦培育之外,有谁给我们涵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06. 不管多狠心的人,将来都会为没有好好陪孩子,而锥心痛悔。
07. 女性:刚出了被父权夫权男权辖制的牢笼,又进了打江山立功名、与男人争天下的新牢笼。
08. 职场女性:不拜事业为偶像,不为名利权奴役。有的钱,亏了也是赚;有的钱,赚了也是亏。
09. 学习以色列妈妈,过人的眼光。
10. 中国式夫妻:丈夫要么996,要么巨婴、妈宝、甩手掌柜。妻子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久了熬成黄脸婆、怨妇,脾气暴躁,身心都不健康。这样的爹妈,让娃情何以堪?
  • 【第十一部分概要】
01. 爸爸的心在哪儿?
02. 缺乏爸爸陪伴,孩子会有哪些问题?
03. 本该是家中首领的爸爸,被谁偷走了?
04. 名利权的操控是最危险的操控。
05. 追求成功是一种瘾癖,会不可避免地被欺骗操控。
06. 为什么最聪明成功的人,会经历破纪录数目的灾难?
07. 名利权的偶像怎样让他们经历系统性崩坏?
08. 成就荣耀好比香水,喝了会中毒。
09. 如何过自由、高效能的人生?
10. 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 ,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
  • 【第十二部分概要】
01. 心碎的案例:满有志向的十七岁日本男孩,最近因成绩下滑---持刀捅了人。
02. 到底如何陪伴孩子,平安度过危机四伏的青春?
03. 泰德:养育孩子必须从“心”开始。
04.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征:矛盾、不稳定+对批评敏感。
05. 教导青春期孩子要点1: 父母角色调整,从管教者到引导者。
06. 教导青春期孩子要点2: 面对质疑反驳时的准备。
07. 教导青春期孩子要点3: 维持正面的互动关系,给孩子积累心力。
【正文】
01
潜伏孩子“约死群”后他沉默了
《破碎的城墙:青少年自杀现象背后的扎心真相(二)》

第一、宋老师的故事:
看到儿童青少年自杀的报道,不管您过去多麻木,这次都请不要再无所谓了。
50天前,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12岁儿子跳楼自杀》。这位经济学家不是我多年的微信朋友吗?我赶紧去看宋老师朋友圈,一看就揪心了。
首先我很为宋老师感动,作为爸爸自己那么痛苦,竟然还要戳开伤口通过媒体分享这事儿,还要承受网暴,好让别的家长警醒。更多的揪心是因为,这个自杀的12岁孩子太让人心疼了
1,宋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写到:“孩子最近一次考试,按学校要求把书本都带回家了。那书包特别沉重,脖子上还挂着个书袋子,上头的细绳子把娃的脖子都勒出了血印。”
2、昨天我做了个梦, 梦到孩子了。他说:“爸爸妈妈,我好后悔离开你们啊,爸爸我好冷!”我说,“儿子啊,爸爸抱抱你。”
3、在公开发表的文章里我们看到:孩子到底为何自杀,宋老师和夫人并不完全清楚,因为此前没什么明显征兆——早晨好好地出了门,再次看到的时候,他已经静静躺在那没呼吸了。这个不清不楚不明究竟,最折磨人。
第二、徐世海:
还有位爸爸叫徐世海,您有印象吗?他的儿子小雨是2020年自杀的。和宋老师家,孩子到底为什么走这条路,老徐并不完全清楚。因为小雨这孩子性格开朗,真看不出有啥不对劲。 
这让老徐饱受折磨,为了寻找答案,更为了在孩子们过不去的时候拉他们一把,他就到各种年轻人“约死群”里潜伏,一发现谁想不开,就马上联系!他就这样救了好些孩子。慢慢地,儿子为何要自杀的迷底也解开了。
在2021年5月《中国青年报》的采访中老徐说:没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是真正轻松快乐的。
第三、中国青少年儿童自杀现状:
我就想,作为一个媒体人、母亲,到底能做点什么?我想自己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使用自己在央视做职业调查记者时受到的训练,用调查报道的方法,尽可能理性平衡、准确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夸大不回避,给为人父母者和教育者提供真相。
有一种善良的说法是,自杀相关信息最好不要传播,免得勾起孩子们的念头。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通常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描述自杀细节。我们的节目做给父母和育人者看,不关注不描述自杀细节。
有句话叫,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我做节目的过程就好比是凝视深渊、也被深渊凝视的过程,身心很不好受。我都有勇气大量看资料、做调研、做分析,也邀请您带着勇气看这个系列的节目,为了孩子。
我想知道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一个家庭和民族的未来,日子过得真有这么糟糕沉重吗?他们的心理状况,真的很严重吗 ?
第四、中国青少年儿童自杀现状:
在各种信息海洋里,我挖掘到这么一些靠谱可信的数据和事实:
1、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该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有最低24个孩子是抑郁症。
2、李建军教授,是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长期做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他14年前出版的书中,就有这样清晰的论点:青少年自杀在中国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15-34岁青少年中死亡的第一原因。
3、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杀在10岁之前还比较少,但在此后,风险迅速上升。10—25岁之间的青少年的非疾病死因里,自杀可以排到前三,另外两个分别是:交通事故和溺死。 
4、《(2019—20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同样显示: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
小学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9%~3.3%。
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7.6%~8.6%。
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
第五、透过这些数据能看出什么?
我想请问您,透过这些数据,您看出什么来了?我据此推算出来的、比较确定的是: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远高于成年人,成年人每100个人中,有15个人抑郁;而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是24.6%,也就是说每100位青少年当中,最低有24位抑郁症患者。
其中,轻度抑郁17个,重度抑郁7个;如果按年龄段分的话,每100个小学生里,2-3人重度抑郁;每100个初中生里,7-9人重度抑郁;而在高中阶段,最为危险,100人里会有11-13人重度抑郁;
据一份我还没有办法完全查证确实的、名为《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文件显示,在中国,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差不多7个人里就有一个;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几乎每5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自杀;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是一口一口的,就是气儿不顺,呼吸不畅,堵心。我不能完全相信,于是就找专家、挖数据,直到专家给我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时,我不得不信了百分之七八十。
世卫的这份报告显示:自杀,是全球10~19岁的青少年死亡的“三大杀手”之一,抑郁症则是这个年龄组中,致病和致残的头号原因;全球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每4秒就有1人企图自杀,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 
按照世卫这份报告、中国的人口基数、我国媒体对自杀数据的分析报道,和李建军教授这样长期研究自杀问题的专家的早期观点推算,我就对前面那份《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数据,信了百分之七八十。
即便这组数据出入很大,可信度只有一成,每50分钟或者5个小时,或者50个小时就有一个孩子自杀,后果不依然很可怕吗?每一个生命都是无比伦比的杰作,死一个孩子嫌多。
以上所有数据,是不是绝对准确呢?肯定不会,因为人口的变化是时刻不停的,数据出口那刻,就不精准了。
数据精准度,只是作为前调查记者、重视论据的我尝试使用的一个测量工具,真的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据此可以推算出一个事实,那就是——自杀和青少年自杀都是全球性问题,但是相比全球数据,中国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显得更加严重。
专门研究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李建军教授,在他14年前出版的著作里就告诉我们这样的论点:
自杀,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自杀死亡率居高不下。青少年自杀低龄化。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儿童青少年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有缺陷。我国在相关领域里的研究与对策严重滞后。
同时他也迫切呼吁,要充分认识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严重性。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啊?每一个生命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都是极为贵重的。这个为什么,是自杀青少年父母心口的锯齿状伤痕、无法打消的一问,也是我作为媒体人特别想搞究竟的谜团。
因为只有把这个问号拉直,大人才知道如何防患于未然了。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系列的节目,因为我意识到: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没有意识到儿童青少年自杀问题的严重性;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悲剧离自己家自己学校还有一光年的距离,岁月静好,日子不紧不慢绝对不会那么荒诞;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不觉得,很多时候,其实自己没有成为保护孩子的坚实的城墙,反而无意中做了压倒孩子的稻草。
下一段落,我将重点分析:
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里面的、孩子个人的生理因素,提请您注意一个事实:孩子每个阶段的生理变化,都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
恳请您传播这篇文章,好让更多的家长由此警醒,能在关键刹那及时给孩子以干预帮助,避免悲剧发生。
02
青少年自杀原因
之孩子个人因素(上):生理因素
前部分节目说到,孩子到底为什么自杀,是父母愿意穷其一生探索的问题,是他们心头的锯齿状伤痕,也是武卿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特想解开的谜团。
因为把这个问号拉直、拉清晰、拉准,好处就是,大人就知道如何防患于未然 如何避免风险了。
有一种说法是,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复杂问题。预防青少年自杀,也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说这种话有点思维懒惰。
美国自杀学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的最好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该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杀行为的”。
我想说的是,儿童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是有原因有规律的,预防青少年自杀是可能的。
接下来,我希望自己能把这一切说得清楚、明白、全面、深刻。但愿我的苦心,能够让您警醒,不管您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能善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合力帮助孩子们度过危机四伏的青春。尤其是父母,因为孩子除了我们无人可依、无人可救,我们和他最亲,我们的留心留意最有效力。
特别想强调的是,孩子自杀的原因是这个深度报道的重头,我会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把重点抓住展开了细细说,说清楚;此外,这种分析是一种秤砣型结构,越在后面说的原因,对于孩子的生存生活越重要。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内容的事实部分,多数来自媒体媒体、自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用户自己上传的内容;数据部分,是我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报告和公开发表的论文的整合;观点部分,少数来自我对婚恋、亲子关系、教育、心理领域专家学者的采访积累,多数是我本人根据这一个月研究所做的分析,是本人独家观点。未必全对,供您参考。
您可以从我的话里捕捉信息点,排查自己家孩子是否有某种危险。看节目是个手段,了解孩子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是否有心理危机需要干预,如何强有力地引导保护孩子,才是目的。
 01  生理因素 
我们都知道,孩子到了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会显著增加,女孩子会在十一二岁左右有月经初潮,男孩子稍微晚一点 在十三四岁左右会有初次遗精。此后这五六年里,他们的身体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个头会蹿高,体重会增加,生殖器官会迅速发育,并逐步走向成熟。
因为生理上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情绪会起伏不定,喜怒无常、忧郁是常有的,特别地,比较容易冲动。
如果这个时候,正好还有身体疾病、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或者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神经官能症等精神疾病,或者爹妈关系长期不好、家庭矛盾重重让他觉得特别窝心,或者遭遇了早恋、失恋和恋爱过程中的种种高低起伏,就有可能诱发激烈的行为:
轻的会割伤、咬伤自己、揪自己头发,在自己身上刺字,重的,可能就会抑郁;再严重一点,就是厌世,轻生。
我看过的所有专家观点,几乎都一边倒地认为:青少年自杀大多是冲动的,他们对生死认知不清,对自杀危险性估计不足。很少有哪个孩子,是深谋远虑、处心积虑地想要自杀。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孩子自杀后写了一段文字,说他在梦里梦见了孩子,孩子说,爸爸我后悔自杀了,我这里好冷啊,爸爸说,儿子啊,爸爸抱抱你。虽然这是个梦,非常私人化和个性化。
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心小事就大,心大事就小,如果有机会得到父母老师的宽慰,心胸扩展,心智再成熟一点点,孩子多半不会自杀吧;如果自杀的孩子泉下有知,他们多半会后悔吧?
这个真相,对于自杀孩子家里活着的大人来说,真的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如果孩子能活过来,爸妈是多么愿意用所有的爱和智慧、用整个生命,来爱你、拥抱你啊!
在电视剧《小敏家》里,秦海璐扮演的李萍见到自己18岁的女儿佳佳,经常会说:来,让妈妈抱抱。
我觉得这个台词一点都不肉麻,在危机四伏的青春里,孩子需要我们的拥抱,那种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灵魂到肉体的,温暖结实强有力的拥抱。
我也是在做这个节目的过程中才意识到,为什么18岁的自己,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中,会有持续两三个月的忧郁,为什么会在自己失去活力的时候,不管多远都想赶紧回家,躺在母亲烧的热炕头上,即便她从来不会说爱,更不会拥抱,那也比我独自面对外面那个冰冷 灰暗的世界要强。即便我现在已为人母,看起来在家庭、职场上都算能干,但依然会有特别沮丧软弱痛哭流涕的时候,依然需要支持。
这是大人,何况一个孩子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下一部分里,我将为您重点分析: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孩子个人的心智和认知原因。
提请您注意一个事实: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期逐步提前,但心理与社会性成熟,却越来越晚,以至于缺乏一种与环境变化和关系变化匹配的、足够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改变现实的能力。
03
青少年自杀原因
之孩子个人原因(下):心智和认知
上一部分我们说到青少年自杀原因的个人原因的第一部分,就是生理因素导致的心理因素。这一集说的依然是孩子的个人原因,心智和认知。
 02  心智与认知 
自杀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决定自杀,一定都有心理因素,对吧?
不过我在下头说的,还不是孩子们的各种心理现象、问题,这是底线之上的东西。我想分析更加底层的要素:心智。自杀孩子的心智与逐步发育成熟的身体不匹配,也就是说,心智还不成熟、纯全。
举个例子,一位网友说:“小孩自杀,有一部分原因是报复家长。他知道跳下去的那一刻会伤害父母,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他要用自己的命,换来父母的痛苦。”
对于这段话,您怎么看?是不是太真实了?
我们都从青春期磕磕碰碰走过,有没有那么一刻,特恨爹妈?或者即便已经当爹当妈了,有没有对父母长期怀有怨恨?
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在极个别处境下,以死惩罚、报复爹妈,可能性很大。只是他不知道,代价有多大。
他能不那么傻吗?不能。因为他心智不成熟,长大未成人——那时那地那种处境和情绪里的他,就是那么思考和处理问题的。
需要警醒的是,我们当爹当妈当老师的,是否深刻地认知和理解他的这种心智特征,并给予与之匹配的同理心、干预措施?
以上这个例子,只是一个例子。心智不成熟,是青春期孩子心理状况的底层特点,在这个之上,还有许多心理现象、状况、问题。心智不成熟这个“因”,都会结出什么果来呢?
比如,他会因为争夺资源时竞争激烈 比如精选班干部 优秀学生代表,产生忧伤、畏惧、挫败感;他会因为家庭贫困,产生低自尊;他会因为他人的评判包括起了青春痘这么大的事,忧郁彷徨没有自信;他会因为父母吵架闹离婚,而错误地以为过错在自己,从而产生自卑自怜和抑郁;他非常向往与另外一个人比如同学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他的心情会随着关系的变化,跌宕起伏,有种关系,有时是友谊,有时是懵懂的恋情;
这些孩子选择自杀,他们真的了解什么是死亡吗?他们真的清楚死亡的后果吗?
他们时而觉得自己是超人,刀枪不入无所不能,时而又觉得自己软弱无能,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都不稳定,常在自信自傲和自卑自怜之间摇摆;
他们不会太多憧憬未来,总是聚焦问题 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会严重地自我中心,对外面的世界基本视而不见,不愿意深入参与其中,因此也无法得到来自外界的新鲜美好刺激;他们不会太多憧憬未来,总是聚焦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对那些像肉里扎的刺一样的难言隐痛,比如父母关系长期不和、长期被老师奚落看不起、某种病持续治但是治不好、小伙伴组织解体、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等问题,他们容易夸大其严重程度,并且认为无法摆脱和改变现状。
这种无力无能感觉,轻的时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多余,是个累赘,不被人喜欢、需要,没有归属;重的时候,会觉得绝望,抑郁;再重的,就会厌恶活着,走向轻生。
面对以上种种,如果是成年人,他会自我调适、开解,海阔天空。
但是青少年通常不具备这样的见识和能力——他们的生理成熟期逐步提前,但心理与社会性成熟,却越来越晚,以至于缺乏一种与环境变化和关系变化匹配的、足够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制约和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也是心理学界越来越多人达成的共识。 
发现没?
在我们大人看来岁月静好的世界,在孩子看来,却动荡不安,危机重重。青春是难熬的,所以2020年失去儿子、潜伏在各种青少年约死群救人的徐世海会说,“没有一个孩子是轻松快乐的”。
所以,说到这里,青少年离家出走抑郁症患病率24.6%以及选择自杀,我们大人是不是都好理解了?
我为什么要把心智这点,放到整个“青少年自杀原因”内容的最前头来说呢?
因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在当下这阶段的心智和认知水平,会让他在看待我后面说到的家庭、学校两个层面的问题时,跟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和差距。
这种差异差距要求我们,重新看待孩子,重新看待他的处境,重新去适应现实,调整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方式方法。
感谢您的阅读。下一部分,我将为您重点分析:
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学校层面的原因——教师言行失当后果严重;提请家长老师注意一个事实:有一种伤害叫“师源性伤害”。
恳请您传播这个内容,好让更多的家长由此警醒,能在关键刹那及时给孩子以干预帮助,避免悲剧发生。
04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
教师言行失当后果严重
第一、北京教师霸凌学生事件
互联网上,曾经有过经人蓄意剪辑、故意煽动家校对立情绪、对老师很不公平的视频。但是这一条不同:
这是2021年最后一天也就是12月31号,这条视频,在微博爆出,并很快在微信家长群里被疯传。和过去看到的一些对老师不公平的视频不同,透过这段视频以及同一时间地点爆出的其它视频,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看懂这个事:
年末,在北京某小学某班的活动中,一个坐在前排的小女孩,因为在同学表演节目时多次捂耳朵回头看,被两位老师厉声训斥。
这个事情触碰到许多家长的底线,发布视频后10小时内,按其点赞数估算,总观看人次应该在2000万左右。
这个事情的性质恶劣在哪里呢?我说两个重点:
第一,师者无德+犯罪:什么是教师?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无论是按照人的常情常理来看,还是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10项准则》来看,这两位老师的品格、素养,当老师不够格。
不仅仅如此,最新修订的、2021年6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7条规定: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也就是说,两位老师的行为不仅失德,更是违法。
我想说的第二个重点是:老师言行之中,充满了发动群众斗群众的味儿,类似“你是想让全班同学都讨厌你吗”“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话,就是挑起一群人对一个人进行霸凌。
一年级小孩没有多少分辨力,他们的判断非常容易受成年人影响,老师如此给一个孩子贴标签,其他孩子怎么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如何面对被孤立、被集体嫌弃或者敌视?作为一个老师,这些作为真的太不堪了。
作为前教育工作者,我从来不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太强人所难了,教育是个呕心沥血的事情很不容易,谁干过谁知道,老师能把知识传授、教养品格做好,已经非常非常优秀了。
但是,作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家长,我的底线是,老师您不能做施害者,不能侮辱学生人格。发动群众斗群众、挑起孤立和霸凌,这是我最不能宽容、很难去原谅的一种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
关注这个事件的很多家长肯定都会给孩子看视频,看完了一定会很策略很小心翼翼地问上一句:“宝贝,你觉得你们班老师有没有这样的行为啊?” 像我这种孩子有幸在北京西城这种氛围健康的学区上学的家长,大概率就放心了。
问题是,假如我们就是那个学校的那位被言语暴力侵犯的孩子的家长,怎么办?
如果我是当事学生的家长,我一定会要求两位老师,当所有同学的面向孩子道歉,好将孩子的心理阴影控制到最小;此外,请求老师依法施教。
如果不道歉,我可能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敢起诉那两位老师。因为这事既然摊在头上了,不能无所作为,如果任由这样品格、性格、素养都不够的老师,不知悔改地继续担任教职,是对广大正直良善认真做教育的老师们的不公,是对孩子们的不公。
这是我们家长,参与建设社会的方式之一吧。虽然这样做会让自己的孩子承受巨大压力,会让很多老师对自己和孩子另眼相看。
但是世界大得很,人心不都是暗昧昏聩的,做正确的事是会结善果的,好孩子总归是会有好出路的。如果不去积极推动进步,我们要法律做什么呢?
在《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长都要依法教导子女的当下,作为一个古老职业的从业者,老师为何不能依法育人呢?
这个行业是有法律法规和类似“教师十要十不要”这样的行为规范约束的,如果人人都尊重规则,很多事就简单了。
我们总要学习,发自内心地知行合一,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天道和人伦的尊严。
我是一个当过老师的人,非常理解老师工作的各种不易,常常感同身受,我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就是想让他尽量不给老师找麻烦。但是前面说的这个事情,实在挑战了我作为一个家长和媒体人的底线,不吐不快。
这个事情后续结果如何,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关注的重点是:
在首善之都的小学里,就有这样的事情。那这样不妥、不堪的教师行为,到底有多大普遍性?这种行为,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不良影响?教师言行失当,和青少年自杀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吗?
就这个问题,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给出答案,但是理性一点说,这事还要看专业人员的说法。以下观点,是我从公开发表的十几篇论文当中抽取的观点,我们看看专业的教育学者、学校教育观察者、心理学者到底怎么说。
首先,什么行为是失当行为?
侮辱人格的侮辱性语言;公开揭隐私;不公平对待、区别对待,发动很多学生孤立某个学生,霸凌某个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变相体罚;这些都是常识。
其次,教师的失当行为,普遍吗?
在标题为《小学教师不当言行对学生影响的研究》的论文中,作者李苹指出,现实中,小学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言行不当的情况广泛存在,对学生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
画重点,普遍存在,严重性没有引起重视。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深度报道吗?原因之一是,我看到了两个普遍:教师失当行为普遍存在、问题严重性普遍不被重视。
第二,教师行为失当后果
教师失当行为的严重性,体现在哪里?会有什么后果?
在标题为《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调适》的论文中,作者 罗琴,周巧,齐晓栋三位指出:“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关键作用,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塑造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北京基教研中心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业不良、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学校恐怖等。”
有没有发现,这其实也是常识,是我们用常情常理就能推算明白的?只要上过学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点:
老师是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和家长一样,对自己拥有很大影响力。老师的一举一动、一句评价、一个眼神、一次安排,都会牵动自己的内心。 
我们做家长和当老师的都要警惕,有一种伤害叫——“师源性伤害”, 就是由于教师言行失当造成的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日积月累后果十分严重。
我作为前教师、现家长、曾经以观察报道社会问题为职业的媒体人,特别想跟老师们说的是:
我知道您非常不容易,中小学尤其小学老师最不容易。教育就是呕心沥血的。在教学实务中,你们的工作琐碎且长期,非常耗人,成绩又不能很快体现,不容易获得成就感;
在孩子品格教导方面,你们也很受消耗,孩子的天性确实有很大差别,有的孩子确实天性顽劣,父母都搞不定,日日都有新问题;
在当今这个时代,你们承受的压力也比过去大,你们也有身心起伏,也有孩子老人要照顾,还要顾及家长情绪。教师工作是一份劳心费力、耗费心血、值得尊敬、也需要守护体谅的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句中的“丝尽泪干”,就是你们绝大多数人的状态。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教师确实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师跟家长一样,是决定一个民族“根”与“本”的人。
如果把一个民族、国家比作森林,孩子就是一棵棵树。树能不能活好,主要在于树根。老师和家长尤其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的老师、家长,你们懂不懂孩子,能不能善待他,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个世界有许多对孩子不友善的力量,它们好比一个凶恶歹毒的莽汉,在拿着一柄大斧头砍树,我们家长和老师必须扑上去,夺下他的斧头,把他连人带斧扔出去,让他能滚多远滚多远,而不是跟他一起成为施害者。
一个孩子不管多么不可爱甚至可恶,都是孩子,都需要爱护。很多时候,当我们试了各种方法都打不开他这把锁时会发现,只有爱可以解决问题,爱不但可以帮助他,也可以保护我们自己。
教师这个行当,真的是需要爱的。有了爱之后,解决问题的智慧一定会有。
我做这个深度报道,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告诉家长老师,哪些因素,会成为青少年自杀的诱因,我们好如何着力避免悲剧发生。说到这儿,您是不是想问,青少年自杀跟教师行为失当有关系吗?当然。
2013 年有一份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统计数据,这个数据表明,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心理疾病,而是教师行为失当、学业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孩子的自我冲动。
我当然不会仰仗一份9年前的、来源不明的数据,做出“教师言行失当导致学生自杀”这样的简单判断。但是可以确定地说:教师言行失当若长期存在,一定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种伤害若不加疏导消解,有很大可能会造成学生特别是青春期学生滑向抑郁或轻生。
拿前头所说视频里的小女孩来说,如果孩子不是一年级小学生,而是青春期少女,在被老师言语霸凌、被同学集体怒目相向后,如果家长再不能理解她,跟着责骂,她承受的压力如何消解,她的情绪有什么出口?她还有路吗?当痛苦无处释放、又无人可靠,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走向抑郁、产生轻生念头不很正常吗?
在这个系列节目中,我反复说,那些自杀的孩子在走之前都是没有明显异常的,他们自杀身亡后家长,都搞不清楚原因又追悔莫及。问题都在细节,教育全在细节,保护孩子全靠大人的细心和精心。
心理热线和精神科医生干预很重要,但绝大多数时候不会那么给力。青少年自杀这种事,只要老师家长真的有爱,真心尊重、细致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真的是可以避免的。不是吗?
感谢您的倾听。下一部分,我将为您重点分析:
跟青少年抑郁、自杀有直接关系、但是又很隐蔽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
提请家长注意一个事实:在这种体系下,孩子很难体会到知识的甘美、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尊严,他们的内心缺乏足够力量抵御未来更多更大更复杂的压力。
05
孩子自杀的原因:
学校因素2——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体系
老师是孩子在学校接触的对他影响力最大的人,所以以上我只说了教师言行失当,会产生恶果这一个事儿。
此外,在学校范畴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会诱发孩子的抑郁情绪、轻生念头:那就是学习本身,包括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起伏等。至于失恋、校园霸凌这些事,都不如这两样份量更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为什么学习本身,会给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压力?受教育、学习,有时候就是不快乐,但也不至于痛苦到要去自杀;学习有时候就是不美好,但也不至于要毁灭一个人,不是吗?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根源在于“唯成绩论”的社会评价体系。
唯成绩论的体系,就像一张黑网,遮天蔽日,先绑架社会大众的认知,再绑架家长老师,最后奴役孩子——在这么一个巨大的网罗和偶像面前,孩子长期像奴隶一样劳作,怎么能体会到知识的甘美、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尊严呢;
当他们走过儿童期进入青春期,背负的压力更多、更大、更复杂时,身心都不健康、心理没有力量,如何抵御长期如此的压抑和痛苦呢?
为什么一到高考结束,就会有关于考生自杀的事和媒体报道?如果您此刻打开百度搜索“考生自杀”四字,会看到很多类似标题:《考试结束,21名考生自杀》《高考延期一个月后:00后考生选择了自杀》。知乎也有这样的帖子:为什么高考后总有人自杀,还有很多过来人反思自己高考前后的身心状态。
我这儿有一长串清单,列明了近年来被媒体曝出的高考学生自残自杀事件—真的好希望,这份清单是假的。
2010年6月7日,广水市一高考男生跳楼自杀;
2011年2月28日,黑龙江某高三学生跳楼自杀;
2012年6月9日,湖北高考结束首日,两名考生自杀;
2012年6月9日,乌鲁木齐一女生高考结束后跳楼自杀;
2013年6月12日,某考生在第三次参加高考后跳楼自杀;
2014年5月25日,深圳市一高三女生在校内切腹自残;
2014年5月23日,浙江某高三学生投河自杀;
2014年6月24日,合肥市某考生在查得分数几小时后跳楼自杀;
2015年6月24日,海口某高三女生,疑因成绩不理想跳楼身亡;
2016年6月7日,内蒙古一考生在参加高考语文科目考试后跳楼身亡;
2016年2月24日, 陕西省某中学高三学生自杀身亡;
2017年6月7日,辽宁省一22岁复读生跳楼自杀;
因为以上我说的这些事实,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高、自杀率高,是不是可以理解了?问题在于,即便没有自杀,在求学阶段身心消耗如此大的孩子,还有多少后劲留给未来的工作岗位呢?
不是不能取得成绩,而是不能“唯”成绩; 不是不能有压力,而是压力必须有分寸有边界,压力过界会死人;
恳请大家不要对这一切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我们要思考: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
在我看来,唯成绩论的社会评价体系,就是一套吃人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的邪恶在于,毁灭人的自尊和自信。
为什么我说,不管是谁,只要他毁灭我孩子的自尊自信,我就要跟他玩命?因为毁灭自尊自信,就等于毁灭这个人;只要自尊自信在,人就有生机活力生命力,他是不会选择死的。
如前面的节目所说,青少年心智和认知还不成熟,不懂生命的意义,对生命和死亡没有成熟稳定的看法,大多数人也都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这样一个阶段,如果自尊自信受到伤害,自我价值、生命尊严受到侵犯,他们又不大会维护自己,这样,就有很大可能默默选择以死抗争。 
唯成绩论,这一套吃人的要命的评价体系,到底是谁的错?我只能说,大人们、成年人社会,共业所致。
这个重点不在分析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问题,焦点不在这里,这也不是媒体人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可以说,但是主要还是得等。
我想突出的重点是:社会、体制、教师、家长都可能有错,但是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选择;
如果社会、体制、老师、媒体等其它影响力要素,都无法被很快改变,家长,我们能不能特别强有力地挺身而出,救救孩子?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一个未成年的生命承担的超负荷的重量;
可以真正担当起法律赋予的监护人的责任,对孩子说,“健康安全最重要,功名利禄成功这些东西也值得努力。但是,有,最好;没有,也没有关系。”  
也可以用很大的勇气,在看到高三年级楼道里类似“要成功先发疯”这样的标语后告诉孩子,谁爱疯就疯去,咱们保持清醒;
我们必须支棱起浑身羽毛,跟这个世界上所有会伤害孩子的力量说,我不会允许你伤害我的孩子,如果你敢,我跟你拼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个复杂世界就像一条汹涌奔腾的大河,水势凶猛,他们常常晕头转向、无所适从;面对这条河,家长不前进就会后退;不做保护者,就会成为帮凶、施害者。
我做的整个报道,虽然也涉及了学校,但主要是做给家长看的。还是那句话:在危机四伏的青春期里,孩子们能仰仗依靠的,只有家长。
最后,我来讲一段真实的历史:中东历史上,曾有人膜拜摩洛这个假神。在仪式中,追随摩洛的人,会把自己头生的孩子放在祭坛上献祭。
怎么献祭呢?用烈火烧热祭坛,让孩子慢慢被烙死。当孩子因为恐惧疼痛大哭时,祭司会命人大声击鼓。鼓声震天,孩子凄惨的哭声,家长们就慢慢听不见了。如此不可思议的邪恶,历史上一再上演,即便是以色列这个,如今以智慧著称的民族,在其历史的暗夜里,也恣行这样的罪恶。
历史应当翻篇了,对吧?
可是今天,将孩童经火以献祭摩洛的邪恶,正以新的方式呈现——只是,孩子被献出的不再是肉体,而是灵魂和生命;献祭的方式也不再是在火里烧,而是用扭曲的价值观所生的、成人社会共业所致的各种非正常压力 一点点压迫奴役催逼他们。比起在火里烧,后者更有迷惑性,更不容易被察觉。
2021年上半年,武卿真教育品牌推出了“青少年抑郁症系列节目”;2022年新春,刚起头儿,又推出了跟“青少年自杀”有关的这个系列深度报道,作为主创团队只有一个愿望:
愿广大家长尤其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不要再被功名利禄这样的、像摩洛一样的假神迷惑,总是牺牲本该用来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被任何压迫孩子的力量裹挟,不做这种力量的帮凶;
让我们的心回家,把心放在孩子那儿;然后拿出耐心,给孩子时间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天性、生命本来就有的节律,在爱和界限中自然长大;
让我们保护孩子不受与他这个年龄的理解里承受力,不相匹配的伤害,免受心理疾病特别是抑郁症、躁郁症的困扰。
孩子们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尽自己一切所能,协助他们把生命中的危险中一一择出去,确保他的平安。
愿天下父母都能像屠格涅夫故事里的老麻雀一样,警觉勇敢,随时准备与那只想要吞吃小麻雀的猎狗搏斗;愿每一个家,都能为着孩子的缘故,修筑好城墙,保护孩子不受明枪暗箭的伤害。
从下一部分开始,我将拿出6个部分的体量,分析与青少年抑郁、自杀关系最为重大的原因:家庭原因。
下一部分的主题是:与夺命“猎狗”合谋的父母;提请家长注意一个事实:如果没有我们的轻忽、随意、默认、允许、合谋,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能轻易逼死我们的孩子。
06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家庭原因1:
与夺命“猎狗”合谋的父母  
一开始反复就说:很多自杀青少年的父母,心里都有一个很大的伤痛,那就是:他们真的不那么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自杀?
三四年前我邻居家的儿子,也是跳楼死的。赶到学校时孩子还活着,大哥失魂落魄悲痛欲绝,他和许多自杀孩子的父母一样哭着问,“你怎么给爸爸做这事呢?这事咋就轮到你爸头上呢?”
孩子自杀前,没有几个是征兆明显的;得知孩子自杀,没有几个家长不是惊得灵魂出窍的;孩子走了后,没有几个不是带着问号、惊叹号,在巨大的伤痛中挨日子的。
父母和孩子,关系本该是最亲密的,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向父母倾诉、求助?
一位教育工作者曾向媒体反映:
很多自杀的孩子,都没有求助父母。因为他们爆发心理危机、患上精神疾病甚至走向自残自杀,主要的原因就在家庭,就是因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向父母倾诉、求助的。
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和心痛的真相,不是吗? 
这也是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把家庭的支持和融洽的亲子关系,列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第一条的原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孩子的力量之源。但是现实,令人心碎。
在中国,有一些事实已经成为普遍现实:
比如,孩子的父母关系不好,离婚率越来越高;父亲注重事业忽略家庭,孩子主要靠祖辈协助母亲照管,所以有很多女性无奈地说,自己是丧偶式育儿;在成年女性中,有超过70%的人是职业女性,她们又要在职场打拼,又得照顾孩子老人,长期下来身心俱疲---当她们因着自己的能干和劳累,在家里表现出强势和抱怨时,丈夫会退得更远;  
由此可想而知,当孩子在六七岁前这个关键阶段,需要一位健康有爱、有智慧的母亲,在点点滴滴的陪伴中帮助建设心灵、帮助积累心力时,母亲正在多种压力的撕扯下,疲于奔命;
当他们在12岁前这个关键阶段,需要父亲在陪伴中建构安全感、给予生存发展等各种能力的训练时,父亲却忙于事业和社交;
当外面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孩子需要家庭这座大城给予强有力的支撑保护时,大城的城墙,却早已千疮百孔;
我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中,还没有一个时代,会让自己的孩子处于这种困境:他们心灵破碎,生命在本该丰盈饱满的年纪,已经有了哀伤愁苦;在本该振翅高飞向上的时候,却沉重得一路往下;他们的心,出问题了。
责任主要在于父母,因为对他们的生命拥有最大影响力的,是父母;法律要求对他们负责任、被叫作监护人的,就是父母。 
祖父母、外祖父母、保姆、课外班老师,谁能代替父母?
面对学习的压力、和老师同学恋爱对象的关系变化带来的烦恼、 被霸凌被性侵、亲人突然死亡、身体意外致残等特殊事件带来的冲击,除了父母,孩子还能依靠谁呢?
当孩子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撑、无条件的爱时,父母是否跟他们站在一起呢?
为什么自杀的孩子,在走前不愿意与父母分享心事,不愿求助父母?我想有一种可能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渠道,无意中已经被堵死了;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已经破坏了。 
为了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我想来个正话反说,希望家长不要被冒犯。怎么逼一个孩子自杀呢?有两个人就够了—一个是爹,一个是妈。
尽管您看了这个系列前头的那么,听到这话可能依然非常不舒服。您可能会说:学生课业负担重,我能改变吗?分数高上大学,分数低上技校,我能改变吗?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我能改变吗?你凭什么这么说啊?
我想说的是,孩子是国家的,但首先是我们的;环境是死的,但我们是活的;孩子真不是考大学的料,上职业学校也不差,他能照顾好自己就好;
孩子非得特别优秀吗,优秀成功,这些东西有的话当然特别好,没有就真的很差吗;
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到底是自己幸福、健康、自由呢,还是让家长在朋友同事面前说起来特别有面子,或者是光宗耀祖呢? 
如果没有我们的轻忽、随意、默认、允许、合谋,学校、社会、教育体制,都不能轻易逼死我们的孩子,这是我的观点。
说到这儿,我可能把家长朋友们都给得罪光了。请您恕罪 原谅。
我在前几部分中给出过数据,一份名为《中国儿童自杀报告》的文件显示,在中国,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差不多7个人里就有一个;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几乎每5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自杀;我也说过自己起初不相信,然后找专家、挖数据,直到看到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时,不得不信了百分之七八十。
就算每50分钟才有一个孩子自杀,在我筹备深度报道和节目的50天里,会有多少孩子自杀?在您看这个系列的时候,有多少孩子自杀呢?
我真的特别希望,我们所安身立命、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不再有年轻的孩子因为缺乏保护而绝望自杀。
我们需要警醒,坚定站立,因为我们不仅是爹妈、教育者,更是保护者,是法律规定的监护人。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象屠格涅夫的《麻雀》故事里那只黑胸脯老麻雀一样,哪怕面对的是凶恶的猎狗,也要支棱起全身羽毛,像石子一样弹到它大张着的狗嘴面前,随时准备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
因为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残忍,就像《麻雀》故事里那只猎狗,或者一只怒吼狮子,遍地游走,随时寻找可以吞吃的人。而我们的孩子呢,就是故事里那只小麻雀,嘴边儿还带着点黄色、头上生着柔毛,从巢里跌落下来,呆呆地伏在地上,孤苦无援。 
我们不要看他十三四了,长着个大高个,胡子也有了,喉结也出来了出来了,女孩子胸脯也开始发育了,可是论心智,他还不是一个囫囵个的成年人呢。所以为什么法律意义上,他们叫未成年人呢?国家为什么有一步法律叫《未成年人保护法》呢?
怀孕四五个月的时候,我老公开着车带我去产检,我坐在前头副驾驶。有那么一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起变化了,觉得自己盯着前方的路的眼神都变了 挺厉害的。
我当时心里有点紧张,死死盯着前头,我就想,前后左右你们这些人呢,开车都注意点,千万不要磕碰我的车,你要是磕碰我,我真的跟你拼了。其实你说我一个孕妇,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到现在连个车都不会开,真遇到磕碰了能有什么办法呢?但我当时就是那么炸着毛。
即便到今天,我儿子八岁了,我看这个世界,依然是审视的凌厉的,我不想轻易相信这个对孩子不能说很友善的世界。
最近,我也不是不得不要跟八岁的儿子小远,讨论了一下青少年自杀事件,我告诉他:爸爸妈妈是你的保护者。保护你,是我们的责任。凡是伤害你的,不管是人、事、物,有形还是无形,我们都会跟他战斗。你爸你妈是可以信赖的,有力量的,请你放心。
这部分,我只想强调一个重点:家长,是教育者,也是保护者、监护人。保护孩子,守土有责,这是天道、人伦、法律给我们的责任。  
下一部分的重点: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家庭原因的第2部分,主题是:父母用掌控逼迫孩子的严重后果。提请家长注意一个事实:生命需要自由,控制欲强的父母,危害真的很大。
07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家庭原因2:
用掌控逼死一个孩子
心理咨询师刘静老师给我讲过一个她辅导的真实案例,难缠的不好带的高需求宝宝背后,其实是高控制欲高需求的妈妈。相信这个案例会让做父母的您,非常意外,也非常有收获。
这位妈妈去找刘老师咨询,说,自己养了个高需求宝宝,三四岁了,爱哭、爱生病,有养这一个娃的功夫儿,搁别人家里真的能养仨。打个比方说,家里房子好好的,空气清新没毛病,可是宝宝莫名其妙就说呼吸困难,哭闹。这一哭闹,当妈的就炸了难受了。
到底怎么回事?聊深之后刘老师发现,问题的根源竟然在妈妈那里。
这位妈妈从小被养父母带大,心里最大愿望就是找回生身父母,但是考虑到养父母的感受,迟迟没有行动。没和亲身父母链接上,让她觉得,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人,她怕孩子冻着、饿着、有什么闪失。各种怕,无形中就把自己的整个世界,压在了孩子身上。
刘老师问我,你能想象孩子承担的是什么?我说,太可以想象了,孩子太难了。好在这是个小不点,还哭得出来。这样是大点儿,哭不出来,问题暴露不出来,更可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母亲全方位的掌控和令人窒息的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到底有多可怕。掌控,真的能严重伤害甚至弄坏或者逼死孩子吗?
徐凯文教授,供职于北京大学,专门研究学生心理。他说,自杀学生的父母职业分布,排前三的是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看到这个说法儿,你意外吗?这个结论,来自一个小范围抽样调查,不能尽信,但是确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教师排第一呢?
我觉得可能是这样:我把老师大概分为两种人:第一种人,事业心很强,教务工作忙碌琐碎,时间给了学生,反而忽视了自家孩子。第二种恐怕更多,她以抓孩子为职业,抓得专业用心。因为专业以及对孩子的爱,她对自家孩子抓得非常紧,远胜于对学生。此外,因为专业,她看孩子的眼光也会挑剔。
总之,这个类型的父母,如果不能睿智地逆着自己的职业惯性去时刻反思自己,很容易就会对孩子造成掌控,孩子会有紧张感、窒息感。
我讲过一个音乐教授的女儿,不愿意练琴、一练琴就哭,其实也是这么个原因:母亲因为是专业人士,很容易挑剔孩子,因为爱,导致抓得太紧,就形成掌控,反而把孩子弄坏了。
控制欲强的父母,危害力真的很大。
孩子小的时候,问题暴露得不明显。到了青春期,内心力量弱的孩子,老是忍耐忍耐,最后就会抑郁,严重的就会自杀。爸爸专制且暴力,妈妈女强人加情绪化再加掌控欲强,孩子能健康平安地活成个人,不容易。
掌控,不管是以什么面目呈现的,对于长大未成年、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都是危险的。
另一种情况,如果孩子内心力量强,会跟捏得太紧的父母反目成仇——你有没有觉得,很多杀死父母的人,内心对父母的恨挺让人费解的,挺不可思议的?有很多恨,是因为自由长期被剥夺。
您可能会说,杀死父母当然是少量极端案例啊,没错。但是很多家庭里,已成年的子女由于小时候被掌控,和父母关系一团糟,年纪已经老迈的父母活着不也觉得生不如死吗?
天下很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也很少有脑子清楚到——能把什么是真正的爱、怎么爱、如何不给伤害只给爱这事,捯饬明白的父母。否则互联网上就不会有“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也不会有《家为何伤人》这样的书的畅销了。
您记不记得自己怀孕时听胎儿的胎心的那一幕?那声音,是那么有力,就像一列列小火车要呼啸而过,对吗?回想那一幕,忍不住感叹生命的神奇!
生命不仅仅是一坨肉,也不仅仅是身体和精神的简单组成,它有灵有魂有体。人天生就是热爱自由的,自由跟空气 水一样,没有这个东西,生命不能存活。你要相信他,要给他与他的年龄适配的自由。
下一部分我将重点分析: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家庭原因的第3部分,主题是:自我中心型家长抽干娃的能量。提请家长注意一个事实: 成年人在孩子身上犯的错、留的悔恨,多因自我中心。要命的是,这个错儿太容易犯了。
08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家庭原因3:
自我中心型家长抽干娃的能量
成年人在孩子身上犯的错、留的悔恨,多因自我中心。要命的是,这个错儿太容易犯了。
2021年我看过一个纪实节目,节目里有个小女孩,甜美可爱。可她那个眼神吧,老觉着是沉甸甸的忧心忡忡的,就像暴雨过后、过量吸水的一朵花,有些打蔫儿 抬不起头来。
这个孩子的妈妈给她报了10个兴趣班,演讲、跳舞、模特、溜冰、英语---一周之内,满满当当。孩子上这么多班爹妈得花不少钱,而且还得跟着她转,可以说,真的是用心良苦。
可是我就觉得孩子真的好可怜,她那个眼神里,是那种跟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不耐烦和忍耐混杂的一种东西。
我觉得孩子的眼神就应该是清澈的,性情自然,想哭就哭,想笑能笑。但是这个孩子恐怕已经失去这种天然的能力了,那么点儿小人,好像老在担当、含着忍着什么。
如果我是这个小丫头,爹妈付出这么多时间金钱成本,会感恩吗?我不会。
有很多父母想不通,愤愤不平,我付出那么多,孩子怎么没有一点感恩呢?依我说,不仅没有感恩,有的时候还有恨。
为什么?
一种是因为家长心好嘴不好,言语即行为,老说话不注意让孩子烦。另一种情况我们做家长的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我们自己长期被别的人安排、规定、监督管理,能正常呼吸吗,感恩得起来、爱得起来吗?人的天性,都是热爱自由的。违背天性,违背人基本的自由意志,就是这个结果。
怎么逼死一个孩子呢?爱他,但是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安排他、规定他,掌控他。
上一部分我都说到掌控了,为什么还说这个?老实说,因为我觉得很不解恨。我发现父母的自我中心、对孩子的掌控无处不在。如果什么是一个大人给孩子的最大的恶呢?我觉得就是掌控。生命的天性就是自由,掌控虐杀自由,这不要命吗?
家长以自我为中心控制孩子的方法真的太多了,例子太多了,而且还挺不容易被自己察觉到。我随便讲一种现象:
有些爹妈都爱说一类话,“我这么努力打拼累死累活,不就为了你?你有什么不满意的?”“我这么辛苦,你考这么点破成绩对得起我吗?”“你好好学习吧,你给爸考个清华北大,除此之外爸别无所求,考上了爸妈砸锅卖铁、卖肝儿卖肾供你。”熟悉不?
孩子听了这话会是什么心理?
我估计大多数孩子都会觉得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爹妈,有负罪感;少数自主意识很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家伙可能会反唇相讥:你生我跟我打招呼了吗,征得我同意了吗?极个别孩子也许会说:您供我还不是责任所在、应该的,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这就是你该干的事儿啊?
听到以上三种对话是什么反应呢?这个事,是个试金石。
如果有孩子是第二、第三种回答,我会为他开心,这种孩子不会被爹妈有意无意下的套儿捆绑,不会被负罪感辖制。
产生愧疚、负罪感的孩子,我要为他们担心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跟孩子使用负罪感这招儿,是有代价的;愧疚感是沉重的,当孩子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家长满意时,会看不起自己,会报喜不报忧,会逃避,会痛苦。长期如此,会自暴自弃、抑郁、绝望。
当他们在自我怀疑、低价值感、低自尊自信、自暴自弃、绝望、忧郁里长期沉浸,而又不愿向人倾诉、求助时,危险就容易发生。
跳出这个现象,反思家长的行为,是个什么性质呢?以自我为中心,以让孩子产生愧疚为工具对孩子进行掌控。
家长也许会觉得很冤枉,我这是催他奋进啊,孩子小不懂事,小时候就得逼一逼。然而,教育全在细节,这种催逼很不得法。对待生命,不能如此。孩子是一个生命,是配得成年人、家长、老师尊重的。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自杀事件层出不穷,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家庭教育,是家长,爹妈。
一个讲究点儿的智能手机,都得精心设计,何况生命这样精妙的杰作;一件瓷器打碎、一只养了几年的小狗死亡,都让人心急如焚,何况孩子自杀呢?
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家长太多了,没有几个家长是真正尊重、相信孩子的。孩子太可怜了。
我天天研究这些个事,真的很怕自己麻木,所以这我还在说大人掌控孩子的话题,只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掌控背后是自我中心和对孩子的不相信。成年人世界的罪恶,多是因为自我中心。
成年人在孩子身上犯的错儿,也多是因为自我中心加掌控。要命的是,这个错儿,太容易犯了
有些苦难,仅仅是由于知识不足造成的——如果家长知道孩子是独立的生命,需要自由是他的天性,还会让自己寄生在孩子生命里,并好心办坏事地把他的生命能量吸吮至尽吗?如果家长尊重孩子的精神需求,支持他们的自由行动,孩子还会因为长期隐藏在墙角的黑暗里,把自己逼到绝境吗?
我和一位牧者讨论无为教育智慧,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就放结尾跟大家分享。
他说,“人是按照造物者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因此,智慧和潜能都已内藏于心。好的教育一定基于激发,而不是传授,更不是掌控。要引导人由内而外流露的天性、天赋、天才。父母或老师的教导,都应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为导向。”
下一部分重点分析: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家庭原因的第4部分,主题是:家长轻视孩子情绪=堵死他的生路;
提请家长注意一个事实:青少年自杀都有导火索,这些导火索在大人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问题在于,“导火索”容易连上“炸药包”,所以会爆炸出事。炸药包就是,过去一点点沉淀在他心里的伤害、危险因素。
09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家庭原因4:
轻视孩子情绪=堵死他的生路
没有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在暴怒中踢了孩子一脚,结果把孩子踢死了;有没有看过青海雪崩和印尼海啸的画面?人完全失控、表现出很大的情绪化时,其实很像雪崩和海啸。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情绪和情绪化发作混为一谈。其实不完全是一码事,情绪化是个素质问题,是喜怒哀乐高度不自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负面的;而情绪无所谓好坏,本质上,它是一种跟人的需要、愿望有关的心理现象,比如快乐 忧愁 消沉等。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可以确认一点,没有一个孩子在选择轻生时,是平静安稳、愉快,他一定是消沉绝望、万念俱灰。
我重复了六七回的一个说法是:孩子为什么如此狠心极端地结束自己生命,家长老师其实不完全知情,有的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如果孩子生前,家长老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感知到他的情绪,有及时的沟通和干预,悲剧可能压根不会发生。
情绪有那么难以发现吗?不容易,不同的孩子、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或者处境当中,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那种哭得撕心裂肺借以要挟大人、拿大人一把的做法,仅仅是极个别孩子在七八岁前会做的;当他渐渐长大步入青春期时,肯定不会这样。为什么我说孩子的青春期,是危机四伏呢,因为他的情绪通常藏在冰山之下,你压根不会发现。
这就需要家长敏感、细心,如果不敏感,或者就是平平常常捎带几句说一通,他的心门就关闭了,我们和他的正常沟通渠道就堵塞了,等你发现危险时恐怕已经晚了。
拿我家前不久发生的事儿举个例子,这个事真的很让我警醒。
我儿子小远八岁半,从小喜欢搭积木、玩拼插玩具,从6岁开始,家里买了需要安装的桌子书架,我都会让他来装,他也兴致盎然,很带劲。
去年双十一的家里买了一个绿柜子,放在厨房收纳用。孩子趴在地上,从上午10点干到中午1点,最后哭了。
我说这不挺好的嘛,一堆妈妈摸不着头脑的木板,你给成功装成一个漂亮的柜子,多好。仔细一看,原来装完后的玻璃门根本关不上,孩子为这个哭呢。
给客服打电话后,我花了大概15分钟,把柜子完全弄好了,摆在那儿很漂亮。我觉得孩子应该高兴,但是他哭得更厉害了,是那种无声的哭泣,半个小时里泪流不住。
我说,妈妈带你去吃杏仁豆腐,哭着摇头;我又说,你想买泡泡糖好久了,去买好不好?依然摇头,继续哭。小远那是那种很理性懂事的、从小没有一次歇斯底里式哭闹的孩子,我说这个太反常了。
等安静下来仔细想了想后,发现是这么回事——他非常努力地想把这个柜子装好,想要一种善始善终且取得成功的感觉。柜子虽然装好了,但是是妈妈装好的,而他自己一步错、步步错,专注在地上蹲了3个小时,但是玻璃门的错误导致前功尽弃,让妈妈重新倒腾了一遍。
这个事,对他的心理有非常大的打击,所以无声地哭个不停。
后来我老公回来了,要带孩子去练跆拳道,孩子哭着摇头;小远从3岁多开始练跆拳道、体操等,极少中断。所以他爸爸刚开始特别不理解,说这点事,你至于吗?都快打比赛了。
最后,我解释了这个事情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后,他爸就很明智地同意了。那天下午,小远啥也没做,就懒懒地在家坐了一下午,直到晚上才恢复正常。
其实我现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心里都是满满的心疼。我心疼自己。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情绪时,只有爷爷奶奶能安慰我;有时候被大人奚落嫌弃,还有过好几次因为穿得不够好看,而被有钱的亲戚瞧不起。那种耻辱被嫌弃的感觉,长期盘踞在心里,是没法说明也没人安慰的。
这么一想,就特心疼那些自杀身亡的孩子,因为他们人小,天地小,心也小,很多在他们看来天塌了的事,在大人看来可能就黄豆那么大,如果说出来多好;可是他们不说;如果大人能够精准地察觉到他们隐藏了很久的情绪,耐心地共情开解、默默陪伴、真诚尊重,这得多好。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理由的:每当看到青少年自杀的新闻报道时,几乎都会有人凭着直觉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脆弱,一点打击都承受不了,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咋就这么差呢?
我花了近50天做的研究告诉我:不是那么简单,千万别这么说孩子。
少年自杀确实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导火索。导火索在我们大人看起来通常都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
但是,更加准确和深刻的原因是,这个“导火索”连上了“炸药包”,所以瞬间爆炸出事了。
炸药包是什么呢?就是过去一点点沉淀在他心里的伤害、危险因素。
小事、近期的诱因不会让孩子自杀,近期的诱因加上过去积累的长期的危险因素,就会。 
近期的诱因,可能是爹妈的一次争吵、爸爸的一个耳光、学校里老师的一个白眼、一次考试失利、一次失恋;过去积累的危险因素,比如:妈妈生了妹妹后,长期忽略他,气不顺身体也累的时候,总是对自己语言热暴力;
再比如,从小到大一直在受看护者的心灵虐待;持续两年在学校被大孩子欺负霸凌;持续被本校的一位男老师骚扰,但是又不敢跟爸妈说……
为什么自杀孩子的爹妈,总是痛苦和沉湎于追问一个答案:孩子,你为什么离开爸爸妈妈?
孩子已经走了,什么是搁在他小心房里好久的长期危险因素呢?大人可能永远没有答案。
所以我们,这些幸运地有娇儿绕膝的人,需要保持警醒和细心。
把孩子放到心尖尖儿上吧,我们还需要足够的知识、思想准备,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情感心境,注意他的环境,好陪伴他平安度过危机四伏的青春期。当孩子成年上大学后,情况真的好太多了,这都是有数据支撑的。
帮助孩子度过情绪低谷,具体该怎么做呢?《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 这本书,对于疏导孩子的情绪,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书中说:上幼儿园的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宠物、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初中还生考试失利… 痛苦、失望或恐惧的感受,能将孩子淹没,强烈的情绪和身体感觉充斥着孩子的右脑。
当孩子被情绪影响的时候,逻辑往往不起作用,除非我们回应了他右脑的情感需求。
我们把这种情感联结叫作“感同身受”,也就是与另外一个人深入联结,让他“感到被理解”。当父母和孩子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他们就能体验到所谓的联结。
简单说,我们做家长的,看到有事情发生、孩子情绪不好时,首先不要着急讲大道理,要处理孩子的感受,对他此刻的任何感受 情绪,都先表示理解,让他觉得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你是可信赖 可倾诉的。
这个办法适应于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大家发现没?其实同样也适合安慰大人。
说句老实话,会帮助他人处理情绪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例子是:老王被人诽谤攻击了,老张拿着份好心去安慰,“哎我说,你别难受了,他那个人就那德行。再说了,这是多大点事啊,你至于长吁短叹较劲浪费时间吗?”
老王听了这话心里恐怕更难受了,“拉到吧老张,事儿没搁在你头上,真搁你头上你试试。” 这时候的老张 ,怎么做才是明智的呢?先共情,先理解:“诶,老王啊,将心比心,我真的非常理解你。”
回到孩子这里,当我们发现他有情绪时,先别讲大道理,先回应他右半脑的情感需求,表示理解 尊重,一起回述那些让他难受的经历,重复讲出他内心的情绪,然后给他时间消化、感受,并等待那种情感情绪、逐步减弱,走向平静。
在这个过程中觉得情绪释放到一多半了,第二步,爹妈要引导孩子的左脑运转起来,要让孩子明白一些理:比如,发生了什么?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造成的后果时什么?为什么发生?接下来怎么办?以后如何防范类似事情不再发生?
总结一下:第一步,右脑,针对情感情绪。第二步,左脑,引导明理、解脱。长期这么着陪伴训练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孩子心里不会有事郁结,不会出现前头说的那种、像炸药包一样危险的长期危险因素;
此外,当孩子逐步会学会一套排遣自己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的左右脑整合处理问题的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训练得多了,他会就明智明理,心胸开会。慢慢地,小家伙就成熟了。 
下一部分我将重点分析: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家庭原因的第5部分,主题是:内心撕裂的妈妈无法给力。
提请父母注意一个事实:很多职场女性妈妈,日复一日地处于这样的状态里——带娃、工作、个人生活没法平衡,常常处于撕裂中。妈妈需要爸爸的认可、协助,感谢和祝福。否则,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
10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家庭原因5:
内心撕裂的妈妈无法给力
在中国,女性就业率在70%以上。这里面的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成为一名职场妈妈,他们天天都像神话故事里的牛郎一样挑着个扁担,左边筐里是孩子,右边框里是职场。八年来,我就是这么过来的,甘苦自知。
职场妈妈,是个什么生存状态呢?2020年我和同事花了两三周做调研,结果我概括一下是:忙、累、焦虑,个人生活、工作、孩子老人难以平衡,常常处于撕裂状态,身心健康水平总体较低。
有没有不同意见?一起来设想一下,我们这部分人的处境:
首先,得求上进,要花时间花钱,保证自我成长,极个别人还要追求优秀和卓越;
然后得顾家:要处理夫妻、婆媳、兄弟姐妹关系,还要承担家务和教育孩子的大部分重任;最后还得工作,被“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鼓励,竭力做好做优,同时还得用心平衡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  
我和同事在调研中,沿着历史也就是夏商周、元明清顺流而下,一比较就知道,除了母系社会时期,和绝大多数历史时期相比,新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大大提升了。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这方面真的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不开玩笑,确实如此。
可再一想,总觉得哪儿不对。我总觉得,我们中国女性,是刚出一个牢笼,又进了另一个新牢笼,依然在受奴役、受辖制捆绑的状态中。  
我先说说自己,再说说薇娅。
过去职场二十年,我一直是一个见了棺材不落泪 撞了南墙不回头还要把南墙戳个窟窿的勇猛状态,就是和一切困难正面刚,非要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不可,包括做主持人、公益纪录片、揭黑记者、创业去硅谷去以色列。
但是,我一直觉得不对劲,觉得自己无休止打拼的状态,非常不自由—因为人天性是向往自由的,对于不自由的状态是很敏感的。总之,我是一边享受成绩,一遍替自己感到悲哀:真是个可怜的工作机器啊。
2018年,我无意中读到了美国作家提摩太·凯勒先生的一本书叫《诸神的面具》,那之后我才意识到:
为什么自己不自由?为什么取得了成就,也不幸福?
原来,有个叫做“事业心” 的偶像一直在操控我,它让我轻视健康、轻视自己,好喂饱他,让它得满足--我觉得我做了20年的工作的奴隶,这个被奴役的不自由,是取得成功的甘甜无法抵消的。我是不自在、不甘心的。
这本书太深刻了,读了这本书后我就稀奇:哦,原来是这么个理儿?凡是被我们尊为偶像的,都会掌控、辖制、奴役我们。
打碎这个偶像后这几年,我有过短暂的对工作的厌倦。在经过疫情和身体病痛这两重洗礼后,如今的我依然愿意工作、创业,充满战斗力和创造力。当人自由的时候,枷锁脱落,一定会更有创造力,这就是自由的可贵。
有人看到我除了第二本书《全力以赴》,问,在大多数人都想躺平的现在,你哪来那么大干劲?我说,过去的干劲是扭曲的价值观下的蛋,是畸形的,现在的力量来自热爱责任感和使不完的创造力,是美好的。我不单创业,也做投资,不单做科技,还要做教育。我要努力工作、好好做点事情,直到离开地球。
但是真的今非昔比,越来越觉得身心轻快,一无挂虑。它是这么个理儿:
如果你的心灵是自由安宁的,枷锁脱落,就不会再有什么东西可以轻易地奴役我们,包括家庭、孩子、工作、他人,都不能。就是怎么着都好,加班劳碌也好,不加班傻傻发呆也好,都是自洽舒展的。
我这总算是出了牢笼了。这种感觉太好了。我真的很希望所有的女创业者,所有的女性高管,所有的职场女性都这样。再来说说薇娅。
大家都知道,薇娅因为偷税漏税被罚款13亿。这件事,在薇娅的人生和创业生涯中,是个什么级别的事件呢?如果拿地震来打比方,我觉得应该是八九级地震。一个呕心沥血的浇灌的事业,瞬间解体、飘零。
作为经历过苦难的女创业者,我感同身受。薇娅得是个什么心情呢?我猜测她当下有很大可能还顾不得心疼钱,她首先要心痛的,应该是自己的心脏和过往所有的时间精力总投入,因为2000多天的大夜是她自己熬的,五六年里孩子是严重缺乏母亲陪伴的。
我在中国美国以色列采访企业家,常常能看到这种事:就魔鬼出在细节上,一件事做错,全盘皆输。要问2021年企业界谁最惨?那就是薇娅。在我的视野里,最好看,最聪明、能干,最惨的都是薇娅。
但是,换个维度看,我觉得薇娅,是幸运的,因为她借着交出13亿罚款这事,避免了两个更大的、将来会让她更加痛不欲生的危机。
为什么我会在这个谈论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系列节目里,谈这个事情呢?因为薇娅是个典型的职场妈妈,不管是否意识到,其实她都已经幸运地避免了两个更大的危机,脱了牢笼。
但是在我们中国,还有无数姐妹,优秀能干、能打能抗的强女人,此刻正在牢笼中,一步步走向更深的、覆水难收的危机。
她们在职场是顶梁柱,在娘家当爹,在自己家、婆家也当爹。她们不相信眼泪,不承认软弱,以一己之力,干着男人、丈夫、父亲应该做的许多事。在一个很多人想躺平的社会里,她们哪来无穷的干劲儿?一部分是迫不得已,一部分是扭曲的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催生的、畸形的干劲。
这是怎样的危机呢? 
第一个危机是健康。还是拿薇娅来说,她的身体使得太狠了,她还没在这方面吃过大亏,不知其中滋味。但是,按照她过去五六年的消耗程度,再那么干三五年,身体一定会出大问题。
因为身体是有规律的,好比一辆车,你使得狠,跟保养得精细,使用寿命就能一样吗?身体的亏我吃过,很多人都吃过,谁吃过谁知道。到那个时候你会觉得,健康真是无价,给一百亿也不换。
薇娅被迫紧急刹车了,按照规律,紧急刹车后车会有大震动没准还会翻,她的身体肯定会有那么一阵子不好过。但是她才35岁,很年轻,顶多受点皮肉之苦,不会有大事。但愿薇娅这辈子再也不用那么狠地玩命干活了,从这个角度讲,她很幸运。但是亲爱的们,你要警醒:确保身体不出问题。
第二个危机是什么呢?
有一个报道说,薇娅作为妈妈,一个月只能陪娃一天。别说一天了,哪怕一个月陪七天,我都觉得不可以思议,她闺女那么大的孩子,就得总是陪伴着,在陪伴中教育、干预、归正。
但薇娅身不由己,因为在直播行业的高峰期,她不敢休息,谦寻公司几百号人、那么多合作者、投资人,都指着她呢,她敢休息吗?这事儿不能苛责她。只能说,作为一个职场妈妈,薇娅过去几年的状态,太让人心疼和同情了,她比我有钱和风光,我羡慕不起来。
现在好了,薇娅被动刹车,闺女有妈陪了。不用像她妈妈小时候那样 总是跟着姥姥了。我真她闺女高兴。
健康和亏待孩子的危机,薇娅大概率不会经历了。但是很多职场妈妈、让人心疼的姐妹们,还在经历。能帮助我们逃脱这两个牢笼,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我在这人再不好意思地来点儿说教,重点说孩子。
孩子是命运暂时放在我们这儿的小羊,暂时让我们教导、抚养、保护,时候到了,他会离开,而且头都不回。
孩子的时光,每一天都价值连城,错过了,没有办法不补;后悔了,也没有地方买后悔药;没有爹妈的陪伴,孩子也能活,胳膊腿也能正常发育,也能长大。
但是,品格、性格、心智、智力这些决定孩子一身命运的要素的培育和开发,只有爹妈在点点滴滴的陪伴中才能做好。
就像一颗珍珠的长成,必须贝类软体动物日复一日地涵养、培育。贝壳之外,养不出珍珠。爹妈也不要奢望在自己之外,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老师、社会,给我们涵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不管多狠心的人,将来都会为孩子小时侯没有好好陪伴而后悔。
其实父母将来怎么后悔、懊恼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闺女的生长、生存发展,真的需要我们的陪伴,这对他的智力、情感、身体、心智、前途非常重要,这是无价的。
算算账,他的一生值钱,还是我们在职场上赚的那点钱、荣耀更值钱。这两者,没法在一个天平上衡量。如果非得衡量,这个天平会翻的。
我看到,很多创业者女性妈妈、职场女性妈妈,日复一日地还在我和薇娅过去的那个状态里——带娃、工作、个人生活没法平衡,常常处于撕裂当中。
所以我前面会说,沿着着历史顺流而下,相比过去绝大多数朝代,我们新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大大提升了。可是往深了一想,总觉得哪儿不对。真是刚出了一个被父权、夫权、男权辖制的牢笼,又进了打江山立功名、与男人争天下的新牢笼。  
从牢笼里出来,过称心如意、自由舒展的日子吧。这一点对我们自己很重要,对于我们的孩子更重要,他们需要健康有力有智慧的妈妈的支撑。 
我在这儿,特别想对职场妈妈中的那些强女人们说几句话。
第一,凡事不要太快,慢就是快:我妈家对面盖楼,打地基大概花了一年时间,但盖的时候就快了,差不多几天就一层。打地基需要花时间,同理,事业发展也不能太快,太快的话,管理、认知、能力跟不上,会出问题。孩子也需要慢慢养,不能太急。
第二,要注意身体。通常身体不健康,心理就会不健康。
第三,要均衡。一辆汽车有四个轮胎,少了哪个,车都走不了。同样,您的生命、家庭、工作、关系就是这四个轮子,不能偏差。
第四,做好价值排序。要把身体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家人、孩子,再后才是事业。
第五,不要拜事业为偶像,不要被名利权这些东西所奴役。有的钱亏了也是赚,有的钱赚了也是亏。名利都是好东西,但是不能成为主人,奴役我们。
第六,知行合一。以上五条如果没有行为,都是空的。如果不行,现实会逼迫我们行,那是很痛的。何必呢 何苦呢,何必自苦呢?
第七,全力以赴教育好孩子。时代变了,孩子周围危机四伏,更需要家长全心全意地陪伴。
因为公司业务,我过去老去以色列,给大家说说以色列妈妈。
以色列妈妈的受教育程度高于中国妈妈,但是同时,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做全职妈妈的比例,也高于我们。
她们不在乎自我实现吗?是个人,都会在乎。所以,她们选择在孩子小时候当全职妈妈,实在是因为过人的眼光。
那人家为什么这么有眼光呢?首先,眼光就是眼光。其次,眼光也是需要现实支持的:以色列政府机关下午两三点前,通常都会下班,这样,孩子爸爸回家帮妻子做家务、照顾孩子,辅导孩子学习,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再看看韩国爸爸、日本爸爸、中国爸爸,好像没得可说了。
我的好朋友燕南,是一位在亲子关系领域服务了近20年的专业人士。她告诉我,
“中国妈妈是特别舍得为家庭任劳任怨,愿意付出一切,但是,缺少了丈夫的支持,缺少丈夫在孩子面前为妻子所做的真诚感谢和祝福!我们的丈夫要么忙于996,要么巨婴,要么妈宝,要么甩手掌柜。
妻子呢,守寡式育儿、丧偶式育儿,承包家里各种大事小情……久而久之,妻子和妈妈们就熬成了黄脸婆、怨妇,脾气暴躁,身心都不大健康。
这个过程中,家庭问题百出,所有成员都不快乐!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即便进入名校,可能也会得“空心病”,将来哪来的热情建设国家啊。”
燕南老师这话说得太好了。但是这个问题,有解吗?
首先我想对姐妹们说的是,我们要认真地对自己好,让自己舒服,不要总是委屈自己。我们过得不好,孩子不大可能好到哪里去。让自己好的原则之一,不要在工作上过劳,不要追名逐利,追求功名。
其次,我们要竭力更新自己的价值观,竭力避免父母在我们身上犯的错误,重复犯在孩子身上。
我们得用一个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孩子。生孩子,在孩子人生前六年或者前三年全职陪伴,是最有智慧的投资。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被证明。
但是,话说到这儿还不行——如果家里的男人、孩子的爸爸不改变,光靠女人,能行吗?肯定不行。夫妻二人是一体的,当夫妻二人价值观合一、关系合一,忠于各自的角色、分工,家庭和孩子一定会蒙受祝福,一定会特别好。
因为这个,下一部分,我不得不说说:中国的爸爸们。希望姐妹们可以把这个深度报道,推荐给自己的老公和身边的爸爸们。爱你们。
下一部分将重点分析:青少年抑郁、自杀原因的家庭原因的第6部分,主题是:爸爸们的心不在家。提请父母注意一个事实:名利权的辖制,是对人最危险的辖制;
名利权能带来安全感,是一个流行的谎言;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名利权掳掠了他爸爸的心,挤占了原本属于他的空间;
爸爸对孩子的教养,是妈妈无法替代的。就算妈妈做到满分,没有爸爸的参与,也是50分。只有爸妈都贡献出50分,这家的教育才能算是100分。
11
青少年自杀原因之家庭原因6:
爸爸们的心不在家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曾经做的一个好节目。
中国的爸爸去哪儿了?这是我心头的一个问句。不是疑问句,是反问句,正确的语气读出来是:中国的爸爸,去哪儿了!因为我知道爸爸去哪儿了。
爸爸的身体去哪儿不是关键,不要紧,关键是心。
一个爸爸的心,应该在哪儿呢?我的排序是:家庭, 事业,朋友、社区社会;
但是我们这个世代,爸爸们的心在哪儿?大概率地,只在一个地儿:事业,名利权。基本不在孩子那儿。
这个系列深度报道的制作动机,就是为了孩子,所以要聚焦孩子。孩子的成长中,缺席爸爸的陪伴,会有怎样的害处?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书籍、课程特别多,说得也特别清晰透彻,我就简单一说: 


虽然不是所有缺乏爸爸陪伴的孩子,都会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论概率,大概率讲,会有让你在将来追悔莫及的问题、缺憾。比如:
女孩会安全感不足,男孩的性格容易女性化。爸爸给予孩子们勇猛强壮、彪悍、力量感,是合宜的;这东西如果靠妈妈给就不合适,妈妈带的如果是闺女,闺女可能会缺乏女性柔美,强势霸道,比如武则天的闺女太平公主,这会影响她将来的婚姻、育儿;妈妈带的如果是儿子,这个男孩从里到外,都可能会比较弱。
可以肯定的是,爸爸对孩子的教养,是妈妈完全无法替代的。就算妈妈做到满分,没有爸爸的参与,也是50分。只有爸妈都贡献出50分,这家的教育才能算是100分。
我有几位很有使命感的朋友,过去几年主要的工作就是唤醒爸爸,让爸爸在家庭中忠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分工,协助妻子一起带好孩子、伺候老人。后来怎么养?
他们都知难而退了,做不下去。因为爸爸们的心,不在家里,不在孩子身上。
《说文解字》中对“父”这个字的解释是:父,矩也。夫妻,是制定规矩的人,是家中的领袖,一家之主,是带领妻子一起教育子女的人。但是在今天这个世代,在家中育儿的都是妈妈。
爸爸去哪儿了?谁偷走的了爸爸的心?谁把爸爸从妻子儿女身旁拐带跑了?原因很复杂,但是有主有次。那个主要的肇事者,是名利权,或者说是用事业心来打扮装饰的名利权。
名利权的偶像,是我见过的最危险的偶像;名利权能带来安全感,是我听过最大的谎言;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对名利权的热爱,掳掠了且奴役着他爸爸的心,挤占了原本属于他的空间,也挤压了原本应该给他和他妈妈的陪伴。
否则,为什么女人们要悲悲戚戚地说,自己正在经历的是寡妇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呢。
真是悲哀,在我们中国,绝大多数的爸爸都重视事业、成就、社交,大于重视妻子孩子和家庭生活。他们的安全感,建立在功名之上。
提摩太凯勒,是一位了不起的美国作家,我2018年读到了他的一本畅销书叫《诸神的面具》。
他说:偶像是什么?是一种瘾癖,是操控我们的主宰,我们被他奴役。 人心,是一个偶像工厂。
他还说,“在我们所着迷的诸多主题中,我们最会说的是关于“成功”的谎言:成功和他的兄弟—金钱,会给我们保障;兄弟--权力,会让我们显得很重要;堂兄弟--名气,会給我们快乐。
凯勒还说:现在到了说真话的时候了:为什么我们这个世代最聪明、最有才、最成功的人,会经历破纪录数目的灾难呢?人们不择手段地想要得到金钱 权利 和荣耀,然后再自我毁灭。可能他们起初就不想要这些,也可能是当他终于拥有这些时,并不喜欢他所见到的。”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写了一段分析,特别想跟爸爸们分享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在自己新书《全力以赴》的发布会上分享过,主题叫《如何拥有高效能的人生》,我的主要观点是,你不要以为回家陪陪妻子孩子,工作业绩一定下降。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经历一个短暂的下降后,你一定会赢得业绩的提升。
因为,当你行走在正确的次序中时,人的状态会不一样,你会把用聪明、意志力、人际关系、牺牲健康换成绩的工作模式,逐步调换成用智慧、能量工作的模式。这是符合天道人伦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有很多过去必须牺牲自己才能交换来的好处,会自己找上门来。你不用像过去那样过劳,过得却要比过去更好。
我是一个调查记者出身的人,重视证据,绝对不会在一个节目中信口开河,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我迫不及待要向您分享的是,我家和身边许多人的经历印证了一点:
家庭是一座城,城墙坚实,家就安稳——男人,就是那看守修护城墙的人。家庭中,如果男人归回本位,成为有力的首领、懂爱的丈夫、尽责的父亲,这个家庭会蒙受祝福,财务、孩子老人,都会好。付出不用那么多,收获却多,这就是高效能的人生。
我身边这样的案例许许多多,如果他们愿意,我愿意采访,好把他们真实的经历讲给您。请你们相信我,我说的,是真的,对的。
第二个层次,名利权的偶像,不单会奴役掠夺我们的心,让我们无意中牺牲不该牺牲的东西,比如孩子、天伦之乐、家庭平稳。更可怕的是,他一定会引我们走向可怕的邪恶和堕落。
这样啊,我把它的害处,简单梳理一下:
1.引我们走向可怕的邪恶和堕落。
2.操控、奴役着我们和人生。
3.必然带来极大的毁坏;自己制造的欲望,终究会让人瘫痪、承担不了。
4.让人混淆是非,颠倒善恶。
如果非要我举个例子的话:
在文艺界,吴亦凡的倒掉是个典型例子,这是一个被自己制造的欲望搞到系统性崩坏的案例。即便没有都美竹,也会有别的人,成为推到多米诺骨牌的那只手;  
企业界,薇娅海峰两口子的事业垮塌,也是个例子,因为他们一直被赚取更多的钱这个欲望操控奴役着、驱使着,停不下来,直到被迫停下—我为他们叹息,也为他们开心; 
硅谷科技界,斯坦福辍学生、硅谷顶级白富美、一代造假大师、血液检测公司CEO 伊丽莎白被曝光,也是个例子。我相信,最初她也想正经创业,但是名利这东西逐步让她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成功地骗过身边所有人,走向了可怕的堕落。
再看身边,案例是不是一抓一把?事情未必惊天动地,本质却完全一样。
如果不阅读不反思,不在经历身心病痛后彻底反思,我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反面例子:被所谓的事业心驱使,过度消耗,无休止玩命,身体出大问题。成为爹妈孩子老公的累赘,自己追悔莫及但又无能为力。搞不好就game over了。
但是我脑子清楚了,价值观稳定了。而且妥妥的,我的价值观绝对不会在跌宕起伏。
这是我的幸运,是亲人、同事、投资人们的幸运。成就荣耀,就好比香水,闻闻可以,吃喝就会中毒;名利是副产品,不能成为我们的主人操控我们,我们自己才是主人。
卡内基说过一段话很深刻,分享给家庭中的爸爸们:
人一定会有偶像, 累积财富是最糟糕的偶像崇拜之一。没有任何的偶像比崇拜金钱 ,对人更不好的了。
这种一直不断想着照顾生意、用大部分的思想来盘算如何在最短时间赚到最多金钱的工作,一定会让我堕落。我要留心选择我的人生,必定是要选择最能提升品格的。
前面我说了几个层次:爸爸们的心不在家里,爸爸的心被名利权偷走了。名利权的偶像伤害爸爸,伤害孩子妻子,其实也伤害正常的社会次序。爸爸、孩子、家庭的损失,就是社会的损失。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切呢 ?
提摩太凯勒在《诸神的面具》一书中给出分析,他说:偶像崇拜,是我们做一切错事的原因。
马丁路德对于这一点的理解远超过任何人,他说,为什么犹太教十诫中,一开始就吩咐不可拜偶像?因为人做很多错事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偶像崇拜。只要心里有偶像趋势,做任何错事 坏事 离谱事,都是一定肯定确定的。 
人心,是大量制造偶像的工厂。如果不分辨并向心中的偶像崇拜发出挑战,就无从检讨我们的文化; 如果不检讨文化,就无从向偶像发起挑战;
偶像不能被去除,只能被取代。成功 名利权这个偶像是赶不走的,它必须被别的东西来代替。具体怎么做?凯勒先生在书中如此建议。
首先,要发现心中的偶像。
我们可以检视所渴望拥有的常常幻想的事物,检视我们如何花钱;检视我们如何面对挫败,检视我们无法控制的情绪。
检视:我们向谁或什么事物寻求生命的稳定性安全感?什么能够使你真正快乐?什么能够使我们成为被接纳的人?我们从何处寻求能力和成功?
其次,破除偶像对我们的控制或者辖制:
通过以上的办法发现偶像后,我们就要斩断它对我们施加的影响。我们一定要破除那种想做大事的执迷。只要不这样,心中的无能感就会被医治,就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最后,打破旧模式后,启动新模式,走高效能的路,绿色、可持续、可平衡的路。
这条均衡的路,是有尊严的,也会是丰富繁盛出人意料的——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条正确的三观驱动的路,这条路要想走得通,重新寻找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永久的安宁和美好的东西,必须重新梳理价值排序。
在我的价值排序里:如果把人事物放在一起排序,我会说,爱家人、帮助老公
服侍好爸妈公婆、教育好孩子是第一位;
完成自己在职业上的使命,服务好职场妈妈和创业者两个群体,是第二位;给投资人、合作伙伴同事创造价值,是第三位;尽可能地发光,服务社区 社会 他人。  
呀,真了不起,排序里都没有名利权?不是这样,名利权、话语权一定会有的,但是,它们是正确的价值观下的“蛋”,是副产品。做好前面做的事情,而且按照价值排序做,一定会有。不,我已经有了。 
划重点,我说的重点是,名利权本身都是好东西,但是当它异化成一个偶像、吃定你 控制你时,你要小心了。没有钱,我怎么活,也要养活孩子是不是?名利权只要有,我就享受,但是我是主人,不是奴隶。我不为它驱使,我是自由的。
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我们中国,有一些看起来愚拙蠢笨的人,其实过着有智慧的生活;有一些锦衣玉食的富裕阶层,却常在忧患不安之中;看起来软弱无能的男人,常常能保全妻子儿女;外表光鲜叱咤风云的男人,牺牲的除了自己,还有最爱他的家人,最需要他的孩子。
乱世之中,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平静安稳的,让遑遑不可终日的羞愧; 什么才是真的,好的,这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无论如何,今天,孩子们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他们需要一个叫父亲的教育者、保护者、监护人,把心放到他们身上。回家吧爸爸,好好弄弄自己的娃。
下一部分也就是本系列深度报道的第十二部分,将重点分析:到底如何教导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帮助他们平安度过危机四伏的青春?
提请父母注意几点: 青春期孩子,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矛盾和不稳定,第二是敏感,尤其对批评敏感。这需要父母调整角色,协助孩子积累心力: 
12
如何陪伴教导青春期孩子?
如何不让时代的那粒灰
 落在自己头上引来山崩地裂?
就在昨天夜里,我的一位人在日本的女友说了这么个令人心碎的案例:一个满有志向的十七岁日本男孩,因为最近成绩下滑,导致心智错乱,持刀捅了人。
我和另外几个女友听到这事,恨不得眼泪就要下来了,我们都是妈妈,听不得这类事情。
是的,就如您所猜测和我在此前几部分里头说的那样,青少年心理问题、抑郁症躁郁症和自杀问题,确实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为在全球各地,都有低劣的认知和错误的教育理念,这些东西破坏家庭关系 ,导致父母子女相爱相杀;
但是我想,我们总不至于因为这个,产生一种“天塌下来大家顶着”的荒谬心理吧?
有句话说得好,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都是山崩地裂吗。青少年心理问题、抑郁症问题、自杀问题都呈上升趋势,问题越来越重,最关键地,每一个孩子都是无与伦比的宝贵,都值得倾尽全力去保护。
到今天,这个系列的深度报道已经到了尾声。
在过去11部分,我用那么大体量的内容其实只说了一个点,那就是: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出问题、抑郁、自杀呢?我掰开揉碎,一一梳理。
这是个破的过程,有破有立,在今天这个收尾部分里,我先简单说说:到底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平安度过。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您把我在以上11点要点抓起来,凡是会出问题的点,您就着力避免。捋着这些点陪伴、教导孩子,肯定不会有大问题发生; 
第二点,家庭教育,真是需要学习的。
有一些教育专家,专门帮助父母解决青少年孩子的问题,您可以长期跟踪他们的相关资讯;我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习一个新领域,就找到那个领域最牛的人,挖地三尺,狠学他的东西,学透。
需要提醒的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知识能力品格上的局限,所以最好跟那么两三个专家,把他们的观点交相比对、印证,您就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知识。
第三点,今天讲一个框架给您。
我所谓框架的意思就是,不注重知识的精深,因为时间关系没法展开,也不需要展开,这是得许多节课才能说精细的。
我就给您一个周全的框架,方便您在教导青春期孩子这方面搭建起思维框架,这样遇到任何问题,都不慌,都能在这个框架内思考问题、并且找答案。
类似的框架很多,我选择的是美国一本好书《子女心 父母情》的作者泰德特里普的理论框架,他的理论精湛,知识准确,我是心服口服。
泰德认为,养育孩子必须从“心”开始,要关注孩子的心,从他的心开始训导。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个人因素,是他的信心;家庭要素是:家族历史,家庭结构,价值观,家庭角色,家里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对失败的反应。
他还认为,婴幼儿期的训练目标是顺从,儿童期的训练目标是品格——我补一句,婴幼儿期、儿童期的训练目标如果达成,青春期的问题会少很多很多。特别幸运的是,我儿子小远就是这么老老实实、一步步训练的,效果好明显。所以我感恩啊,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必须分享给更多人。
前头说,这一集的重点是,教导青春期孩子的框架,到底是什么?
 大框架一: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征 
我强调两个重点,第一是矛盾和不稳定,第二是对批评敏感,别的都好说。
1.矛盾和不稳定:
泰德的观察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较缺乏安全感。因为安全感不足,他们老在矛盾和不稳定当中。
他们尝试建立独立的人格,想要与众不同,但是常常又不自信;对自己的生活经验,也缺乏信心;对于各种思想观念,他们的态度也很不确定; 
有时候,他们喜欢自己的年龄,觉得整个世界都令人兴奋;有时候又希望永远不去面对这个世界,很茫然;
虽然他们比以前更需要指导和帮助,但是一旦发现任何人的帮助底下藏掌控,就会心生逆反和抗拒。
2.对批评敏感:
他们敏感,对别人的批评论断尤其敏感:比如,被批评外貌这事。
我必须牺牲一把,拿自己的糗事举个小例子,我七八岁的时候依然大大咧咧不讲卫生,铅笔芯的那个灰常常抹在嘴上头,像一圈胡子;脸和脖子常常都是黑的,被我妈一边追着骂,一边按倒了擦:“你看你这脖子,脏得跟蛇皮和轮胎似的。”其实我就是觉醒得晚,心不在外表上,净琢磨着玩儿呢;
结果到了青春期大变活人,非常在意外表:某年去三姥爷家做客,穿着呢,自己觉着甚美。结果被我三姥爷给了差评,他当着一桌子的人说“这孩子吧就是不会穿衣服”,那个语气让我酸楚了好久。
比较幸运的是,到青春期后期,我妈因为有了信仰对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如果在我青春期她还用“蛇皮轮胎”那类话挖苦,后果可就麻烦了。 
您可不要以为我心眼小,因为青春期孩子就那么个特点,敏感。
这是外貌,对别的方面比如学习、品格、性格、关系的批评也会敏感。
还得牺牲一下我自己,讲个小案例:
我姥姥家是个大家族,我妈兄弟姐妹五个。小时候一到过年,五兄妹携儿带女在姥姥家就聚齐了,然后就会发表言论评价孩子们。我姐那会十七八岁,听话顺从有礼貌,学习成绩优秀,大舅很喜欢她,老夸她;我那时候十岁,青春期早期,虽然学习成绩也数一数二,但是主意正、想法多、事儿多、不听话,大舅常常差评,还一脸嫌弃。
记得我那时候心情老是酸溜溜的,在姥姥家一正月都不开心。类似这些事很多,我要是拿出来说,我妈我舅他们肯定特吃惊,编的吧你?
大人说话随意没印象,可是青春期的敏感少年少女记得清楚着呢,因为人小心就小,心小就觉得事大,觉得天都是灰的。
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肯定有吧?
青少年对批评的这种敏感,会导致他对身边叨唠自己的人非常逆反,谁唠叨呢?通常就是爹妈啦。老实说,我对唠叨的逆反心,一直持续到30岁才退去;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复杂的中间阶段。我老说青春危机四伏,是因为外部因素本来就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偏偏还叠加着他们那么复杂幽暗不好懂的心理,内外部都复杂,事就多些,爹妈就得多操心。
 框架二: 教导青春期孩子的几个要点 
1.父母角色调整—从管教者,到引导者:
在青春期之间的婴幼儿期,儿童期,父母对于孩子所做的教育,准确地说,叫管教。当儿女进入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父母如果依然非常高调突出自己的权柄,高高在上地管教孩子就不灵了。
在这个阶段,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要逐步变成“引导”的关系。父母的心态、说话方式、行为方式,相应地都要调整。
这个时候我们看孩子的眼光也要调整,他们不再是个孩子了,但也不是个成年人。
那怎么办呢?泰德的建议是,家长一方面要把孩子当成年人来看,用对待成年人的尊重、耐心对待他们,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大撒把,不能让孩子脱离父母的监督保护。他的本意是,父母对儿女得更敏感些,就像和成人交往一样。
2.面对质疑反驳和逆反时的准备:
孩子只要有问题提出来,就是个大好事,说明他在思考。有一些问题对于孩子的智力发育极为重要,比如我跟小远常说的“你要多问三个问题,真的吗,为什么,怎么办”。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鼓励他思考、质疑,辩论。到了青春期呢,你不用辩论,孩子们的质疑、辩驳、反驳,会特别多。这是大好事,父母一定要好好鼓励。
如果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你为难、难堪、不耐烦,怎么办?因为有的问题好,有的问题坏,有的问题有趣,有的问题无聊,有的问题看着又蠢又冲\特气人的,对不对?这时候,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只要孩子能提问,就要肯定。肯定完了之后,再慢慢引导他去追求答案,以及思考自己的问题的质量。
有时候,虽然你不觉得某些“问题”是问题,但既然孩子提出来了,你还是要帮助他们寻找答案,说不定你还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
3.维持正面的互动关系,给孩子积累心力:
用泰德的话说:家长必须和青少年儿女维持正面的关系,要通过互动,成为孩子生命中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鼓舞和激励他们的源泉。
我的朋友、长期在亲子关系领域服务的专业人士孔燕南老师用了一个词,叫积累心力——就是父母要在有限的陪伴中,透过各样纷繁的事情,直接触达孩子的内心,源源不断地给孩子的心输送能量。
我们想想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他就是心灵没有生机了,失去活力了,没力量了。而自杀,是无力到极致的表现。
青春期孩子家长,不管孩子做什么,核心的目的就是一个:给孩子的心输送能量,帮助他积累心力。放心,等孩子成年后,他心里的储能足够了,是不需要我们给能量的,他还能反哺很多人或者招呼我们呢。
在搭建这种正面互动的关系时,泰德就几点提醒,很有智慧。
(1)首先,说话要看时机:
泰德说,在成年人的关系中,当你看到朋友做一些不明智或不对的事,只要不危害到他的性命,你绝对不会立刻指责他,也不会迅速攻击他所做或所说的事,对吧?
相反,你会等候良机,从容规劝。孩子难道不需要你这样待他们吗?
(2)其次,从大处着眼:
作为成年人,你不会挑剔朋友所做的每件小事,不会小题大做;反之,你会从大处着眼,通过行为去了解他为人处事的方式,然后和他谈论一些问题。
在这一方面,男性通常会做得比女性好。所以我要提醒妈妈们的是:女性的思维和身心特质导致我们,常常容易在“小”这个字上犯糊涂,小心思、小情绪、小细节—常常以小失大。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时候,可以再敞亮一些,从具体情境跳脱开,从大处着眼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最后,容许反对的意见在成年人的关系中,朋友之间可能会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
同样的情形也应该存在于你和儿女的关系中,儿女不必为了尊敬你而在每件事上都同意你。
这个系列的深度报道,我写了50天,很累。今天,因为少年刘学州之死带来的震动和疼痛,在稿子很粗糙的情况下,我决定还是要发出。作为主创,筹备系列报道不过两个月,我却感觉自己似乎用了许多年,走了好远的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告诉大家:
在危机四伏的青春期,父母是孩子们最有力的保护者。我们需要知道孩子生命的真相,帮助他们也了解真相。我们必须协助他们积累心力,穿越痛苦,学习明智而强有力地驾驭人生,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学习、情感或生活。
作者:武卿:媒体专家、主持人、知名调查记者,投资人,跨文化管理者。现为奇霖传媒创始人,大型跨国媒体品牌《硅谷大佬》《环球链》《环球大佬》总制片人、主持人。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前调查记者,多项知名国际、国家大奖获得者。书籍《区块链真相》、《全力以赴》作者。正和岛媒体专家,2017“中国十大品牌女性”、2021“中国品牌女性500强”荣誉获得者。

请务必关注 姊妹号 “英杰读库”
(合作,请联系微信:arscienc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