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车,过桂林,入十万大山腹地。至永福境,遇漫山沙桔,果实垂枝落地,如野生,食之清冽爽口;
此一行,四野旷,寂寥,汩汩山涧溪水流去,连日抑郁,伴清风,此去空!乡野路上,拥堵间,观刘学洲悲剧之事。少年郎,年十七,其生父曰,其实际年龄不过十五矣。
一.
刘学洲的事,包括他那封遗书,昨天在路上堵车的时候,看了一遍,当时我第一个直观便是这孩子太傻,因为他死了,换不回来别人哪怕一丝的悔意。尤其是他那一对生父生母,更多的 可能只是少了一个麻烦。
也所以,既然有怀揣一口气赴死的勇气,莫不如活着,靠自己的坚韧磨砺,憋一口气站起来,十年后让世人知道,莫欺少年穷!
但今天停顿修整,舒缓一口气,想来他才是个十五岁的孩子,却要承受无数成年人都无法承担的来自血亲抛弃的刺痛,网络冷漠暴力的辱骂,心无归处的飘零之感………面对这一切的种种,也许,他的选择至于己,是唯一的出路吧!
二.
少年郎死后,网络舆论剑指新京报和刘学洲的父母。
新京报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主因,是刘学洲被生母拉黑后,他们采访其生父母,凭一家之言得出刘学洲向生父母索要房子,以及生父称给孩子钱出去游玩的单方面言论,并发布在网上,引起乌合之众对其网爆,继而导致其自杀的悲剧发生。
如此,新京报有错否?看了一下各家之言,有的说媒体负责报道,不负责导向的,所以媒体没错;有的说媒体无良,制造谣言,只听一面之词 ,就害死了这少年!
前者说得有理,媒体的确只负责报道,至于万千观众看到后的反应,着实不该他们负责。就好比演员演一出悲剧,结果共鸣者接受不了去自杀了,那么这个节目被判有罪,于文明社会发展,是有碍的。持这个观点的,也都是乌合之众!
但,只负责报道没错,却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媒体的素养是将一起事件客观公众的呈现给大家,恶性造谣,故意引导歪曲,是不道德的。
不过刘学洲事件,悲痛归悲痛,新京报却没造谣,因为他们采访的对象便是其父母,通篇报道中 , 所阐述的字面之意,也都清晰表达出是单方父母言语的意思。理性的人看到后自然不会妄下定论,对事件急于定性。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常的文章中 笔者多次呼吁大家也去看看胡锡进等赞美派的观点。这本就是两元法则构成的社会,有批评 有赞美 有白有黑,有阴有晴。采访也是,有当事一方,有涉事一方。
三。
刘学洲事件,我们需要厘清整起事件的恶在哪里。
我个人的观点是,首恶是亲生父母,无论在法律还是道德的范畴上,他们都违反基本的伦理。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其孩子出生就卖给他人 刚看到澎湃新闻采访刘学洲姥姥,说当时花27000买的 ,当然,澎湃新闻也并没采访到刘学洲的生父母,也是一家之言哈!
其实钱多钱少都只是数字,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只要有卖的意识,已经构成拐卖。
此外,就算法律无法认定,遗弃罪是构成的。以前的不算,二次认亲后,父亲家都不让进,母亲拉黑微信,导致刘学洲回回不去,进进不了,而他还是未成年,是法定的未成年人。而笔者也以为, 这种没有归处的苍凉,孤寂,是这个少年自杀的最大因素。
道德的角度就不说了,能对自己孩子这种态度的人,我们讲了也没用的!
讲完父母,次恶,毋庸置疑是那些网络喷子,这群没有分辨能力的庸众,在媒体的单方面信息下就无脑的定义,肆意攻击他人,辱骂,这属于典型的平庸之恶。
然而,这是一个群体现象。如此,这种恶该怎么遏制?
其实 ,我们只需要知道这种庸众是怎么来的就可以了。再说白一点,看一眼某音上,那些短视频,正在批量的将这些庸众,恶俗,无脑肆意放大,传染。其实 就算没有新京报的这篇采访博文,刘学洲也得死,因为早在采访之前 这种恶揣测我,网爆攻击就在某音肆意传播!
再深一点,存在即合理,某音的存在是市场的产物,如此,为何会有这种市场?深了就不说了!
四。
最后一个思考   ,为何往往血的悲剧酿就,我们才开始反思。刘学洲事件,从他在网上公开被生母拉黑,再一次被遗弃到自杀,这中间的并不断!
且 ,他是站在流量口的顶端上 ,如此 ,他都得去死,其他默默无闻遭受不公之人又该如何!
五。
用手机在车里写的 ,写了这么多 ,我这也只是一家 之言,与诸君共勉,歇一下 又要上路了!
三观一致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一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