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的一天,福州市民发现,三坊七巷林觉民故居门口的文物保护碑上,被喷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一家名为三山房地产的开发商,要对周边拆迁,来开发“三山大厦”,林觉民故居也在拆迁范围。就是《与妻书》的作者、烈士林觉民。
福州人民怒了,政协委员开始写信给领导,报纸也公开批评,即便这样,推土机还是开到了林觉民故居前。没办法了,一位附近的居民冲过去躺在了推土机前,接着,很多邻居也加入,逼得推土机停工。
这些普通人也许没读过《与妻书》,但他们也知道这座建筑的价值。
林觉民故居最后得救,还是要感谢当时新任市委书记的拍板,不仅如此,他还拨款对故居进行修缮。从市民到市委书记的接力救助,总算把故居保了下来。
类似的事情,两三年后又发生了一次。
1992年5月13日,在省领导的见证下,福州把三坊七巷的所有661亩地,出让给了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在香港做了很多改造工程的李嘉诚表示,要拿出35亿元港币改造三坊七巷。
长江实业的方案,就是彻底拆掉三坊七巷,将其完全变成一个高层住宅区。事实上,一期工程一开工,长江实业就拆了大量的历史建筑。
幸运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来了。
长江实业暂停了工程,这给了福州人机会,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抗争,最终政府在民意的推动下,把土地重新收回。
谁能想到,后来被称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三坊七巷,要感谢一次金融危机。
1
三坊七巷经历的两次危机,分别是由台湾的三山集团和香港的长江集团带来的,他们都标榜自己懂福建,历来被认为是潮汕人的李先生,甚至在签约那天对时任福建领导说:
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
这两家公司,又都是福建政府请来的。没办法,当时既没有钱,更没有可用的开发商。谁会想到,当时福建最大的困难是缺开发商。包叔的好友兽爷看着闽系房企占了半壁江山的开发商排行榜,不解地问道。
事实证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历史建筑保护。它不仅是一项烧钱的工程,而且需要远超想象的耐心。这件事,终究还是要福建人自己的子孙来做。
时机真正成熟,要到2014年了。
2014年,融信又顶着所有人质疑的目光,从福州政府手中接下了上下杭的城市更新项目。
一百年前,这里是福州的CBD,民国福州十大富豪有八家住在这儿,但后来它破败不堪,旧时王谢也都成了危房。
从来没做过古建修缮的融信,只能从头开始学。他们遍访各地,把福建古厝修缮的大师们都聚拢在一起。
福建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严龙华,修缮了鼓浪屿八卦楼的木作大师周成西,三坊七巷的雕花大师郑智武,修缮了台湾慈云寺修缮的墙缮大师王清良,一个一个被融信请到了上下杭。
专家们对每幢古建都出具了一对一的方案,要进行一比一的复原式的修缮翻新。他们要从一片瓦,一方屋檐开始修复。
等到真正开始做,融信才知道工程量有多大。除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古建原貌,设计师们还要考虑现代规范,他们还得改造周边环境,对道路、露台做规划调整。
渐渐地,他们要对整个街区动手术了。而且手术不能破坏原有建筑及空间的肌理。
如果把整个街区比作一堆百年来无人梳理的代码,融信的设计师们必须一个字符一个字符翻译校正,修正所有的bug,用现代的编程语言重新写一遍。
图:融信古厝修复前后
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这段代码还要能无缝接入系统,保证各个功能的流畅运行。
相比起建筑的修复,融信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如何让那里恢复:
市井味,烟火气。
确实,如果修复好的古建还是没有人气,那依然难逃破败的宿命。融信又开始新一轮设计规划,试图让古建筑拥有商业价值。
幸运的是,这些历史建筑本来就满是故事。可以无缝介入文创、娱乐等业态。修复的24幢建筑,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了有现代功能的空间。
几百年来,福州人根据自己的经商、生活、交通需要,塑造了上下杭,改造后,CBD又重新活过来了。为了纪念其对福州海运和商业史的价值,融信将其命名为:
海月江潮。
124亩地的海月江潮,融信整整做了4年7个月。
图:海月江潮街区修复前后
政府的初衷只是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没想到,最终融信还给他们一个活力四射的街区。这里成了完全不同于三坊七巷的一个景点,办了梦露私藏影像等有意思的展览,成了世界遗产大会的会客厅。
融信甚至和当地有关部门合作,为福州古厝的修缮制定了行业标准——《苍霞保规》,填补了空白。
融信在上下杭所做的一切,都几乎没有先例。经过4年7个月的埋头苦干,融信达成了一万小时定律,做完海月江潮,这家公司成为了当之无愧的:
古厝专家。
2
2019年,融信海月江潮让业界眼前一亮,得了不少建筑大奖,受邀到纽约时代广场进行巡展。巡展现场,有个华裔面孔的人大受震撼,他指着照片说,那正是自家祖宅所在的上下杭:
原来福州已经变成这样了。
几天后,这位闽商后人从纽约飞回福州,买下了海月江潮的一套古厝。
福建商人被称作中国犹太人,几代人背井离乡,也让他们成了乡愁最浓的一批人。和前辈闽商一样,无论走得再远,事业有成之后,都希望回家起大厝。
融信复兴的福州古厝,正击中这批人游子怀乡的情结。
2021年,融信接下了福州仓山区郭宅村的改造工程。他们需要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把郭宅村变成一个有烟火气、有书卷气的街巷。
郭宅村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村民是郭子仪的后代,古建古树遍地,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其中最宝贵的27栋古建筑多源自清代,需要原址保留修缮,此外,融信竟然还打算把五幢历史建筑迁进新的郭宅村。不仅要修旧如旧,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具有运营能力。
图左:郭宅村破败的古厝 
图右:融信修缮中的郭宅村一角 
融信请来了专门修缮古厝的班底,还请来了苏州园林设计院,海月江潮的辛苦,他们又重复了一次。
5幢郭宅村古厝,每个细节都被重新编码,原木原样搬进了新的郭宅村。而整个郭宅村原来的核心空间结构被保留下来,以11棵国家二级保护古树为界,来做建筑规划。
郭宅村村民重要往来通道“七星桥”,成为了项目的中轴。桥西是现代高层住宅,桥东是福州传统街巷。原本的道路,以三坊七巷为蓝图,改造成了街巷,被高大的坊墙包围起来,一看就是福建特色。
这个项目,被命名为:
融信国公馆。
32幢修缮后的古建筑,是整个项目的亮点。融信把他们改造成了商业街区的一部分,既承载着当地人的回忆,又成了文创店、民俗馆、大师工坊,有了实用的商业功能。
国公馆甚至把营销中心放在了其中一栋古建筑中: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售楼处了。
有了这32处历史建筑,融信还不满足,他们要让福建古厝充满整个区域,要让福州人住进来,每天到这里逛逛。
他们不仅要复兴,还要让建筑复活。
到这个时候,融信在历史建筑修缮上花的时间精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到了国公馆,融信已经可以将福州古厝作为一位建筑形制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前所未有的产品:
福州合院。
福州合院本来就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北方合院的布局形制,又吸收了江南园林的手法;建筑上既有本地气候环境的烙印,更有西洋建筑的影子。
左右滑动查看福州合院细节
比如,福州合院最有标志性的特点是:
花厅。
花厅是大厅以外的客厅。多建在跨院或花园中,是主人发扬个性最理想的场所。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花厅各有风格。
融信国公馆的福州合院,则把福建建筑的花厅文化发扬光大。整个项目有主花厅,园林中有山有水,亭台楼阁;每个合院又有自己的内花厅。
左右滑动查看国公馆主园效果
在修缮古建的过程中,融信掌握了大量福州古厝的建筑手法。这些手法大多数被揉进了国公馆的细节中,比如高高翘起的垂花门头,轻巧但精美的门罩,从郭宅存古宅中直接复制的栏杆结构。
福州古厝的几乎所有建筑语言,都可以在国公馆找到。福建古厝第一次接受了现代化改造,自成一派。
梁思成说过,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国公馆就像一个学霸,想在试卷上把自己知道的全写上去。
3
闽系房企融信回福州复兴古厝,背后是一股汹涌的潮流。
2006年6月,福建省领导访问东南亚四国,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召唤闽商回乡投资。
从福建人背井离乡下南洋开始,已经过去了500年,南洋的游子们,终于听到了祖国和故土的召唤。从那时开始,闽商回归高潮不断,最近两年,甚至全国各地的闽商商会,都成立了闽商回归办公室。
在此之前,南洋闽商有过两次归国投资潮。
一次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南洋闽商带着造富桑梓的心态归国。新加坡富商胡文虎在上下杭,创办公立医院,侨商杨鸿斌创立慈善机构,兴修水利,都是那个时候。
法国学者白吉尔说,闽商在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启蒙作用:
和知识分子同样杰出。
另一次是改革开放后,南洋闽商把一船又一船机器送回国内,帮助国内的亲友开工厂,有些人自己也发现了内地的商机。
福建省领导出访东南亚四国一个月后,福州市领导去香港拜会郭鹤年,已经在福州投资了两座香格里拉酒店的郭鹤年倍感荣幸:
我也讲福州话。
郭鹤年的祖籍,正是融信国公馆改造过的郭宅村。融信接手郭宅村之前,2019年6月郭鹤年的祖宅“心远庐”就被修缮过,郭鹤年非常关注,他的堂侄儿郭孔辉院士根据记忆画了祖宅的一大堆图纸,提供了最重要的资料。
如果说前两次回归,还只是肉体回归,2006年开始,闽商开始精神回归。
稍微了解下福建商人在南洋遭的罪,就知道他们为什么愿意回归。他们从割橡胶打零工做起,不断发展壮大,办实业、开银行,甚至成为垄断巨鳄,但不安全感始终笼罩。
比如马来西亚政府为了抑制闽商,上世纪八十年代直接用新经济政策巧取豪夺;其他国家的排华运动,近些年才算平息。
闽商们不是因为祖国富裕才回来的,哪里对商人友好,哪里能容得下他们心仪的大厝,他们才会安心回归。
融信复兴的古厝,恰巧击中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块。无论是海月江潮还是国公馆,是给福建人建造的福建房子。
三坊七巷修缮后,外界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商业化破坏了街区的气质。但专家阮仪三看过评价:
河流不填并还在流着,就不用担心。
珍爱包叔,顺手“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