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文
如今造车也是一门玄学。
明明说没有200亿就别造车,但是现实却是谁都敢造车。
比如最近号称有100多人的造车团队,3亿美元就能量产一款新能源汽车的某平台,不靠谱程度五颗星。
当然,过去一年,陆陆续续宣布造车的不在少数,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从车企出走的技术大拿,也有曾经叱咤互联网的风云人物,各自能打几颗星现在还无从评判,但是这确实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印象:
造车这事儿好像没那么难了。底盘有现成的,架构可以谈合作,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案都可以直接找供应商买零部件,造型可以挖人,图省事还可以抄抄同行作业,还有很多富余的产能可以回收再利用,这么一看,谁宣布造车都没那么新鲜了。
所以,只要有钱,就可以造出车来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车企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还是说只是一家组装厂?

握紧那个“白盒子”

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到智能时代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供应商为车企提供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及整合方案。因为造车本身过于复杂,买现成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在所难免。很多厂商美其名曰: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比如Mobileye、博世为车企提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大陆、华为提供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甚至是像AEB这种主动安全技术,也有博世、安波福这些Tier 1供应商提供软硬件打包方案,这也是很多车企只要有钱就能够实现智能汽车快速量产的捷径。
无论传统车企,还是第一代蔚小理的产品都有使用供应商现成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行业中水准较高的供应商解决方案,加上出挑的产品定义,一款汽车成功落地市场的几率很大。
但是,供应商提供的都是“黑盒子”,不会有供应商提供“白盒子”。所以真正的核心必须自己做。比如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提供的黑盒子车企打不开,改不了,只有自己自研,才能把智能驾驶的白盒子握在自己手里。
智能驾驶技术是在行驶数据上不断进化的技术。供应商提供的高算力芯片和感知硬件被安装在车上,感知硬件搜集到的数据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行驶场景,车载计算平台上处理数据,最后带来的是对这些复杂场景的判断并作出决策策略。
供应商提供了上述软硬件方案,他们在供应链中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供应商没有任何实际数据,这些数据都在主机厂手里。
而智能驾驶相关功能的提升和进化,主要依靠行驶数据,因此掌握数据的主机厂,才具有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先天优势。要发挥这个优势,只有把算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掌握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自研。
判定一家主机厂是否拥有真正的技术能力,其实也是看它是否拥有自研能力。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微博里提到,与Mobileye停止合作,是因为不想最重要的“黑盒子”,也就是感知算法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在IPO后,决定自研。
具备自研能力,不仅代表了一个企业有可持续的营收和利润能保证持续的研发投入,更代表通过持续投入的自研能力,才能打磨出让用户真正满意的产品。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循环。
目前来看,拥有自研能力的车企还是整个汽车行业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自研费时间、费钱,见效慢,没有从供应商那里直接买方便。最重要的是,车企一旦选择自研这条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做起。
比如去年5月,2021款理想ONE上市,用户们却没想到,新提的理想ONE的一些功能还没有2020款理想ONE好用。相比老款车型,新车仿佛在很多方面都“退步”了。这是为什么呢?
2021款理想ONE在智能驾驶上采取全栈自研,因此很多功能都是从“零”做起的。
比如在去年9月知乎拆车实验室的一次AEB测试中,2021款理想ONE的AEB翻了车。
面对用户和媒体的质疑,理想也没狡辩,乖乖承认当时的理想ONE的AEB功能还在测试中,还没有推给用户。可以想见,喜提新款理想ONE的车主们心里有多苦。
在2021款理想ONE上市后的7个月,理想ONE为自己正了名。
理想ONE在懂车帝组织的AEB测试中成为冠军,也是进入决赛组里唯一有能力准确识别横向车辆和两轮车的车型。为此,李想还专门在微博上写了一篇小作文。
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理想对全栈自研的坚持终于见到了成果。
当然,2021款理想ONE的车主们在去年12月底已经通过OTA完成了新功能升级。

一场艰难的抉择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美国颇受重视,早在2015年,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就推动包括大众、通用、丰田等车企签协议,到2022年前,将AEB作为标准配置,此后加入这一协议的车企达到20家。
美国的这一推动,引起多国效仿,欧盟甚至将AEB列为新车标配。
虽然美国推动了AEB的普及,但是从AEB的标准来看,我们却没法借鉴美国。美国定义AEB的背景,主要是避免追尾,重点关注前方车辆,是根据美国的道路交通状况定制的。但是相较美国,中国道路交通环境复杂,行人、外卖车等两轮车不规范上路,如何识别出这些道路交通参与者,成为了难题。
决定全栈自研的理想,在AEB的开发上,需要针对中国交通的复杂路况,快速提出“中国策略”。
去年5月立项,成立AEB自研作战小组,12月完成AEB全部功能上线,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AEB开发和上线,对于理想来说堪称一场效率之战。
技术开发的最大难度就是如何适应中国,这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2021款理想ONE之所以能做到在7个月时间完成AEB全部功能上线,主要依赖大量的行驶数据。
在车辆行驶数据中,系统可以针对某一种事故的所有案例进行筛选并学习,不断去识别这一事故中的各种障碍物,系统在学习中不断进化,判断力和决策力也就更强。
然而,AEB识别的障碍物越多,误触发的风险也越大。关于误触发的场景,也要依靠数据来做具体诊断。理想的工程师分享过一个案例。去年国庆节的时候,理想的工程师正在公司加班,看到了系统上报误触发。经过仔细查看才发现,用户拿理想ONE当作婚车,并在上面摆设了假人,造成了系统的误判端。
工程师也很无奈:“我从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场景下会有AEB误触发。“类似的场景,如果工程师只是坐在办公室写写程序,是无法想象到这样的误触发场景的。
这也印证了真实行驶数据的重要性。
如今,2021款理想ONE的误触发已经在数据的帮助下,被优化到了最低。
另一方面,自研避开了与供应商的博弈,对用户提出问题的响应速度可以更快。
理想AEB工程师告诉我们一个理想内部的“311原则”
客户提了一个工单,报告一次行驶中AEB误刹了或者刹车刹晚了,类似于这种工单会先提交到整车用户质量与安全部门,他们在提交到AEB项目组,然后按照“311原则”,必须三小时反应响应,一天内出解决方案,一周长期方案。
这种响应机制在过去的传统主机厂甚至是Tier1中都是不存在的。

自研能力才是车企最大的竞争力

自研的快乐,车主当然也是感受得到的。比如动不动不定期的OTA,频率之高不但能让车主总是在不经意间收到惊喜,车主们的意见也能快速得到反馈。
如果采用供应商的方案,OTA的频率会大大减小,升级优化的快乐也就没那么多了。
对于主机厂来说,则更加被动。
过去在传统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合作中,主机厂向供应商提需求,强势的供应商指出哪样能做,哪样不能做,哪样做得慢,哪样成本高,这样的沟通常常就要持续一两个月。等到项目立项,进入立项讨论-达成一致阶段,又要经过一两个月。供应商提供的方案最终都以测试标准为准,并不注重现实的场景更新,无法持续迭代。
主机厂就这样被供应商捏住了脖子。
而且,搭载同一供应商方案的车型,在智能驾驶功能上只会更加同质化,慢慢的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说到底,核心技术才是主机厂的竞争力,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也证明,好产品一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进入智能汽车时代,智能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正在重新定义汽车。
从特斯拉依靠全栈自研,将智能驾驶技术打造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小鹏提出车企会自己成为在智能化上的一级供应商,软件研发必须自己做,全栈自研已经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核心技术。
理想汽车的出发点其实并不复杂:
只有掌握自研能力,才能造出极致产品。

· 文章版权归品玩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发送关键词 转载合作招聘 到品玩微信公众号,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百家号上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