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枫子
来源丨男孩派(ID:boy666dj)
寒假才过两三天,闺蜜就被儿子气进医院了。
她儿子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磨磨叽叽的,这不,一天下来才写了5道计算题,抄了3行生字,奥特曼倒是画了好几页!
吃饭时,他倒是早早在桌前等着了,可他吃饭时总是东张西望,一吃就是两小时,好不容易吃完了,不是跑去吃水果,就是跑厕所。
气得闺蜜一把把儿子拎到了课桌前,盯着他赶紧写作业。
可这依旧不妨碍儿子玩铅笔,抠橡皮,挠痒痒……
不管她怎么歇斯底里地催,儿子就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最后,儿子的作业没写多少,她的血压倒是蹭蹭上涨了不少,把自己气得头疼胸痛。
留言区,不少妈妈表示自己家也天天上演着这样的“兵荒马乱”,孩子穿衣慢、走路慢、起床慢,什么都慢半拍。
但其实有时孩子磨蹭,真的不是孩子的错。
心理学上,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日本精神科医师水岛广子指出,父母经常催促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孩子磨蹭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停地催,催,催。
催孩子,会“偷走”孩子的智力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心理医生分享的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10岁的儿子来看病,言语中特别焦虑:
妈妈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多次反映孩子上课走神,在家也是,客厅一点动静他就分心。
而且,孩子写作业特别马虎,10道错题有9道是粗心大意导致的;
平常不爱思考,做啥都应付了事。
一番谈话和测试下来,医生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被妈妈“催”出来的。
原来,儿子写字很慢,别人都写完出去玩了,他才写了一半。
儿子还有轻微的强迫症,做题目时喜欢反复验算检查,直到确认无误后才继续下一题。
为了改掉儿子的毛病,每次儿子写作业,妈妈就在旁边不停的催:
“快写!赶紧!下一题了!”
在妈妈的催促下,儿子的速度提上去了,可成绩却不升反降,以前的儿子虽然做题慢,但正确率却有90%。
而现在,他只要一做题,妈妈的声音就在耳边回荡,让他无法专心解题,无法深入思考。
妈妈的催促,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提高效率,反而正在慢慢毁掉孩子大脑的专注力,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脑科学家林成之就曾证实:
“快点”是培育聪明大脑与培养专注力的禁语。
这是因为,0-6岁,是孩子大脑“高速发展”期。
而7-12岁,则是大脑发育关键期,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神经元在建立链接,数不清的突触在生成,更有数不清的信息经由五官输入大脑。
父母的催促,让大脑活动大受干扰,慌乱之中,大脑只收到这样的指示:
现在正在做的事,不要花时间去做,赶紧把它搞完。

于是大脑切断(脑)资源,转而忙别的事去了,孩子也失去思考与探索的机会。
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做事不动脑的坏习惯,大脑向上成长的空间窄了,智力的分化就出现了。
试想一下,要是你工作或学习时,旁边一直有个声音在催促你快点,也会觉得脑袋发紧,大脑一片空白吧。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大脑尚未完全发育的孩子呢?
其实磨蹭不是问题的根源,催促才是。
用大人的速度和要求去苛责孩子,不仅打乱了孩子的节奏,还干扰了孩子的专注。
孩子“越催越笨”,从来不是一句玩笑话。
催孩子,会“催走”孩子的积极性
《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个叫柏辰的男孩,特别爱磨蹭。
经常要妈妈催好几遍,他才会慢悠悠掏出作业本,但没写几个字,他就开始东张西望。
妈妈不催,他就不动,妈妈催一下,他就动一下。
而这一幕,像极了平时催孩子的我们,孩子一拖延,我们就下意识地催他。
当孩子对父母的催促习以为常后,催的效果就会降低,于是我们加大力度,越催越频繁。
结果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越来越吃力,孩子也变得越来越磨蹭。
家长的催促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却破坏了孩子的主动性。
樊登老师也表示,催孩子,根本无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只会让他养成把妈妈当成闹钟的习惯,凡事都依赖父母。
除了行为上的消极抵抗,父母密集的催促,还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消极报复。
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不耐烦,或者逆反的现象。
儿童心理咨询师张杰讲过一个案例,妈妈催孩子写作业,但儿子全当没听见,自顾自在床上打滚儿。
妈妈的话多了,儿子索性把被子蒙在头上,妈妈盯着他不让玩,他就扔东西。
妈妈吼着催他,甚至动手抽了他一顿,男孩撇嘴哭了两下,就是不写作业。
妈妈急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已经晚上8点了,男孩却始终只字未写,原本就半小时的作业,硬是耗了一天。
其实,被催促的孩子,不管是事事不主动的“依赖型”,还是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的“反叛型”,背后都指向了同一种态度:非暴力不合作。
心理学教授Tim Pychyl曾指出:
拖延是孩子的一种情绪调节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奔着好去的,可父母一味的催促,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的同时,失去了自主掌控权。
磨蹭,便是许多孩子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
其实,没有天生磨蹭的孩子,只有不懂闭嘴的父母。
父母的焦虑,会像一个诅咒一样,一点点扼杀掉孩子的积极性。
而一个做事没有积极性的孩子,他的未来只会越走越窄。
与其催孩子,不如这样做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指出:
磨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家有磨蹭的小孩,父母不妨先忍住急性子,换个方法引导孩子。
1. 归还主动权
歌手张芯在谈及孩子磨蹭这一话题时,曾给出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孩子做主。
她说:
“我们会问她,你是打算七点三十写呢,还是七点四十写,写什么你自己选。
她就会觉得她受尊重,主动性就出来了。”
这是因为,当孩子面对催促时,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和“控制”,所以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但当父母把决定权归还给孩子时,孩子觉得受到了重视,自然无需用磨蹭来消极反抗,而且还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所以,家长不妨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
孩子拖延着不肯出门,你可以问他:
“今天你是想穿这双蓝色的还是红色的鞋?”
这样,孩子穿完鞋就可以直接出门了。
孩子吃饭慢,你可以问他:“等会吃完饭你想干什么?”
对接下来的事有所期待,孩子便不会一直磨蹭下去。
2. 给孩子正面反馈
樊登老师曾说,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
有一次,他的儿子要参加同学会,他在家穿戴好后,就催爸爸快点,要不然会迟到。
樊登老师借由这个契机和嘟嘟说:
“嘟嘟,你知道吗?
你身上有一个素质爸爸很欣赏,就是不喜欢迟到。”
“不迟到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希望跟尊重自己的人打交道,所以不迟到会很受大家的欢迎,这是一个好习惯。”
后来,嘟嘟出门一直没有拖拉过,每次都很守时。
而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行为强化”。
孩子拖拉磨蹭时,父母一直催催催,其实是一种负面强化,反而固化了孩子磨蹭这一行为。
反之,当孩子做得快、或进步时,进行及时的表扬,就是正面强化。
3. 巧用番茄钟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 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长时间做一件事,孩子出现磨蹭,走神,注意力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家长可以通过“番茄钟法”,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孩子集中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一个“番茄”钟。
番茄钟的设定,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让每段学习都能高效率完成。
然后通过给大脑喘气的时间,帮助孩子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学习,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4. 自然后果法
山东有一个女孩上学非常磨蹭,每天要爸爸各种催促才能踩点到校。
最后爸爸受不了了,陪着女儿一起磨蹭,让她自己去承担迟到的惩罚。
果然,女儿看着磨蹭的爸爸反而着急起来了。
女儿一路狂奔到学校,但还是迟到了,在校门口急得掉眼泪。
第二天,天还没亮女儿就自觉起床了……
讲100个道理,都不如一次教训来得深刻。
自然后果法,就是要让孩子切身体会拖延带来的后果,从而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节奏。
只有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孩子才能学着自觉自律起来。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为人父母,我们首先要学会闭嘴和放手。
我们放下焦虑,孩子才有时间成长。
我们退后一步,孩子才有空间发展。
毕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没有立竿见影的教育,只有跌跌撞撞的成长。
让我们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帮助他,孩子才能从外驱变成内驱,一点一点快起来。
让我们慢下来,给孩子机会去掌控自己的人生,孩子才能从他律变成自律,自主起来。
假以时日,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成为翱翔于天际的雄鹰。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3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