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梳子上、枕头上、地板上都是自己掉落的头发,就觉得自己快要秃了。
先别着急,掉头发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的头发自身是有生长周期的,一个健康的人每天也会脱落70-100 根头发。
这些头发的脱落,是因为它们到了退休的年纪需要下岗了,同时会有等量新发生长出来接替它们的岗位。
但如果你一天掉头发超过100根,且持续2或3个月以上,或者明显看到自己的发际线在不断后移且没有长出新头发,或者头顶露出肉眼可见的白色头皮的时候,「秃头警报」就要拉响了!
中医里有这样一句话:「察其毛色枯槁,可见脏腑之病」。简单地说,头发的状态不仅仅关系到我们的外貌是否美观,更能反映出我们身体内五脏六腑的健康状态。
头发脱落的位置不同代表什么?
有的人是发际线后移、有的人是地中海、有的人是脑袋两边秃......为什么大家秃得不一样?你以为这是随机分配的吗?
错!头发脱落在不同的位置,其实对应的是身体不同的脏腑发出的「求救信号」!
在我们身体里藏着一个很大的经络系统,负责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中医向来认为「头是诸阳之会」,即有六条阳经加一条「阳脉之海」督脉在头部汇合,所以头部不同位置的负责人也不一样。
1
脱在前额,脾胃虚
前额是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之处。脾胃虚弱会影响胃经的经气运行,前额的头发接收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便会像植物一样枯萎掉落。
脾胃又乃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那血液生产的原料就会不足,导致血液生成不足,没有多余的血液濡养头发,因此发丝干枯萎黄变白,甚至脱落。
《外科正宗》云:「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
而且中医里认为「脾虚生湿」,痰湿上浊于头部,所以发根部位容易油腻。
因此,发际线的后移,额前头发的油腻、枯落、稀疏甚至出现M字秃,和脾胃虚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吃能喝,怎么就脾胃虚了呢?
在中医里,脾胃不仅负责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有「运化水液」、「统血」、「升清化浊」等作用。
像精神萎靡不振、倦怠少言、面色苍白、头身困重、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等都是脾胃虚弱的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状态。
想要留住头发,守住我们的发际线,就需要大家好好呵护自己的脾胃。
首先,要改掉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久坐不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其次,日常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点山药、茯苓、党参、陈皮、莲子、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药食同源的食材。外治可选择点按或艾灸足三里、丰隆穴。
临床上多考虑用方剂归脾汤进行调理,通过此方可起到健脾养心,补气生血的作用。不过小编建议先找专业中医大夫进行辨证后再用药,每个人的体质都会有不同的地方,加减用药也不一样。
2
脱在两侧,肝郁气滞
头部两侧为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区域,这地方无论是秃了还是白发增多,胆都需要负责,而且肝也难逃干系,因为有个成语叫做:肝胆相照。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之大,唉声叹气成常态,长期愁苦、郁闷情志不畅。
很多高考或者中考的孩子,压力过大都会有两侧掉发严重的现象,女孩子长发可能留意不了,但一扎头发,两边的头发稀疏到都能看到白花花的头皮。
中医讲,肝主疏泄,可调节情志,反之,在反复且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全身气机疏泄,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不行。淤血内阻,毛发失养,则发落不生。
《医林改错》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
而气机在体内郁滞久了,容易化作火邪,火性炎上,循经上燎发基(发根),就会导致发落。且火邪易生风,痒自风来,如果你常常感到头皮发痒,可能就要注意防脱了。
这种肝郁气结的情况下,还会伴随失眠多梦、头痛易怒、口干口苦、舌燥、眼睛酸涩等不适。
日常食疗可喝点玫瑰黄精茶,这两者搭配补而不滞,既能梳理肝气郁结,疏肝理脾和胃,又能填补精气。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熬夜,饮食均衡,适度锻炼,学会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
3
脱在头顶、后脑勺,肾精不足
从头顶百会穴往后的后脑勺区域,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之处,督脉向下运行络于肾中,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关系,所以这两条经络都与肾关系密切。
《素问·藏象》:「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
这段话表明了,肾精与头发的生长、脱落息息相关。肾精充足则头发乌黑浓密;肾精亏虚则头发花白,脱落的头发越来越多,还伴有腰酸、耳鸣、心神不宁、夜尿频多等不适。
此时可多吃补益肝肾的食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两个食方:
1、黑豆枸杞汤
原料:黑豆100克,枸杞10克,红枣10个
做法:红枣先炒黑,加水适量,加入黑豆、枸杞,大火煲开十分钟改中小火煲至一小时即可服用
食用:每日饮2~3杯为宜。亦可加入冰糖、核桃粉、牛奶,或煮排骨汤。
2、木耳黑米糊

原料:黑米30克,玉米碎30克,黑木耳10克
做法:黑木耳提前泡发,撕小块,洗净后所有食材一起大火煲开十分钟改中小火煲至一小时即可服用
食用:每日饮2~3杯为宜。亦可加入冰糖、核桃粉、牛奶。
↓↓↓ 您的驻足,我们的感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