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那什么样的孩子算是成龙、成凤?
从世俗角度看,从小成绩优异,一路读名校,尤其是读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肯定算是一种。
这几年,我也跟大家分享过不少这样的教育故事。
他们每个孩子虽然家庭环境不同、成长路径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的教育经验。
很多妈妈在留言中也好奇过:“这些从小被精心培养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呢?”
确实,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是在小学、初中、或者大学阶段特别优异,但毕业之后的后续报道很少。
前几天正好看到复旦女神张安琪的现状报道,特别想把她的故事和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
大家曾在2014 年左右看教育类的新闻,可能会对张安琪有印象。她被网友称为「复旦女神」、也是继刘亦婷之后的,新晋哈佛女孩。
她金光闪闪的履历,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复旦材料系 GPA 第一,本科就发表 5 篇 SCI 论文,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录取,还是门萨俱乐部成员。
她的社会实践能力也相当出色。在 19 岁时,就成为新东方最年轻的英语老师,并在一个暑假挣了 5 万,早早实现经济独立。
当时,有不少网友把张安琪称为「门萨女神」、「全能型学霸」。
如今的张安琪,依然专注于科研事业,留学至今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其中两篇还发表在了顶级期刊Nano上。
她的导师是华人女科学家鲍哲南。鲍教授是国际生物化学届名副其实的“大佬”,能在鲍教授的实验室工作,足以证明张安琪的能力。
不过做科研的收入,相对于其他热门行业来说,不算特别高。张安琪应该算普通的中产,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大富大贵”。
不过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大胆的追求理想,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有所成就,这何尝不是一种非常大的成功。
我们常常提到一句话:每个横空出世的孩子,背后都有父母的奋力托举。
张安琪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没有什么丰富的资源给女儿。
而孩子获得今天的成绩,又离不开夫妻俩的引导和栽培。
张安琪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也是我们普通家庭能够借鉴的。
即使是学习
也要让孩子快乐
这两年,关于「快乐教育」的争议非常大。
很多人把快乐教育理解为“孩子学什么样都无所谓,快乐就行”
其实快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找到乐趣,激发学习自主性。
张妈妈本人,就是这种教育观念的忠实奉行者。
相比同龄人,张安琪的知识启蒙很早。
她 10 个月大,就开始认字,5 岁独立阅读,并学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
但和那种为了抢跑,牺牲童年的孩子不同,因为张妈妈有趣的引导方式,张安琪的学习一直是轻松愉快的。
比如认识「波」这个字,张妈妈会告诉女儿「波」是「水」的「皮」。
有了这种联想记忆的方式,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反而记得又快又好。
再比如学习 20 以内的减加法,张妈妈会拿出一把扑克,和女儿玩游戏。
每人摸 3 张牌,自己从中挑出两张最大的,然后一边亮出来,一边报出和。谁得到的数字大,算谁赢。
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孩子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而且因为感受到了乐趣,小安琪还会缠着妈妈主动学。
正式上学后,张安琪的父母也从没有在成绩上刻意要求孩子。
张妈妈解释说,与成绩相比,自己更重视孩子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和旺盛的求知欲。因为有了这些品质,无须强求,高分数自然水到渠成。
我也觉得这个观念很有道理,我们的孩子要学十几年,如果早早消磨掉兴趣,很难有动力坚持下来。
就像她说的:教育中最大的失败,就是让学生变得厌学。
我们想培养出一个内驱力强,自觉主动的孩子,尽量不要说「学习很苦」这样的话。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的畏难情绪泛滥,求学兴趣减退。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创造快乐的条件,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好人际关系
孩子能走得更远
张妈妈在孩子社交上的用心,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
我生活中见过很多父母,其实不太希望孩子在社交上浪费时间。或者有些父母发现了孩子交不到朋友,也不知道成年人该不该去帮忙,只能靠孩子自己摸索。
张妈妈觉得:孤独的孩子又不快乐,又容易出现性格上的问题。
所以夫妻俩下了很大的心血,给女儿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契机交朋友。
安琪 5 岁那年,家里搬到了一个大院,全新的环境,左邻右舍的孩子又比自己大,导致安琪迟迟交不到朋友。
为了帮孩子,张妈妈专门开设了英语班,给全院的孩子做免费辅导。
正是在妈妈开设的这个班里,安琪交到了新的小伙伴。
等女儿在同龄人中如鱼得水后,父母又带她去其他场合,见识更多的人。
像学校开运动会,联欢会,张妈妈都会带女儿去班上,或是认识大朋友,或是上台表演。
大人的聚会,父母也尽可能的带安琪参加。
习惯了和形形色色的人相处,安琪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外向、开朗。
无论是演讲,还是后来去新东方给人上课,她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妙语连珠。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说: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功 30% 靠才能,70% 靠人际交往。
从近处看,社交上的问题最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性格发育。
从长远看,有了良好的社交能力,孩子的路自然会走的更轻松,更长远。
带孩子熟悉社交规矩,适时提供解决方法,或是像张妈妈一样,创造条件帮孩子交友,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父母做好一道桥梁,一道让孩子走向远大世界的桥梁。
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本领
胜过一时的分数
相比前两项,张家父母最下功夫的,还是女儿独立性的培养。
张妈妈一直认为:若要为孩子未来着想,成长负责,必须让孩子充分做好分离时的准备。
所以她在安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有一次,4 岁的安琪想吃雪糕,妈妈就拿出了 1 块钱,让她自己去买:
琪琪,勇敢的孩子会自己买,你只要对阿姨说一声「我要一只绿色心情」,把钱给她就行了。
孩子自然是很胆怯的,但在妈妈的坚持下,她还是妥协了。
不一会儿孩子就兴奋的举着自己买的雪糕,跑过来了。
迈出了第一步,孩子胆子自然也大了起来,从那以后,安琪经常帮父母跑腿,买生活用品。
除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父母还特别注重培养她的自理能力。
他们经常对张安琪说:你是这个家庭的三分之一,就应该干三分之一的活。
从择菜做饭,到洗衣、清洁,张安琪从小就得心应手。
同学也曾说:张安琪是个心里特别有数的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因为心里主意特别正,张安琪没有被世俗影响,选择赴美读书,做科研人员。
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思考独立,这都来源于父母对安琪早期的锻炼和放手。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父母有这样的想法:
树大自然直,孩子还小,再大点学也不迟。
有个功夫,还不如让他多做两道题,背几个单词呢。
只要能考上名校,不会干活算啥,将来请钟点工也行啊。
但其实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他们未来的人格、学习都息息相关。
一个会照顾自己的孩子,动手能力强,肯吃苦,也因为这份能力,更自信。
一个会承担家务的孩子,责任意识强,更容易培养起同理心,感恩父母。
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人格健全,独立自立,那么生活技能这堂课,孩子就一定要上。
张安琪前往哈佛读书那年,和母亲一起写了本书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书封上,张妈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家庭是永不停课的学校,我是个贪婪的教育者,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而女儿张安琪,也正如她所期望的那样,独立,高情商,内驱力也极强。
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拥有这些品质,活得快乐、幸福、充实。
即使他将来没有上名校,没有高收入,我们的教育也是成功的。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 End ——
作者简介:小树妈妈,200万爸妈关注专注3~12岁孩子成长,你关心的教育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领取学习资源

爸妈亲子课堂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回复上方关键词领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