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刷屏,争议四起。
新冠感染依旧高企之下,英国官宣,计划3月份取消全部防疫限制(标志是废除强制自我隔离),在全球率先进入“和病毒共存”。
英国背后的“底气”是什么?“共存”意味着什么?
人们的生活会就此回到疫情前吗?还会再封锁吗?
英国,能成功吗?
《华尔街日报》为何说:《群体免疫已死,“超抗体”永存》。
和英国轰动全球的决策又有何关系?
英国进入“与新冠共存”的理由
为什么选择共存?
·科学家越来越形成共识,那就是新冠病毒无法被消灭。
长远来看,人类通常和病毒形成对峙的僵局,必须尽快规划更有利的长期方案。
·英国政府科学顾问团SAGE成员安德鲁·海伍德教授表示,大流行结束后,民众将在病毒继续传播的情况下继续生活,但病毒造成的破坏会小很多。
共存条件
·与新冠共存,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分阶段实现:需要民众抗体足够高;流行的新冠毒株毒性有限;针对重症,拥有抗体疗法、抗病毒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减少病亡。
·未来病毒的变异方向尚不明确,但海伍德教授表示,未来变种病毒更可能是感染性更高、毒性更弱,也就是继续变得温和。
“共存”不等于“地方病”
·地方病是说病毒出现零星感染病例,或者会低水平地继续传播,但不意味着病毒不危险。
WHO专家玛莉亚·范科尔霍夫表示,大流行病结束后将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期,即地方病阶段。
·如果人们彻底放松,地方病有可能会回到大流行病。
共存”不等于放弃、躺平
·美国专家说,很多人认为“地方病”等同于人人感染新冠、彻底“躺平”,这是错误的。
·WHO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学习与新冠共存,不等于要接受超高病亡数字。
不代表放弃谨慎和良好的习惯,不代表什么都不做。防新冠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永远不会、也不应该放弃。
英国与新冠共存的基础:高抗体率
英国为什么可以率先探索与新冠共存?
除了Omicron 似乎不太严重,未导致英国医疗系统崩溃之外(BBC指出,目前的新冠病亡率与严重流感季节近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国的高抗体率。
英国15岁以上民众抗体率已达到97.5%。剑桥大学研究指,英国可能是世界上新冠免疫力最强的国家。
上述数据由英国卫生安全局和剑桥大学MRC流行病学部门研究得出,指大部分英国人即使再度染疫,症状也会比较轻微,不会挤兑医疗系统。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是如此。
抗体来自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英国国家统计局指出,后者主要来源于去年夏天和秋天的高感染个案——英国首相“赌博成果”
剑桥大学研究估计,截至去年12月中旬,英国42%的人口已感染过。
海曼教授表示,正是高程度的抗体能够抑制病毒,让新冠现在英国“更接近于”地方病性质的病毒,不会造成重症或病亡。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表示,英国抗体率非常高,在人口免疫力较高的国家,新冠不会造成广泛重症或病亡,最终新冠会回到其他传染病的基本模式上。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也显示,接种疫苗后经历突破性感染产生的抗体会更高,甚至比接种两剂辉瑞疫苗两周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高出1000%。
专家更发现,单纯感染产生的抗体在感染后下降得很快;但通过感染和疫苗接种,免疫系统在面对新的病毒挑战会变得更迅速、更强大、更聪明,持续时间更长。
“超抗体”如何支持共存论
不过,即便再高的抗体也会随着时间衰退,这就要提到抗体中“耐力赛”的关键:T细胞了。
《华尔街日报》撰文表示,Omicron将为大多数人提供一种科学家所说的“超免疫”,对新变种、甚至未来的冠状病毒提供更强的保护,能够正常生活。
超免疫的价值在于,感染新变种(即便是毒性更强的变种)后,也只会出现轻症或无症状。
抗体包含两种类型的白细胞,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击败入侵的病原体,T细胞扮演哨兵的角色,通知B细胞中和病原体。
大部分B细胞和T细胞都在战胜病毒后都会死亡。但是,有一种T细胞会继续留在人体内,准备在再次遇到病原体入侵时调动免疫系统。它们还会“训练”人体产生新的抗体。
《泰晤士报》也表示,T细胞能够攻击被感染的细胞、阻止人们患上重病,也更能应对变异的毒株。尽管整体抗体可能随着时间流逝下降,记忆T细胞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华尔街日报》表示,在T细胞作用下,感染Omicron很有可能激发对新冠或其他潜在冠状病毒有效和持久的保护,即便Omicron突变成更强的毒株,这就是“超免疫”。
在“超免疫”的作用下,新冠将成为一种“导致感冒的病毒”,有时出现流感症状,但很少致命或具有破坏性。
当然,上述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证实,但像英国这样疫苗接种和感染率高的国家,更多人可能拥有“超免疫”,可以探索“与新冠共存”。
不过,科学家也提醒,长者在接种疫苗或感染后产生的T细胞反应和记忆较弱,他们可能最需要每年接种加强剂。
英国如何实施与新冠共存的策略?
1月19日,英国抗疫政策重大转向,宣布立即取消在家工作建议,并:
-1月20日
·教室内无需戴口罩
-1月27日
·取消疫苗通行证
·取消强制口罩令
·取消接种两剂疫苗者入境后一切检测(计划)
3月24日前
·取消强制自我隔离(计划)。
和新冠共存是什么样的世界?
以下内容综合自《泰晤士报》和《卫报》对于专家的采访。
·感染率会随着解封上升,但住院率不会上升
随着更多人返岗工作,病例可能上升。当然,在夏天的时候,由于更多人在户外,感染会下降,但到了冬天可能又会上升。
不过,到了3月份之后,随着加强剂接种率变得非常高,几乎没有人对新冠没有免疫力,加上新抗病毒药物的出现,这有助于降低住院人数。
·个人对风险的评估代替政府强制
海曼教授表示,在与新冠共存时期,政府将控制疫情的责任转移到个人身上,人们自行评估风险。
“如果感染率还是很高——尽管仍在控制范围内——人们还是会对于社交距离保持谨慎;但如果感染率下降、保持很低,口罩和其他措施会慢慢退场”,海曼表示。
当然,戴口罩的习惯也可能永远保留,尤其当人们看到在公共交通等密闭空间佩戴口罩的好处后。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马丁·麦基教授,欧洲人已经像亚洲人一样充分拥抱口罩,这个文化将会保留下来。
·大规模检测变成特定情景和群体的做法
政府将继续提供免费抗原侧流快筛试剂,还会继续鼓励民众保持自我检测的习惯,至少持续到夏天。
之后检测的应用会逐步限制在护理院、医院和其他高风险环境。
在这些场合之外,可能在明年或者后年的时候,感染率指标变得不再重要,政府不再需要每年斥巨资提供免费快筛或PCR检测。
到时候,自我检测会成为一种“礼貌”。
·通过其他方式监测病毒传播
英国政府建模小组SPI-M成员、爱丁堡大学Rowland Kao教授表示,在英国不再进行大规模检测后,政府可以通过抽样检测、对废水进行病毒检测等方式来发现新的变种病毒或了解病毒是否在特定区域爆发。
所谓废水检测,就是通过可能含有人体排泄物的水(如厕所污水)和非家庭来源(雨水和工业用水)的水进行抽样检测,可以了解新冠社区传播的规律,也可以用来发现新的变异毒株。
·自我隔离从规定改为社会习惯
《泰晤士报》表示,多年的新冠疫情可能已在英国塑造了一种新文化,那就是人们在生病的时候自愿自我隔离。
无论如何,很难想象英国回到疫情前那样嘲笑戴口罩者或者推崇带着高烧上班。
·每年加强接种只针对脆弱人群
英国的目标应该是常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接种疫苗,而不是无差别接种。
·多种治疗方案解决NHS压力
从今年下半年,英国将开始学习如何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疫。目前,抗病毒药物比较昂贵、也比较稀缺。
会否再封锁?
伦敦大学学院的蒂姆·科尔伯恩教授表示,今年内,英国可以将新冠对医疗系统的负担减少95%。到了5-6月,新冠将不再位列十大公共卫生问题,不过一切还有待观察新变种带来的影响。
不少专家预测,新冠将和其他季节性冠状病毒一样,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也就是类似流感。
华威大学的建模专家麦克·蒂尔德斯利表示,今明两年交接之际我们和新冠将形成“流感型”关系,也就是夏天的时候不必担心,到了冬天尽管确诊上升、但高抗体让我们不再需要出台限制性措施;当然,还是需要保护脆弱人群。
海伍德教授也表示,尽管未来仍然有相当长时间的冬季感染期,但不会达到需要封锁的地步。
英国与病毒共存能否成功?
英国众多专家认为,现在至关重要的是公众的行为。他们强调,尽管政府“恢复”了大家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需要仓促地恢复正常生活。
简单说,就是限制与他人的接触。
数据显示,整个大流行期间都可以看到这种好处,即使在英格兰的 7 月 19 日“自由日”之后,混聚水平也没有回到大流行前,这有助于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毒,直至Omicron 到来。
到去年 12 月底,随着 Omicron 浪潮逐渐达到顶峰,民众的每日接触量实际上接近第一次封锁时的水平,从而遏制了病毒传播。
现在,英国政府再次将责任转嫁,要求公众自我管理风险,而这种行为将决定未来几周英国大流行的进程。
尤其是英国取消居家工作建议、废除强制自我隔离之后,而这些本来都是最能减少病毒传播的措施。
丨互动丨
亲爱的浪花,你对英国与病毒共存有何看法?欢迎到留言区分享。
作浪:小逸
参考信息来源:ature, DW, 美国CDC官网, CBC, Mercury New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TIME Magazine, Washington post,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i, POLITICO, Daily Telegraph, Wall Street Journal, Financial Times, Science Focus, New York Times, Metro, CNBC, Guardian, The Times, Quartz, Daily Mail, The Week, BBC
英 伦 后 浪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丨往期精选丨
梅根承认说大谎并道歉,被重磅文件曝光逼得!
中国留学生160万镑伦敦房产被没收!千万别做这事
大熊猫“讲禅”英国爆红,太治愈了
uYoung群:加微信uklangzi,备注“进圈”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加微信uklangz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