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当外界的声音嘈杂难辨,走进书中,就可以暂时忘却糟糕,沉浸美好。
但有一批作家却觉得,阅读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错失了文学和艺术的另一重大作用——直面时代。
没有鲁迅、陈独秀等人以笔为剑,直指荒唐的制度,中国不知何时才醒。
没有新中国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入世,中国崛起的脚步不会如此之快。
今天的我们,不再频繁经历战乱,但科技发展、商业繁荣、城乡融合、世界联通的背后,依旧有无数矛盾与困惑种在人们心中,亟待解决。
当这些作家们不甘于在安全领域书写,而是聚在一起,用文学追问社会变化对人造成的影响时,《单读》诞生了。
今天,书单君想要把这个非常独特的Mook推荐给大家。
不仅因为它进入了我个人喜爱Mook的top3,也因为是市面上少有的关注当下社会中“疑难杂症”,并试图给出回答的Mook。
单读2022年全年预订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这个Mook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从最初的不定期出版,到现在一年稳定出四本,共出版了29期。
每期聚焦一个与时代紧密相关的主题,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娱乐、消费主义、性别研究等隐藏在热点新闻背后的问题。
并用多种文体、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讨论,书中收录非虚构故事、小说、诗歌、摄影艺术、文学评论等等类型的内容,以“记录、探索、批评”的姿态,寻求更多应对变化的方法。
比如《单读25:争夺记忆》,收录世界各地疫情期间的非虚构报道,也诗人在疫情期间写的诗歌,还有叙述疫情时代个人心境的随笔。
它想告诉读者:在全球性的瘟疫面前,就算有再多束手无策,我们还有最后的抗争武器——记忆。
这样一本小小的Mook,以其先锋和独特、广博与深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日渐碎片化的时代,建立起一片“纸上公共空间”。
不仅创造难得的静心阅读,还让我们重新看到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心
《单读》汇聚的是国内外一批能在浮躁社会中能静下心来写作的作者,有作家、学者、出版人、媒体人甚至自由职业者。
主编吴琦说:“我们会讨论他们近期在关心什么,他们在写什么,有没有共振或共鸣;我们也经常关注海外文学动态,即海外语境下当代作者在写什么,和中国本土现实有没有共振的地方。”
(《单读》现任主编吴琦)
更广的视野、更多元的维度、更深刻的思考,让《单读》吸引了一票忠实读者。
在以严格著称的豆瓣,单读多期在8分以上。
没能从第一期跟《单读》相遇的读者,会产生要一本本补齐的想法。
甚至有很多作家,也是《单读》的读者。资深媒体人覃里雯就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单读》的态度和个性,也体现在装帧设计上,它坚持“无腰封,不精装”。
但这不意味着它对装帧不用心。
为了打造更好的阅读体验,《单读》一直采用可以一手抓握的小开本,内页用进口纸。
但同时会在封面上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破。
2020年5月的第24期《走出孤岛》,一改往日的冷静色调,用了非常亮眼的黄色,鼓励被疫情压抑许久的人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28期《明亮的时刻》是女导演特辑,直接在封面上做了一个胶片,让读者通过这块小小的窗口,与导演们产生一丝心理联结。
此外,单读很少用插图,但如果真的需要,会为更好呈现图片色彩, 不顾制作麻烦更换纸张。
《单读》装帧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贴合书籍内容本身,每一份力气,都用提升阅读体验。
实话说,《单读》是一本有点门槛的Mook,它会考验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但如果你真心热爱文学、热爱知识、愿意独立思考,它能给你的是其他书籍没有的体验:紧跟时代的深刻思考,不局限于身边的广阔视野,以及一流的文本表达。
单读很少做优惠活动,但这次的《单读》2022年预订,我们为大家争取到了特别的优惠:
全年原价468元,书单特惠价365元
包含有主编签章版4本正刊,外加2本特刊,赠送4枚定制版徽章,赠完即止。
中途需要修改地址联系客服即可。
(往期正刊)
(往期特刊)
(徽章示意图)
每天1块钱,你能收获到的是超出时间限制的思考、超出空间限制的阅读。
往年总是原价购买的书单君,已经入手,希望大家也不要错过~
注:每个季度结束之前发出新刊,2022年第一本为第30期。
点击下图,即可订阅
在小世界里做“大思考”

一本让你变得深刻的书
在《单读》系列Mook中,最常见的关键词是:时代。
翻开任意一期,你都能立刻感觉,自己身处的社会中,在发生什么变化。
这让阅读《单读》的读者,能在大部分社会议题上,看到新的思考,更新知识结构、扩大思维触角。
《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本包括9部非虚构长篇力作,来自12个国家与地区,每一篇都是首个全球记者奖“真实故事奖”的获奖作品。
9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虽然题材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都能给我们提供对照自己生活的切入口。
其中《四楼的囚徒》讲波兰因失去自理能力而被困家中的老人,提醒我们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误解、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如何制造了一起起人道主义悲剧。
这种反思,看似是“大问题”,可最终也会流向“小家庭”,让我想到自己家的老人们。
《五兄弟》讲墨西哥难民偷渡至美国的曲折经历。原本难民只是国际新闻中的模糊数字,但当真实的细节摆在面前,就再也无法忽略,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采矿业中的女性》让我们知道,在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刚果共和国,女性矿工正在遭受严重的性别歧视。但回头看看,我们身边,一样有类似的事。
这一期的单读,给了我们普通人接近新闻现场的机会。
世界或因科技、经济或好莱坞式的文化狂潮而呈现扁平状,但这些由独特的个体生命经验搭建起来的故事正告诉我们,在真实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不平的。
因为对变化太过敏锐,单读甚至能让人有“超前性”的思考。
今天,任谁都能感受到互联网对大众的影响,然而,这个话题,在单读的12年前的第一期(那时还叫《单向街》)就已经讨论过。
当时,大部分人都在歌颂新技术助力人类文明走向更高处。但美国科技、商业、文化领域的资深作家卡尔,却在《Google把我们变蠢?》中坦言,网络会改造人们的大脑,人们的注意力会在爆炸的信息中逐渐涣散。
今天我们关注讨论的家暴、性侵、职场性别歧视等女性困境,数年前《单向街》第一任主编郭玉洁就曾含泪质问许知远——“属于一半人类的问题,你觉得不重要?”
最终力排众议,在2010出版了第一本以女性和性别研究为主题的《单向街003》,这期的书名为《复杂·性》。
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回看前面几期的《单向街》,不由对做书的这些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在一片叫好声中逆流而上,在男性掌控的世界里发出女性的声音,必然是不受欢迎的,但《单读》愿意做这样的事,愿意对将要改变的发出提醒,愿意给正在发生的给出安慰。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题材多样,文体丰富

但阅读并不碎片
现在正在手机上看这篇文章的你,一定知道互联网世界有着刷不完的信息,它们看似多样、异彩纷呈,但仔细想想,实质却都指向一件事——切割你的时间。
《单读》的存在,正是对这种趋势的反抗。
它以小说、诗歌、访谈、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等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提供了真正的丰富。
但不管哪种内容,它给人带来的都是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
一个短视频,看完或不看完,你随时都可以划走。
但从《单读》中的一篇长文跳跃到一首诗时,几行字给你的震撼,也许要比一整篇文章还大。
再跳到一张图片,你停留的时间,不仅仅是接收信号的时间,也是思考的时间。
所以,书单君说,《单读》提供的内容非常多样,但这里没有碎片化的阅读体验。
这里的文章,不用耸人听闻吸引你,而是要创造一种要求你人注入耐心和专注的阅读方式。
24期的《疫区日记》,从文首的一句题记“武汉不是一个论据,生命也不是”开始,我就知道,自己将要看到的文字,一定能让人深深反思。
28期《明亮的时刻》,用一多半篇幅呈现电影剧本。似乎是很冒险的举动,却让我得以看到影院里看不到的《送我上青云》。
看《单读》久了,你也许就能脱离碎片化的思考,看到文字能展示的最大能量,看到闪耀着思考、剖析、生气勃勃的火花。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每一期,都是全新的《单读》
《单读》有一个很独特的口号:“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窄的人。”
在这个口号的支撑下,《单读》一直在开疆扩土,在内容与形式上,寻求新突破。
发现新选题,挖掘新作者,突破新装帧,抵达新读者......
每一期的《单读》,都会给人惊喜。
24期《走出孤岛》打破封面原本所受的图像、装帧和纸张限制,让此后的《单读》都有了新的面貌。
27期《死里逃生》是时隔四年推出的小说选,并且首次以别册形式推出“中英小说对读”,用同一个故事,穿透语言的边界。
28期封面上有一截漂亮的胶片,29期(预售)直接用了法兰绒布面封面。
一直走在路上的《单读》,在变化中保留了更适合阅读的小开本。
以及最重要的初心——坚守“记录、探索、批评”。
单向空间的联合创始人于威说: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Mook,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如果你想预订2022年的单读,书单君为大家争取到特别的优惠:
原价468元,现价365元,即可获得4本正刊(主编签章版)+2本特刊+4枚徽章,赠完即止。
(往期正刊)
(往期特刊)
(徽章示意图)
一天一块钱,承包你全年的深度阅读,培养一种抵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谁看谁赚~
注:每个季度结束之前发出新刊,2022年第一本为第30期。中途需要修改地址联系客服即可。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广告-
阅读原文,读本好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