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教育惩戒被指出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的教育行为。也明确提出教育惩戒的过程中,禁止任何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但是在很多家庭中,
无论是用戒尺打手心,还是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
父母对孩子的惩戒行为仍然广泛存在。

在日常教育中,体罚是否真实有用?父母的惩戒边界究竟应该在哪里?本期面面观,与你讨论梳理。
“适度体罚”,真的有效吗?
体罚最主要的目的,便是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那所谓的“适度体罚”,真的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支持者:有效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惩戒是有效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偷东西挨了打,可能下次就不愿意再做这件事情。如果我知道逃课会挨骂,我可能也不会尝试做这件事情。这其实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理论。斯金纳解释了“强化”和“惩罚”等概念,他认为人或者动物发现某种行为对自己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者消失,而相应地利用“负强化”和“惩罚”,能帮助人们减少或者停止某种行为。
一定的体罚,被支持者视作是帮助儿童学习的合理惩罚。临床心理学家Jared Pingleton认为,正确合理地使用“打屁股”(spanking)的方式,可以帮助学龄前到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更好地学习自律,因为说理和取消特权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不奏效的。
孩子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农村留守儿童被隔代抚养的祖父母辈溺爱……各种前提下,父母会发现孩子比以前更难管教,好像他们很难学会服从、尊重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反对者:无效
我小时候挨过打,我改掉了很多坏习惯,我变得更有规则意识、纪律意识——这是大多数人支持适度体罚最有力的证据。而反对者,则质疑这种有效性是否成立,以及是否真的是“体罚”带来的
2016年,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学者格肖夫(Gershoff)对过去50年有关体罚有效性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回顾分析,这些文献涉及13个国家,累计的样本量达到将近16万。回顾分析的结果发现,从大数据上来看,体罚并没有真正没有减少孩子的攻击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同时,从长期来看,体罚也与对规则的服从或内化无关
格肖夫指出,之所以很多人感觉体罚让自己行为发生改变,是因为很多父母在体罚孩子的同时,其实还会做很多其他的事——例如解释为什么要打他、或者提供好的行为示范。挨打后孩子的行为确实发生了改变,但却并不一定是因为挨打
“适度体罚”,造成的影响真的有限度吗?
“戒尺”的反对者们强调体罚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长期伤害
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儿时受到的体罚,与成人后的抑郁、自杀倾向,酗酒、药物依赖等问题有相关性。
2009年,由美国哈佛医学院、McLean医院、日本Kumamoto大学联合发表的一份医学报告,对比了两组18~25岁的青年。一组曾经长时间挨打——指他们“在幼年阶段,每个月至少被打一次、持续时间超过3年”。另一组的青年,则没有长时间挨打的经历。
这个实验挑选出来的研究对象,有着相似的人口学背景,例如他们的年龄、性别、种族、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等。其他可能影响其大脑发育的因素也被排除,例如他们是否经历过其他的创伤、是否有其他神经疾病、酗酒、药物滥用等等。实验要研究的,就是长时间挨打这个因素,到底会不会让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大脑发生改变。
研究通过脑部CT图像对比显示,长时间挨打的青年的大脑在18-25岁时,脑前叶一部分灰质不分泌了。专家分析发现,这些灰质是帮助人类缓解焦虑、减少赖药性以及放松神经的;另外,还会直接影响人的决策能力,从而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与智商。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也发现,有过“打屁股”经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好斗、暴躁,也会增加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
支持者们,则认为这些研究夸大了体罚的影响。例如不少支持者依然会从自身经验出发。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接受过“棍棒教育”,但现在不都还好好的吗?
另一方对这一观点最常见的回应便是:如果你不挨打,兴许会成为更好的人。
面对反对方们提供的实证研究数据,戒尺的支持者们则指出——不少研究存在瑕疵。美国儿科医学院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很多和“打屁股”有关的研究,并没有限定体罚的方式、程度、程序。在他们眼中,如果限定了体罚的方式、程序、程度,包括在体罚的同时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受罚,将最大程度地降低体罚对孩子的伤害,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戒尺的惩戒震慑作用。
但体罚的反对者指出,现实绝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在其出版的《终止对儿童施行体罚的全球行动》 报告中指出,成年人在给孩子施加疼痛的时候,常常没有正确估量他们的个头、力量与儿童的差别,并且他们想要给孩子施加的疼痛程度与儿童实际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也不一样。此外,成年人常常没有考虑到的是肉体惩罚导致的情感伤害会怎么影响孩子的自尊
当我们需要使用惩戒权时,往往是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或者没有达到大人的期待值,大人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激动。临床心理学教授Daniel Siegel研究发现,人类在激动,比如生气、愤怒的时候,掌控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质无法正常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情绪脑”,这个时候人类做出的选择往往只有正面回应冲突(战)、放弃或者拒绝沟通(逃)和惊呆(僵)。成人可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保持冷静,或者冷静下来之后再使用惩戒权,避免过度惩戒吗?
即使有客观细则的指导,父母们在使用戒尺时还是可能会因为主观的判断无法匹配合适的惩罚的程度、力度、方式等伤害到孩子的身体以及他们的自尊。而细则也很难规定清楚惩戒的力度等个体差异无法统一的主观因素。如果惩戒的过程因为成人的主观判断失误、情绪失控而导致孩子有身心受伤的可能,就意味着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有瑕疵的,无法保证“适度”,我们不能接受。
要规范孩子的行为,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出现不良行为,或者说”犯错“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惩戒抑或是惩罚,而是情感的连结
教育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编写出系列书籍,对孩子的教养提出了方法论的支持。她们认为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也就是共情让孩子认为大人能够理解他们,才会敞开心扉解释他们不良行为背后真正的想法
而惩罚他们恰恰是与此相悖的,不仅无法建立连结取得信任,还可能恶化彼此的关系,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再者,父母的权威还可能造成孩子对父母的距离感和恐惧,对于校园欺凌、侵犯等经历也许只敢藏在心里。因此“惩戒“带来的权威,并不是我们的教育需要的。
惩戒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改掉不良行为。那更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孩子们会有不良行为
阿德勒心理学派认为,不良行为源于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缺乏,所以孩子们会做出各种行为,来获取缺失的感受需求。教育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需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教育心理学博士尼尔森根据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编写出《正面管教》一书。她认为, 父母需要用到“惩戒”行为时多是孩子犯错或者是作出不良行为。如果通过“惩戒”让他们产生愧疚这一类不好的感受,孩子们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不能得到满足,也不利于让孩子认识错误。所以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找到他们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对症下药,也就是管教。
并且,管教的内容中,也包括让孩子独立承担做错事情带来的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情况,事实上也有“惩罚”的效果。但是区别在于这是孩子们自己导致的结果,他人并没有介入。因此,尼尔森提出的是一种“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的正面管教,以此替代惩戒。
今天孩子不同于“以前”,叛逆的原因有很多,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德雷克斯总结出:过去很少有人会质疑“爸爸说了算”这种传统,但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这逐渐成为了历史。“当父亲失去了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曾经的少数族群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愿意顺从,而如今他们更愿意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谋求平等和尊严。教育也一样,孩子们在追随他们身边的榜样,也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
在“正面管教”的支持者眼中,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立一个友善和谐的家庭环境,开放真诚地愿意交流与沟通的亲子关系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1] 何利权,胡天依,四川一小学“戒尺进校”一年多,校方:使用得当,学风改进,澎湃新闻,2019-06-2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755744
[2] 冯浕,戒尺网上热卖有店铺月销数千笔,家长:不用来体罚只为震慑,天府早报,2017-04-1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5333
[3] “杜晓,景千姿;教师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被罚引热议,教育惩戒权如何明确尺度”,法制日报,2019-08-0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091955
[4] 四川一小学“戒尺进校”一年多 校方:使用得当,学风改进;腾讯;https://new.qq.com/omn/20190625/20190625A0ADW3.html
[5] ”独家|男子当街扇20年前班主任耳光,老师觉得不光彩未报警“搜狐,2018-12-19,http://www.sohu.com/a/283007278_617717
[6] ”一学生称迟到被老师殴打’打断四把扫把‘,学校:警方介入“,“市场星报”微信公号,2018-11-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15283
[7] 何睿 (2019),“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重在家校共识”,新京报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9/08/01/610614.html
[8] 萧海川,为何许多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却“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新华社,2019-07-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903181
[9] 尔瑞, 每个老师的必修课:如何界定“惩戒”与“体罚”,芥末堆看教育,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1317.html
[10] 《终止对儿童施行体罚的全球行动》,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All Children, APPROACH Ltd;https://resourcecentre.savethechildren.net
[11] Heidi Stevens,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and stop lying, begging and pouting; Chicago Tribune,  2017-01-30,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columns/heidi-stevens/ct-how-to-get-little-kids-to-listen-balancing-0130-20170130-column.html
[12] Kirwaun, S. & Bassett, C. (2008),向英国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发表的讲 话:《体罚》(Physical punishment),英国市场研究所/英国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
[13] Shergill, S. S.等人 (2003), “两眼还一眼(Two eyes for an eye):《武力不断升级的 神经科学》(The neuroscience of force escalation)”, 《科学杂志,》第301卷第187页 2003年7月11日
[14] Saul McLeod (2018), Skinner - Operant Conditioning,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operant-conditioning.html
[15]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Positive Disipline),京华出版社,2009-01
[16]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
[17] Tracie O.Afifi et al, Spanking and adult mental health impairment: The case for the designation of spanking as a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Child Abuse & Neglect
Volume 71, September 2017, Pages 24-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5213417300145#!
[18] Akemi Tomoda et al, Reduced Prefrontal Cortical Gray Matter Volume in Young Adults Exposed to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Neuroimage. 2009 Aug; 47(Suppl 2): T66–T7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96871/
[19] 日本儿童虐待防治法,http://www.japaneselawtranslation.go.jp/law/detail/?printID=&id=2221&re=02&vm=03
[20] Christina Caron,In 19 States, It's Still Legal to Spank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New York Times, 12-13-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12/13/us/corporal-punishment-school-tennessee.html?register=google&auth=register-google
[21] Jared Pingleton, Spanking Can Be an Appropriate Form of Child Discipline, Time Magazine. 09-16-2014, https://time.com/3387226/spanking-can-be-an-appropriate-form-of-child-discipline/
[22] Adam Gabbatt, Spanking children makes them more aggressive, US pediatricians' body says, the Guardian, 11-05-20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8/nov/05/spanking-children-makes-them-more-aggressive-us-pediatricians-body-says
[23] Upstairs And Downstairs Brain, Momentou Institute, 04-07-2019, https://momentousinstitute.org/blog/upstairs-and-downstairs-brain
[24] Research on Disciplinary Spanking is Misleading, 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 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 01-2017
[25] Gershoff, E. T., & Grogan-Kaylor, A. (2016, April 7).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fam0000191
[26] Heidi Stevens,New study says spanking doesn't work, makes children's behavior worse,april 28,2016, Chicago Tribune, http://www.chicagotribune.com/lifestyles/stevens/ct-spanking-effects-study-balancing-0428-20160428-column.html
作者
钟志豪
,德国赫尔蒂行政学院公共政策硕士在读,美丽中国支教项目2017-2019项目老师。

苏钰闲,巴黎政治大学本科在读,喜欢促进知识分享和文化交流。
编辑:覃旭、蓝方
我们是谁
C计划(C指Critical Thinking)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
我们研究了上百本书,经过了数千小时的一线教学,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核心方法,成长为国内推广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团队
最新课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开放心态和多元视角,帮助孩子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C计划研发的在线人文思辨课帮助孩子思考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思愉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小阅咨询。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