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网络
说实话,此前我一直认为核酸检测是卫健委或者医院统一安排的,时间也是定死的,是政府行为。
直到金域医学事件出现,我才喉咙一紧,原来每次给我捅嗓子眼的大白都是第三方呀。
查了一下金域医学这两年的利润率,更是大吃一惊。公开数据显示:
2019年4亿,2020年16亿,2021年前三季度20亿,几乎以每年4倍的增长率在暴增,检测样本数直接跃居全球第一!
这样的暴利就等于是抢钱啊,问题是,抢的还都是咱们医保基金池的钱。
核酸检测的尽头不是阴阳,而是利润!
你可知道这样的检测机构,全国有多少家呢?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仅去年5月1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核酸检测机构查询就高达921家,预计现在至少1000家以上。
好家伙,一个疫情,妥妥弄出个产业链出来。
而且,都不愁没有生意做。2021年7月份南京一场疫情,南京市民做了多少遍核酸检测?本次西安,又做了多少轮?
不要以为这个钱个人没出,就没支出了。都是政府支出!不是税金,就是社保医保基金出!
当然,也有不少个人出的!想想那些着急回家过年想快点拿到核酸检测报告回乡的农民工们,花钱做一下,也只管48小时!时间过了,必须重测才能回家。
对此,安徽还是非常警觉的,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服务收费标准,必须要参照公立医院标准执行,不允许收取所谓的“加急费”,否则将依法严格查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安徽是不是疫情很少光顾,即使偶尔路过也是转身就走?
而疫情不断爆出,但做核酸最少的地方,或许你猜不到——是上海!
可以说,核酸检测根本赚不到上海人的钱。
几次疫情路过上海,结果上海人该放烟花放烟花,该喝奶茶喝奶茶,接着奏乐接着舞,几千万人的世界特大都市,果然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相比于其它城市动不动就全民核酸,你能相信上海这样的城市,在前后9次疫情光顾中一共有多少人做核酸检测吗,只有43万人!
密接隔离人数就更少了,只有1400人!
想赚上海人核酸钱?门都没有!
前两天上海新增5例,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的228号,我还以为是个街道,至少也该是个小区,最小也该是栋楼吧,结果竟然只是个20平米的奶茶店!
一墙之隔的理发店、早餐铺都没连坐,还是低风险地区,该营业营业,该嗨皮嗨皮。
我们知道上海精准防疫厉害,但怎么想不到现在竟然都以米为单位了。
比起一些地方动辄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上海再一次展现出她人性化的一面。张弛有度,宽严有矩,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别的城市疫情一来,风险地区那是划的越大越好,全员核酸检测次数那是越多越好,宁可错杀一千,也不会放过一个,至于老百姓的生计影响几何,那不重要。
这种看似“稳定压倒一切”的做法,实则上暴露的恰恰是城市治理的捉襟见肘。
那么,上海是怎么做到的呢?真因为是上海发达,其他地方无法“抄袭”吗?
不是!就看这次奶茶店疫区,上海是怎么操作的吧。
“最小疫区”爆出后,有不少网友好奇,奶茶店是一家连锁店,而顾客人来人往,如何判定密接和次密呢?为何这次管控人群这么多呢?
“有人买了一杯奶茶,就被判定密接了;有人觉得店里太热,摘下了口罩;还有人进店明明口罩戴好好的,出店时口罩不知去向!”
参与流调工作的一名防疫工作人员小陈告诉记者,和同事一起看了数小时的监控画面来进行研判,眼睛紧紧盯着阳性人员和顾客之间发生了什么。
她发现,尽管很多人都有戴口罩的习惯,但经常有人“戴了个寂寞”,最后突然“掉链子”,增加了密接的数量,是令人惋惜甚至生气的。
2022年1月13日,上海新增一处中风险地区愚园路228号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小陈告诉记者,在监控画面中,她发现有两位结伴前去买饮料的顾客。点完单两个人还避开人群,走到了角落里去等候。本来想着把这两人判为高筛的,谁料剧情突然“反转”,其中一人可能嫌店内较热而摘下了口罩,还前去取餐了,又和阳性人员聊了几句。
“看到这里,只能判密接了。”小陈说,“类似的情况还不少。想到多了一个密接,就要拍大腿,真恨不得时光倒退,再帮顾客把口罩戴上,可惜来不及了。”
小陈坦言,看监控发现,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有戴口罩意识的,防护习惯较好,但总是人阴差阳错输在细节上。比如,两位顾客在店里是有口罩的,点完单出去溜达了一圈,再回来取奶茶,口罩神奇般地“消失”了!还有人拿到奶茶后突然拉下口罩,插上吸管直接喝了两口……
每多判定一个密接,就会多N个次密接,和一堆风险管控人群,对于防疫部门来说,工作量是成几何倍增长的。因此,小陈表示,戴口罩不是应付,不规范戴等于没戴。在商场点单、购物等都要规范戴好口罩,绝对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比如点单时,要和陌生人保持社交距离、推荐无接触扫码点单,等候期间也不要摘下口罩,尽量不要堂食。尽管看起来似乎“麻烦”了一些,却是为自己、为他人省去了更大的麻烦。
当然,判密接是一门技术活,不仅仅是看有没有戴口罩,还取决于和阳性人员的距离、交流的时间等。小陈谈到,假如阳性人员没有戴好口罩,有人上前讲话,距离比较近,都会判为密接。而她在最近的工作中也发现,很多外卖小哥的口罩佩戴也不是很规范,就让流调人员更加“心惊肉跳”。
小陈说,外卖人员属于特殊人群,他们的防护工作应当更加细致。“一些外卖小哥口罩挂在下巴上,鼻孔露在外面,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如果进店铺拿了东西就走全程不交流那还好;但很多时候,餐食没做好,他们还会跟店员、同行聊上几句,风险就增大了。”小陈表示,外卖人员接触的店铺多、人员多,除了做好防护外,还推荐无接触配送。因为开门收外卖还戴口罩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可以和外卖人员电话联系,放在指定位置。
上海这样操作难么?不难!但是,流调人员却很辛苦,要靠摄像头一个个排查!
但辛苦了流调人员,却解放了上海市民!
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才有了20平米高风险地区划分的硬气。
上海一次又一次优异的表现,再一次验证了一句江湖传言:
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上海防疫人员是如何辛苦,但却十分人性化地工作的吧。
实际上,
这样的基层防疫人员,
遍布上海的各个角落,
实际上,
他们已经这样跑了将近两年。

居家隔离次日,

中学生收到社区送的生日蛋糕

切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找到“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以及“外围涉及到的风险群体”(又称“高筛人员”),请他们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按照上海相关规定,密接和次密接需要集中隔离14天,高筛人员需要先进行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2天,再转为后续管理。所有人员送到集中隔离点之前都要接受核酸采样。
高冠戎是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科室负责街道辖区内所有疫情相关人员的转运工作(包括密接、次密接、高筛人员)以及转运前核酸采样,对接本辖区内所有酒店和居民区人员14+7健康监测、居家隔离,对接40多个酒店负责人,累计管理3000+入境人员,处理各种疫情相关咨询电话。“基层工作人员就是24小时待命,随时出动。”
“转运过程中,我们遇到过17岁的孩子,60多岁的阿姨,30多岁已经有高血压的白领,还有辛苦来上海打工的人员。”在与转运人员联系沟通的过程中,高冠戎发现,有的居民欣然接受,有的居民表示相当理解。也有的一开始接受不了,后来逐渐转变了态度,同意配合。“感谢大家的共同支持,让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高冠戎说。
“每一位转运对象,我们都会做好沟通安抚工作。”高冠戎记得,转运对象中,有一名外地来沪看病的人员,因为受到疫情牵连,要转运出去集中隔离。感觉到对方的担心后,高冠戎加了他的微信,进行后续的沟通和交流。“他一直有问题问我。我知道他在隔离点没有亲人,又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心情比较郁闷,我也很理解他。所以,只要工作有间隙,我就会和他沟通,宽慰他一下,让他慢慢放下心来,配合防疫安排。”
遇到一下子接受不了的人,作为工作人员,还要更加耐心地与对方沟通。高冠戎提到,一个17岁的女中学生,出地铁后到过静安寺的久光百货,被判定为次密接,需要接受14天的集中隔离。她的母亲则是高筛人员,需要接受48小时隔离,没有问题的话再转为12天的社区观察。
“我去和母女俩沟通,一开始,那位妈妈接受不了,坚持说女儿只是路过。我让她们回忆,是否有在哪个店铺买过东西,用过电子支付,她们想起来了。我告诉她们,在那个特定的时段里,出现在那个空间的人都可能有风险。母女俩表示接受,愿意配合防疫进行隔离。”高冠戎说。
在到过久光百货的次密接中,还有一位妈妈接受了集中隔离,与她同住的儿子作为高筛人员,也要接受居家隔离,但男孩尚未成年,还在读中学,每天的吃饭问题让妈妈牵肠挂肚。为了解决母子俩的后顾之忧,高冠戎向外滩街道反映了情况,街道安排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为男孩送餐。
得知居家隔离的第二天是男孩生日,当天,工作人员还专门为他送去了生日蛋糕,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送给男孩的生日蛋糕
有人称赞说,一线的社区卫生工作者用自己的“小爱”,温暖着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在表扬上海做得好,都是你们的功劳和奉献!”

全力以赴!

“居民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疫情防控

社区工作者也是第一次呀!” 

1月12日凌晨3点,作为上海某小区居委会书记莫思郊(化名)终于暂时结束前一天某幢楼的防疫工作,刚回到家中不久,电话再次响起,整个小区要实行排查管控。
莫思郊还没缓过神来就懵了,根本来不及思考的她一边往小区里赶,一边给居委会其他工作人员打电话,“没有一个人因为时间太晚、离家太远这样的理由而晚来,所有人都是立刻再次匆忙出发。”
凌晨4点,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到位,灯火通明的居委会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讨论天亮以后的工作流程。 
2000多户居民们一睁眼就是吃喝拉撒,面对即将来到的焦虑和惶恐。莫思郊又担心又坚定,“因为这是我们的社区,也是我们的’战场’!”
凌晨5点多,天空依旧茫茫黑,莫思郊和同事们则在寒风中,分别守在不同区域的楼下守候,向这个小区最早出门上班的那批居民解释政策。
被劝回的居民有带着五味杂陈的情绪,“我们还有多久可以出去?”“被传染的概率有多少?”……
6点多当朝阳照耀在这个小区的角落时,莫思郊和同事们则在穿梭在每一个楼栋里发告示、跟每一户居民解释情况。“防控情况讲了轻了,居民感觉无所谓;讲了重了,居民又感觉恐慌。”莫思郊的电话更是响得像热线电话,每一个被占线的电话,她都会记得一一回拨,虽然她的声音已经疲惫又嘶哑,“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居民理解最重要!”
小区排查管控的第一天,莫思郊和她的同事们根本不记得是怎么过的,三顿饭忙得一顿都没顾得上吃,因为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没有饿的感觉,“我们小区有100多位老人需要送饭上门,因为工作人员人数紧张,让我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的是,有些饭送到的时候都凉了。”老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看病,莫思郊和同事们一刻都没有停,接着联络医院、老人子女等等。 
经过24小时的手忙脚乱,这两天,莫思郊和同事们理顺了工作流程。工作虽然忙碌,但让她非常感动的是,不少居民都积极报名想要参加志愿者工作。
莫思郊的儿子今年高三,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最近照顾家庭的责任只能交给先生了。“我们日常工作的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也是我们的家人!当他们需要守护的时候,我们义不容辞。”当莫思郊全力在社区抗疫第一线,得到了家人的充分支持和理解。
社区干部们的一腔热诚,有时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委屈。莫思郊说,“有不少居民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因为平常居委会干部都很热情地服务好每一位。但抗疫当下,居民诉求要分轻重缓急,有些事情只能争分夺秒快速告知,居民可能一下子就有了失落感。还有些居民吃惯了外卖、新鲜牛奶,长期不烧饭,让他们一下子进入居家自给自足模式,就有了难度。”
疫情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社区工作者的生活。面对24小时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他们只能在办公室里临时眯一会。莫思郊说,“其实大部分居民都能理解,我们共同守护家园。”
在上海还有零星楼栋需要闭环管理,居民区的书记有些晚上11点多接到电话,第一时间就匆忙赶回了办公室。即便是凌晨,年轻的居委干部们更是穿上防护服,挨家挨户上楼排摸200多户的情况。等到他们下楼时,明明是寒风冻人的天气,他们闷在防护服里,却连头发都全部湿了,冷风一吹不禁在打哆嗦。
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有多苦?又有多难?面对不同居民的提问、诉求,他们可能要不断重复回答上百遍、甚至上千遍,甚至有些提心吊胆,生怕有些问题没回答好、哪些事情没落实好,他们期待的可能只是居民们的多一些理解:“要知道,居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疫情防控,社区工作者也是第一次呀!”

这对“大白”夫妻档,

在不经意间同框了 

1月13日,上海市大连西路玉田新村88号发现新冠密接人员。玉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医护人员迅速配合,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在这群辛劳的基层工作者之中,就包括王磊和郑敏霞夫妻俩。
 今年已经是他们结婚的第15年。目前两人都在曲阳社区工作,王磊负责玉三居委会的卫生条线,最近一直在忙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郑敏霞则是社区医院门诊部的护士长,今年是她在社区医院工作的第10年。去年,郑敏霞还参与过两次隔离点的防护工作。
1月14下午,第二次核酸检测。事先毫不知情的两人,携手完成了采样工作。现场的一名工作人员,或许是被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所感动,偷偷地在他们防护服上各画了一颗爱心。如今,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正在被更多人所看见。

“面对新冠疫情,本就应该共同战斗”

1月13日一大早,玉三居委会里,王磊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已早早到岗,开始他们一天繁忙的工作。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突然响起:大连西路玉田新村88号发现新冠密接人员。在其他居委干部还没有上班的情况下,王磊和另一位工作人员迅速出动,第一时间赶往居民楼前守着大门。
9点开始,现场展开第一轮核酸检测。因为医护人员对楼内的情况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有一位居委干部全程陪同。谁去?这时,王磊的内心有一些小纠结。他看了一眼比他年纪大很多的同事,勇敢地第一个举起了手。
第一次穿防护服,王磊坦言,他的内心其实和每一位居民一样紧张。甚至,有一点恐惧。王磊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挨家挨户地敲门,配合医护人员登记人员的详细信息,同时确保每家的成员无一遗漏。就这样,核酸采样工作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快中午。共走访了21户人家。其中年纪最大的居民80岁,年纪最小的才15岁。核酸采样过程中,居民都十分配合,有居民对他和医护人员一直说着感谢,还有居民在离开时叮嘱他们“外面降温了,注意保暖”,这些满满的暖意,瞬间让王磊内心的忐忑烟消云散。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王磊就早早出门去给居民送早餐。他的妻子郑敏霞则留在家中准备着早饭,家里两个上初一的小姑娘当天要期末考试。忙完孩子的事情后,妻子也出发前往社区医院工作。她的工作是根据当天的排班来安排的。
下午2点,大连西路玉田新村88号将要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正准备穿防护服的王磊,猛地一抬头,突然看见了妻子那熟悉的脸庞,他连忙问道,“今天是你来这边做核酸检测工作啊?”妻子点头回应。因为妻子一直奔走在抗疫的一线,对于妻子“扫楼”这件事并不奇怪,但王磊没想到的是命运居然把他们安排在一起。
虽然是第二次穿防护服了,但王磊的动作显得依然有点笨拙,一旁的妻子就手把手地教学,指导老公穿上“战衣”后,一起开始第二轮核酸采样工作。
这时,玉三居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看到眼前这珍贵的“夫妻同框”的画面,悄悄地用红笔在他们防护服的后背,各自画了一颗红色的桃心,还帮他们各自写上“我是老公”“我是老婆”的“自我介绍”。然而,两位主角本人却并不知情,直到现场所有人的手机都对着他们疯狂拍照的时候,俩人彼此一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有同事将这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不少人评论道,在被他们“撒狗粮”的同时,纷纷感受到了上海寒冬里的浓浓暖意。但夫妻俩却表示,这次偶然的邂逅,其实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这本就是我们的分内工作。面对新冠疫情,我们本就应该共同战斗!”

“只要大家都平安了,我们做的事就值得了”

“外面的工作再苦再累,只要回家看到妻子的脸庞,我就觉得那些困难的事都不是事了。”
王磊表示,面对眼下繁重的疫情工作,他们夫妻俩之间会互相鼓励。
接下来,他们还会继续在各自的基层岗位上,与狡猾的奥密克戎病毒继续斗争。王磊将继续挨家挨户地宣传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郑敏霞不久后会以护士的身份第三次进入隔离点。他们相信,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会迎来疫情结束的那天。
这次穿防护服的经历,让王磊终生难忘,
“没有穿防护服之前,我就觉得基层的医护人员非常辛苦。这次,亲自穿上防护服和他们并肩作战,我才亲身体会到了它的勒。我只是偶尔承受这样的痛苦,但是我的妻子却要经常承受。”
看着一旁的妻子,王磊的眼中满是疼爱,他只希望工作强度大的妻子不要过于劳累。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勇士。脱下战衣,他们则是相濡以沫的普通夫妻。家中还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期盼着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只要大家都平安了,我们做的事情就值得了!”夫妻俩共同表示道。
疫情之下的浪漫,
是汗水浇灌下的无与伦比的浪漫!
向防疫人员致敬!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上海传奇网www.legend001.com
博爱和谐海归群
上海海归中心
上海海归中心宝山稻虾生态园(金奖上海自产大米,真空包装,企事业单位及各种渠道大量供货;供应散养鸡鸭、鸡蛋、鸭蛋、羊、鱼、小龙虾等)
海外华人华侨与海归公众微信号:hw-huaren
联谊百万海归海外人士
扫码关注6000万海外华人华侨与海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